DB61∕T965-2015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_第1页
DB61∕T965-2015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_第2页
DB61∕T965-2015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_第3页
DB61∕T965-2015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_第4页
DB61∕T965-2015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01.040.61 B21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9652015 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eld inspection of maize seeds 2015 - 05 - 25 发布 2015 - 07 - 01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61/T 9652015 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规则依据GB/T 1.1-2009。本标准部分技术内容源于OECD小区种植鉴定和种子田田 间检验指南(2001)。 本标准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草单位:陕西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英、刘五志、杨娟妮、陈西、张田、刘冰、张海波。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方式如下: 单位:陕西省种子管理站 电话地址:西安市凤城三路1号 邮编:710018 DB61/T 9652015 1 玉米种子田间检验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种子田要求,繁殖和生产田的田间检验程序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种子繁殖和生产田的田间检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品种真实性 genuineness of variety 供检品种与文件记录(如品种描述、标签等)是否相符的程度。 2.2 特征特性 characteristics 品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如:株高、株形、叶色、叶形等)和生物学特性(如:抗病性、抗逆性、抗 虫性等)。 2.3 杂株率 percentage of impurities 检验样区中所有杂株株数占检验样区本作物总株数的百分率。 2.4 散粉株 shedding pollen plant 检验样区中主轴超过50mm的或分枝花药伸出颖壳并正在散粉的植株。 2.5 原种 basic seed 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并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种子。 2.6 大田用种 certified seed 由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常规种子或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杂交种种子。 3 原则 3.1 依照可靠的品种描述。 DB61/T 9652015 2 3.2 依据有关信息(尤其是小区种植鉴定的前控结果),策划和实施能覆盖玉米种子田的、有代表性 的、符合标准要求的取样程序和方法。 3.3 检验应在苗期、花期、成熟期进行,但至少应在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充分、最明显的花期检查一 次。对当时不易确认的,做出结论之前应多次进行检验。 4 种子田要求 4.1 隔离 4.1.1 空间隔离 自交系繁育基地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应不低于500m, 杂交种制种基地与其他玉米花粉来源地应不 低于200m。 4.1.2 时间隔离 春播制种播期应不少于40d,夏播制种播期应不少于30d。 4.1.3 屏障隔离 杂交种制种田在空间隔离低于200m,不低于100m时,应设置屏障隔离带,屏障隔离带应宽度不小于 5m、高度不低于3m,同时应种植宽度不小于5m的父本行。 4.2 杂株率和散粉株率 全部杂株最迟应在散粉前拔除, 若母本已有5%的植株抽出花丝, 而父本杂株散粉株率在0.2%以上时, 制种田报废。杂株率和散粉株率见表1。 表1 玉米种子田田间杂株率、散粉株率 类 别 田间杂株率 % 散粉株率 % 自交系 原种 0.1 - 大田用种 0.2 - 亲本单交种 原种 父本 0.1 任何一次花期检查0.5 或三次花期 检查累计1.0 母本 0.1 杂交种 大田用种 父本 0.2 任何一次花期检查1.0 或三次花期 检查累计2.0 母本 0.2 5 田间检验程序 5.1 检验项目 5.1.1 自交系繁殖田 DB61/T 9652015 3 主要检查隔离方式、隔离距离、品种真实性、杂株百分率、其他植物植株百分率、种子田其他情况 (如倒伏、病虫、有害杂草等)。 5.1.2 杂交种制种田 主要检查隔离方式、隔离距离、父母本杂株百分率、散粉程度、花粉授粉状况、收获方法(是否适 时收获母本或先收获父本)。 5.2 田间检验时期和次数 5.2.1 玉米自交系 检查至少两次。开花前应检查隔离条件和杂株;开花期应检验田间杂株和杂株散粉株情况。 5.2.2 玉米杂交种 检查至少五次。开花前应检查隔离条件和杂株,开花期间应(母本有 5%植株花丝抽出后至萎缩前) 检查三次;种子成熟期应检查一次。 5.3 调查 5.3.1 基本信息 被检单位及地址;种子品种、类别(等级);农户姓名和电话、种子田位置、田块编号、面积;种 子田前作情况、种源情况、田间管理情况、栽培管理情况等,并应查验品种证明书。 5.3.2 隔离情况 应现场检查隔离情况。包括其他作物、本作物(大田生产及自生苗)或杂草病害浸染情况等。 5.3.3 品种真实性 随机检查100个植株,确认其真实性特征特性与品种描述中的是否一致。 5.4 取样 5.4.1 样本 总样本大小(包括样区大小和样区频率)应符合4N 原则,即如果规定的杂株标准为1/N,总样本大 小至少应为4N。 5.4.2 样区 5.4.2.1 同一品种、同一来源、同一繁殖世代、同一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相同而又连在一起的地块可 划分为一个检验区。样区频率的规定见表 2。 5.4.2.2 自交系繁殖田, 则每个样区检查 500 株。 生产杂交种的种子田, 应将父母本行视为不同的 “田 块”,父母本行分别检查计数,每个样区检查 100 株。 5.4.2.3 取样样区的位置应覆盖整个种子田,样区分布应随机广泛,不应故意选择比一般水平好或坏 的样区。 5.5 鉴定 DB61/T 9652015 4 5.5.1 根据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见附录 A)鉴别种子田中的杂株,鉴定母本散粉株、父(母)本杂株 散粉株。记录在样区中总株数、所发现的杂株数、母本散粉株数和父(母)本杂株散粉株数。种子田样区 计数最低频率的规定见表 2。 表 2 种子田样区计数最低频率 面积(公顷) 样区最低频率 生产自交系 生产杂交种 母本 父本 少于 2 5 5 3 3 7 7 4 4 10 10 5 5 12 12 6 6 14 14 7 7 16 16 8 8 18 18 9 9-10 20 20 10 大于 10 在 20 基础上, 每公顷递增 2 在 20 基础上, 每公顷递增 2 在 10 基础上, 每公顷递增 1 5.5.2 鉴定时如遇以下列情况,可采用如下特殊处理: a) 严重的品种混杂或母本散粉。 如果发现种子田有严重的品种混杂或母本散粉现象, 只需检查两 个样区,取其平均值,推算杂株率或母本散粉株率,如果检测值超出规定值,则停止检查。如 果检测值没有超出规定值,依此类推,继续检查,直至所有的样区。 b) 种子田处于难以检查的状态。如果种子田严重倒伏、长满杂草、病虫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生长受 阻或生长不良,无法进行检验,种子田应淘汰。上述情况处于难以判别的中间状态时,田间检 验员应利用小区种植前控鉴定得出的证据作为田间检验的补充信息,加以判断。 c) 在某一样区发现杂株而其他样区并未发现杂株。 如果在某一样区内发现了多株杂株, 而在其他 样区中很少发现同样的杂株,应充分利用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仔细检查甄别。 6 结果计算与表示 6.1 杂株率 杂株率按公式(1)计算。 ( )100 株数样区内供检的本作物总 样区内发现的杂株数 %杂株率= (1) 6.2 母本散粉株率 母本散粉株率按公式(2)计算。 ( )100 物总株数母本样区内供检的本作 株数样区内发现的母本散粉 %母本散粉株率= (2) DB61/T 9652015 5 6.3 父(母)本杂株散粉株率 父(母)本杂柱散粉株率按公式(3)计算。 100 本总株数)母(供检父 本杂株散粉株数)母(父 (%)杂株散粉株率本)母(父= (3) 6.4 其他指标 异作物、杂草、病(虫)感染株率应依次分别按公式(4)、公式(5)、公式(6)计算。 100 异作物株数供检本作物总株数 异作物株数 (%)异作物 + = (4) 100 杂草株数供检本作物总株数 杂草株数 (%)杂草 + = (5) 100 供检本作物总株数 株数)虫(感染病 (%)感染)虫(病= (6) 7 结果报告 7.1 田间检验结束后,田间检验员应及时填报检验结果单(见附录 B)。 7.2 根据检验结果,签署下列之一意见: a) 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都符合生产要求,被检种子田符合要求; b) 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有任何一部分未符合要求,且通过整改措施(如去杂)可以达到生产要求 的,应签署整改建议。整改后,确认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符合要求后,在检验结果单上确认被 检种子田符合要求; c) 田间检验的所有项目有一部分或全部不符合生产要求,且通过整改措施仍不能达到生产要求 的,应建议淘汰被检种子田。 DB61/T 9652015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玉米品种鉴定的主要特征特性 A.1 植株性状 A.1.1 第一叶鞘花青甙显色:绿色、淡紫色、紫色、深紫、黒紫。在展开2叶之前,观察幼苗第一叶叶 鞘的颜色。 A.1.2 第一叶尖端形状:尖、尖到圆、圆、圆到匙形、匙形。在幼苗期观测第一叶尖端形状。 A.1.3 叶片边缘颜色:绿、红绿、紫红、紫。在展开4叶期观测第四展开叶。 A.1.4 上位穗上叶与茎杆角度: 5以下为极小、25为小、50为中等、75为大、90以上为极大。 在50植株开花时观测。 A.1.5 上位穗上叶性状:叶姿态,直、轻度下披、中度下披、强烈下披、极强下披;叶长,极短、短、 中、长、极长,在轻度乳熟期用尺度量上位穗上叶叶环至叶尖的长度;叶宽,极窄、窄、中、宽、极宽, 用尺度量上位穗上叶中下部的宽度;叶色,极淡绿、淡绿、绿、深绿、极深绿、紫绿;叶缘波状程度, 弱、中、强。 A.1.6 叶鞘色:绿、浅紫、紫、深紫、黑紫。观测穗位叶或上位穗上叶叶鞘。 A.1.7 株高:即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cm) ;分别为极矮、矮、中、高、极高。 A.1.8 穗位高:即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cm) 。 A.1.9 穗位与株高比率:分别为极小、小、中、大、极大。测量地面至雌穗结穗位置的高度与地面至 雄穗顶部的高度,计算穗位与株高比率。 A.1.10 株型:紧凑型、松散型。 A.1.11 茎粗:测定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直径,即茎粗。 A.2 雄穗性状 A.2.1 雄穗抽出期:当雄穗顶部从叶片抽出时。 A.2.2 最上面一个节间的长度:从剑叶节至雄穗基部分枝的距离,分短、中、长。 A.2.3 雄穗抽出剑叶的长度: a) 短:最低雄穗分枝没有抽出剑叶; b) 中:最低雄穗分枝抽出剑叶 0cm15cm; c) 长:最低雄穗分枝抽出剑叶 15cm 以上。 A.2.4 雄穗分枝长度:分为短、中长、长。 A.2.5 雄穗侧枝姿态:分为直立、轻度下弯、中度下弯、强烈下弯、极度下弯。 A.2.6 雄穗小穗颖片或其基部的颜色:绿色、浅紫、紫、深紫、黒紫。在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 /3处小穗颖片或其基部颜色。 A.2.7 花药(新鲜花药)颜色:绿色、浅紫、紫、深紫、黒紫。在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 A.2.8 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5以下为极小、25为小、50为中等、75为大、90以上为极大。 在50植株开花时观测。 A.2.9 雄穗小穗密度:分为疏、中、密。在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 DB61/T 9652015 7 A.2.10 雄穗最低位(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分为极短、短、中、长、极长。应在散粉盛期观 测雄穗下部(上部)侧枝以上的主轴。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极少、少、中、多、极多。 A.3 雌穗性状 A.3.1 花丝颜色:绿色、浅紫色、紫色、深紫、黒紫;在吐丝期观察花丝颜色。 A.3.2 果穗着生姿态:向上、水平、向下;在腊熟期观察果穗着生姿态。 A.3.3 穗柄长度:剖开果穗苞叶,观察穗柄与穗位节间长度的比值;当穗柄长度不大于穗位节间长度 的一半时,为短;当穗柄长度近似等于穗位节间长度时,为中;当穗柄长度明显大于穗位节间长度时, 为长。 A.3.4 苞叶长度:用手指横在果穗顶端,果穗明显露出苞叶为极短;当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超出果穗 一个手指以内,为短;超出2个手指为中,超出3个手指为长。 A.3.5 穗形:圆筒形、直圆锥形、中间型。 A.3.6 穗长:果穗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分极长、长、中、短、极短。 A.3.7 穗粗:分极粗、粗、中、细、极细。测量干果穗中部。 A.3.8 穗轴色: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 A.3.9 穗轴中部直径:细、中、粗。 A.3.10 果穗籽粒行数:8以下为极少、10-12为少、14-16为中、18-20为多、22以上为极多。 A.4 籽粒性状 A.4.1 粒型:硬粒型、偏硬粒型、中间型、偏马齿型、马齿型、爆裂型、甜质型、糯质型。 A.4.2 粒色及粒顶部色:白色、淡黄、黄色、桔黄、橙、桔红色、红色、深红、兰黑。 A.4.3 籽粒形状(与1重复) :圆形、近圆形、中间、近楔形、楔形。观察干果穗中部籽粒。 A.4.4 籽粒大小:极小、小、中、大、极大。 A.4.5 穗轴颖片色:白色、粉红、红、紫、黑紫。观测穗轴中部颖片。 D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