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寻销声匿迹的旱塬涝池自古以来,无论是在苍茫无垠的董志塬,还是在残缺不全的无名塬,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蓄水涝池。如今,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建筑活动十分频繁,从而导致旱塬不可或缺的蓄水涝池多已不见踪迹了。这既是生态环境的重大缺失,也是人类社会的严重失误。涝池是雨水冲刷形成的自然堤坝,所以也叫涝坝。涝池多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深或浅,大小不一,没有规则,大的象盆湖,小的象山泉。涝池的距离也有远有近,远的间隔数里,近的只隔几十米。夏秋季节,大雨如注,积水成潭,雨过天晴,清澈见底,坑深水满的涝池几乎终年不枯。远离河道的塬上人,早先饮用的水源就是蓄水涝池。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才逐渐改饮窖水、河水、井水、泉水、自来水、纯净水。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为数众多的旱塬人除了饮用涝池蓄水而外,还经常聚集在涝池旁边浆洗衣物、游泳洗澡、追逐嬉闹,欢声笑语数里可闻,平时建筑工程、浇灌菜园,也多在涝池取水引流。冬春季节,冰天雪地,山高路远,下沟取水比较困难,人们就将牛羊牲畜赶到村庄周围的涝池去饮牧。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蓄水涝池,基本可以满足周围人畜的应急之需。天气非常寒冷时,涝池表面还会结一层厚厚的冰,年轻人成双成对溜冰玩耍,其乐无穷。既是在山区和川道离水比较近的村庄、城镇,蓄水涝池也随处可见,尤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半山坡,蓄水涝池更是必不可少。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三面环水、河水绕成的庆阳县(今庆城县)县城,比较有名的大小涝池就有8处之多,如方家涝池、麻家涝池、平定门涝池、傅家巷涝池、丁家巷涝池等等,包括县志在内的各种文表上明确标示着涝池的大小、位置和名称。由此可见,蓄水涝池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庆阳县城的蓄水涝池几乎就没有了,各种文字和图表也不再提起涝池的名字了。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能够真实地反映某个地方沧桑变迁的速度,也能够真实地反映某个区域环境恶化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有普遍的代表性。千百年来,星罗棋布的旱塬涝池,不但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那时候没有提水上塬工程,蓄水涝池不但可解人畜的燃眉之急,就连漫天飞翔、遍地啄青的雅雀也时常到涝池旁边饮水解渴、衔泥筑巢,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更是离不开涝池的蓄水。不仅如此,蓄水涝池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涝池,雨水落在塬面上就会自然积聚、随意流淌,不是淹没农田房舍,就是冲毁道路村庄,顺塬而下也会逐渐形成巨大的山洪,造成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就目前的残塬和沟壑而言,都是雨水和洪流将山体“千刀万剐”、“扒皮抽筋”后形成的地貌。另外,涝池蓄水还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增加地表水量,改善气候条件,拓展动植物生存空间。常言道“涝坝大了鳖就大”,据此推断,涝坝里不但可以养鱼,而且还能养鳖呢,真是益多利大,其善无穷啊!涝池与旱塬形影不离,涝坝与人类息息相关。先人们为了防止雨水冲击、蓄水渗漏,造成涝池流失,自觉自愿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诸如取土围堰、打坝筑堤、种草植树、修渠改道等等,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涝池旁边栽植柳树。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树,根深叶茂,易栽易活,随便插一根柳木棍,柳树就能长成材,是防御风沙、巩固水土的最好树种。所以,柳树也叫水柳。在旱塬地带,有柳就有水,有水必有坝。很多地方的地名就与柳和坝有关,如柳树塬、柳树湾、柳树台、柳树坪、柳树掌、柳树洼、柳沟、柳湖等等,有的干脆就将住户姓氏和涝池结合起来命名地名,如夏涝池村、李涝池村、王涝坝队、杨涝坝队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自家门前有一个涝坝就是一种资本,有一片柳树就是一种荣耀。可是,旱塬涝池哪里去了?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呢?实践证明,导致蓄水涝池魂飞魄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天作怪;二是人为破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原旱情不断加剧,很多微小涝池早已干枯,自然荒废了。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类自编自演的各种闹剧,才是蓄水涝池彻底毁灭的决定因素。由于时代变迁、人口剧增,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活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许多地方的道路、田埂、村庄、集镇,甚至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改变了蓄水涝池的“形体”,而且切断了蓄水涝池的“命脉”。蓄水涝池随着雨水流向变化而变化,有的涝池就在变化中逐渐消失。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旱塬地带的所有蓄水涝池无一例外的被人改造,城市的涝池变成了楼房和商场,农村的涝池变成了耕地和果园。这些改造活动,也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对少数人有利,对多数人无利,甚至有害。从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序改造和无度索取,纯属饮鸩止渴、自掘坟墓,而且始终是少数人在不断地给多数人掘墓,害在当代,祸及子孙,可谓罪大恶极、罪不可赦哪。也许有人会说,不就一个涝池嘛,多大的个事儿?没有必要说得神乎其神。其实不然,涝池对旱塬来说,关乎生死,关乎存亡。据史料记载,西峰城区向北五公里处有个彭原古城(在今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及其南侧),初为东汉北地郡治所,后历各朝各代,多为州郡县治,方圆数公里皆为城郭,遍布街景,其中宋代所建一塔“七层八梭二十四门”颇具特色,至明清时期列为庆阳府八景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千年光阴荏苒,水土随意流失。时至今日,大半的古城早已塌入沟底,神奇的古塔也荡然无存。为了防止西峰新城再步彭原古城之后尘,自公元1950年开始,政府多次组织军民在城东修建人工涝池,取名“东湖”。“东湖”建成之初并无滴水,只是防止洪水将西峰城扯入火巷沟万劫不复。如今,“东湖”涝池水波荡漾、绿树成荫,道桥交错,亭榭相连,不但保住了西峰城区,而且成为西峰居民最最重要的休闲锻炼、集会游玩、观赏景色的生态公园,从春到冬、从早到晚人头攒动,川流不息。东湖公园的雏形就是旱塬上一个普通的大涝池,碧波荡漾的湖水就是旱塬上司空见惯的雨水和洪流。由此可见,旱塬涝池有什么不好?谁说旱塬涝池不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旱塬涝池“复活”并且获得新生?首先要人们从思想上认识旱塬涝池存在的价值和复活的意义,感悟旱塬涝池消失带来的巨大压力,保持维护旱塬涝池应有的动力,萌发再造旱塬涝池必要的激情。其次要有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因地适宜,自觉行动。一方面要尽力恢复原有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旱塬涝池;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改建和再造新型的旱塬涝池。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旱塬涝池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行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在庆阳市北部山区大面积地修建 “雨水集流工程”,以及在西峰城区周围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东湖、西湖、南湖(天湖)、北湖、庆阳湖等蓄水工程(即:“庆阳城市雨洪集蓄保塬生态项目”),其实就是在恢复、再造和开发利用旱塬涝池。庆阳市西峰区是甘肃省中东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旱塬城市,没有河道可供取水排洪,逢旱定成灾,遇涝必为患。解决城市工业、郊区农业和居民用水的难度大、成本高,城区雨洪可控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内涝灾害时有发生,雨洪自然下排又会严重侵蚀黄土塬面。雨水、洪流自然下排与常年提水上塬之间的经济性、生态性矛盾十分尖锐,已经成为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在甘肃省和庆阳市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峰区水务局在城南的董志乡境内负责实施“城市雨洪水资源化试点”。至2004年4月,基本建成平面呈“品”字形的三个大小不等的蓄水湖,三湖之间采用排空管及溢流堰衔接,使其互通互调,蓄水总量达到13.28万立方米。2005年、2006年又陆续在湖区铺设砂石道路2.2km、水刷石观赏道1.56km、仿汉白玉护栏1.56km,湖区种草1.8ha,栽植各类树木1.6万株,修建名人广场、主题广场各一处,配套节水灌溉66.7ha,总投资605万元。2007年,有关部门又进一步做了必要的修建和完善工作。西峰新城区集雨抗旱水源工程的建成,基本实现了城市雨洪水向可利用水资源的转变、城市雨洪水由排到蓄由害到利的转变、雨水利用由农村分散小工程向城市集中大工程的转变,水土保持由坡道治理和沟头防护到源头治理的转变。工程建成之初,因地处西峰之南,暂名“南湖”。后经社会征集,定名“天湖”,寓意有四:湖中之水天上来,“天”为“人工”二字合体,西峰位于黄土高原,湖体以天体“日、月、星”命名。“天湖”的建成,为旱塬城市优化生态环境、发展高效农业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旱塬的水土保持提供了成功经验。因此,在董志塬陆续展开的“城市雨洪集蓄保塬生态项目”建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非常符合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也非常符合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需要,值得各地尤其旱塬地区学习借鉴,如果全面推广、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