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劳动立法过程.doc_第1页
中外劳动立法过程.doc_第2页
中外劳动立法过程.doc_第3页
中外劳动立法过程.doc_第4页
中外劳动立法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自学内容第五节 国外劳动立法的过程劳动法不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就产生的,也不是随着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应运而生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产生于19世纪初叶,是在人类社会完成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产生的。一、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劳动法作为一个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独立法律部门,理所当然要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作为其产生的前提。只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主体,双方为实现劳动过程才会形成劳动关系。因此,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这是劳动法赖以产生的前提 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具备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原始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氏族所有制,氏族成员既是劳动力所有者又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奴隶社会中,不仅生产资料为奴隶主所有,而且寓于奴隶身体的劳动力也归奴隶主所有,因为奴隶仅为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而已。封建社会中,农奴与封建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在封建庄园为封建主劳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归封建主所有;至于小农劳动,则是小农运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少量的自有生产资料所进行的 当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有奴隶、农奴之外的少量自由人以自己的劳动力为他人劳动,但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所占分量甚微。所以,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更多的是人身和财产的所有关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即使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也不能离开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而独立存在。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农民被驱逐出其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人;生产资料和资本高度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从而使生产力的两大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如果这两大要素不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社会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劳动者空有劳动力而无用武之地,连生计也难以维持;资本家仅有生产资料也难以使其创造财富,获得增值。因此,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者为生存所迫、资本家为利益驱动而通过雇佣形式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劳动过程。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大量出现,劳动法赖以产生的条件终于具备了。二、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劳动立法的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当代资本主义时期。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立法”在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劳动关系的大量出现,就产生了对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需求。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发展过程来看,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随着劳动关系的出现而产生,但由于其所持的价值取向不同而有反动和进步之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经历了“劳工立法”调整阶段和“工厂立法”调整阶段。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劳工法规”。第一个“劳工法规”是由英皇爱德华三世于1349年颁布的,该“劳工法规”最基本的特点是为了保障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削,以国家强制手段迫使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并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等。从14到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被称为“近代意义上的劳工立法”,虽然同样调整劳动关系,但其在内容上血腥恐怖,极尽强化剥削之能事,既强制劳动者为资本家做工,又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具有反动性,与现代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宗旨相悖。在英国,皮尔勋爵于1802年提出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获得国会通过。这就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实际上是第一部保护童工的劳动立法。该法规定:纺织厂不能用9岁以下的学徒;童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小时,而且限于清晨6时至晚间9时,禁止做夜工。经皮尔等人的继续努力,此法案1819年得到修正,规定纺织业不分对象均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16岁以下儿童仅能工作12小时。1833年的工厂法进一步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9小时,每周48小时。1847年修订的工厂法规定,女工及18岁以下的童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0小时。以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为开端,英国政府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陆续颁布了几项“工厂立法”。例如,法国1806年制定了工厂法,后又于1841年和1879年分别颁布了法律,对限制童工和女工工作时间以及女工的工资等问题做了规定。德国于1839年颁布了普鲁士工厂矿山条例,该法规定禁止未成年工从事每天10小时以上的劳动或者夜间劳动。1847年英国颁布了十时间法,规定13岁至18岁的童工以及女工的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在美国,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颁布了一项禁止9种工厂使用12岁以下儿童的法律。瑞士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个限制成年人工作时间的法律。上述“工厂立法”体现了与“劳工立法”截然不同的性质,虽然只是在最小的范围、最少的内容上保护劳动者,但让人们看到了其进步性。它规定了最高工时、雇佣童工的最低年龄限制、禁止童工做夜工等,虽不能与现代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全面保护相提并论,但这种性质上的转变为后来劳动法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从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现代劳动立法阶段。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工厂立法”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已占据统治地位,各国相继进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普遍高涨,再加上“工厂立法”的产生,各国对劳动法的作用更加重视,进而颁布了许多工厂法。例如,德国于189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工业法,法国于1847年制定了劳动保护法,英国分别于1910年、1908年制定了工厂及作业场法和煤矿业限制法,俄国于1882年制定了雇佣童工、童工劳动时间和工厂监察机构法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工厂立法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从立法的国家来看,除西欧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意大利、俄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也先后颁布了限制工作时间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法律;有些附属国和殖民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印度等,在19世纪末也都颁布了类似的法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在内容和范围上,较之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 郭捷: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1)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如英国于1847年颁布了十时间法,规定纺织工业的女工和童工实行每日10小时的工作制;1867年和1878年的两项法律又把以前工厂法的规定推广到雇佣50人以上的所有工业企业,也就是说工厂法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同一时期,法、德等国也颁布了类似的法律。(2)增加了改善劳动条件的一些规定。如法国的劳动保护法、英国的煤矿业限制法、俄国的雇佣童工、童工劳动时间和工厂监察机构法等,分别规定了限制童工、女工从事夜间工作,改善工厂矿山的安全卫生条件,建立工厂检查制度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厂立法内容的不断充实。(3)出现了工资保障方面的法律。首先是限制资本家对工人任意罚款和扣发工资,后来发展到实行最低工资法。如沙皇俄国被迫取消了罚款的法律;英国在20世纪初设立劳资协商会来议定某些产业和地方的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相继采用仲裁委员会决定最低工资的办法,而且新西兰1894年的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低工资立法的开端。(4)有了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英国议会早在1824年就废除了1800年实行的禁止工人组织工会的法律,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1859、1871年和1875年又三次修正和补充有关工会和罢工的法律。法国于1864年解除了罢工的禁令,1884年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的自由。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5)出现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成为劳动法的内容是从德国率先开始的。1883年俾斯麦政府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分化国际工人运动,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次年又实行了工人赔偿法,其内容包括劳动者疾病保险、残废和老年保险、雇主对工人伤亡事故承担直接责任等。英国也于1897年颁布了工人赔偿法,以后又实行了健康和失业保险。(6)出现了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新西兰于1890年通过立法,第一个开始对劳资纠纷实行强制仲裁。其他先进的工业国家也先后在劳动立法中规定了处理劳资纠纷的法律程序。总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有了一定的发展,表现为工厂立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充实,逐步摆脱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劳工立法”的范畴。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很不平衡,不但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有限,而且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缺乏必要的保障。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立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的集中,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其中雇佣劳动与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更加激化。在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让步。因此,以改良主义为主要方法,资产阶级劳动立法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内容和范围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大。过去的“工厂立法”多半带有片面性,只涉及劳动关系的一些主要方面,这时的劳动法内容逐步增加,基本上包括了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合同、集体谈判与集体协议、学徒培训、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女工与童工、安全与卫生、社会保障、工会组织、劳动纠纷的处理等均有了相关的法律。过去的“工厂立法”主要适用于工业无产阶级,这时的劳动法一般都扩大了适用范围,包括了所有的经济部门,如商业、交通、工业等部门的工人与职员。这样就使劳动法成为一个内容比较完备、范围比较广阔的独立的法律部门。需要指出的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劳动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当工人运动高涨时,劳动法就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工人运动受到镇压处于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就通过立法剥夺和限制劳动者的权利。如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4颁布的国民劳动秩序法,取消了工会和工厂委员会,确认雇主和职工之间是主仆关系,职工须绝对服从雇主;1938年又颁布法律,授权雇主可以延长工时至14小时甚至16小时,而且无须给予附加报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还实行了强制劳动制度。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前经济大萧条时期,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法律措施。美国1935年颁布了国家劳动关系法,承认工人有罢工权,工会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订立集体合同的权利。同年还颁布了公平劳动基准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时限制以及超过标准工时的工资支付办法。英国在此期间颁布了关于缩短女工和青工工时、实行年休假制度以及改善安全卫生条件等方面的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均大大降低了已有的法定劳动条件 王全兴:劳动法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英、法、美等国还多次实行“冻结”工资的政策,致使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不断下降。然而,垄断资产阶级不论是镇压工人运动,还是恶化劳动条件,都不能抑制工人运动的高涨,各国的罢工运动不断增多,并且越来越具有长期性和群众性。在罢工斗争的推动下,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从总体上来讲还是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改善劳动条件的法律 郭捷: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例如,美国颁布了同工同酬、综合就业与训练就业、就业机会均等的法律;英国颁布了关于雇佣保障、社会保障、劳动卫生与安全等法律;法国颁布了关于改善劳动条件、男女同酬、限制种族歧视等法律;意大利颁布了关于雇佣平等、工人保护、工资保障等法律;加拿大颁布了劳工标准法;日本重新修订了劳动标准法,工会法和劳动关系调整法,并且制定了关于最低工资、劳动安全与卫生、就业措施、失业保险、职业训练、女工福利等法律。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新发展20世纪末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远的转变,如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工业化向信息化快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加深,失业和贫困化加剧,社会条款之争 所谓“社会条款”,是指发达国家主张的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协议中加入保护人权、劳工权益和环境等问题的专门条款。一旦缔约方违反该条款,其他缔约国有权予以贸易制裁。“社会条款”之争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低成本究竟是劳动力倾销还是比较优势?其二,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本质,究竟是贸易保护主义还是改善劳工状况?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的变相贸易保护主义而予以反对,在各类劳工组织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强资本、弱劳工等问题日益突出等,这一切使得劳动法的发展面临诸多冲击和挑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页。:其一,劳资关系相对缓和。整个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各国劳动法都深深打上了阶级斗争、劳资冲突和东西意识形态藩篱的烙印。21世纪劳资关系的主要特征,正随着全球意识形态的退潮逐渐浮现。工业革命以来曾经被认为是劳资间互动基础的阶级“斗争”正逐渐消失,代之以“合作”为本质的劳资关系体制逐渐形成。劳资问题的核心正由过去的工资斗争转趋务实,即劳资政三方合作共同提升工作环境的品质,落实工作环境权。其二,劳资关系以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行将灭亡的基点即强资本和弱劳工的极端对立,而资产阶级改变自己命运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就是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解决劳动问题的主要手段逐渐超越单纯劳动法的范畴,藉由社会法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21世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中,高度竞争、变动不居的劳资关系,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成为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首要前提。其三,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发展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中,不但国际间经济竞争激烈,国内市场也向全世界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资本、劳动力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对过去以国内为基础范围的各国劳资关系形成诸多冲击和挑战,各国劳动立法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其四,信息化造成的结构性影响。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劳动者的劳动场所更加分散,工作时间更为灵活,雇佣关系之双务关系逐渐复杂,深刻影响劳资关系的组成与结构,不但工会的组织动员方式、劳资关系的运行规则不断推陈出新,甚至在雇主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制度上,也已经形成较明显的转变,劳资关系体制受到重大影响,建立松散而自由的劳资关系是信息化时代常见的形态。例如,放松劳动法的管制政策、工会的组织动员遇到的难题等,在西方国家劳动法实践中已是现实。第六节 中国劳动立法的过程在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政权制定了许多劳动法规和政策文件,是中国社会主义劳动法的萌芽,为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奠定了基础,其代表性立法是1931年11月由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间,经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社会保险法为基本法,辅之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诸多劳动法规和规章的劳动法体系。一、新中国成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劳动立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一般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以前,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3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阶段劳动立法包括:为保障工会法律地位颁布的1950年工会法;为解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颁布的关于失业技术员工登记介绍办法、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关于失业人员统一登记办法等;为处理劳资关系,先是施行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的三个规范性文件,后由劳动部制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和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为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制定了工业交通及建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办法、工厂卫生暂行条例(草案)、关于防止沥青中毒办法等;为建立劳动保险制度,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1958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为加强企业劳动管理,政务院1954年公布了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为改革工资制度,国务院1956年公布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劳动保护方面,1956年颁布了三大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文革”前,主要是“三五”计划期间,国务院制定了一些劳动法规。1958年同时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中普通工和勤杂工的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等四个暂行规定。另外,1963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管理办法。 第四阶段从1966年到1978年,主要是“文革”期间。劳动立法工作基本停止,已有的劳动法规不能贯彻实施。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劳动立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王全兴:劳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3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此为改革初期,劳动工作一方面是恢复并适当改进“文革”前行之有效的劳动制度;另一方面,是开展劳动制度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主要立法有:1982年宪法就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接受教育培训权等作了全面规定,有关劳动方面的条文达20多条;为健全职工养老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1978年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为加强劳动保护,国务院1982年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等;为整顿劳动纪律,恢复正常生产秩序,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为加强劳动力管理,劳动人事部1982年发布了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1983年发布了关于招工考核、择优录用的暂行规定。另外,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4年劳动法制定以前,是劳动制度全面改革时期,围绕着劳动制度改革进行劳动立法。1985年,为了实现工资制度改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同时出台四项改革劳动制度的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7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恢复已经中断了30年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劳动部发布了私营企业劳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阶段是劳动法颁布以后,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届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九届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九届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劳动法为基本法,国务院及其劳动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与其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其内容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管理、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多个方面。此外,全国总工会还制定了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等规章。第四阶段是2007年以来,劳动立法进入黄金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2007年先后制定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非常重要的劳动法律,2007年被称为我国的劳动立法年;2010年,我国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最近几年是我国劳动立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立法具有下列特点: 林嘉、邓娟:论我国劳动法范式的转变,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7期。 第一,在劳动法调整方式上,实现了从政策调整到法律调整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政策和行政命令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劳动法调整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契机,通过建立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法体系,改变了以往劳动关系的行政调整模式和按照用人单位所有制性质管理劳动关系的模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由法律调整的基本模式。 第二,在劳动法价值观念上,确立了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决定了其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为价值标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劳动法保护劳动权的价值取向在劳动立法中的集中反映。劳动法第1条明确了倾斜保护原则,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