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docx_第1页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docx_第2页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docx_第3页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docx_第4页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通常指版权及其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未经披露的信息(商业秘密)等。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为主的技术贸易有了快速的发展,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贸易的主要受益者。在2006年全球收取的专有权利使用费与特许费中,美国占了40.24%,欧盟(27国)占32.16%,日本占12.97%。2005年和2006年,它们在中国收取的数额都占中国支付总额的60%以上。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知识产权收费重创了中国DVD行业,对中国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收费的问题,并以此对政府和企业提出有益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购买国外技术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技术引进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和金额除个别年份有减少外,整体都呈增长趋势(见图1)。60年来,中国技术引进由“硬件”逐渐转向“软件”,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软件”的引进逐渐占主导地位,并形成了由单一的设备进口到专有技术、专利技术、设备进口、咨询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局面。1997年以来,中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的贸易逆差逐年增大,每年向跨国公司支付的金额逐年增长,2008年支付金额达103.19亿美元,逆差扩大为97.49亿美元(见表1)。 (二)购买专项技术的情况 在中国与国外签署的技术许可及技术转让的合同中,1979年、1982年、1985-1999年的合同累计金额达262.15亿美元,占购买国外技术总合同额的31.1%;2001-2007年,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累计合同数量分别为2089件和10090件,累计合同金额分别为126.77和347.44亿美元,两者合计在总合同额中占38.1%。 (三)主要行业 从合同金额看,1987-1990年中国购买的技术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公共事业和运输、贮藏及通讯行业,累计合同金额分别为87.09亿美元、16.5亿美元和8.19亿美元;1991-1999年分布在能源、机械电子和石化化工行业,累计合同金额分别为548.75亿美元、221.44亿美元和148.32亿美元;2001-2007年则在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社会服务,累计合同额分别为627.26亿美元、61.67亿美元和45.54亿美元。其中,2004年以来,中国购买技术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四)专利收费的跨国公司及其许可方式 根据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数据,2002-2004年在华出售专利技术的合同数量最多的公司是东芝公司、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资)和YKK株式会社,2005-2008年连续四年都是飞利浦公司。2008年跨国公司在华专利许可的方式以独占许可(70.7%)和普通许可(25.4%)为主。 二、收费的方式、策略和特征 (一)收费的方式 跨国公司在华对其知识产权收费主要是通过对使用其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特许经营许可的生产商、销售商,向产品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收费来实现的,其方式主要有直接收费和间接收费两种。 1.直接收费 直接收费是指跨国公司对使用其专利技术的企业通过协议或其他方式索要并收取技术使用费,包括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等。跨国公司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收费多采用直接收费的方式。为实现其直接收费目的,跨国公司往往先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来签署技术许可或转让协议;对使用其技术而又不付费的企业,跨国公司就会通过法律手段逼迫企业就范。 2.间接收费 间接收费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其行业垄断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以产品为载体,把高额的技术使用费包含在产品价格中,通过捆绑搭售、价格歧视等方式从产品消费者那里收取技术使用费;或者通过特许经营、出售特许灌装权和技术入股等方式从合作方获取收益。 (二)收费的策略 1.从“洗脑”开始,夯实知识产权收费的舆论基础 首先,跨国公司借助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工具,全方位、多渠道在中国灌输和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和思想,让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扎植于人们大脑中,进而为知识产权收费打基础。其次,赞助中国的知识产权学术活动和相关的科研项目,从学术界为知识产权收费赢得支持。 2.法律手段与集团谈判等方式并举 跨国公司通过律师函或声明索要使用费,对于不理会或不按照其标准支付费用的企业,诉之法院,若是出口企业,利用海关禁令在进口国海关扣压其商品,以此迫使企业就范。如6C、3C就是这样逼使中国DVD企业委托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其签署交费协议。 3.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兼用,细化收费名目 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实力和资源,除直接收费外,还利用捆绑销售、特许经营、特许灌装权和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间接收费。同时细化收费的名目,有的收费项目处理的较灵活,可收可免(如入门费)。 4.恩威并施、差别对待 跨国公司在收费时,对于在规定时限内主动缴纳使用费的企业,给予价格优惠;对于完全履行许可协议的企业也给予优惠,否则,还将加收利息。差别对待是指跨国公司对内销产品与外销产品、不同国别的产品按不同的收费标准收费,企业之间、国别之间的技术转让费也不同。 此外,跨国公司还借助母国政府的力量向中国政府施压,而我国政府也常动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有关的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如6C、3C索要使用费时,中国有关部门敦促下属企业尽早购买,并表明对不遵从指示的企业领导将会给予行政处分。 (三)收费的特征 1.专利技术收费呈产业化趋势 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收费的产业化倾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专利人结成专利许可联盟,以一揽子的方式对外联合收费。如DVD行业的6C、3C把各公司涉及行业的所有核心专利技术放在一起,“打包”对外许可,实行全球统一的收费标准,以使技术垄断利润最大化。第二,收费专门化。专业联盟指定专门的公司或代理公司专门管理其知识产权,对内负责交叉许可、利润分配,对外负责专利许可转让、收费和纠纷等事务。例如6C授权东芝为代理人,由日立和松下协助处理对外专利许可和专利收费的事项;3C、SD联盟也有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MPEG-LA和SISVEL S.P.A是专利经营公司。第三,综合运用企业经营的多种方式,如特许经营、技术入股和捆绑销售等;使用多种经营策略,既有商业谈判、也有法律手段,还有差别对待、恩威并施等。第四,使用费的收入是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2002年高通公司的使用费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25%,2006年增长到36%。 2.借助行业或事实标准收费 跨国公司通过“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国际化”的流程,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上升为事实标准或正式标准,从而坐收技术垄断利润。目前,6C、3C在DVD行业收费是因为它们的专利形成了行业事实标准;高通、诺基亚对手机厂商的收费则是因为2G、3G正式标准中有其基础专利技术。这种收费模式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收取技术使用费的新趋势。 3.许可与收费的预谋性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许可与收费的预谋性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收费未动,专利先行。跨国企业在华开始收费前,一般要提前数年完成在我国的专利布局,然后择机收费。1993-2007年间,跨国公司历年在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都占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数的51%以上,这提前为技术收费做好了准备。第二是择时收费。在我国行业发展的初期,它们对使用其技术视而不见,等到行业发展成熟,形成了产业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对它们构成了威胁,同时专利人的利益形成一致时,就开始收费。跨国公司对中国DVD、数字电视等行业的收费时机就是这样,而在不成熟的行业如数码行业,则无法直接收费。第三是对竞争性或潜在竞争性的企业,想方设法地拒绝许可与转让。例如,“3C”拒绝许可四川鼎天集团;“6C”长期拒绝与长虹、江奎单独谈许可问题等。 4.存在“两多一大”的现象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收费存在专利人多、收费方式多和收益最大化的“两多一大”现象。专利人多是指产品中含有专利技术增多,向生产企业索要专利费的专利人增多;收费方式多指使用费的收取渠道不仅有直接方式,还有多种间接,方式;收益最大化是指跨国公司使用费的收取常按销售额的某一百分比或单位产量支付额中两者的最高值来收取,从而实现其收益最大化。 三、收费的标准 (一)专利技术的收费标准 专利技术许可时,使用费的构成通常是入门费加提成费,即跨国公司先收入门费,待投产后再以产量、销售价或流量提取提成费,有时跨国公司有目的免收入门费或先收入门费,以后冲抵提成费。一般来说,以一揽子方式收费的专利联盟多以产量作为提成费计算的基数,一个产品常有多个专利收费机构索要使用费。 1.DVD的专利收费 DVD行业收费的专利联盟或跨国公司主要有6C、3C、1C、MPEG-LA、杜比公司和DIS,许可收费的项目包括四部分:入门费、芯片与元器件、DVD光盘和格式与标识授权许可。6C、3C等在全球实行一揽子收费,若产品中同时含有其技术格式和专利技术,两者都要收费,标准费率公开。此外,汤姆逊的DVD-P的使用费为1.30美元台,MPEG-2专利技术的解码器和编码器使用费为2.5美元件。DVD行业的专利收费笔者另有专文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2.2G、3G移动通信标准的专利收费 2G通信标准主要有GSM和CDMA,3G标准有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标准。跨国公司常以销售价作为计算提成费的基数。对GSM收取使用费的跨国公司主要由摩托罗拉、诺基亚、阿尔卡特、飞利浦、西门子、微软、爱立信等,对手机厂商的收费标准一般为8%-13%。对CDMA收取使用费的跨国公司主要是高通公司,其收费的内容主要有芯片许可收费和设备许可收费(包括终端用户设备、系统设备和测试设备),在华收费标准见表3。 3G标准的专利收费尚未大规模启动,但3G标准的专利收费将呈现以高通、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群雄纷争的局面,其使用费将高于2G标准的使用费。笔者对2G、3G的专利收费有专文述说,因篇幅所限,也不再赘述。 3.MPEG-2专利收费 机顶盒采用MPEG-2技术,MPEG-2专利收费包括解码器、编码器、消费产品和一揽子媒体(PACKAGEDMEDIUM)四部分内容。目前,解码器、编码器和消费产品的收费标准是每件2.5美元,2010年1月1日起调整为2美元。一揽子媒体的收费标准是:2009年,第一个133分钟按0.024美元拷贝收,2010年将调整为0.0176美元,2011年1月1日以后降到0.016美元;每增加30分钟收取0.01美元,但每部电影不超过0.03美元,在同一拷贝中的第二个电影不超过0.02美元;12分钟以下的拷贝不超过0.01美元。为计算方便,每个影碟不管内容及播放时间的长短可以按电影的标准来付,不足12分钟的节目仍付0.01美元。 4.MP3的专利收费 对MP3收费的专利机构主要.有汤姆逊公司和SISVELS.P.A公司。汤姆逊收费的项目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产品、游戏产品、电子音乐广播和ICDSP产品。对软件、硬件产品按件收费,根据产品类型每件收0.75-5美元不等(或一次性支付5-9万美元);游戏产品和电子音乐广播的收费分为MP3和MP3PRO,其中,游戏产品分别收2500美元和3750美元,电子音乐广播分别按相关收益的2%和3%提成。SISVELS.P.A收费的内容是ISOIEClll72-3和ISOIECl3818-3两项标准中的必要专利,标准是:入门费约5万美元,提成费按信道数量收取,每一信道收30美分,传统的便携式MP3播放机、DVDMP3播放机、音箱式MP3、TV、数字电视则按60美分收。 5.数字电视的专利收费 汤姆逊、索尼、飞利浦、日立等跨国公司拥有数字电视的专利技术,它们向中国彩电出口企业收费(标准见表4),估计出口美国的彩电,每台的专利费是20-30美元。 此外,对中国企业,柯达、索尼等跨国公司拒绝数码相机的核心专利技术的许可;对个别企业若专利许可,则收取产品价格的20%作为专利使用费。 (二)专有技术的收费标准 跨国公司在华对专有技术收费的方式有直接收费和间接收费。直接收费常采用入门费加提成费,提成费的计价基数以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主;间接收费借助专有技术或品牌及商誉来实现其垄断技术收益。 1.直接收费的标准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让的入门费占技术总价的30%-50%,而入门费的国际惯例是不超过20%;提成率一般超过发展中国家规定的5%上限,而且超过规定产量部分按7%提成。此外,在汽车行业,车型的技术转让费按款收费,零部件按种类收费。如跨国公司转让给中国的某款车型的技术转让费是1亿多美元,每种零部件为300多万(约占销售收入10%)。 2.捆绑销售间接收费 捆绑销售是指购买者为得到其所想要的产品就必须同时购买其他产品,跨国公司在华凭借其专有技术优势,主要利用同一品牌不同产品之间的捆绑搭售,来间接获得额外利润。例如跨国公司的专利、专有技术常捆绑在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生产线中;数码行业的索尼在数码产品上设置智能识别技术,购买索尼的数码产品,就必须使用索尼电池;软包装行业利乐公司的灌装机与无菌液包纸原材料捆绑销售,仅250毫升纸包装盒一项,每年利乐公司比中型企业多获取3.2亿元,比小型企业多收52亿元;感光材料行业柯达公司的“9.9万当老板”计划,捆绑了5000家彩扩店主。 3.无形品牌间接收费 在快餐和饮料行业,跨国公司利用其品牌、经营、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加盟或出售特许灌装权的方式收取知识产权费用。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全球知名的快餐店,利用其“饮誉世界”的品牌和成熟的运营体系在中国发展特许经营,对加盟企业除收取入门费以外,还从营业额中提成(见表5)。可口可乐凭借神秘的原液(“7X”)配方,以特许灌装权获取技术秘密的收益。原液在可口可乐中只占0.31%,其价格则占生产成本的110左右,可口可乐通过控制原液的价格,向获得其特许灌装权的厂家出售原液从而实现技术秘密的收益。 4.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跨国公司在华销售其专有技术的产品时,对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产品在中国境内要求买方支付的价格与境外国家的售价不同。跨国公司主要以垄断高价销售来间接获取垄断技术收益。如微软在中国销售Windows98、Office97的价格分别是美国的2.3倍和3.6倍多,收取中国计算机厂商预装软件的许可费是美国厂商的3.5-8.6倍。 5.技术入股 技术入股是指跨国公司以其所拥有的专有技术、专利作为投资股本,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营、合作企业,来分享企业经营的利润。跨国公司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来提取技术费的方式有:一是先一次性收取定金,然后再按一定比例从合营企业的年利润中提取收益;二是提取合营企业5%的利润作为技术收益;或者在较长时间内(10年及以上),以一固定的比例提取合营企业利润作为使用费。例如中美合资成立北京吉普有限公司时,支付给美方的预付特许权使用费是800万美元;北京某汽车厂在与外商合资中,外方以97件专利技术入股,折合股金1600万美元,然后以利润分成作为技术收益。 四、凸现的问题 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收费涉及各个行业,在电子通讯等行业表现最为明显。合理收费是应当的,然而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收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利用国际协议规则,限制中国行业的发展 跨国公司借助于国际协议规则,以知识产权收费为由,限制中国产业的发展,其表现有:一是跨国公司以直接收费为工具,提高中国产品的成本,旨在降低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减少企业规模。二是专利渗透到行业标准,好比双手放在我国行业的“咽喉”上,双手就是使用费,从而控制了中国行业的发展。三是以间接捆绑收费提高中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相关产品的依赖性,抑制中国的该相关产品的发展。跨国公司别有目的一些收费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阻挠中国企业做强做大,最终目的是把中国企业限制在全球产业链的最末端。 (二)全球一揽子收费是对巴黎公约、TRIPS和中国专利法等协定与法规的挑战 巴黎公约和TRIPS都强调专利保护的区域性,而全球一揽子收费则不管专利是否在授权使用方所在地或产品销售地获得专利授权,使用方都要按统一标准缴费,这是对专利区域原则的挑战。对于专利的保护期,中国专利法规定20年,而全球一揽子收费的费率不随许可中专利数量的增减而变化,也就是说过期删除掉的专利也要付费,这是对专利时效性的挑战。对此国际协定及各国法律还没有有效的策略制止这种行为,只能听之任之。 (三)对“合理、非歧视”的原则提出了新要求 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性标准化组织,美国、英国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规定,国际和国家(地区)标准中包含的专利技术在许可与收费时应遵循“合理、非歧视”的原则。然而,GSM、CDMA标准的专利收费中的差别对待是否构成“歧视”?对内销产品与外销产品实行不同的费率“合理”吗?再者,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收取同币种同数量的使用费就是“无歧视”吗?若用同币种同数量的使用费在不同国家购物,在中国购买的实物要比美国的多。那么,从购买力的角度看,同币种同数量的使用费在中国要高于美国,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歧视又不合理。因此,“合理、非歧视”需要赋予实质性、可操作的内容。 (四)借助知识产权支付的渠道规避税收、转移利润 跨国公司常利用转移定价来避税和转移企业的利润,而知识产权支付是其实现转移定价的渠道之一。跨国公司抬高知识产权的内部交易价格,以支付知识产权费用的名义把其在华子公司的利润转移到境外。例如河北一陶瓷有限公司每年按其销售收入的32%向香港母公司支付咨询费,仅2005年支付的费用就相当于其当年利润的3倍。 (五)技术贸易的研究滞后于技术贸易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跨境技术转让的研究不足,企业缺乏可供决策的数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曾对技术转让的提成率进行过统计研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也对曾就部分国家的引进技术价格进行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也有技术转让的统计,而中国则缺少相关的研究。因此,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购买国外技术时,没有国内同行业的惯例可供参考,仅有5%的上限的约束,不利于企业的谈判。 五、建议与对策 (一)对政府的建议 1.规范跨国公司在华对其知识产权收费行为 首先,根据合同备案,对我国的国际技术贸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企业技术转让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