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doc_第1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doc_第2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doc_第3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doc_第4页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单元教学设计参考资料长阳中心校吴艳斌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课前预习、课上指导的方法,认识本课18个生字及新词。 2、通过投影图片、课外资料的引入及学生的想象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投影图片、课外资料的引入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教具准备:赵州桥及赵州桥栏板的图片,文字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座桥,古人曾经这样描述它:“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还是这座桥,现在被列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看!就是这座桥!(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叫(生:赵州桥)。师板书课题: 17 赵州桥。二、读文识字,感知主要内容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课文怎样介绍它的呢?(一)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字词掌握、读文情况1、读词语,并注意纠正读音, 洨xio河,不要读作jio; 砌q成,不要读作qi; 缠绕chn ro,不要读成 chn ro; 前爪zho,不要读成zhu; 吐水t,不要读成t; “ 智、史”,读准翘舌音。 做动作理解“抵者”2、指名读文,巩固字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赵州桥的特点?问:读了这篇文章,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雄伟 坚固 美观 副板书: 读抓特点 三、研读课文、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一)默读课文,自学自悟文章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副板书:批感受、重点句子、词语、表达方法;思提出疑问 (二)合作交流 (三)汇报交流 学习第一自然段1、通过学习第一段,你知道了哪些有关赵州桥的知识?(地点,修建年代,设计者等)2、还有它是“世界闻名”的。为什么这样一座石桥会世界闻名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学习第二自然段。1、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2、深刻理解语言。(1)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从桥的长度和宽度说明赵州桥的“雄伟”。(板书:雄伟)(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A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句)B 理解“创举”的意思。(“创举”,在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C “既又”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板书:坚固)观看图片(3)指导朗读。3、这段话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4、小结:1300多年以来,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洪水地震,迄今依然屹立在华北平原上,它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也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迹。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授予“建筑奇迹”称号。(出示图片)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啊!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来齐读第二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1、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2、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句的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板书:美观)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叫“承上启下”。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第1句的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龙头雕刻)6、研究书中具体描写哪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2)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导读。 引导想象:除了书中描绘的三种龙以外,你大胆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姿态的龙? 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 7、“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导读: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真是名不虚传读;那些能工巧匠在栏板上雕刻的图案各种各样读;栏板上雕刻了那么多栩栩如生的龙读;)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我们可以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学习第四自然段。1、承上启下:远在13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虽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齐读第4自然段2出示文字:“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智慧:聪明。才干:才能、本领。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四、回归整体 激趣拓展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请同学们带着对这位伟大奇迹创造者的敬佩之情朗读全文。五、布置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下来。2. 收集我国近、现代的桥梁资料,或想象未来的桥并画下来。 附:板书设计17 赵州桥雄伟(长、宽;用材;数字说明) 坚固(大桥洞、小桥洞;优点;对比) 美观(总分总)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采用听写、组词的形式巩固本课13个生字。2、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桥的资料,进一步学习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3、通过朗读和默读,继续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渗透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4、指导学生按照课文表达的顺序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课上完成默写并让同桌互相检查。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默读,继续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渗透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按照课文表达的顺序背诵并默写课文。在课上完成默写并让同桌互相检查。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指导生字、生词。1、读一读生字、词。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跨”是左右结构的,右下角是一个“亏”,不要写错 “智”上下结构,下边是“日”,不是“目”。 3、 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跨( ) 史( ) 即( ) 栏( ) 垮( ) 使( ) 既( ) 拦( ) 抵( ) 爪( ) 底( ) 瓜( ) 4、 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共( )( ) 切( )( ) ( )( ) ( )( )5、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石拱桥 ( )的水花 ( )的图案 ( )的河面 节省( ) 减轻( )二、朗读课文1、用“雄伟”“坚固”“美观”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赵州桥的样子?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赵州桥的样子。第二段和第三段都介绍的是赵州桥的样子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段在结构上和在一起算一部分。读一读其余两段各写的是什么?(1)第一自然段写了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2)第四自然段写了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的宝贵遗产。2、总结:第2、3自然段的意思相同,所以和并起来算一部分。其余两段各一部分。这是一种分部分的方法。把意思相同的段落合起来就是一部分。3、按部分读课文,想一想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发言出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过渡句)读课文哪一段写的“坚固”?哪一段写的“美观”?删去这句话读一读,再加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有什么感觉?(承上启下)那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呢?有过渡句时概括部分内容应怎么概括呢?4、指导背诵:这篇课文在结构上,用过渡句联系上下文,结构很清晰,另外第三自然段介绍桥栏美观时,运用排比句,语言有气势,让读者感受到图案的精美。谁来读一读。(1)自己边读边想象。(2)小组合作学习,可边读边表演。(3)同桌比一比,看谁能背下来。(4)独自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及时修改。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合并法概括部分意思的方法,还认识了过渡句,体会到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5、读写结合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1)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 (秋天的庄稼美丽极了,有白菜、棉花你瞧,那边的棉桃个个沉甸甸的,好似一个个铜铃,把枝条都压弯了,棉叶湿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絮,棉絮上的水珠晶莹透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的光芒。那边,一人多高的玉米,叶儿发黄,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杆上,棒子露出黄金般的牙齿,谁见了都生爱慕之心。微风拂过,红缨在起舞似的,徐徐飘动,绿叶哗啦啦地响着,好像在为红缨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呢!地头上一片红高梁,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拉手,肩并肩地站着,红红的穗子,像少女头上的珠冠,在阳光的沐浴下微微地摇曳。) (2)第三局比赛打得更加激烈了。 (第三局比赛打得更加激烈了。只见蔡玉中咬紧了牙关,瞪大了眼睛,向我发起了进攻,可我呢?只见球在眼前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晃。球来了,拍子不知道往哪里推,渐渐招架不住,连连失利。蔡玉忠看我乱了阵脚,打得更猛、更灵活了。有时轻轻放个短球,有时趁我不备,猛扣一板,搞得我手忙脚乱,无法应对。还差一球我就输了。我想,反正输定了。索性一板扣去,球出界。19比21,我输了。) (3)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4) 三、知识拓展1、说说查阅到的有关桥的资料。2、同学交流。3、教师展示资料四、整体升华 召开记者招待会。 1如果你是外国人会向记者提些什么问题呢? (小组讨论,并写在纸上。) 2如果你是记者如何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呢? (小组讨论,并写出来。) 3外国人听了你们的介绍他们会说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1、修改短文2、预习第18课。 18 参观人民大会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新词。2、自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提取主要信息,按要求填写表格, 3、朗读课文,通过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步感受它的雄伟壮丽,了解人民大会堂是各族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和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外国朋友的地方。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教学重点:通过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朗读课文,感受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体会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参观的顺序。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8参观人民大会堂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学要求。(1)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2)填写下面的表格,然后再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地 点主要写了什么正 门国徽 大理石柱子(3)再读课文,在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下面画上横线,再打个“?”(老师巡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2、交流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2)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活动卡片。(3)订正表格。3、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雄伟壮丽)默读课文思考;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的?文中是如何表达的?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三)精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提示: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第一句话。)1、默读第1自然段。读后引导概括段意: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2、参观正门(1)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2)讲读中比较句子: 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教师点播: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十二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第二句不仅写了大理石有多少根,是什么颜色的,而且用人们熟悉的可以想象出来的相仿的事物来说明大理石柱子多么高多么粗。这样写得更具体。)3、参观中央大厅(1)5盏水晶玻璃大吊灯,想象灯亮时的情景。(出示投影)(2)大理石地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表达的?(亮得程度)(3)朗读,出示投影“中央大厅”。4、参观大礼堂(1)大礼堂的特点?(座位能坐一万人)(2)从那感受到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对比句子:三层一共有9600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300多个,全场能坐10000人。三层有许多个座位,再加上主席台上的很多座位,全场能座特别多的人。说说对比读后的感受,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3)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这个比喻句把无数盏电灯比作满天繁星,形象地说灯很多。)(4)投影图片,学生自由朗读。5、参观宴会厅(1)自由朗读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出宴会厅的位置;第二句是说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四句分别从大厅里的摆设和能容纳的人数,说明宴会听的宽敞。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的观察顺序写的。)在读议中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2)看图片,再想象情景。6、自学7自然段。 根据学生读议板书:宽敞装设摆设各不同7、齐读9自然段。 概括:这么雄伟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歌颂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积极性。(四)整体回归。1、教师小结归纳:(指板书)以上2至8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通过作者地描写,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再次有感情的朗读。2、对照板书总结性提问。(五)布置作业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参观了哪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样?板书设计 18、参观人民大会堂正门: 国徽大理石柱子 中央大厅:玻璃大吊灯大理石地面 座位能坐一万人大礼堂:电灯像满天繁星雄伟壮丽用途人民代表开会宴会厅: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会议厅:宽敞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给生字找出形近字、同音字并组词的方法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能仿写一处景物或一件展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课写作方法,能仿写一处景物或一件展品。教学准备:习题教学过程:一、默读课文,理清参观顺序 (一)用笔标出作者参观的地方。 (二)按照参观顺序说说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几个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三)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引出了这些参观的地方,初步认识过渡句。 1.自己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 2.汇报你找的句子。 (“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3.读读这些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每句都在段首。每句都引出了参观的地方。) 4.运用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能够使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参观地点明了,文章层次清楚。) (四)作者按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个地方,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每个参观的地方都是由段首句引出的。这样层次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 二、复习生字新词(一)看拼音,写词语。(二) 分析字形,指导写字。1、指导书写。“饰”的右半边不要写成“市”或“布”“繁”,上下结构。指导查字典:糸部。“镶”字笔顺及笔画。2、练习。把下面的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庄严的 大厅青色的 国徽壮丽的 图案灿烂的 光芒宽敞的 大理石精美的 人民大会堂三、 指导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参观人民大会堂这课的作者是按_的顺序参观了_、_、_、_和_这五个主要的地方。四、读写结合。回忆你参观过的地方或者展览,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或一件展品写一写,还可以写写自己当时的感受。方法指导:1、按照参观顺序写 2、详写主要的内容3、重视文章的过渡 去参观,按顺序,依序记叙牢牢记。 条理清楚写得明,层层内容紧扣题。 主要内容详细写,选好重点写仔细。 文章过渡要自然,前后连贯要得体。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预习19课19 珍珠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预习认识本课16个生字及新词。 2、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能展开想象,说说珍珠泉的样子。3、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采用变换词语、比较句子等方法感受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了解珍珠泉的样子,感受作者对珍珠泉、家乡的喜爱和赞美。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你见过泉水吗?说说你见过的泉水或展示你搜集的关于泉水的资料。那课文中珍珠泉什么样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自己查字典解决。1、读词语。镶嵌 朴素 缘故 绽开 干涸 泼洒 高低错落 光斑交错 一担水 2、强调“担”的发音。他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组词。3、提出不懂问题。(写副板书)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一)默读思考你喜欢珍珠泉吗?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珍珠泉样子的语句读一读,抓住词语展开想象说说你的感受。1、思考。2、小组交流、集体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汇报方式。3、汇报中教师进行指导:4、过渡:让我们一起顺着这条石板路,走到尽头去看一看珍珠泉。(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周围的景物:石头,变换句子体会镶嵌。体会黑里透绿的色彩。绿的蕨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花环。(体会色彩的美,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2)泉水的绿:被染过什么意思?和前面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出示: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绿,很绿很绿。(对比读,体会想象在表达中的作用。)(3)泉水的清:清得能看见-能看见-说明什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珍珠泉的美)(4)说说在珍珠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印象?自由读出你的感受。(板书)边读边想象泉水周围的景物及色彩读出你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5)让我们欣赏这景色,并把她记在心里。(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提问:第三自然段主要从哪两种景象写水泡最有趣的?(1)(水泡由小变大,最后绽开消失。找出描写水泡动态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出示:-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最后在水面绽开消失了。对比读,体会想象的妙处。指导朗读。这句话把水泡当作人来写,又融入了人的感情,既形象又生动,写出了水泡的顽皮可爱,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小孩子的顽皮可爱,读得欢快一点。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2)阳光照在水面、水泡和潭底的石头上的景象。边读边想象出示: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各种颜色的光很像珍珠。对比读体会具体描写与想象的作用,感受珍珠泉的美。选择你感受深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四)齐读第四自然段。此时此刻你觉得珍珠泉怎样?出示填空:(知识拓展)这就是的珍珠泉,这就是的珍珠泉。作者也很喜爱珍珠泉而且还很好奇。他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注意反问句的读法)(五)学习5、6自然段1、改变标点。 通过读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情感的不同。 2、知识拓展。3、“泼洒”一词用得怎么好?四、再读课文,升华感情。1、同学们喜欢珍珠泉吗?生活在那里的作者呢?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带着感情齐读这句话,要读出自豪感。2、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其实,作者爱泉水爱家乡的这种感情已经渗透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也表达出来呢?请你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通过感情朗读向同学们作介绍。五、总结全文。珍珠泉这篇课文描写的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作者抓住了珍珠泉的特点,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六、布置作业。选取你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七、板书设计 珍珠泉 绿且清: 周围景物、泉水绿、深且清水泡有趣:小变大到消失;阳光下美19 珍珠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采用学生自学和听写的方式,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担”)及新词,认读5个字。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2、3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并积累词语。3、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能“朴素”、“缘故”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能“朴素”、“缘故”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2、3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词1、指导书写。“镶”的笔画。“嵌”要注意结构,山字头不要写得过大。“缘”右上是撇折和横折,不是“夕”。2、听写。二、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指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出示练习)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在_,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_,以及潭底冒出的_,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_之情。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是哪一句?和大家一起品味品味,并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准确。(学习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并用,多种修辞写景的方法。)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ABB AABB ABAB)3、指导朗读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如果你也爱你的家乡的话,你一定能体会得到作者对珍珠泉的爱,让我们带着感情美美地读这篇文章。4、举行小组朗读比赛,带着感情美美地读。 5、从2、3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个人练习 展示(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三、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选取你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和同学们交流。师生评价。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写作方法上、思想品质上等方面来谈。五、布置作业1、背诵。2、预习 20北京的四合院20 北京的四合院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认读本课6个字。分类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自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 3、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作用。4、通过欣赏图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北京文化产生兴趣。教学重点:自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资料投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北京四合院的图)1、请同学结合资料介绍老北京的四合院。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北京的四合院看一看。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三、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2、分段读课文3、思考:预习时,我们已经思考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现在我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四合院?小组交流: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几个方面内容。四、自学文章。(一)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二)观看投影。(三)解决课后2题。指明读题。结合前后两个分句,理解“虽然和但是”的用法。(两个分句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后一个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在文中找一找,还有这个关联词语吗?读一读,体会它的用法。现在,北京城虽然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但是在老城区,仍然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这种老式住宅四合院。五、知识拓展。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来谈一谈这种建筑形式是否需要继续保留。引入课外知识。四合院是我们北京的建筑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应该继续保存下去。五、指导朗读课文。六、小结。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七、作业。20、北京的四合院结构特点居住情况大小规模发展情况语文实践活动 5(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看拼音正确拼写词语,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2、对于常用词语能正确进行词语搭配。3、能根据例句补充句子。4、在各项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重点;写词语、搭配词语和感悟句子的表达方法补充句子。教学难点:感悟句子的表达方法补充句子。课前准备:充分理解题目的训练目的设计合理的方法。提前思考1、2、3题能动手写的预习时可先写。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我们的生字已经学完了,大家掌握的怎样呢?让我们检查一下。二、专项练习1、指导第一题:(1)打开书,同桌互相检查昨天预习的第一题。(2)指名板演:(3)对照正确答案订正,向同桌说说自己的错误。(4)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强调:智(志)慧 回首(手)遥望 相互缠绕(饶)不要混淆。2、指导第二题。(1)指名读题。(2)观察所给的词,都是什么词?(3)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自由发言。(4)回忆同学们的发言,选择你记忆深刻的写出3个答案。 积累(经验、资金、材料、好词佳句、作文素材) 解除(病痛、武装、警报、顾虑)减轻(负担、压力、重量、疼痛)节省(材料、饲料、时间、开支)(5)知识拓展。设计( ) 雕刻( )减轻( ) 吐出( )放出( ) 商量( )参观( ) 绽开( )喜欢( ) 泼洒( ) 3、教学第三题(1)指名读题。(2)默读第一个例句,想一想后面的专项练习分句与前面的关系。(具体说明绿,是用想象的手法写的。)(3)仿照例句补充句子。自由汇报:调整自己的答案。默读第二个例句,想一想这个句子用什么手法写具体的?仿照例句,补充句子。自由发言。调整自己的答案。举例:天是那样蓝,蓝得像一块蓝宝石(或蓝得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色水晶)。七八棵挺拔葱绿的水杉,每棵都有十五六米高(或我们学校五层的教学楼那么高),粗的要三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三、课堂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运用想象和举数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四、板书设计:实践活动 51. 智(志)慧 回首(手)遥望3. 想象 举数字实践活动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正确排列句子顺序。2、能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正确排列句子顺序。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短文体会短文写法。课前准备:课前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预作4、5题。教学过程:一、指导第四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语无伦次”这个词吗?有一个小学生写文章就经常语无伦次,他写了一段话,现在请大家读一读。打开书默读第4题。3、指名读题,要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调整怎么调整?(1)默读这段话,想一想是一件什么事?(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在集市上买茶水喝,在付钱时发现没有带钱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