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玲.doc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玲.doc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玲.doc_第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玲.doc_第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湖北省钟祥市莫愁小学 李玲教学背景: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在我国唐代有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号称诗仙,他年轻的时候常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一带远游,李白不能前往,于是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饯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生提问)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三、读通古诗,整体感知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3、齐读生字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1) 随机纠正字音。(2)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3) 出示节奏(4) 齐读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1、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4送上祝福的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李白站在江边,往事历历在目。(课件出示)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再也不能一同( )。生:他们曾经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读书,一同聊天,一同饮酒,一同学习,一同写诗7、如果那时候,站在江边送别好朋友的是你:朋友的小船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课件2句诗)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三、拓展延伸:就因为有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就有了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课件: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人已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点击诗歌出示全文配乐朗诵)五、课后作业: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今后,我们可以多读读送别诗,体会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同学们,好好珍惜你们的友情,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 情 帆 永 尽 存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性呢?我从“情感”切入,以别离之情为突破口,以“友情”带动阅读理解。一、以“别情”为中心点,进行创造性设计,为本课的主题“友情”支起了一张情网。诗人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我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故人”一词体会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在教学后两句时,我巧妙地创设了送别友人这一情景,让学生感悟到友人间的感情之深。二、再情网的突破上巧妙设置。抓“烟花三月”的理解:“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引发学生对春天进行遐想,做到“形真”而“志远”。抓“孤帆”:烟花三月正是黄鹤楼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