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的做人.doc_第1页
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的做人.doc_第2页
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的做人.doc_第3页
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的做人.doc_第4页
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的做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教学细节中,见证名师风采 杭州之行学习体会 松山蒙小 任淑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有幸跟随教研室的领导和各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及无法抑制的激动,来到了美丽的名城杭州。走进了浙派名师的语文课堂,使我再次亲身领会了 “扎扎实实教书、实实在在做人” 的名师风采,他们严谨而不缺乏活泼的教学风格、他们精湛而又细致入微的教学艺术,简约而又丰满的教学设计,他们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他们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深深地让我感动,让我震撼;也又一次深深的唤起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爱,在心灵深处又一次燃烧起美好的希望之火,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我又一次在美丽的杭州充电加油,动力十足的投身于我所喜爱的语文教学工作。 一、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体会了名师们扎扎实实教书的风格。贾老师说扎实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知识点落到实处,学生在课堂上有长进、有提高,教师的一切努力,应该体现在学生的长进与提高上。要教会学生,而不是教过学生。”一直以来,我仰慕名师、甚至一度模仿名师。总感觉他们的课大气恢弘,他们的课有深度、有广度、也有温度,让我羡慕不已。可每一次的模仿,总让我特别伤心,除了那支架上的精彩之外,我总觉得我的课堂缺少东西,甚至没有灵魂。在一本教育书籍的引领下,我决定此次学习,关注名师的课堂教学细节,细心地记录点滴,回来认真揣摩,收获颇丰。在课堂细节上,名师们的语文课是语文知识习得的课堂,是语言训练的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一)课前谈话及课文的引入别具匠心。名师们都是借班上课,之前并没有见过学生,可他们能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与学生进行短暂的交流,却能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田。贾老师上课前,与学生这样开始:小朋友们好,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除了年纪大,就是不用课件,只用一支粉笔、这块黑板和你们手里拿的教材(一张纸),咱们要好好的合作。而且由于年纪大了,很少看电视,但有一档节目我却一直看完,看到很晚。第二天我又看了重播。你们知道是什么节目吗?学生猜说。贾老师接着说,其实是一档人物专访,采访的是杨红樱。你们了解杨红樱吗?孩子们发言踊跃,分别谈了她是儿童文学家,她是给孩子们写小说的、谈了她的许多作品,如淘气包马小跳等等。贾老师顺势引导,那你们知道“小说”吗?,揭示了课题,紧接着又复习了四大名小说,介绍了小说的特点,小说的类别,引出了微型小说即有趣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写法独特的特征。就这样,贾老师以孩子们熟知的杨红樱为例,激发了孩子们兴趣,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并且顺势介绍了小说的特点、类别、特征,交给了孩子们关于小说的知识。再如王绿明课前谈话,王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就发现了执教教师:青菜老师。接着他就让学生猜,他为什么叫青菜老师?孩子们发言开始变得踊跃。他给孩子们讲了“青菜老师”名字是由绰号到网名的过程。为课上“我有个外号叫飞毛腿”这一中心句扩大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热情。还有上开国大典的老师,课前让同学们玩“大家来找茬”游戏,比较两幅图那不一样,并用语言表述出来;鲁哲清老师上的课文是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前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图片,并猜出是哪个国家的;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课前让孩子们提出三个问题的谈话,为他们上课时提问做以铺垫。从他们的简洁、明快的谈话与引入中,我感受到了扎实的课堂从这里开始,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势而进入课堂,而且为生命的课堂奠定基础。(二)课中点拨与指导见功夫,使每一知识点落到实处。老师们在扎实上下功夫,注意了课堂当中点拨的细节,很好实现了这一目标。如贾老师在整个课堂中,他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小说题目,用说话的语气来读,用普通话来读;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纠正孩子的读书姿势,坐正,正确的拿书的姿势,左手握中,右手捏书的右下角;文中多音字“中”的不同读音、认读并组词;重点词语“入土为安”的理解、近义词的比较;长句子的正确读法,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象声词在作文中作用,作文题目的写法,作文题目站三行,第一行空,第二行居中写题目,第三行写作者,第四行才写正文等等,举不胜举,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深深植入孩子的大脑里。就像他老人家在讲座时所讲的那样“要教孩子写字,教孩子读书、一切基础知识都要教给孩子”。(三)精湛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长进,有提高。最让我惊叹的,就是各位名师的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的设计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扎实、真实的课堂,更体会到那份厚实,那份实实在在的语文味。改写小小说、这就是我作文教学,教材整合的浑然一体,自然顺畅,;半截蜡烛课本剧的版块推进,设计独具匠心;凡卡的长文短教,取舍得当,重点突出。最迷人的就是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让学生涵泳在语言文字里,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充分的体会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始,她引领学生读词串,分三种类型:1、翠绿、墨绿、青绿、火红、桃红、粉红2、山清水秀、桃红柳绿、五彩缤纷、青山绿水3、悠闲自在、悠然自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想象诗词所描写的意境,把诗人没有写具体的部分写出来。完成如下的练习: 西塞山 流水 桃花 鳜鱼 箬笠和蓑衣 斜风 白鹭 细雨学生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把补充过的景物再送到诗中,把诗中描绘的画面说出来,最后在把语言点落在怎样的江南上,学生在这两个回合下来,不仅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文的意思,而且掌握的是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积累下来的是有生命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简约而丰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能力怎能没有长进,没有发展呢?如果说名师们的教学,让我们身临其境的知道了什么是“扎实、朴实、真实”的语文课堂,我感觉他们的课堂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厚重。这厚重表现在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在她们对教材的恰当而巧妙的运用上。沈大安老师在讲座中说:“语文教学的三层境界: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故事;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第三层就是教一篇课文,习得知识,学习方法、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能力、形成素养。”二、在生本的语文课堂上领略名师们实实在在做人的风采。这次学习,使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生本课堂”?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很难有自己的语言来解读“生本”,但是名师们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那份关注,对学生人格的那份尊重,还有教学的起点定在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他们实实在在的为师风采,让他们的课堂至今令人回味,久久难以释怀,这应该就是生本的课堂魅力所在了。生本课堂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是有生命力。而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应该是真实的。钱正权老师说:“真实,是语文课的生命。”别的我不敢妄言,但就真实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的尊重,另一个则是对学生教诲。生本的课堂体现的是关注学生,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理念,但把握全局的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文本的把握,对知识点的落实,学生过程方法习得的引领,学生情感、价值、人生观的确立,绝不可以盲目的尊重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关注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教育的个体,所以以学定教,教到什么方向?顺学而导,导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已落实课标要求为己任,既不可以背离大道求突兀,也不可以固本求源停发展。在这方面,鲁哲青老师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做了最好的诠释。鲁老师的课,恰似我们松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研究和提倡的阅读课课型,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与会的老师,总觉得那课上的亲切、上的舒服,甚至还会情不自禁寻找我们身边老师的身影。但就课始的设计,鲁老师从学生的认知开始,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疑问:思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一段中“两个重要”的理解?为什么是“奇特的民族”?紧接着汇报了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然后以问题为引领,研读课文。尤其是第三段的阅读,由浅入深,由此到句,由句到段,自然地使学生在品词、悟句中,领会了重点语句的含义。尤其学生在汇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时,第一个同学就把含义讲出,定在了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以后种花要给别人看。而鲁老师并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而是引领孩子从语境中理解,找语句体会,最终把点落在了培养语文能力上,理解、积累(读、背、默)上,把孩子引导到语文的大道上,而不是顺势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谈一谈怎样“我为人人”,教师的机智,教师的引导,恰恰使课堂了焕发了语文的生命力。尊重需要分清事实,需要正确的引导;尊重同样需要批评,不能盲目的放任自流。在互动环节,有的老师对贾志敏老师的课堂评价质疑,“贾老师现在提倡和谐课堂,您的评价幽默风趣,激励的语言很多,但您的批评也太过严厉,这样会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呢?”贾志敏老师在回答这一质疑时说:“这么多年,我一直这么做,自认为没有伤害到任何学生,反而他们都发展的很好。”贾老师还说:“课堂评价要真实,不要对孩子盲目迁就,不要一味的不分青红皂白的你真棒!你真棒!批评学生,就是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要讽刺他、挖苦他、不要恶语重伤他,他会在你的批评里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所发展。”所以我觉得生本的课堂,教师不用再画圈圈,手里也不用再拿教鞭,但一定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充满智慧的脑袋,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帮助,批评,使他们真正的学有所获,快乐的健康的成长。名师们实实在在做人的风采,不仅表现在他们幽默诚恳的课堂评价、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上,更表现在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上。在他们的讲座中,我了解到每一位名师的成长的艰难,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武凤霞老师曾经在她的一本书上这样阐述:“朗诵可以模仿,处理字句可以模仿,结构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开头结尾可以模仿,但对文本的认识高度,以及在拥有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无法模仿。”多好的经验,是呀,什么都可能模仿,唯有文化底蕴是模仿不来的。她还说;“教育书籍要读,她会增长人的理性认识,文学书籍更要读,她会让一个语文老师的语言更有文采。教育理论书籍好比是骨架,而文学书籍则好比血肉,两类书都读,甚至读更多的书,文化底蕴深厚了,才能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灵活。你这个人才更有灵性,更有品位。”有了文化底蕴,还要练就一身的本事语文功底。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