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这课有什么用?1.教你读书(目录学);2.教你查资料,写论文;3.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4.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5.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文本。一、文献与文献学(一)什么是文献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1.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文指典册,献指贤人。孔子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一词的最早记载)东汉郑玄论语八佾篇注中解释“文献”两个字的意思时说:“文:文章;献:犹贤也。”“文献”一词最初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部分构成的:一是记载古代文化的文章史料;一是学识渊博,熟悉掌故的贤才。2.元代以后,“文献”一词,演变为偏义词,专指图书典籍。宋末元初,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书,名为文献通考。明成祖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就完全是各类图书资料。 3.现代:“文献”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二)什么是文献学(1)定义: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问。梁启超首创“文献学”之名,认为 “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按时间分,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2)古典文献学1.定义: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2.研究对象:历代古籍。古籍,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籍的范畴。3.研究内容: 文献本身:文献的形态与文献发展史。 文献整理: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等。(三)古典文献的载体1.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甲骨文:商周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原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甲骨文的发现:清王懿荣偶然发现,共收集1500多片,“甲骨文之父”。他去世后,转归刘鹗(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2.金石:金:指铜锡合金的青铜器皿,统治者或贵族们在青铜器上记录事件的文字叫做“铭”,也称为“金文”,“青铜器铭文”、“钟鼎文”,文字学上则称为“籀文”、“古文”、“大篆”。它已具有书籍的作用。 如:大盂鼎、毛公鼎(铭文最长)石:泛指石头。就文字记录的材料而言,石刻更优于青铜,如载文面积广,来源不乏,质坚不易毁损,故自秦汉之后,就逐渐取代青铜器在记功、追远等方面的用途。正规书籍发展后也利用石头镌刻经典,称为“石经”。 石刻文如:秦刻石鼓(现存最早,因石头形状似鼓,故称“石鼓文”);“熹平石经”(东汉,将儒家经典刻于石头而成的书);“正始三体石经”(魏,刻古文经于石碑,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做诠释,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3. 简牍(竹木)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合称,指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牍。(“刀笔吏”:专门负责在简牍上书写的人)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单个的竹片叫“简”(或称牒),单个的木片叫版,1 尺长的长方形版叫牍,也叫尺牍。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将“简”编连而成的整体叫“策”或“编”,将版牍捆在一起的叫函。简牍的优缺点:A.优:与之前的相比,取材更容易,书写更便利B.缺:容量有限,不连续(前述的文献载体所共有) 先秦时代战争频仍,需要兵书、地图,于是产生帛书4. 帛书帛书是写在“缣帛”上的书,又称缯书。帛又有缣、素等名称,故也称为缣书、素书。帛书大都是根据简册的内容钞写而来,所以在帛上划有界行,模仿简册的样子。 帛书的优缺点:A.优点:质地轻软,方便书写折叠,容易携带、保存或阅读等 B.缺点:不易长期保存,价格昂贵5.纸张 纸张,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书写材料,是较为理想的文献载体。简牍易得而笨重,缣帛轻柔而昂贵,作为书写材料则不便于携带。东汉和帝,蔡伦发明“蔡侯纸”。因造价低廉、轻薄,宜于书写,被逐渐推广开来。从东汉至魏晋,缣帛、简牍、纸张三者并用,从东晋开始,纸张全面取代简牍与缣帛。宋以后,纸张一统天下。6.电子文献(P49)电子文献是将图片、文字、声音等转换成数据存储在电子媒介中的特殊文献形式, 与电子计算机密切相关,极大地改变了文献载体的形式 。电子载体的特色就是“无形”;“存储量大”;易于携带,成本低廉。(四)古典文献的类型(1)文献的类型 汉志的六分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隋志的四分法:经、史、子、集 (2)按文献的产生方式分类 零次文献:是未经加工整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一般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次文献: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叫一级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特征,参考和使用价值较高。 二次文献:也称检索性文献,它对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后而产生的文献。有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等特点。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它是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而产生的文献。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按照文献的内容性质分类记录:对事实所作的原始的客观的记载,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事实的真相,为著作提供第一手材料。记录文献又可分为四小类,即档案文献、著录文献、翻译文献、注释文献。著作:前无所承,创造性的论著。古人亦称“作”、“著”或“撰” 。古代的六经、诸子的书籍,一般可以称为著作。编述: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即凭借前人已有资料,重新加以剪裁、编次、整理、阐释,或者用新的义例改编另一种书籍,可称为“编述”,古人亦称“述”。 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一些对经典进行传注义疏的书籍。内容虽不是自己的,但也经过作者的重新组织、提炼、剪裁和加工。抄纂:将原有的纷杂的文献材料,加以分门别类地抄录、编集的资料集,古人亦称“纂”或“论纂”。 著作、编述、钞纂的区别:著作重在创新;编述使庞杂的资料精炼;抄纂使更多的材料变得条理化,易于检索。以下分类为课本重点介绍u 总集 定义: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两人以上的作品合集。一般而言,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 按编辑体例分 :一类是包罗一个时代的全集,如全辽文、全宋词; 一类是经过择优选精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古诗源等。 按时代分: 通代总集:是指汇集几个相连历史朝代诗文总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起上古,下迄隋代; 断代总集:是指汇集一个朝代的诗文总集,如唐文粹,收录唐代诗文。 按作品体裁分:一是专辑历代同一体裁的文字作品总集,如历代赋汇,收录先秦至明代的赋;二是专辑一代某一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全唐诗全唐文先秦汉魏南北朝诗等 ;三是汇纂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文苑英华等。 总集的价值:提供比较系统完备的资料;辑佚价值;校勘的价值u 别集 定义:按照一定的体例汇集一位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编纂体例 :分类:即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如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分体:即按作品体裁、文体编排,如清王琦注李太白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如如清仇兆鳌编注杜少陵集详注;兼用以上几类编排的别集:如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别集的价值:研究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的第一手材料;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和主要依据。u 单行文献 定义: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两种情况:1.本来就是个别独立单行的作品或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 红楼梦等 。2.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抽选出的一篇或多篇独立的作品,单册抄写或印行的图书,如从文选中选印古诗十九首,从楚辞中选印离骚 。 u 丛书 定义:按一定的原则和体例,把两种以上的著作汇抄或汇刻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相同或相似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系列书籍。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后出版的左圭辑成的百川学海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两书被视为中国丛书之祖。 丛书种类综合性丛书: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 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如古今说海等。 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子目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等。 丛书的文献价值:1.保存文献;2. 具有检索文献的重要作用;3. 校勘、考订古典文献的重要依据。u 类书 定义:摘录、汇辑古典文献中各种有关资料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读书或写作时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所搜罗的资料内容丰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最早的类书:魏文帝曹丕时的皇览 历代著名类书: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等四种,被称为“唐代四大类书”,其中以艺文类聚最为有名。宋代官修的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与册府元龟被称为三大类书。私人编的是玉海。明代有永乐大典。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等。 类书种类:综合性类书:即百科性类书,内容广博,各科均收,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性类书:亦称专门性类书,只收一类或几类的专门类书,如专收小说的太平广记等。 类书的价值:1.保存资料;2. 查考资料;3. 辑录佚文;4.校勘古籍。二、目录及目录学(一)什么是目录(1)定义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书的篇目或书名。录:是书或篇的内容提要,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介绍某书或某篇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亦称叙录,书录、序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的书名或一本书的篇名以及介绍说明,是揭示、评论、宣传和考查图书的工具。(2)分类u 一书目录: 定义: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本书的篇名和各篇的叙录。这种一书的目录现在也叫篇目,它附于一书之中。 功用:1.考察原书是否完整及提供辑佚和辨伪的线索(而非证据);了解作者各篇章的写作意图。 有的包括篇名和叙录,如史记、汉书,其中的叙录概括了各篇的内容提要和写作意图;有的只有篇名,如尔雅。 古人的一书目录置于书末,现今的置于书首,且无叙录。u 群书目录:定义: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的书名和叙录。在单书目录基础上发展而来。 产生于西汉。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群书目录。主要有两种形式:1.有提要的,可称作详目,如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2.仅记书名而没有提要,可称作简目,如汉书艺文志、简明四库目录 (3)目录的不同名称(异名):P74“录”(别录)、“略”(七略)、“志”(汉书艺文志)、“序录”、“解题”、“提要”、“簿”、“书目”、“书录”、“考”、“记”、“目”(四库全书总目: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名称尽管多样,内容都是目录。 (二)什么是目录学(1)定义:是研究图书目录的学问,即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目录学又可分为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 。(2)功能: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2、有助于寻求文献资料;3.有助于了解学术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4、掌握古籍的基本状况 (如作者、时代、分类、内容、版本等);5、有助于其它文献工作 (3)目录学基础理论:结构、种类、分类法1目录结构指目录的组成要素,包括书名、叙录、类序(前三个为基本结构)、卷数、著者。A书名:定义见P79。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没有书名就没有目录。书名是了解图书首先接触到的,是认识图书性质和所属学科门类的最基本的的要素。古籍书名,需要注意常有“同名异书”和“同书异名”的现象,可以查同书异名通检、同名异书通检等工具书。 B叙录(提要、解题):定义:指列于书名之后,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学术源流,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校勘等方面情况的文字。是目录结构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类型: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a叙录体:是提要中最早的体例,在提要中运用最多,首创于刘向的别录。内容主要有:审定和鉴别图书的版本,评介作者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介绍和评价书的内容。b.传录体叙录:也称注录体,偏重于记载作者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图书内容,不述作者之著作旨意。初创于南北朝王俭的七志。c. 辑录体叙录: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诸家述评和其他书内有关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评价图书的一种体例。初创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C类序定义:P82类别:书目之序,用以介绍群书的概略。包括总序、大类之序、小类之序。总序: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文字,相当于后来的凡例。 大序:目录中每一大类的介绍说明性文字。 小序:目录中每一小类的介绍说明性文字。 2.目录种类1) 定义:指按一定标准对历代目录所划分的类型 。2) 分类:按编制目的区分:国家书目、私家目录、史志目录。按收录书籍的内容范围区分:综合目录、专科目录、地方目录和特种目录等。u 国家书目(P90)定义: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编制而成的图书目录。国家书目是记载当时现存书籍的目录,是对书籍状况较为真实、全面的反映。 作用:1.真实全面记载书籍状况的第一手材料。2.反映了历朝历代政府对书籍的校勘整理及收藏状况。3.将历代国家书目作一个综合考察,可以看出古藉出现、流传总的趋势,以及具体到某种古箱的分合、存亡、残缺情况。 u 私家目录(P93)定义:私人根据自己搜集或见到的书籍而编订的目录书。 私家目录著录的内容很难说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全貌。私家目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u 史志目录(P92)定义:指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史书中所记载的历代藏书情况的目录,包括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补史目录、方志目录五部分。史志目录大多是依据国家书目而编成的,所以也能全面反映一朝一代的学术概貌。 史志目录中最为优秀的,当属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学术价值:1.保存古代目录的宝贵资料;2.在目录书的编撰体制上的贡献;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u 综合目录定义:著录书籍的内容在两个学科以上的都属于综合目录。目的:在于反映各门各类书籍总的收藏情况,因此要兼收并蓄,综录各科。 u 专科目录(P98)定义:著录某一专门学科的有关书籍而成的目录。(最早:汉武帝时兵录)作用:可以借助它就某一门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轻易找到同一领域的图书资料。 u 地方目录 (P97)包括两类:地方志中的艺文志、独立编撰的地方目录专著。价值:不仅可供求书、检书之用,反映地方学术文化发展的状况,而且还可以借此搜辑、整理地方文献,进而为建立地方文献的体系提供条件。甚至还能从中发掘出重要人物的遗佚著作或非重要人物的有价值著作。 3.分类法1) 定义:指历代目录对所著录的图书采用的分类方法,如六分法、四分法等。2) 类别:u 七略创始的“六分法”(最早)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 (P84)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u 七志与七录的“七(九)分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 (P85)刘宋 王俭七志: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另附道佛。 梁 阮孝绪七录:内篇:经典录、记传部、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佛法、仙道。u 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P86)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标为甲、乙、丙、丁四部的分类法: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实际是后世的经、子、史、集四类。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为经、史、子、集的顺序。但仍用甲乙丙丁之名。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开始直接标志经、史、子、集四部之名,此后大体沿用。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图书分类的主流。三、版本及版本学(一)什么是版本及版本学(1)版本1、“版本”有广狭二义狭义的版本,专指雕版印本 ,与“写本”相对。广义的版本,泛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如稿本、写本、钞本、雕印本、排印本、影印本等。 2、“版本”的现代定义: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包括各种写本、抄本、稿本等。(2)版本学:1、定义: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版本学基本理论;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古籍版本现象;版本鉴定方法。 3、功用:1.读书学习和科学研究应该重视版本;2.有助于了解文化学术的发展状况;3.古籍整理工作不能脱离版本;4.从事有关文化事业、图书馆工作需要版本学知识和技能。(二)版本学基础理论:版本的类型从大的类型上分,可分为抄写本、刻印本、拓本。(1)写本(P108)1.定义:未经刊刻,仅以抄写流传于世的版本。2.分类(按性质和作用不同):手稿本、稿本(清稿本)、抄本(P109)(2)刻印本(P109)1、定义: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2、分类:主要分刻本、排印本和套印本。1) 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本子2) 排印本:亦称活字本,指用活字排版印刷的本子。据制作活字的原料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木活字本等。3)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3)拓本: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三)版本学基础理论:刻本的种类(P109)(1)按时代分: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2)按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闽本等。(3)按刻印的主体分: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4)按照刻印的先后分: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修补本、增修本、重修本、递修本、三朝本、百纳本、补配本、初印本、后印本等等。(5)按照刻印的版式和字体分: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插图本、黑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等。(6)按照印刷的墨色分: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套印本等。(四)版本学基础理论:装订形式中国古代书籍的具体装订形式,先后流行过纸书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10种形式。 u 卷轴装(P112)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在长卷的末端设一根比幅面宽度长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是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u 旋风装(P114)以比书叶略宽的长条纸作底,将一张张写好文字的书页,按先后顺序,自右向左逐次相错约一厘米的距离,错落叠粘在同一张长条底纸上面。因翻阅时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因展开时,书页如鳞状有序排列,形似龙麟,所以又称“龙麟装”。u 经折装(P116)把卷子长幅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叠成册,成为书本形式,首尾用两块薄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的装帧形式。又叫折子装。 经折装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形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经折装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但折久易断,故还需改进。u 梵夹装(P115)夹板式以绳穿订的装帧形式。用贝多罗树的树叶加工制成书叶,将许多书叶叠放在一起,上下用木板夹起来,再在中间穿空,用绳子穿扎起来,或不穿眼而直接从外面捆扎起来,而成为一部书。优点:便于翻到所需的书页。缺点:书页都是散页,如页孔破损、穿绳磨断,容易造成散乱。 u 蝴蝶装(P117)我国最早的册页制度装帧形式。先将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将全书各页重叠在一起,再以中缝为准,在书脊处用浆糊或其他粘连剂逐叶粘在一张裹背纸上,然后装上硬纸作前后封面。因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优点:1.版心内向,使书心得到保护;2.板框四周空白在外,如有损坏,可以裁去,不致伤及文字;3.易于改装;4.便于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 缺点:1.容易脱落;2.阅读不便。u 包背装(P118)把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书背包裹。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因此称为包背装。始于南宋,流行于元、明,一直到清末 。优点:每页都有字,页页文字相连,便于阅读。缺点:仍是纸捻装订,包裹书背,也还只是便于收藏,若是经常翻检,还是容易脱散。u 线装(P119)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对折线为中心,使有字的一面在外对折,所有折好的书页依次叠在一起,再用两张硬厚整纸一前一后做为封面、封底,与正文书页一起打眼穿线装订,最后裁齐装订成册。 是传统装帧技术史上的集大成者。直到今天影印古籍还往往采用这种形式。 (五)版本的鉴别与选择l 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P121129)1、验牌记牌记是图书出版者的专用标志,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内注明该书刻印年代、地点、出版者姓名、以及刊刻经过版本特点等文字,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2、考刻工中国古代的许多刻本,都在版心下方刻印有刻工及写工的姓名,这种做法大概是为了方便统计每位刻工的工作量,或出于刻工、写工承担本版质量责任的动机,也许还有刻工为了留名而私自刻之的原因。古籍版本情况复杂,牌记仅仅是鉴定版本的一个条件,尤其要注意:a.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牌记,要进行综合分析。b.翻刻本常将原刻本的牌记照样刻出,这类牌记只能说明原刻本的刻书情况,并不说明翻刻本的刻书情况。3、看版式 版式即书板的样式,包括行款、栏线、版心等内容。 古代图书的版式因时代、地域及刻书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版式也是版本鉴定的一个依据。4、 查讳字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所谓“讳”,指的是帝王、圣贤、长官以及祖宗、父母、尊者、长者等人的名字。避讳就是在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回避,以表示尊崇。这些所避讳的字就是讳字。 避讳起源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宋,极于清,民国改元后废止。 避讳最主要的规定:(1)嫌名不避 (2)二名不偏讳 (3)已祧不讳 避讳的主要方法:(1)改字法 (2)缺笔法 (3)空字法 5、 看字体不同时代刻的书,字体往往随之而异,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刻书字体可分为软体字和硬体字两大系统。宋代:浙本多欧(阳询)体,蜀本多颜(真卿),闽柳(公权)体。元代多赵(孟頫)体。明代自正德以后,刻书字体忽变为横细竖粗、整齐方正之“宋体字” (亦即“硬体字”),形成中国古代的印刷体,并一直流传至今。清代多仿宋体、软体。6、 看纸墨我国古代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绵纸、宣纸)。不同时代的版本,所用纸张也不相同。辨别古书用纸的质地、纸色、廉纹,也可作为鉴定版本的佐证。中国古代制墨,或以松烟,或以油烟。由于印书用墨量大,故印书用墨多为松烟制得。辨别古书用墨的情况,也可作为鉴定版本的佐证。 7、看装帧中国图书的装帧经历了简策制度、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平装和精装等形式,各种装订形式在中国书史各个不同时期分别占据主导地位。考察版本的装订形式,对于鉴定出版时代有一定的作用。 8、审书名l 依据版本内容进行鉴定 1、读序跋“序”又称“叙”,指书前的文字。“跋”又称“跋尾、“书后”、“后序”,指题于书后的文字 。 序跋可分为著者自作序跋、他人序跋、刻印者序跋等。 序跋除了介绍书的内容、写作意图外,还常常叙述版本的刻印出版情况,是鉴定版本非常有用的资料依据。 2、审内容: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l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定(P131133)1、读题识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书籍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心得,或介绍书该书的刊刻时代、内容优劣,或叙述收藏源流、价值、得书经过,或记录校勘文字等等。题跋中常有溢美之辞或考究不确切、结论不可靠的地方,不能迷信和盲从。2、 审藏印古代藏书家喜欢在所藏的图书卷端或卷内钤盖上自己的藏书印,这些印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定版本。 一部古书的版刻年代,肯定要早于它的藏书印主人的时代,可据此判断版本的下限。古书中利用印章作伪以图售高价的现象很多,必须加以注意。3、查著录:有些目录著录有版本的相关情况,对鉴定版本大有帮助。 4、查研究成果(专著、论文)五、校勘及校勘学(一)什么是校勘及校勘学(1)校勘1、定义:指广泛搜集各种相关的本子,广泛取证各种相关资料,对同一部书进行比较分析,考订篇章文字的异同与篇章次第,并审定其是非,校正勘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稿。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1.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2.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2、 古籍校勘之原因1) 古籍指原稿基本上失传,仅明清尚有部分。2) 古籍不论是刻的或抄的,皆易致误。3) 古籍往往有多种刻本,各本在文字、内容上都或多或少会有出入、异同。3、 校勘与校对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校勘面对的不是原稿和校样,而是各种传抄本和刻印本,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2)校勘学1、定义: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校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它的历史、作用、方法、原则进行系统的描述,总结校勘古籍的实践经验和社会价值,并为校勘古书的实践活动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功用:1) 纠讹订误,去伪存真。从读书层面讲,校勘有助于扫除文字障碍,为读通古书提供帮助;从治学层面讲,校勘有助于获得可靠的文献资料;从文本的层面讲,校勘有助于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文本。2) 丰富目录学内容,使之更好地起到指示门径的作用。 3) 有益于古籍整理与出版。 (二)校勘学基础理论:错讹类型1、校勘的准则是:力求与原稿文字一致。不是替作者改文章;不是著作内容正误真伪的考订;不是字体规范意义上的订正;不是为了传播中便于阅读而对古籍进行的加工。注意以下情况:n 1.内容正确的文字可能是校勘必须订正的误字;n 2.对原稿内容错误的文字进行厘正,属于考据的任务,不是校勘的职责。n 3.不合规范的文字也可能是不应订正的正字,对古籍文字进行正字法的订正是违反校勘原则的。n 4.由于普及而对古籍文字作便读的改变,是传播文化的时代需要,也不是校助学研究的课题。2、古籍讹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1) 有形可见的: 讹文,又称误文;脱文;衍文;倒文;错乱,又称错简。2) 无迹可寻的:疑误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将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即将文献中原有文字丢失了。衍文:又称羡文,就是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文:原稿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钩改文字称“乙”,又称“乙文”或“倒乙”。 错乱:又称错简,文字次序发生错乱,既指雕版刻印以前的简帛书籍,因简、帛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也指后世刊印书籍的错页。 多重错误: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错误类型。n 误字的确定,要以原稿文字为准,以原稿著作时代的文字实际情况为根据。n 注意:误字只指字形而言,不受音义制约。(三)校勘学基础理论:校勘的程序和基本方法(1)校勘的程序1、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2、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3、校勘。4、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单行的校勘记。(2)校勘的基本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1、对校(P155)定义: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个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确定一个底本,将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优点和局限:“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2、本校(P156)定义: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本校法对校勘者的要求比对校高,要掌握若干相关的知识,如古代文学、音韵、文字、训诂、古人习语、表达方式、典章制度、人名地名、思想流派、学术源流等等,这样才能发现并校正错误。本校法的常用手段: 1.用本书文句订正本书。古书一篇之内文义相承,用词往往一样。同一文句,有时数篇共见,可以比对参照,校对讹误。 2.参考注文刊定征文。古书的注解在解说原文文义的时候,经常联系到原文的词句,如原句有误,可以根据注文校正。 3.根据文义和文例订正谬误。这一方面要靠个人学识,另一方面要靠读书细心。 4.根据文辞押韵考订谬误。先秦古书中一篇之内经常有韵语,目的是便于记诵。但有时依例当属押韵字,而读来并不谐和,那很可能是文字有误。 3、他校(P157)定义: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的方法。使用他校,需要对目录学有相当的掌握。需要知道准备校勘的古籍中引用前人之书、后人之书、同时之书的大概情况,大致有哪些可以利用来他校。使用他校时,一般只能用于校专有名词、专门术语以及关键性的字句,但也是择善而从,判断不了是非,在校记中列出。4、理校(P158)定义:根据个人的学识进行推理来校订错误的方法。注意:a、有接近原稿的古本可据时,当然要依据古本,不能舍弃古本而片面强调理校。b、当发现书面材料确实存在着错误,但又无足够的资料可供比勘时,才不得不采用理校。 C理校非任意为之,通常需从语言、体例、史实等作为推理的依据。六、辨伪及辨伪学(一)伪书与辨伪 (P177)(1)伪书:凡作者姓名或著作年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献,均可称之为伪书 。(2)辨伪:广义: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与物进行考察鉴别,确定其真伪。狭义: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核心内容是考证真实年代。 1.“辨伪书”,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 。 2.“辨伪说”,关于书籍内容(如史实、学说等)真伪的考辨。 (二)辨伪的重要性(意义)张之洞:“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姚际恒:“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1.不辨古籍之真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在其书的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2.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3.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史书的编纂必须是“信史”。4.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若不能辨别真伪,整个学术研究就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造成学术发展历史的错乱。(三)伪书的种类(P171173)、全部伪2、部分伪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4、版本伪 (四)伪书产生的原因 (1)有意作伪: 1、尊古借重。(P176) 2、牟利求名。3、学术争胜。(P175)4、借长期收藏而作伪。5、政治斗争的需要。(P174) 6、掠人之美:盗窃他书而为己书7、避禁、避嫌8、泄愤诽谤:人怀怨愤或不满而作文发泄,常以假托他人之名的方式行世。9、好事妄为(P176)(2)无意致伪:1、误题 2、有些书因分辨不清古人的注释,而将其混入正文 3、其他原因失误致伪的1)战国之前,古人不自著书。 2)我国古代方言差异很大,文字又屡经变迁,每一次文字变革,书籍经过翻译传写,难免有改动失真之处。 (五)辨伪方法(P180183)1、前代无著录;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3、今本来历不明;4、题某人旧撰不确 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9、两书矛盾以上九条,都是根据具休的反证加以鉴别。还可以根据抽象的反证作为依据。 10、文体及文句(183) ;11、社会发展(P184);12、思想渊源(P184)(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P194196)1伪书的史料价值 2伪书的文学价值 3伪书的语言价值 4伪书的思想价值 5、伪书的其他价值 七、辑佚及辑佚学(一)什么是辑佚及辑佚学(1)辑佚1、定义:辑:搜集、编辑。佚:散佚。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现存的片断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和研究方法。2、佚文献的种类: 1) 亡佚之书 :指原有其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毁亡而不传的书。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全佚之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单位的形式已经一页不存的佚书。散佚之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单位的形式已经不存在,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却保存在其他文献中的佚书。缺佚之书:作为独立的文献单位的形式仍然存在,但是已经残缺不全的佚书。 2) 脱佚之文:指在形式上似乎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实际上有句子、段落脱佚的书。 3) 散佚之篇:指在编辑诗文总集、别集时,从多种文献中零散搜集出来的部分诗文,以及在全集编成后漏收的诗文。 原因:编者无意漏收;编者有意不收。3、佚之原因(P202203)1) 天灾:水灾、火焚。2) 人祸:文禁;战乱3) 自然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流传不广。4、辑佚的功用:1) 使现存古籍增加不少新品种,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多资料。2) 辑佚是文献流通和保存的重要手段。3)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辑佚学1、定义: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2、辑佚的起源虽可追溯到魏晋甚或更早,但是,进入相对自觉、较为成熟的时期是在宋代。清代是辑佚的鼎盛时期。(二)辑佚的步骤和方法(1)五步骤(P204):1、确定范围 2、准备工作 :首先,判定辑佚的文献是否真佚;其次,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目录;第三,选择版本;第四,确定辑佚对象的体例。 3、制订辑本的体例。4、防止在内容上求全。 5、加以校勘与辨伪。 (2)具体方法:1、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以辑群书。 2、汉人所著的子、史书,以及各类经注为资料,以辑周秦古书。 3、以唐人义疏等著作为资料,辑汉魏经师遗说。 4、以六朝及唐人的史、集注为资料,以辑历代亡佚之文。 5、以诸史书、古文选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自动化财务管理软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过关检测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电子课件附录B》课件
- 分级护理制度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医院感染管理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 Ⅲ类射线装置辐射工作人员试题库及考核规则(2025年)
- 2025年护士资格证考试题及答案
- 家政培训课件设计图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水稻螟虫绿色防控
- 2024版2025秋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 家电合伙合同(标准版)
- 2025年iptv技术考试题库
-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学科交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国培计划”优秀工作案例推荐表——“八张清单”撬动送教下乡的兴奋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