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定中短语目 录:1、定中短语中的定语: 1)谓词性定语;2)体词性定语。 1 2、定中短语中的“之”: 1)不加“之”;2)加“之”。 3定中短语关于定中短语,主要介绍两个问题,一是定中短语中的定语,二是定中短语中的“之”。一、定中短语中的定语在定中短语中,做定语的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体词性词语注意:这里讲明了定语的基本构成。1、谓词性定语在谓词性词语中,数词、数量短语、形容词等常做定语,动词性短语也可以做定语,有时单个动词也可以做定语,主谓短语也能做定语注意:由此可见,谓词性词语的类型中几乎都能做定语。注意1:数词、数量词做定语一般是限制性的,表示事物的多少、价值、大小、时间等。这种定语可以用在名词前面,也可以用在名词性词语的后面。以下是用在前面:吕氏春秋执一: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譬如并排驾驭四匹马,让四个人每人拿一根马鞭)本例中的数词“四”作名词“人”的定语,表示人数的多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万金:用以形容贵重或比喻贵重之物。良药,故得无死。(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本例中的数量词“万金”作体词性短语“良药”的定语,表示价值。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以宾短语做形容词“强”的工具状语,其宾语为定中短语“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于宾短语做形容词“强”的比较补语,其宾语为定中短语“百万之师”。 。本例中的数量词“三寸”作名词“舌”的定语,表示多少。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持三日粮,以以: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带上三天的干粮,用来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本例中的数量词“三日”作名词“粮”的定语,表示时间。注意2:数词、数量词用在名词性词语之后,这样的数词、数量词一般可以看作是后置定语。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诣: 晋谒;造访。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王。(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本例中的数词“二”后置作名词“吏”的定语。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本例中的数量词“百乘”、“百驷”后置,分别作名词“兵车”、“文马”的定语。注意3:形容词做定语时一般是修饰性的,主要表示性质、特征等。例如: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盍: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即“何不”的合意,可译为:何不。志:动词,表述、讲述、叙述。可译为:说一说。而子而: 通“尔”。美德乎?(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本例中的形容词“美”作名词“德”的定语,表示性质。史记高祖本纪: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本例中的形容词“大”作名词“蛇”的定语,表示特征。注意4:动词性短语也常用做定语,主要是在行为活动的特点上对中心语加以说明或限制;单个动词做定语比较少见,也是在行为活动特点上加以说明或限制。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注意:“不忍人”是受事述宾短语作定语,说明和限制名词“心”。由此可见受动述宾短语可以作定语。之心。本例中的动词性短语“不忍人”作名词“心”的定语,表示对中心词“心”的加以说明。史记大宛传:然闻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国然: 但是、然而。“可千馀”:数词前加“可”表示约数,其中“可” 大约,近似的意思。“可千馀”作名词“里”的定语。乘象:骑乘大象。动词性短语做名词“国”的定语。本例中的动词性短语“乘象”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对中心词“国”的限制。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本例中的动词“流”作名词“水”定语,表示对中心词“水”的限制。注意5:主谓短语作定语主要是限制性的,更少见些,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微: 卑贱。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妃也。本例中的主谓短语“高祖微”作名词“时”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中国无狗吠之惊。本例中的主谓短语“无狗吠”作动词名词化“惊”的定语,表示限制。2、体词性定语在体词性定语中,名词性词语、时间词语、方位词语、代词等常做定语。注意1:在名词性定语中,普通名词做定语经常是限制性的,有时也可以是修饰性的或比喻性的注意:名词做比喻性定语,是名词作定语的特点之一。例如: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本例中普通名词“人”作名词“肉”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乐书: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所以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的诗篇而天下得到治理。)本例中的数量词短语“五弦”作名词“琴”的定语,表示修饰。史记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本例中的名词性短语“虎狼”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比喻。注意2:专有名词做定语大多是限制性的。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齐、楚之事已毕。本例中的专用名词“齐”、“楚”作名词“事”的定语,表示限制。史记大宛列传: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本例中的专用名词“邛”、“蜀”分别作专用名词“竹杖”、“蜀”的定语,表示限制。注意3:名词性定语还可以是同位性的,这种定语和中心语所表示的是同一个内容,定语和中心语分别是分名和总名。例如: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本例中的专有名词“心”作名词“官”的定语,并且是同一性的,“心”是分名,而“官”是总名,“心”是“官”中的一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险要的地势)本例中的专有名词“殽函”、“雍州”分别是名词“固”、“地”的定语,并且是同一性的,“殽函”、“雍州”是分名,“固”、“地”是总名。注意4:时间词、方位词和表示处所的名词作定语,主要是说明有关的时间、方位、处所等。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五月子:五月份出生的孩子。)本例中的时间词“五月”作名词“子”的定语,表示“子”与时间有关。荀子王制:东征而西国怨。本例中的方位词“西”作名词“国”的定语,表示“国”与方位有关。史记高祖本纪:老父相吕后曰:“天下贵人。”本例中的处所词“天下”作名词性词语“贵人”的定语,表示“贵”人与处所有关。注意5:在表示年、月、时,由历法时间词构成的定中短语,中间可以停顿注意:这里的时间词不是状语,而且作定语,是给历法时间词作定语。例如: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本例中时间词“三年春”是定语,“王三月壬戌”是中心语,中间有停顿。春秋桓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桓公十年春季,周历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本例中的时间词“十年春”是定语,“王正月庚申”是中心语,中间有停顿。注意6:代词作定语一般是限制性的,表示领属、指示或疑问等。例如:荀子议兵: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并不是尊重我们的名声,并不是赞美我们的德行。)本例中的代词“我”分别作名词“声”、“德”的定语,表示领属。左传隐公三年:此二子者,实弑寡君。(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本例中的代词“此”作名词性短语“二子”的定语,表示指示。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何罪?本例中的代词“何”作名词“罪”的定语,表示疑问。二、定中短语中的“之”助词“之”是定中短语的标志,它可以把定语、中心语连系为一个整体。定中短语之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之”。这里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十分严格,其中也有一定的任意性,可能还有个人的语言风格在起作用。总的来说,是否加“之”的基本原则是:在定中短语之间,如果不加“之”也不会出现误解,就不加;在不加“之”时,有可能混同其他句法结构,就要加“之”。这个原则造成一种音节上的趋势;在音节为奇数时,易于加“之”,成为偶数注意:这里的音节奇偶数,是指构成定中短语的音节数,而并非指全句的音节数。有的学者说,定中短语之间是否加“之”是由音节的奇偶决定的。据我们看,音节的奇偶是句法原因造成的一种常见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解释在字数为偶数音节的情况下,还常见要加“之”的原因。以下具体说明定中短语是否加“之”的情况。1、不加“之”常见不加“之”的情况有以下三种。1) 单音节的、时常作定语的形容词、名词、方位词,做定语时其后通常不加“之”注意:这类定中短语是否加“之”,并不是取决于定中短语中音节的奇偶数,而取决于是否是单音节和是否是形容词、名词、方位词。注意:加“之”的首要条件是单音节。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弃小义,雪大耻“弃小义”、“雪大耻”都是表示原因的受动述宾短语。,名垂于后世“于后世”:处所补语,即:所至处所补语。可译为:到。,悲夫!(放弃小义,洗雪大耻,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本例中的单音节的形容词“小”、“大”分别作名词“辱”、“耻”的定语,定中短语是偶数音节,但没有加“之”。史记萧相国世家: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以何:以宾短语做动词“得”的原因状语,介词“以”可译为:因为、由于。何:人名,指萧何。做介词“以”的宾语。具: 古通“俱”,可译为:都、完全。(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本例中的名词“秦”作名词性词语“图书”的定语,定中短语是奇数音节,也没有加“之”。庄子秋水: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絷: 拘禁;束缚。矣。本例中的方位词“左”、“右”分别作名词“足”、“膝”的定语,是偶数音节,没有加“之”。2)除了“谁”之外,代词作定语一般不加“之”。例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本例中的人称代词“我”作名词性词语“衣冠”的定语,虽然是奇数音节,但不加“之”。左传庄公六年: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本例中的指示代词“此”作名词“人”的定语,是偶数音节,不加“之”。庄子大宗师:我则则: 对判断句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悍矣,彼何罪焉!。(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名词“罪”的定语,是偶数音节,不加“之”。注意1:代词中的“余”、“朕”、“尔”有少量加“之”的偶句;“谁”作定语常加“之”,有时也可不加。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身毁不用矣。(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本例中的代词“余”作名词“罪”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尚书无逸:厥愆,曰:“朕之愆愆(qin): 过错、罪过。”本例中的代词“朕”作名词“愆”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本例中的代词“尔”做名词性词语“先祖”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左传襄公十二年:子为元师,师不用不用:不听从;不采纳。例如:管子小匡:“於子之乡,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长弟於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又如: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命,谁之罪也?本例中的疑问代词“谁”做名词“罪”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战国策宋卫策:问:“骖马,谁马也“谁马?”是定中短语加决断词“也”做谓语。?”本例中的疑问代词“谁”做名词“马”的定语时,没有加有助词“之”。注意2:数词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做定语时一般都不加“之”。例如:礼记王制:八州,州二百一十国。本例中的数词“二百一十”做名词“国”的定语,没有加助词“之”。韩非子初见秦: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本例中的数词“四十六”、“七十”分别做名词“县”的定语,没有加助词“之”。3)先秦并不常用的天然量词作定语一般也不加“之”请参看第三章第六节量词。2、加“之”定语加“之”主要与七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在这七个因素中,前三个与定语有关,后四个与中心语和句法结构有关注意:加“之”与音节无关。1)人名做定语一般要加“之”。例如:孟子尽心下:禹之声,尚文王之声。本例单音节人名“禹”、多音节人名“尚文王”分别做名词“声”的定语时,加有助词“之”。史记项羽本纪:宋义论武信君之师必败。本例中的多音节人名“武信君”做名词“师”的定语时,加助词“之”。吕氏春秋不侵: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以: 表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难寡人犹可乎?(现在孟尝君土地方圆百里,就想抵抗我行吗?)本例中的的多音节人名“孟尝君”做名词“地”的定语时,加助词“之”。注意:人名修饰时间词表示年代和人名修饰亲属称谓词时例外,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大将,伐齐,大破之。本例中的人名“赵惠文王”作定语,但修饰的是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十六年”,故不用“之”。史记秦本纪: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本例中的人名“晋太子申生”作定语,但修饰的是亲属称谓词“姊”,故不用“之”。2)联合短语、述宾短语、连谓短语、定中短语时常作定语,状中短语有时也做定语。以上各种短语作定语时通常加“之”,而短语的构造越复杂,越常加“之”。注意1:联合短语作定语时最常加“之”。例如:史记平原君列传:取鸡、狗、马之血来“取鸡、狗、马之血来”是述宾短语,其中定中短语“鸡、狗、马之血”做动词“取”的宾语,动词“来”做补语。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鸡、狗、马”作定语加“之”。孟子尽心上:无城郭、官室、宗庙、祭祀之礼。“无”: 没有。所带短语是定中短语做宾语。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作定语加“之”。注意2:述宾短语、连谓短语作定语时加“之”,例如:吕氏春秋序意: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你将要暗杀我的君主,如我不讲,这是丧失做人臣之道。)本例中的述宾短语“为人臣”作定语加“之”。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王之不王”是之字短语做主语。其中后一个“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归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折枝:折取树枝之类也。(国此大王没有使天下归服,不是把胳膊下夹着泰山越过渤海一类,王没有使天下归服,是折树枝一类。)本例中的连谓短语“挟太山以超北海”作定语用“之”;述宾短语“折枝”作定语用“之”。注意3:定中短语作定语时加“之”。例如:孙子形篇: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注意:“于九天之上”是于宾短语作所在处所补语。其中:介词“于”可译为:在。“九天之上”是定中短语作介词宾语。本例中的定中短语“九天”作定语加“之”。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旧馆:旧日的馆舍。人之丧,入而哭之哀。本例中的定中短语“旧馆人”作定语加“之”。注意4:状中短语作定语时加“之”,例如:老子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不详:状中短语。否定副词“不”作状语,形容词“详”作中心词。“不详之器”是定中短语做“兵者”的谓语。本例中的状中短语“不详”作定语加“之”。吕氏春秋序意: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注意:“相与友”状中短语,其中:相与: 作状语,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友: 作中心词,表示结交,与为友。可译为“结交”。(你现在将要行大事,我说出这件事,这是失掉了交友之道。)本例中的状中短语“相与友”作定语加“之”。3)复音词做定语多数加“之”,在不致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加“之”。例如:吕氏春秋爱: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介宾短语“于岐山之阳”作所在处所补语。其中:“岐山之阳”作介词“玗”的宾语。“食之”其中动词为生活动词,可作使动用法。即“使之食”。本例中的复音名词“岐山”作定语加“之”。吕氏春秋振乱: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者有道而自成无道。长者:有德行的人。无道:暴虐,没有德政。“自成无道”:是主谓短语,其中:自: 自身,自己。成: 平定。(凡替天下百姓做君主,考虑施政大计没有比如长者有德而自身平定暴虐更好的了)本例中的复音名词“天下”作定语加“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本例中的复音名词“春秋”作定语,没有加“之”。4)在定语和中心语都是短语,尤其“之”后中心语的第一个字是谓词谓词:即动词、形容词、基数词、量词。时,一般加“之”。这样的短语最易形成奇数音节。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官府之守器注意:“守器”是述宾短语做中心语。这里要区分与之字短语的差别。也,寡君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不知。(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本例中的定语“官府”和中心语“守器”都是短语,名词性词语“官府”作述宾短语“守器”的定语。“之”后的第一字是谓词“守”(动词)。加“之”后,定中短语是奇数音节。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使制梃”是使令动词句。以: 表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是述宾短语,其中“秦楚之坚甲、利兵”是定中短语做动词“挞”的宾语。本例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都是短语,名词性词语“秦楚”作谓词性联合短语“坚甲、利兵”作定语。“之”后的第一个字是谓词“坚”(形容词)。加“之”后,定中短语是奇数音节。史记汲郑列传: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本例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都是短语,名词性词语“先帝”作名词性词语“功业”的定语。“之”后的第一字“功”是名词,是奇数音节。5)中心语是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的词,如果不加“之”则名词动词难以区分,一般要加“之”。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本例中的“言”是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的词。加“之”后,“言”为名词。战国策燕策一: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齐国趁我国内乱而攻破了国都)本例中的“乱”是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的词,加“之”后,“乱”为名词。6)定中短语作论断句的谓语,不加“之”,难于区分论断句的界限,常加“之”。这种情况也最容易形成奇数音节。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注意:这里是定中短语作谓语的例句。而定中短语作为体词性词语,通常是不能作谓语的。与体词性词语的特性一样,当其后加有“也”时,体词性词语均可作谓语。端:端兆、迹象。(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本例中的定中短语加“之”后,是奇数音节。定中短语“仁之端”、“义之端”分别作论断句的谓语。战国策齐策六:齐、秦合,非楚之利也。本例中的定中短语加“之”后,是奇数音节。定中短语“楚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摩托车买卖与零配件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行业员工计时工作劳动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机场候机楼灯箱广告制作合同
- 2025版风力发电设备采购与风力发电场建设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户外登山领队全面责任与培训服务合同
- 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计划
- 机械设备采购中的合同管理优化
- (2025年标准)地热勘探协议书
- 2025广西南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4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道路劳务协议书
- 福建省福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万州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 2025年乒乓球二级裁判考试题及答案
- 血标本采集考试试题附有答案
- 2025年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完整)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2024年自投光伏安装合同范本
- 汶川地震波时程记录(卧龙3向)
- 吴迪完胜股市学习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