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游龙九州同歌风云激荡龙行天下.doc_第1页
沧海游龙九州同歌风云激荡龙行天下.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沧海游龙,九州同歌,风云激荡,龙行天下胡颖英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当一轮旭日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喷薄万丈光芒,车轮滚滚尘飞扬,五千年华夏风生水长,九万里神州气吞八荒。时代的狂风拍打历史的巨浪,文明的礁石屹然矗立,笑观沧海汪洋 三山五岳,四方重阳,东顶泰华,西载昆仑,南住海角,北守长白,据天下之伟势,定吾土于万疆;三秋桂子,十里荷塘,日光倾城,华舞霓裳,灞桥伤别,旖旎柔肠,今朝的蔷薇,沐浴着前朝谁的眼泪?世事变迁,古今更迭,不过是繁华一场。 肃杀秋雨,春光和煦,不过是世纪轮回里不变的更替;青苔石板,烟雨江南,黄沙漫漫,大漠孤寒,也只是历史画卷里墨色的装点。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具包容四海,吐纳百川的恢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是新世纪的中华魂;龙,追溯历史的长河,它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崇拜物、神、艺术形象,沟通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团结,推动了世族融合和文化统一,是华夏儿女情之起初,共同的根。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 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又称“龙时”。 (一)龙形象千年蜿蜒的人世奇葩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传说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是威权的象征, 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是中华民族奉为神明的神物,是龙的传人代代相续的根源。 龙生九子,驮载着石碑,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的形似龟,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的赑屃;被安排在建筑物的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形似鱼,虬尾似鸱鸟,做张口吞脊状,用来厌辟火灾的螭吻;形状像狮,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炉盖上可见的狻猊;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的蒲牢;相貌像虎,有威力,刻铸在监狱门上,掌管刑狱的狴犴;水性非常好,放于桥头或桥身,或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的蚣蝮; 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的饕餮;相貌似豺,性情凶残易怒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的睚眦; 形似螺蚌,面目狰狞,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的口衔铁环的神兽椒图。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和人们观意识认同的结合体,融化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文化与中华民族水乳交融,是一个表里共依的共同体。龙,民族精神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统领地位,担当起民族兴盛与发展的脊梁!(二)龙文化华夏儿女的心中雄霸三皇五帝,西周夏商,五千年文明上下浩浩汤汤,源远流长;秦扫六合,一统兴邦,元明清后,共和国建,文明的延续屡经风浪;嫦娥奔月,神舟起航,威镇寰宇,古老的中国依然独具伟大力量,焕发耀眼光芒。华夏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朽,龙的传人傲立于世界民族之邦。 山海经中共有335座山有龙神记载,各山的行程总和为88354里,龙的传说代代传扬;二龙戏珠,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就是龙戏“卵”,表现了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表达了古人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它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天人合 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多元一体、综合创新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昆仑的山,黄河的浪,八百里万里长城,三千尺天河相望;后羿射日,夸父逐阳,不朽的精神万世流芳;悠久的文明,沉淀的沧桑,诗词曲赋,歌舞琴觞,伟大的民族源远流长;温良俭让,礼仪之邦,捍卫祖国,不惧刀枪,龙的传人,傲骨风雪铸就坚毅脸庞。(三)龙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中国古代天文学大约在周代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认为二十八宿中的角、心、尾宿是龙角龙心、龙尾。东宫七星也以龙命名,即角(龙角)、亢(龙颈)、祇(龙胸)、房(龙腹)、心(龙心)、尾(龙尾)、箕(龙尾)。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其外形就有龙的形象。孙思邈著有龙虎通元诀,魏伯阳著有龙虎丹诀;北朝时代的张僧繇画龙栩栩如生,全国各地的寺庙内也有一龙为内容的壁画,甚至是木雕和石雕;游仙诗中云“王乔弃我去,乘之驾龙”、述志诗中也有“潜龙育神躯,跃鳞戏兰池”的诗句。 数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用心雕琢着龙的模样;冬季暖阳,夜雨潇湘,龙的气度包罗人间万象!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六月六,晒龙衣。”“龙舟拔河赛”、“龙舟捉鸭”,龙文化的根深深扎在民间,寄予了人们对丰收、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这是龙文化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精神力量。 瑶族妇女的头饰是“龙盘”形的,头巾上有三块月牙形的银牌;哈尼族以十二生肖记日,其中就有“龙日”和“蛇日”,每年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龙日要杀牲祭祀“神树”;基诺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是“祭大龙”,每年都是在播种前进行,全寨停耕3天,杀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族人在选寨、建屋是都要看“风水”、择“龙脉”;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屋顶有鱼龙雕塑,栏板上绘画有龙凤和牡丹 汉族中的龙文化则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是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三皇五帝时代“龙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华夏儿女拥有共同的梦想,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血脉涓涓流淌。龙的风骨,龙的魂,龙的力量,龙的精神,龙的底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