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环境下超文本和印刷文本阅读效果的对比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环境下超文本和印刷文本阅读效果的对比研究.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环境下超文本和印刷文本阅读效果的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learnersreading effects between hypertext and printed text in the web-based environment学 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印刷工程 年级班别 2010级2班 学 号 2010401010225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 5 月 26 日荆楚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摘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的意义22 阅读32.1 传统文本阅读32.1.1 传统阅读的发展历程32.1.2 传统阅读的特点32.1.3 传统阅读的优越性42.2 网络超文本阅读52.2.1 网络超文本的概念52.2.2 超文本阅读的特点52.2.3 超文本阅读的优越性62.2.4 网络阅读的不足与缺陷73 调查研究普通大众的阅读方式8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83.2 调查结果分析93.2.1 阅读方式的选择93.2.2 被调查者对媒介的态度113.2.3 不同阅读群体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差异113.3 传统文本阅读与互联网时代的差异分析133.3.1 阅读心理的差异133.3.2 阅读载体的差异133.3.3 阅读效果的差异143.4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建议144 结论17致谢18参考文献19附件一20网络环境下超文本和印刷文本阅读效果的对比研究摘要 近几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电子产品,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社会的本质。它正在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于我们现今的阅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正在成为一个虚拟的图书馆,几乎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阅读习惯。虽然新的阅读方式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阅读效果似乎仍不是很满意,如何在信息海洋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试图通过广大学者对文本阅读态度的调查,以此来发现这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产生的不同阅读效果。通过调查两种不同阅读方式的深入对比研究,找到各自的特点,分析对比,试图找出各自在阅读效果方面的积极因素并提供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建议。关键词:网络环境;阅读;文本阅读;超文本阅读i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age, our lif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electronic products, within easy reach of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nature of society. it is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ternet technology for our todays read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network is becoming a virtual library, almost changed the reading habits of all of us. although the new way of reading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readers, but reading effect still seems not very satisfied, how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reading i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ocea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e try to through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of the text reading attitude survey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two different way of reading different reading effects. by investigating the in-depth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different reading way, fi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ntrast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out their positive factors in reading effect and provide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ading.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read;text reading;hypertext reading ii1 绪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民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纸质载体为主逐渐变为纸质载体与网络载体并存,网络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超文本阅读的效果却不得而知,针对此种情况,本研究致力于分析找出超文本阅读和传统阅读两种不同方式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有效建议,帮助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洋中轻松准确的获取自己所需的关键信息。1.1 选题背景随着近年来智能机的发展推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进一步提升。据itu(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年底全球网民总数将达到27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和电子媒体的丰富性正使我们经历着巨大的信息爆炸,我们越来越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这当然并不仅仅是数据的洪流越来越大,全新的支流也会越来越多,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在产生着数据。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驱动产业间的融合。可是,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阅读效果却不增反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找不到方向。从1999年到2005年,我们的网络阅读率从3.7%提高到27.8%。各种电子媒介欣欣向荣,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拥有海量的资源,能够提供给读者各种信息,同时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速度快,为读者查找、检索提供了方便,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信息。但由于网络的门槛低,所以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而且质量良莠不齐,如果自身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很容易就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因此网络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同时又为我们的选择增加了困难和障碍。在这种海量信息时代环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也在发生了重大改变,青灯黄卷式的传统模式被即时在线浏览所取代,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庞大的数据流背景下,人们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变得繁冗不堪,有价值信息如何被发现则成为更具研究价值的问题。1.2 研究的意义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落,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联通了世界,使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越来越深刻的进入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1。在阅读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周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阅读量的多寡是愚昧与睿智的分界线。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阅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信息的离散程度也是空前的,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正在以其优越的信息储量及便捷的阅读方式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模式。本文旨在对比分析网络超文本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两种不同阅读方式各自的特点,结合广大读者对于两种不同阅读方式的态度分析给出互联网时代关于阅读的合理有效建议。2 阅 读阅读是指大脑接受外界,包括文字、图表、公式等各种信息,并通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过程。阅读对于人的理解能力、逻辑性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是其它获取信息方式所不能替代的2。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从史前洞穴岩画到甲骨、竹简、帛丝,到书报、杂志,再到阅读多媒体,人类的阅读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阅读的本质就是为了认知世界,从个人角度来看,阅读可以丰富见闻,提高理解与思维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阅读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促进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1 传统文本阅读2.1.1 传统阅读的发展历程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传递信息,也存在着阅读活动。原始社会时,社会生产力水品低下,人们通过在岩壁上绘制图腾来传递历史和信仰。文字产生初期,书写工具开始慢慢变成自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竹简等来记录文字或图案来传递信息。造纸术的发明,轻薄的纸张代替了笨重的竹简,携带更为方便,更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直到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的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才大大的推动了文明的传播。随着人类通过阅读来认知世界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人们变的越来越渴求知识。这时,阅读开始不再以实用功利为单一目的,兴趣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随着印刷术德发展,印刷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价格也相应大幅下降,打破了过去阅读是少数人专有权利的局面,只要具有读写识字能力,就能够阅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2.1.2 传统阅读的特点信息需求是产生阅读行为的起点,是人们的阅读动机3。以印刷媒介为主要载体的传统阅读,一直扮演着启迪民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等重要角色,读书是回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途径。传统阅读主要是阅读书刊等具有实体信息载体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特别讲究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印刷物的出版到阅读的整个过程具有一个线性过程,不可能被打乱。阅读之前,就会根据阅读主题的年龄、专业、水平及阅读动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然后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来进行阅读。而不同的类容常常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完成。同时,人们还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了:“三步阅读法”、“五步阅读法”,并再三强调读书的问题导向、读物配伍以及博精相兼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在这样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下,传统阅读的结果使人们能够扎实的掌握阅读内容,通过传统阅读方式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不仅可以解决阅读主体目前遇到的问题,甚至会浸淫于阅读主体的思维方式,对其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传统的阅读方式依旧相当适宜于我们阅读那些包含人类社会思想精华的经典名著。正所谓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传统的阅读要求我们眼到手到心到,即要做读书笔记,要随时查阅相关工具书,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交给我们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2.1.3 传统阅读的优越性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中,任何人都需要包括书本知识在内的知识。传统的文本图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传统文本图书具有网络图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阅读作为一种人们所习惯的阅读方式,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传统文本从作者书写到印刷都会经过层层的监督审核,删除了垃圾语言,避免了大量无效信息充斥界面,具有权威性,便于读者选择阅读。所以读者只要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通过目录、文摘,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其次,传统阅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传统纸质文本的对比度大,稳定性强。油墨与纸的对比度约是120:1,文献的字与画均为静止状态,很适合人们阅读。另外,彩页协调鲜艳的色彩,600 -1000 dpi的高分辨率插图都能给人以悦目舒适之感。同时传统纸质文本可以随时变换阅读姿势,也可以随时调整阅读方式,不用担心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既安全,又自然,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能够较长时间阅读也不感到疲劳,有利于知识信息的吸收。而且,人们在手与纸的接触之中, 触觉与视觉等各种感官结合,手指与纸的触碰夹杂着油墨的香味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更能让我们享受到文化的巨大乐趣。再次,电子图书只能在办公室、图书馆、和家庭固定的计算机上来看,不能随时地更换阅读场所,而且还受供电、通信、计算机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传统文本书刊则可随时随地的阅读,没有任何的操作门槛,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识字就能阅读。另外,由于生活水平的局限,网络阅读只是部分人的享受,而传统阅读则可以是每一个愿意读书的人都能享受到。正因为具备以上优点,所以传统阅读才能历经上千年的洗礼,形成一套完整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不论是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机场、车站,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传统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消亡,图书馆也不会消亡,但毫无疑问,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图书馆的结构或样态也肯定会发生变化。2.2 网络超文本阅读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方兴未艾的网络不仅连通了世界,使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深刻地进入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进程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周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毋庸质疑,网络的出现,改变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网络阅读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受人喜爱。2.2.1 网络超文本的概念超文本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书写文本,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种种选择,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计算机网络处理的电子信息包括文本、声音和视频信息等。20世纪末以来,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问世以及万维网(www)的建立,超文本被广泛运用在网络空间,成为在线电子出版物的主流形式4。2.2.2 超文本阅读的特点超文本阅读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时交互性。网络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体,不是单向的,不是预先给定的,它真正实现了人机联姻。虚拟的场景变化使得在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变得身临其境5。特别是在虚拟实在的三维交互式环境中,计算机生成的各种信息符号,使人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完全沉浸其中,得到与现实中一样真实的感受体验。在网络阅读中,人们甚至可以超越话语和文字符号,以自行规定和塑造的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信号,包括人体活动方式传情达意。以虚拟的方式,更直接、坦诚地自由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感情,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真正造就着人们的平等互动关系。 第二,超文本阅读中包含许多的超级链接,更便于阅读视野在文本之间迁移。任何阅读材料都具有节点(文本单位)与链接(文本间性)两个方面6。以线性文本为主流的印刷品使阅读常定位于相对孤立的文本单位,文本间性隐而不显,要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费时费力非常不便。而电子超文本以链接的形式突出了文本间性,从而大大便利了读者的视野在文本之间的迁移。任何文本都可以被链接到数量近乎无限的其他文本中,访问这些文本,只需鼠标点击相关的链接,即可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通过链的转移来进行交互式的查询、跟踪和导航功能,获得丰富的信息。 第三,超文本阅读更能够使读者产生自由联想,充分体现阅读主体的能动性。网络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的线性连贯性,而更表现出跳跃性。网络中相对多样的路径设置使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向网络媒体的“冲浪者”转化7。这种跳跃性决定了网络阅读能够产生更多的自由联想,相对充分地体现了读者的能动性,也更能调动起阅读主体复杂的、动态的思维活动。 第四,平等参与,更利于张扬读者的个性。网络电子超文本是一种真正开放的文本,鼓励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参与二度创作,以共同完成“作品”,获得作品的意义。同时,电子超文本存在于计算机网络媒体,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能够更加平等的交流。“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络阅读拒绝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或噪音,从而实现阅读的高度个性化。网络阅读大大开拓了人类阅读的空间, 使读者视通万里,眼界大为开阔。超阅读的动态交互性,还可以相互激发、益人神智,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8。因此,我们更应该根据网络阅读的特点构筑一套行之有效的类似传统阅读的操作模式,以便在网络阅读中扬长避短,充分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丰富信息资源,提升人类的整体素质。2.2.3 超文本阅读的优越性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网络阅读信息比较全面,搜索更便捷。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产量的10倍多9。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也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第二,网络阅读增强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网络阅读具备极强的互动性,每个读者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读者思路开阔,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第三,读者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自由。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可以使阅读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排除人们阅读过程中的种种不良心理因素,使读者可以在网络世界自由的发挥,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2.4 网络阅读的不足与缺陷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阅读在具备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首先,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巨大,而大量的信息反而无法给人一个准确的选择,因为网络世界的信息量太大,并且随时在改变,最后变得和垃圾没有两样。杂乱的信息,导致人们选择困难,作为读者有时很难去判断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需要的。因此,如何通过网络阅读获得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一些并没有多少判断力的读者反受其害,不仅不能增长知识,反而影响了读者的健康发展。所以网络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更多理性思考与判断。其次,网络阅读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拥有电脑和网络,这对部分人群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另外,网络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并不是非常的理想,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所以,目前网络阅读只是一部分人能享受,并不能普及到每一位渴求知识的读者。再次,网络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一个姿势坐在电脑前阅读,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颈椎病、腰椎病等。特别是上网成瘾的“网虫”,眼睛长时间接受显示器的光电刺激,更容易引起近视9。另外,显示器也具有一定的辐射,也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3 调查研究普通大众的阅读方式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本研究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网络阅读的时间、超文本阅读方式和目的等。研究过程中笔者选取荆门市区作为调查范围,采用随访问卷的方式,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参见附录),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涉及小学生,中学生,青年大学生,中年人及老年人等社会各个人群。同时,随机选取10名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调查人员作为访谈对象,从阅读习惯、超链接的使用等方面考察超文本的阅读策略。问卷样本采集的地点主要是学校、商务楼宇和闹市街头,180名被试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在16至50岁的占70%以上;另外样本同样采集了中小学生及已退休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力求包含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参见图1)。因此,本次调查结果对考察城市阅读人群在新媒介影响下的阅读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表年龄阶段人数占比15岁或以下29人16.1%16-23岁57人31.7%24-32岁44人24.4%33-41岁26人14.4%42-50岁10人5.6%51-60岁9人5.0%60岁以上5人2.8%图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柱状图3.2 调查结果分析3.2.1 阅读方式的选择从被调查者平均每天阅读各种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看来,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0分钟的只占4.28%,阅读时间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的被试超过六成,其余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及在30分钟以内的各占15%左右(参见图2)。可见阅读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0%5%10%15%20%25%30%35%40%10分钟以下10-30分钟30-60分钟1-2小时2小时以上图2 被调查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间百分比调查结果显示,在互联网、手机、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和户外媒体这儿种媒介中,58.90%的被调查者“最经常”使用手机或互联网等网络渠道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报纸、电视、杂志的选择率差不多,各占十分之一左右,极少数被调查者的首选阅读工具是图书(参见图3)。根据阅读方式对于被调查者了解资讯的重要性,手机和互联网等网络方式排在首位,报纸紧随其后,之后相继分别是报纸、电视、杂志、图书、户外媒体。这说明,被试普遍开始接受网络,并利用网络渠道来获取信息,新型的网络媒体阅读方式已慢慢成为现在大众阅读的主流。0%10%20%30%40%50%60%70%网络报纸电视杂志图书户外媒体图3 最经常通过何种媒体阅读32.36%的被调 查者表示自己会经常订阅电子报刊杂志或购买电子书,只有极少数人从来不订阅或购买电子图书。可见,新媒体阅读技术已深入到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尽管被试的网络使用率高达95%以上,手机或互联网等网络环境的阅读并未完全占据阅读市场,27.2%的被调查者阅读首选还是以纸质为主。另外,约有10%的被调查者获取信息的首选是电视,当然这类人群主要为一些识字不多的老人和小孩。另外,通过访谈发现,图书仍在很多人的阅读生活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访谈中,许多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在网络环境里对一本书特别感兴趣,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订购一本纸质书仔细研读、收藏。由此可知,虽然多媒体的新型阅读方式符合相当一部分人的阅读需求,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纸质阅读作为人们数千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3.2.2 被调查者对媒介的态度如果不考虑技术上的因素,单从阅读的舒适度来看,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屏幕阅读比纸质阅读更费力,19.4%觉得两者差不多,而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轻松的人数也不少,多达29.4%。这说明目前的屏幕因其对眼睛的干扰而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这一问题是存在的,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开始适应并习惯了屏幕阅读,而随着技术的改善,屏幕阅读将变得越来越舒适,到时候也许会更得人心。对于屏幕阅读和纸质阅读孰优孰劣的问题,56.7%的被试给出了中性的评价,认为两者各有特点,不好比较。31.1%的人则断言屏幕阅读有更多优点;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则占12.2%。通过后期随机访谈了解到,较多被调查者认同的屏幕阅读的优点主要包括信息丰富、查找快捷、图片多及可读性强等;缺点则主要是看久了眼睛吃力、信息来源不可信、有些设备无法移动、链接太多容易走神难以专注等。访谈结果显示47%的人认为网络阅读眼睛易疲劳,对于网页内容,更愿意以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代替详细阅读的模式。参与访谈的被调查者有58%选择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另有32%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跳跃式阅读,仅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访谈过程中,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视需求与兴趣而定的,往往是开始时慢慢细读,后来失去耐性,转为快速浏览,遇到有兴趣或特别需要了解的部分又会仔细阅读。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只有1位强调自己对于超文本也会从头到尾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对新媒体阅读技术的出现所持的态度上,半数以上的被试表示比较欢迎,甚至有14.4%的被调查者对于新媒体的出现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几乎没有人对新媒体阅读技术表示抵触。他们认为,网上文字、图片、声音、色彩等诸多媒介构成了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的新文本境界,这种境界带给他们的是多重感官刺激和真切形象的阅读体验。在网上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到大量信息并迅速获取信息。许多人表示,“鼠标一点,世界就在我们眼前”。研究同时也发现,电子文本的出现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改变,不只是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还有阅读心理上的转变,以及对知识接受模式的改变。3.2.3 不同阅读群体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差异 从种种迹象看来,数字化阅读出现后,大众阅读方式己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来看,新媒介阅读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占据着重要地位。就阅读行为而言,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态度积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并开始应用这种便捷的阅读方式来获取信息。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都属于大众大众阅读方式,传播的受众均为普通大众。因此,两种阅读方式提供的各种信息,为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所能接受。然而,由于社会发展不成熟,各种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这两种媒介的阅读群体仍然有很大差异(参见表2)。总体上,青年人是采用数字化阅读的主流群体。表2 不同年龄段人群优先使用各阅读方式的人数年龄段总人数网络阅读人数纸质阅读人数电视阅读人数15以下2992016-235755224-3244321233-4126817142-501027151-6098360以上532青年一代是伴随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计算机运用的知识比较熟悉,适应并喜欢这种新的阅读方式。通过对问卷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6-32岁的阅读群体中,86.1%的被调查者优先选择使用网络阅读。而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由于受到多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影响,加之环境、历史条件等限制造成对计算机新技术的不熟悉,许多人认为纸质书籍要比数字图书、数字文本看起来方便、舒适。即便是进行数字化阅读,对于较长篇幅的文字,也是习惯打印成纸质版再进行传统阅读。因此,随着年龄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被调查着会优先选择纸质阅读,由表1可知,年龄在33-60岁之间的群体中,大约71.1%的被调查者会优先选择纸质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化阅读则在技术水平上要求较高,但是客观上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相当大一部分老人和小孩都会选择通过电视阅读信息,这是因为传统阅读要受到识字率的限制,文化水平过低将导致无法看书读报,然而,数字媒介则是使得人们的听觉器官也参与到阅读中来,放宽了对文化水平的限制,文化水平低的人也可以在线看新闻、听读报。 3.3 传统文本阅读与互联网时代的差异分析3.3.1 阅读心理的差异传统阅读的文本由单一的文字与图片构成,线性的文本信息调动单一的视觉器官,在阅读中需要大脑的深入分析思考,阅读文字中伴以思考,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访谈结果显示,70%的被访谈者认为,传统阅读能够提高人们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提高个人修养。同时,几乎所有的访谈者都认为传统书本的长期存在使读者形成了对传统阅读权威的心理定式。然而,数字媒介下的阅读文本则是由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构成的,不止调动人们的视觉器官,同时听觉器官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阅读中来。所有的被访谈者都表示,数字媒介能够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通过对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整合,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但同时,他们也都承认,网络信息的复杂多元化在增强阅读趣味性的同时也大大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难度。3.3.2 阅读载体的差异 蕴含各种意义的符号系统必须借助一定的物理载体才能呈现出来,从史前洞穴岩画,到刻在兽骨上的文字符号,再到最利于书写的纸张的出现,人类的书写载体正在不断演化。近几年,电子纸、电子墨水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阅读载体从纸张到无纸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的载体比较固定,纸张、油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而数字化阅读的载体却是无纸化的,数字化阅读的对象主要以碎片化的文本、图像、音视频和界面等形式呈现在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载体的屏幕上,并且文字的大小、色彩通常是可以改变的。数字化阅读载体的存储量是相当大的,不像厚印刷书籍一样厚重不便携带,一个小小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上万册电子书,俨然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在手机等可移动阅读载体出现之前,网络阅读要受到供电、通信、计算机载体诸多因素的影响,读者需要端坐在电脑前,长期盯着电脑屏幕看,而且我们不能随身搬着电脑阅读。手机、psp、mp3 等小巧轻便的阅读器把读者的琐碎时间与移动阅读联系起来,方便了人们的阅读活动,不过,要想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阅读,能量充足的电池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书籍则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根据需要可以在地铁、公交、户外随处阅读的,相对来说受环境因素限制相对较小。3.3.3 阅读效果的差异超文本是一个通过链接而关联起来的系列信息载体,超链接既让作者随心所欲地为信息节点建立链接关系,又方便读者自由选择阅读路径,读者可以以跳跃式的非线性方式取代传统逐字、逐行、逐页的线性阅读方式。传统文本有固定的外形及编排次序,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内容,无法更改。而网络超文本不同于印刷文本的单一阅读路径设计,它赋予读者更多的自由空间,读者可以在链接的网络路径内自由航行。链接既可以是类似于书面文本那样的文字符号和静态图像,又可以包含声音。因此,在超文本阅读中,由主文本链接许多副文本,文字又链接着各式各样的视频和音频信息,给读者带来无限多样的阅读可能性。各种链接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阅读程序、指向、关注、理解和解释的不确定性。在访谈过程中,就有学生表示,超文本提供了许多吸引人的超链接,在沿着超链接从一个网页浏览到下一个网页之后,常常会因为超链接的次数太多而忘记返回原来的主页,甚至忘记了原来上网浏览的目的是什么,使读者迷失在无穷无尽的信息中。3.4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建议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在信息时代里,新型的阅读方式必然会席卷而来。然而,传统阅读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惯的阅读方式,在大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文字就有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求,更是对一种传统阅读文化的敬仰与传承。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二者中寻求能使其协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其实,阅读是个可以细分的概念,通过细分,很容易就能找到二者的和平相处之道。1. 根据阅读条件,确定阅读方式进行数字阅读就一定要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mp3、mp4、手 机、 阅读器等。这就决定了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网络阅读需要借助电脑或笔记本,但这些都并不方便携带;手机阅读受手机信号的限制,也会影响阅读质量 ;mp3、mp4阅读器则需要保持电量充足。而纸质阅读则完全没有这些限制,只要拥有对它的使用权,便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对其进行阅读。因此,在具备数字阅读条件时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此种条件,纸质阅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2. 根据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方式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其二便是拥有数字阅读能力。数字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纵数字化设备的能力 ;二是购买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故拥有这两种能力的读者,可选择进行数字阅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丰富学识,提高修养。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掌握不了计算机技术则可以选择纸质阅读。3. 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方式现代人每天要获取的和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很多。对于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全盘消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细分。新的资讯、前沿信息、休闲娱乐这些不需要过精阅读和过多思考的内容,可选择“碎片化” 10 特征明显的数字阅读方式,动动鼠标便可以了解实时讯息,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对于经典著作、专业典籍的阅读,最好还是选择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的“笨重阅读”,在放慢阅读速度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考细细揣摩跳跃着的文字的真实意图,从而实现对经典的真正领悟。4. 根据阅读个性,确定阅读方式阅读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阅读心理品质,它包括阅读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喜欢以悠闲的心境进行阅读,不受外界干扰,一个人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内容的质感,那么,可以选择以品味、体会、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阅读方式 ;如果更偏重于个性张扬、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那么,不妨选择数字阅读形式。5. 根据阅读习惯,确定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有些习惯了纸质书阅读的人,对于数字阅读始终怀有隔阂与抵触心理。面对冷冰冰的硬件设备,找不到手指与纸张文字相触中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隔着屏幕与文字进行交流,找不到一卷在手、身心交融的愉悦感;用现代科技堆砌出来的数字阅读中,找不到在油墨书香环绕下营造出来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所以,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纸质阅读情有独钟,对数字阅读嗤之以鼻。因此,这部分形成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可以继续选择纸质阅读。阅读关系着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繁荣与昌盛。数字化阅读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与传统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人类阅读的两股力量。而传统阅读的价值与历史作用,是新型的数字化阅读不可替代的,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也是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数字化阅读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阅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阅读终将成为人类阅读的主流。 传统阅读也好,数字化阅读也罢,都只是阅读工具而已,关键的还是在于内容的选择。无论是传统阅读,还是数字化阅读,归根到底只是“方式”的不同,重要的还是要看阅读的“内容”。不管通过哪种阅读方式来阅读,书籍出版的本质是不应该改变的,书籍依然是承载传播信息、承载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职责的大众媒介。 4 结 论互联网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广阔而全新的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空间及途径,网络阅读更是未来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将带来了人类阅读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于新媒体阅读方式的使用已基本普及并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而传统阅读也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网络阅读并不能真正替代传统阅读,在网络阅读的巨大优势下,传统阅读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信息时代下,超文本阅读不仅将阅读范围,从文字材料扩大到图片、动画甚至视频,使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有机结合,而且改变了传统印刷文本的线性阅读特性,赋予读者更多的自主权,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但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面对着扑面而来的信息还显得有点手足无措,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传统阅读方式还是新型的新媒体阅读方式在阅读效果上都各有优势,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偏好。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媒体阅读将越来越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并最终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要更加灵活的选取阅读方式,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来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在信息的洪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致 谢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眼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