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09-11.doc_第1页
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09-11.doc_第2页
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09-11.doc_第3页
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09-11.doc_第4页
北京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09-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严格规范工商经营场所,住宅禁商等问题的建议从目前情况看,工商户经营场所安置在哪里,是否合理合法,似无人问津。故出现了太多的住改商、私搭乱建、占用人行便道和马路、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给北京市区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经济绝不是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它是在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下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建立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是其先决条件,坚决执行之是其保证。否则就一定会是无章无序的市场。以下提几点建议,望予考虑纳入市政市容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条例:(一)严格规范工商经营场所(1)严禁在市区内从事批发业务,特别是二三环内;对已在市区内经营的限期迁出。因为: 市区百姓不需要。请调查一下,二三环周边有多少批发市场吧。在动物园公交枢纽周边,仅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就不下七八家。市区百姓真的需要这麽多批发市场吗,显然不需要。真正受益者并不是百姓而是外地进京的商户。 违反物流科学。它们从南方发货,运进北京市区,又从市区运出去,到北方及周边省份。这一进一出,两次穿过市区,实属迂回运输,违反物流路径最小化原则,也是对市区交通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交通拥堵。它们的经营场所无一是为批发而建,并不具备经营批发的条件。它们没有货场、车场和货栈,装货、卸货、发货、堆货都在人行便道和马路上进行。加上各种运货车,特别是长途货车整天占马路停放,造成当地交通拥堵不堪并秧及二三环路,给原本就拥堵的市区交通雪上加霜。 造成环境污染。批发业务的经营招致废品收购、包装物买卖、代寄代存、路边快餐和烧烤等小商小贩聚集于此。由于批发市场不具备相关的配套设施,这些小商小贩便肆意占据人行便道、楼宇过道、所有墙根边脚地带,私搭乱建,甚至挡上了消防通道,也殃及到临近的居民楼。严重破坏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造成噪音污染。由于市场的经营场所配套不完善,批发市场在马路上、居民楼周边的经营活动从清晨四五点钟就开始了。汽车的鸣笛声、拉活的喊叫声、各种小摊贩的叫卖声,喧嚣声一直持续到傍晚。在有促销活动时,街头的高音喇叭更是震耳欲聋。给附近居民带来长时间、一年又一年的噪声刺激。 原有的必须迁出。综上种种弊端,批发市场建在市区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一个城市的全局利益出发,原有的批发市场理应迁出市区,至省市交际处、大的物流集散中心较为合适。(2)严禁个体摊贩无固定场所经营。 在中央法制办的“个体工商户条例”讨论稿中,“允许个体工商户无固定经营场所登记,在有关部门给出的指定区域经营”。前半句意味着游商存在的合法性,后半句却没有落实到位,已引发很多问题。 占路经营影响交通。北京人口超密集,交通已超负荷运行,人行便道与自行车道都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现状下,若允许个体摊贩无固定场所经营,无疑给北京的道路交通造成更大压力。事实上,奥运会前经整治,游商已经收敛了许多,交通、市容、卫生状况已经好多了,若再走回头路,以前的努力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区域控制不具备可操作性。即便是在所谓的指定区域经营也是不妥的,首先牺牲的是该区域百姓的利益;再者谁又能全天看守着这个区域呢,又由谁来执行这个区域控制,保证它不扩散呢。个体商贩不可能空降到这个区域吧,从市周边进入市区这一路上,沿途叫卖的话,又由谁来监管呢,区域控制很难操作。 对社会不利。经营无固定场所,很容易给不法商户行骗以可乘之机。百姓受了骗,找不到卖主,讨不回公道,最终伤害的是百姓利益。我们认为“无固定经营场所登记”,对大城市,尤其对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不合适的。所有商户无论大小,都应在指定场所经营,包括社区指定场地,既便民又便于社区管理。(3)严禁在居民楼内及其周边20米内从事餐饮业和其他有污染或有噪音的行业。原本为百姓居住而设计的楼房,被工商户用作经营场所后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房屋建筑安全隐患。今年“十一”前,我市八个部门发了一个“关于出租房屋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出凡住改商的必须恢复建筑原貌。但不知由哪个部门负管理督查责任,没有人来督查,形同虚设,未看到实效。只有落实责任,直到基层社区,认真排查,才能不漏掉一个安全隐患,也彰显一个法规的严肃性。 人身与财产安全隐患。居民楼内经商,一是经营人员并不固定,常住居民无法辨认;二是客流,无人能控制其进出,陌生的人太多太复杂,让居民没有安全感。如果是在单元房内经营餐饮的,明火一尺多高,火灾隐患更让人不安。 侵害公众利益。在居民楼内经商者,常见乱堆乱放现象,楼道内,电梯间,楼外空间,只要是个地儿就占用,把居民居住环境搞得一团糟。居民居住的单元房变成了商用仓库,民用客梯变成了货梯,每天大量货包连同铲车一起进出电梯,不仅影响居民上下楼,也大大折损了民用电梯的使用寿命。 破坏公共卫生,污染环境。尤其是餐饮个体户,楼内楼外煎炒烹炸加烧烤,不仅把楼内楼外都熏得黑黑的,污水油渍把楼内外地面搞得又脏又滑。特别是过多的有害油烟从烟道串入居民家,也从窗外窜进居民屋内,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还有,拉圾露天堆放,脏水漫流,蟑螂超强繁殖,让无辜居民苦不堪言。路边雨水口成了泔水的下水口,也造成环境和地下水系污染。 噪音扰民。商户作息时间与居民不同。做批发的,早上五点开始就在居室内、楼道里、电梯间打包、用车推(拉)运大包,大包咚咚和车轮咕咚咕咚震动地板的噪音,搅得楼下居民无法睡觉,长久下来谁都受不了,特别是老人心脏无法承受,引发心律不齐。还有来自窗外街上的噪音,长年、从早到晚损伤着居民的大脑和神经。批发市场把马路作为货场、车场、货栈的经营场所,黑车招客的叫喊声、汽车的长鸣声、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充斥着居民窗外。(4)严禁在交通枢纽内外占用人行通道、出入口搭建商铺或摊位从事商业经营现在一些公交枢纽,利用其内的公共空间,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其功能有些本末倒置了。有的,甚至在公交仅占一两层的情况下,还要在其内开辟空间设小商品市场,还要在人行通道、出入口搭建商铺或摊位从事商业经营,甚至挡住了消火栓。这样做,给乘客出入带来不便,特别对紧急情况下疏散客流非常不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在北京市区,建一个公交枢纽不容易,其主要功能应该是解决人们的公共交通问题,而如今却挤进了大宗货物运输,变成了客货两用枢纽。为什麽市区并不乏大商场,却要去占交通枢纽的空间呢,为什麽人们总在喊市区停车位不足,却又不考虑利用公交枢纽的空间呢。在国外,那种盘旋式进出的立体停车场就非常适合与公交枢纽的结合。如果是资金不足,我相信愿意投资的人大有人在,大可不必在公交枢纽搞什麽批发市场。 (5)对经营场所,政府有关部门应事先进行审查,经许可,方予工商登记。 实行经营场所许可制。经营场所的选择首先应附合市区整体发展规划。这是城市科学、有序发展所必须的。现在是否考虑了这一点,令人质疑。看吧,小店小贩无处不入,一个完整的居民楼东一个单元、西一个单元改头换面,成了五花八门的经营场所,有货站、有餐饮店、有装修工程队无所不包,看上去就像在一面墙上打了许多补丁,脏兮兮、乱哄哄,景观实在不雅。现实状况就是这样随意,看不到丝毫规划的迹象。在发达国家,其经营场所不是选在哪里都可以的,而是在“规划”的框架下,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经营许可制。商户绝对不允许侵犯居民的空间。而我们整体上如此放任,突显政府管理缺失。我们不能只规划大店铺而不管小商小贩;不能只关心某些“重要”路段而忽略全面的街区管理;不能只用“一次突击检查”取代经常性的制度管理。 经营场所的布局应尽可能合理。 商业区与居住区应尽可能分开,相对独立。一些涉及居民日常起居的小商铺如必要的话,应按社区及社区协同来布局,即方便百姓又确保百姓居住环境不受影响。 商业应集中于交通便利的大街上、大马路上,而机动车难以通过的小马路和胡同里一般不应作为商户经营场所。至少距居民楼20米。 所有商户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经营条件。根据经营规模大小确定商户应有的设施及环境。如车位数、门前场地宽度(不能包括人行便道的宽度)、后货场的大小、消防设施等。餐饮商户无论大小都必须具备消毒、生熟食品操作、储藏、冷藏等设施,同时根据其经营空间的大小限定其最多允许的餐桌数量。(二)把消除城市噪音纳入市政和交通管理 从科学角度讲,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害的。北京是一个文明、宜居的国际化城市,又是首都、政治与文化中心,怎麽可以容忍噪音污染呢。建议:(1)严禁机动车在市区非紧急状况下鸣笛,一旦被发现应受重罚。(2)严禁商户在店内、店外使用高音喇叭或高声叫卖。在许多商店内外,整天高音播发着歌曲或做着促销宣传,喧嚣与强噪声声很是让顾客头痛,心脏也难以承受。有的就在顾客面前高声叫卖,顾客不仅遭受噪音刺激而且也很不卫生,易传播疾病。(3)在一般公众场合禁止大声喧哗。如,在餐厅、购物场所、医院等地,这点可能难以一蹴而就,但我们应该为人民的身心健康着想,应向文明、向国际化迈进。我们相信,此项规定是必要的也是得人心的。(三)严禁任何单位、任何机构占用人行便道或马路人行便道、马路是公众交通资源,任何单位、商户、个人都无权占为己用。(1)严禁商户占用人行便道和马路作为摊位、货场和车场使用。(2)已有的书报摊亭也毫不例外,应撤出人行便道。现在书报摊属某集团所有,也属商业运营,建议搬到路边的社区、超市、商场等便民的地方。(3)严禁在人行便道、马路空间搭建广告牌和宣传栏。(4)对政府占用行为,应进行听政,特别要听取周边百姓意见。(5)存在交通瓶颈的地方,应设法加宽人行便道或马路。特别是一些单位,可以把本属国有资产的路边房屋、地盘出租给个体商户,增加本单位的收入。为什麽不可以由国家收回,用于市政,拓宽便道和马路或建点绿地,让公众受益呢。 (四)把环境卫生,包括建筑物内外墙粉刷与改造,纳入市容市貌管理条例在奥运会前,一些临街建筑,包括一些居民楼的外墙进行了粉刷,看起来令人悦目。但楼道的内墙却几十年都没刷过,依然很黑很脏。况且,市区还有一些居民楼几十年来连外墙也不曾刷过,外窗已破烂不堪、玻璃支离破碎了,也不曾维修过。像这种既影响市貌又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事,完全可以纳入市容市貌管理条例来管理。可以就建筑原貌的保持、粉刷与清洁、门前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做出具体规定,并给出示范标准,由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行使监督管理权。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什麽道路两旁的草地绿茵茵,像地毯一样平整,为什麽人家的房屋看上去总是那麽干净整洁,为什麽冬天各家的门前人行便道上没有积雪也没有冰?据我所知,那是因为他们有法可依。比如,有人在你家门前因为地上有冰滑倒,磕掉了门牙,你家是有赔偿责任的。比如,你家的草长得老高或发黄了,影响市容观瞻了,就会有人来罚你。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让北京的市容市貌整体提升起来,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去整治、也不是只关注某些重点地段。至于资金问题,完全可以动用住房维修基金解决。至于如何动用,要研究个办法。对新建的小区,有业主委员会可作为牵头人。在市区尚有许多旧小区、或单体旧楼,虽已由原所属单位卖给了职工,但并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的权利没有保障,是否也应尽早成立业主委员会呢。特别要强调责任落实问题。在家喻户晓的基础上,把责任落实到各级主管部们,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各居委会,每座楼,定期与日常检查督促相结合。同时向社会公布各层主管单位名称和负责人,做到全方位社会监督。(五)建议常设“人民建议信箱” 和 “人民举报信箱”凡是涉及百姓利益的法律法规,都应该有百姓的广泛参与;任何规章制度的贯彻,都离不开百姓的监督。我认为“人民建议信箱”和 “人民举报信箱”是一个可以让百姓广泛参与的好办法。有人认为,制定法律、制度是政府的事,维护百姓利益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有时,当你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那个干部会说“你自己去告那个商户好啦”。我认为,这不完全对。因为有了法律和制度,并不等于政府的管理职责就可以缺失,就可以推卸政府的责任。老百姓有权选择请政府行使管理职责,也有权选择自己走上法庭。其实依我们现有的管理体系,只要真管,就能奏效,只不过是有不少干部,习惯于运动式管理,没有接到“通知”就不动。习惯于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人民非原则。这是为什麽?是不是我们的责任制度还不够具体,检查制度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