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doc_第1页
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doc_第2页
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doc_第3页
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doc_第4页
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简易幅频特性测试仪 摘要摘要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了一种幅频特性测试仪。采用精度为 8 位的 DAC 芯片 DA0832,产生有效 值为 1V 的正弦波。采用具有 10 位 ADC 功能的单片机 STC12C5A60S2,实现被测信号的检测。采 用运算放大电路,实现提高输入阻抗和降低输出阻抗的目的。采用按键功能,可设定输出正弦波的 频率。经测试,该幅频测试仪能够输出有效值为 1V 的正弦波、无明显失真、全频段幅度误差在%, 输出正弦波的频率范围为 100-10kHZ、误差为%,交流信号的测量精度为%、分辨率为 0.01V,输出 阻抗小于 10,输入阻抗大于 100k。 关键词:关键词: DAC0832 10 位 ADC 频率可调正弦波 目录 1 1 方案论证与比较方案论证与比较.1 1.1 总体思路 1 1.2 各模块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2 2 2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5 2.1 总体设计5 2.2 硬件电路设计5 2.2.1 拉力值测量模块 5 2.2.2 电机驱动模块 8 2.2.3 透明胶被拉动距离测量模块8 3 3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10 3.1 算法的标定实验.10 3.2 软件流程14 4 4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16 4.1 测试仪器、设备16 4.2 测试方法步骤与结果分析17 4.2.1 拉力值的测试 17 4.2.1 拉伸距离的测试 17 5 5 结论结论1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9 附录:附录:20 附 1:电路图 20 附 2:实验测试图 21 附 3:实物图 22 1 1 方案论证与比较 1.1 总体思路 根据题目的要求,该幅频特性测试仪的功能是能够输出可调频率的正弦波给被测电 路,并测量经过测量电路后的正弦波信号的变化,从而得出被测电路的幅频特性。 其原理:当被测电路的输入为正弦信号时,则输出的稳态响应也是一个正弦信号,其 频率和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但幅度和相位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取决于角频率 X。若把输 出的稳态响应和输入正弦信号用复数表示,并求它们的复数比,则得公式(1-1): (1-1) ( )j G jAe 其中 G(j)称为频率特性,A()是输出信号的幅值与输入信号幅值之比,称为 电路网络幅频特性。ej ()是输出信号的相角与输入信号的相角之差,称为相频特性。 其中,电路幅频特性是电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本文探讨电路网络幅频特性参数的测试。 在实际测量中,用一个随着时间按一定规律,并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扫动的信号对被测电路 进行快速、定性或定量的动态测量,给出被测电路网络的电路网络幅频特性实时测量结 果。测量原理见图 1-1: 被被测测 网网络络 正正弦弦激激 励励信信号号 数数据据采采集集 和和处处理理 图 1-1 测量原理 为了显示被测电路在不同频率下,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图像,必须要有 显示模块。 为了能控制仪器输出不同范围的频率,必须要有按键输入模块。 CPU 显显示示 按按键键 信信号号处处理理 正正弦弦波波信信号号被被测测电电路路 信信号号检检测测 图 1-2 幅频特性测试仪原理框图 2 经以上总体思路分析,得出以下系统原理图,如图 1-2 所示。由本系统产生正弦激 励信号去激励被网络,通过采集输入被测网络之前的信号幅值与从被测网络出来的信号 的幅值,相除得到被测对各频率正弦信号的增益情况,从而得出被测网络的电路网络幅 频特性。 1.2 各模块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根据幅频特性测试仪原理框图可知,该测试仪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正弦 波发生模块、控制模块、交流信号幅值检测模块和显示模块。下面对这四部分进行方案 的选择与论证。 (1 1)正弦扫频信号发生模块方案)正弦扫频信号发生模块方案 正弦扫频信号发生器是本设计的核心部分。要求能产生优于 5HZ 误差的频率,且在 100HZ10KHZ 范围内,步进为 100HZ。 方案一:采用传统的直接频率合成法合成。方案一:采用传统的直接频率合成法合成。经过混频、倍频、分频网络和带通滤波 器完成对频率的算术运算。但由于采用大量的模拟环节,导致直接频率合成器的结构复 杂,体积庞大,成本高,而且容易引入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难以达到较高的频谱 稳定性。 方案二:采用锁相环间接频率合成(方案二:采用锁相环间接频率合成(PLLPLL) 。虽然具有工作频率高、宽带、频谱质量 好的优点,但是由于锁相环本身是一个惰性环节,锁定时间较长,故频率转换时间较长, 很难满足系统要求的高速度指标。另外,由于模拟方法合成的正弦波参数都很难控制, 不易实现。 方案三:采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方案三:采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DDSDDS) 。其原理如图 1-3 所示,用控制芯片的存储器 储存的所需波形量化数据,按不同频率要求,以频率控制字为步进对相位增量进行累加, 以累加相位值作为地址码读取存放在存储器内的波形数据,经过 D/A 转换和幅度控制, 再滤波即可得到所需波形。由于 DDS 具有带宽很宽,频率转换时间极短(小于 20s) , 频率分辨率高,全数字化结构便于集成等优点,以及输出相位连续,频率、相位和幅度 均可实现程控,完全可以满足本题目的要求。DDS 有着较多的优点,但是 DDS 技术也有 内在的缺陷杂散噪声。 正正弦弦 查查询询表表 ROM 数数/模模 转转换换器器 DAC 二二阶阶低低通通 滤滤波波器器 out f CLK f 图 1-3 DDSDDS 原理框图原理框图 为了全面实现题目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三号方案作为正弦波扫频信号发生器的核 心,实现高速、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正弦信号输出。 3 (2 2)控制模块方案)控制模块方案 方案一:用方案一:用 FPGAFPGA 等可编程器件作为控制模块的核心。等可编程器件作为控制模块的核心。FPGA 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逻 辑功能,规模大,密度高,体积小,稳定性高,易于功能扩展,采用并行的输入/输出 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适合作为大规模实时系统的控制核心。就 FPGA 的制造 工艺而言,FPGA 掉电后数据会丢失,上电后必须进行一次配置,因此 FPGA 在应用中需 要配置电路和一定的程序,并且 FPGA 器件作为一个数字逻辑器件,竞争和冒险正是数 字逻辑器件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毛刺的消除及抗干扰性,从而增大 了电路或程序的复杂程度和可实施性。 方案二:用方案二:用 STC12C5A60S2STC12C5A60S2 单片机为系统的主控核心。单片机为系统的主控核心。单片机具有体积小,使用灵 活,拥有较强的指令寻址和运算功能等优点,而且单片机的功耗低,价格低廉。 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比 FPGA 更适合本系统的规模。充分考虑到综合性价比和控 制的方便程度,确定选择方案二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模块方案。 (3 3)交流信号幅值测量方案)交流信号幅值测量方案 方案一:采用真有效值转换芯片(如方案一:采用真有效值转换芯片(如 AD637AD637) 。将输入信号转换成有效值的形式输出, 供后级的 A/D 采样。此种方案的测量精度较高,但由于有效值转换芯片转换的过程相对 较长(一般为几十到几百个 ms) ,对于幅频特性,需要采集很多个点,此种方案的测量 过程将是很长的。 方案二:采用方案二:采用 ADCADC 测量方式。测量方式。这种方案只要将经过被测电路的信号输入经过 ADC 转 换,在控制芯片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幅值。该方案的优点是电路和程序控制都简 单易行。缺点是赋值的测量精度取决于 ADC 转换芯片的转换速度和控制芯片的运算速度。 综合所有的因素,采用方案二更适合本设计。 (4 4)显示模块方案)显示模块方案 方案一:采用方案一:采用 LEDLED 数码管显示。数码管显示。虽然功耗低,控制简单,但显示能力有限,人机界 面较差。 方案二:采用方案二:采用 1286412864 液晶屏显示。液晶屏显示。可以显示多种字符,并能同时显示多组数据、汉 字,字符清晰,人机界面友好。 方案二的液晶显示方式有效解决 LED 只能显示数字等几个简单字符的缺点,具有性 能好,控制方便,显示方式多的优点。因此本设计采用方案二的 12864 液晶显示屏作为 显示模块。 4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框架如图 2-1 所示,由 STC12C5A60S2 单片机处理器控制 DAC 转换芯片 DAC0832 产生正弦激励信号去激励被网络,将信号进行处理后输送给具有 ADC 功能的单 片机,实现从被测网络出来的信号的幅值的采集与处理目的,即可得到被测电路对各频 率正弦信号的增益情况,从而得出被测电路的幅频特性。 STC 12C5A 60S2 单单片片机机 液液晶晶显显示示 四四位位独独立立 按按键键 DAC0832 正正弦弦波波 发发生生电电路路 被被测测电电路路 正正弦弦波波 信信号号 信信号号预预处处 理理电电路路 ADC 信信号号预预处处理理 电电路路 图 2-1 系统总体框架 2.2 硬件电路设计 系统的核心硬件电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正弦波信号发生模块和信号预处 理模块。下面对这两个模块进行理论分析与参数计算。 2.2.1 正弦波信号发生模块 正弦波信号发生模块的具体硬件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基准源电路和 DAC0832 转换电路,下面对这两部分做详细的介绍。 (1)基准源电路 TL431 的内部含有一个 2.5V 的基准电压,所以当在 REF 端引入输出反馈时,器件 可以通过从阴极到阳极很宽范围的分流,控制输出电压。如图 2-2 所示的电路中,当 R1 和 R2 的阻值确定时,两者对 Vo 的分压引入反馈,若 V o 增大,反馈量增大, TL431 的分流也就增加,从而又导致 Vo 下降。显见,这个深度的负反馈电路必然在 VI 等于基准电压处稳定,此时有公式(2-1): (2-1)refo V R R V)1 ( 2 1 选择不同的 R1 和 R2 的值可以得到从 2.5V 到 36V 范围内的任意电压输出,需要注 意的是,在选择电阻时必须保证 TL431 工作的必要条件,就是通过阴极的电流要大于 1 mA 。本设计采用的是 TL431 作为 DAC0832 的电压基准源+2.5V,根据公式(2-2)可 5 得当 R1取零,R2取无穷时,输出电压为+2.5V。 (2-2) )(5 . 25 . 2*) 0 1 (VVo 图 2-2 TL431 典型应用图 (2)DAC0832 转换电路 DAC0832 是一款转换精度为 8 位,转换速度为 1的 D/A 转换器芯片。Vref 引脚s 为芯片提供参考电压;RFB 为反馈电阻引出端,与运算放大器输出端相连接;DI7 DI0 数字量输入信号,其中 DI0 为最低位,DI7 为最高位;CS 为片选信号, 低电平有效; WR1 为写信号 1,低电平有效;XFER 为转移控制信号,低电平有效;WR2 为写信号 2,低电平有效;IOUT1为模拟电流输出端 1,当输入数字为全 1 时, 输出电流最大,全 0 时, 输出电流为 0,如公式(2-3): (2-3) RFB Vref 256 255 IOUT2为模拟电流输出端 2,其与 IOUT1的关系如公式(2-4) IOUT1 + I OUT2 = C (常数) (2-4) 如图 2-3 所示,通过控制片选端、写数据端和数据位,从而控制 DA0832 输出模拟 量, 本仪器采用如图 2-3 所示的单缓冲工作方式应用图,一个输入寄存器工作于直通状 态,DAC 寄存器工作于受控状态,此时只需一次写操作,就开始转换,转换后直接输 出数据,提高了 D/A 的数据吞吐量。 图 2-3 单缓冲工作方式应用图 其调幅的原理为:当数据口输入的数字量为 0FFH=255 时,有公式(2-5)所示的电流量输出: (2-5) RFB V I ref out 256 255 1 输出电压如公式(2-6)所示: (2-6) refouto VRFBIV 256 255 * 1 6 断电和串口时钟输入端为 PD_SCK。通过控制输入该端口电平的不同时序,可以实 现数据输入、输出和增益通道的选择,时序图如图 2-4 所示。 图 2-4 DAC0832 时序图 7 2.2.2 电机驱动模块2 在电机驱动模块的方案讨论中拟定采用 LM298 芯片驱动直流减速电机。其硬件电路 如图 2-5 所示。 LM298 内有两个 H 桥式电机驱动电路,可用来驱动两个直流电机,本方案中只用其 中的一个 H 桥,标号为 A。在该电路中,电机的两端各安装有两个二极管,这些二极管 都是从驱动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机的电源端,或者接地端,其作用能限制和消除感应尖 峰电压。 其驱动原理:LM298 芯片的 1EN 是标号为 A 的 H 桥的使能端,1A1 和 1A2 可以控 制电机的正反转。在控制电机的时候,当使能端 1EN 置高电平时,1A1 和 1A2 置不同 的高低电平时,电机实现正或反向转动。当使能端 1EN 置低电平时,不管 1A1 和 1A2 的电平如何变化,电机均停止转动,从而实现电机正反向转动和停止的控制。 图 2-5 LM298 电机驱动电路 2.2.3 透明胶被拉动距离测量模块3 该模块的主要硬件电路是编码盘和光电传感器,如图 2-6 和图 2-7 所示。硬件结构 为:将黑白颜色块相互间隔的编码盘安装在电机的转轴上,编码盘穿过微型槽型对射光 电传感器。其原理:当电机转动时,编码盘穿过对射式光电传感器的槽型对射光电开关 旋转,当编码盘上的黑色部分挡住光线时,输出低电平,当光线透过编码盘的白色部分 时,输出高电平,从而产生高低电平变化的脉冲,即把电机的旋转角度转换为脉冲数的 大小。将脉冲输送给单片机的中断功能进行计数即可得到拉动的距离。 根据如图所示的编码盘,从白色部分和相邻黑色部分依次穿过槽型对射光电开关的 时候,将产生一个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下降沿,输送给单片机的外部中断输入端从而触 发中断。根据标定实验发现,进入中断的次数与透明胶被拉动的距离是成线性关系的。 8 因此,累计进入中断的次数,即可得到透明胶带被拉动的距离。 图 2-6 编码盘 光电传感器的核心部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和硅平面光电三极管,发光二极管不间断 地发送红外光束,当编码盘的黑色部分挡住光束时,光电三极管不导通,输出低电平, 反之输出高电平。输出脉冲经过 TTL 电平转换电路,如图 2-5 中运算放大器、R3和 R4 所示,其构成一个单限比较器,输出即为 TTL 电平脉冲,满足单片机的检测需要。 图 2-7 光电传感器原理图 9 3软件设计 3.1 算法的标定实验 在该仪器的测量中,硬件电路测量出拉力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值的数字量,光电传感 器输出脉冲量,要测量出透明胶带被拉伸的拉力和距离,需要软件程序算法来实现。以 下两个标定实验为算法的实现奠定基础。 (1) 拉力值与转换后的电压值的关系 实验方法与步骤:如附图 4 所示,将仪器放在水平的平面上,将拉力传感器的上端 固定在金属支架的上端,使用电子秤称出质量为 M 的沙子,使用示波器测量拉力传感 器的输出端的电压值 V。即质量为 M 的沙子所产生的拉力 F 对应转换后的电压值 V。 重复以上的步骤,从 1mg-5kg,以 1mg 为步进进行测量。质量 M 的沙子与产生拉力 F 的关系如公式(3-1)所示。 (3-1)8 . 9*MF 测试物体与转换后的电压值关系实验数据如表 3-1 所示,通过 MATLAB 对数据进行 线性拟合分析得到如图 3-1 所示质量与电压值的关系图像。 表表 3-13-1 测试物体质量与电压值标定实验测试物体质量与电压值标定实验 测试物体质量/kg电压值/VADC 值 0.140.689 0.3051139 0.4451.1175 0.581.4215 0.671.5240 0.7851.6273 0.961.8329 1.022354 1.242.2403 1.3852.5443 1.512.6480 1.662.9523 1.8153.2564 1.9353.3601 2.0153.4630 2.1953.6676 2.333.8719 2.414750 2.624.2793 2.714.3820 2.824.5850 2.914.6875 2.9954.8895 3.1254.8930 10 图图 3-13-1 测试物体质量与电压值的关系图像测试物体质量与电压值的关系图像 从图 3-1 所示图像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测量和机械误差带来的影响,拉力传感器将 拉力转换成电压值,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通过 MATLAB 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得到如图 3-2 所示的质量与 ADC 值的关系图像。 图图 3-23-2 测试物体质量与测试物体质量与 ADCADC 值的关系图像值的关系图像 从图 3-2 所示图像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测量和机械误差带来的影响,ADC 测量 值与拉力值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公式(3-2) ,其中 y 为质量值,x 为 ADC 值。 (3-2) ) 7 . 53(00353 . 0 xy (2) 拉动距离与转换后的脉冲数目的关系 实验方法与步骤:如附图 5 所示,将仪器放在水平的平面上,游标卡尺倒置后,将 其游标部分捆绑在仪器的金属支架上端,将细线的一端缠绕在减速电机的导轮上,另一 端捆绑在游标卡尺的主尺上。设定好所要测量的脉冲数目 N 后,首先读取当前游标卡尺 的数值 X1,开启电机运转,当达到脉冲数目 N 时由单片机自动控制电机停止。此时, 11 记录下游标卡尺上的数值 X2,即所要测量的脉冲数 N 产生的拉动距离X 为公式(3- 3): (3-3) 12 XXX 为了使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从少到多不同的脉冲数目都进行实验。实验的数 据结果如下表 3-2、表 3-3、表 3-4、表 3-5 所示。 表表 3-23-2 130130 个脉冲标定实验个脉冲标定实验 脉冲数目 N/个拉动距离X/cmN/X(个/mm) 1281.498.590604 1291.518.543046 1291.528.486842 1291.58.6 1281.498.590604 1291.4888.669355 1291.528.486842 1301.5188.5639 1291.5028.588549 1291.528.486842 则得平均每毫米产生的脉冲数目为公式(3-4): 8.560658 (3-4) 10 10 1i Xi 表表 3-33-3 320320 个脉冲标定实验个脉冲标定实验 脉冲数目 N/个拉动距离X/cmN/X(个/mm) 3233.798.522427441 3213.758.56 3223.778.541114058 3223.768.563829787 3223.778.541114058 3213.768.537234043 3203.748.556149733 3223.728.655913978 3233.788.544973545 3203.738.579088472 则得平均每毫米产生的脉冲数目为公式(3-5): 8.560184512 (3-5) 10 10 1i Xi 12 表表 3-43-4 420420 个脉冲标定实验个脉冲标定实验 脉冲数目 N/个拉动距离X/cmN/X(个/mm) 4204.968.467742 4194.9028.547532 4214.9288.543019 4194.8628.617853 4204.9398.503746 4214.918.574338 4214.9368.529173 4192.87814.55872 4214.978.470825 4204.9188.540057 则得平均每毫米产生的脉冲数目为公式(3-5): 8.532698 (3-5) 10 10 1i Xi 表表 3-53-5 520520 个脉冲标定实验个脉冲标定实验 脉冲数目 N/个拉动距离X/cmN/X(个/mm) 5206.0968.530184 5226.1168.53499 5226.18.557377 5216.1288.501958 5235.17210.11214 5236.2068.427328 5216.1168.51864 5246.1368.539765 5236.1348.526247 5216.1228.510291 则得平均每毫米产生的脉冲数目为公式(3-6): 8.516309 (3-6) 10 10 1i Xi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到结论:一次拉动的距离越长,每毫米产生的脉冲数目就约少, 但都维持在每毫米产生大概 8.5 个脉冲,误差小于 0.1 个脉冲。 产生误差的原因在于减速电机从启动到匀速转动和从匀速转动到停止都需要一定的 时间、细绳本身的弹性拉伸、测量过程中游标卡尺的晃动和读取游标卡尺数值时的误差。 根据题目的要求,测量拉动的范围为 0-5cm,精度为 1mm,如果按每毫米 8.5 个脉 冲计算,则允许最大的脉冲误差个数为公式(3-7): (3-7)17 . 0 50 5 . 8 由于 0.17 大于标定实验时的最大误差 0.1,因此将 8.5 个脉冲作为每毫米产生的脉冲 个数是准确的。 13 3.2 软件流程 软件部分采用 C 语言编写,为了配合串口通信,采用的晶振频率为 11.0592MHZ。 由调度模块,ADC 模块,外部中断子程序,键盘服务程序和显示服务子程序构成。主 程序如图 3-3 所示,进入主程序后,首先进行 ADC 功能、外部中断和液晶的初始化, 然后进入开机显示,最后进入大循环,循环内不断执行按键的检测,当有键按下时,执 行按键功能,否则直接返回。 外部中断服务程序的功能是在测量的时候对光电传感器的脉冲进行计数,每 1mm 时 计算拉动的距离,并读取 ADC 值转换为拉力,当 ADC 值小于 55 时,即表示透明胶带 被拉断,此时关闭电机。将拉动距离与拉力两者结合在液晶显示屏上绘点,并储存该数 据,最后通过串口发送信息给上位机,其程序流程如图 3-4 所示。 ADC 中断中检测输送给单片机的电压值,其程序流程如图 3-5 所示。 图 3-3 主程序流程图 图 3-5 ADC 中断程序流程图 图 3-4 外部中断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中实时检测按键功能,按键有四位,Function 键可实现不同功能间的切换, 加减键可在查询功能时翻阅前后历史数据,确定键可实现置位、测量和量程切换功能。 根据功能标志位 Function 的不同,进入不同的按键功能,总共有 4 种功能,分别为置位、 测量、量程切换和查阅历史等功能。具体程序流程如图 3-6 所示: Y N 开开始始 ADC、外外部部中中 断断、液液晶晶初初始始化化 开开机机显显示示 扫扫描描按按键键 按按键键 子子程程序序 清清ADL 请请求求标标志志位位 ADC中中断断 读读ADC值值 退退出出 Count+ 外外部部中中断断 退退出出 “测测量量”标标 志志位位=1? Countlast+8 计计算算拉拉动动距距离离 读读ADC值值并并 转转换换成成拉拉力力 绘绘点点 串串口口发发送送 储储存存 Y N N ADC值值 3? N Y Function=2 Y N N Y Function=2Function=0 N Y Function=1 N Y 启启动动电电机机 “准准备备” 标标志志1? Adc55? 停停电电机机 “准准备备” 标标志志位位置置1 Adc55? “测测量量” 标标志志位位置置1 外外部部计计数数清清0 “准准备备” 标标志志位位置置0 启启动动电电机机 Function=0 Y N Y Y 报报错错 N N 按按键键 子子程程序序 量量程程切切换换 Function=1 图 3-6 键盘服务程序 15 4 系统测试 4.1 测试仪器、设备 示波器示波器 型号:DS1052E 性能:带宽 50MHz;时基精度 50ppm; 垂直灵敏度 2 mV/div 5 V/div; 垂直分辨率 8 bits; 图 4-1 DS1052E 示波器 作用:在拉力与转换后电压值的标定实验中用于测量电压值的大小。 万用表:万用表: 型号:DT9205 性能: 直流电压测量 200mv-200v;准确度0.5%; 直流电流测量 2mA-200mA;准确度1.2% 电阻测量 200-2M;准确度0.8%; 作用:在方案讨论中论证电机的负载电流是否超出 LM298 的最大 驱动电流。 在系统测试时用于检测制作的电路板参数。 图 4-2 DT9205 万用表 电子秤电子秤 型号:ACS30 性能:量程:1g-30kg; 精度:1g; 作用:在拉力与转换后电压值的标定实验和仪器参数测试实验中 用于测量实验重物的重量。 图 4-3 ACS30 电子秤 游标卡尺游标卡尺 性能:量程:0-18cm; 精度:0.02mm 作用:在拉动距离与转换后脉冲数目的标定实验和仪器参数测试 实验中用于测量实际的拉动距离。 图 4-4 游标卡尺 16 4.2 测试方法步骤与结果分析 4.2.1 拉力值的测试 (1)测试方法与步骤: 如附图 4 所示,将仪器放在水平的平面上,拉力传感器的上端固定在金属支架的上 端,透明胶带通过细线和拉力传感器的下端连接,细线的另一端缠绕在减速电机的导轮 上。首先将透明胶带的下端位置在金属支架上进行定标,开启电机运转,手动控制按键 使电机停转,用游标卡尺测量定标处与拉伸后透明胶带下端的距离即为实际拉动距离 X。此时记录液晶显示屏拉力的数值 F1。使用沙子作为重物拉伸透明胶带,使用游标卡 尺测量使其拉伸也为X,此时用电子秤称出质量重物质量为 M。重复以上的步骤,从 1mg-5kg,分散测量 10 组数据。质量为 M 的沙子与产生拉力 Fo 的关系如公式(4-1) 所示。 (4-1)8 . 9*MF (2)测试结果与分析: 按照以上测试步骤,得出如表 4-1 所示结果。 表表 4-14-1 实际拉力值与显示拉力值测试实际拉力值与显示拉力值测试 显示值显示值/kg/kg实际值实际值/kg/kg绝对误差绝对误差/kg/kg标称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满量程相对误差满量程相对误差/%/% 1.30551.3050.00050.0383140.015456 1.42911.43-0.0009-0.06294-0.02782 1.54561.5450.00060.0388350.018547 1.64441.645-0.0006-0.03647-0.01855 1.77151.78-0.0085-0.47753-0.26275 1.87031.875-0.0047-0.25067-0.14529 1.96561.960.00560.2857140.173107 2.20562.2050.00060.0272110.018547 2.37162.3650.00660.279070.204019 2.5412.56-0.019-0.74219-0.58733 2.87292.8650.00790.2757420.244204 2.98233-0.0177-0.59-0.54714 3.17293.1650.00790.2496050.244204 数据分析: 误差分析:拉力的显示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19g,最大标称相对误差为 0.478%,最大的满量程相对误差为 0.587%。 量程:测量的最大量程为 3.165kg。重量大于该值后,显示值保持不变。 精度:测量的精度为 100mg。 4.2.1 拉伸距离的测试 (1)测试方法与步骤: 如附图 5 所示,将仪器放在水平的平面上,拉力传感器的上端固定在金属支架的上 端,透明胶带通过细线和拉力传感器的下端连接,细线的另一端缠绕在减速电机的导轮 17 上。首先将透明胶带的下端位置在金属支架上进行定标,开启电机运转,手动控制按键 使电机停转,用游标卡尺测量定标处与拉伸后透明胶带下端的距离即为实际拉动距离 X。此时,查看液晶显示的拉动距离 L。重复以上步骤,在 1mm-5cm 之间,分散测量 10 组数据。 (2)测试结果与分析: 按照以上测试步骤,得出如表 4-2 所示结果。 表表 4-24-2 实际拉动距离与显示距离测量数据实际拉动距离与显示距离测量数据 实际距离显示距离绝对误差/cm标称相对误差/%满量程相对误差/% 1.270.9-0.37-29.1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