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手法.ppt_第1页
冯氏手法.ppt_第2页
冯氏手法.ppt_第3页
冯氏手法.ppt_第4页
冯氏手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氏手法 新医正骨疗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物理治疗师 周伟凌 QQ:346159027 电话教学目标,1、了解新医正骨(冯氏手法)的历史; 2、理解新医正骨(冯氏手法)的理论基础;,冯天友,1966年7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 现任空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空军首席专家,国家级师承制导师。“国医名师”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顾问、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顾问,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骨伤、航空军医杂志等十余个杂志的编委。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冯天友,独自编写专著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中、英、日文版),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一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7),参编4部著作及撰写主要学术论文40余篇。,冯天友,冯天有教授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临床研究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学术思想体系,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新领域。 1975年首次提出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是损伤退变性疾病的理论基础:单(个)椎体位移是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创立了以“棘突四条线”触诊法为主的脊柱物理诊断系统,治疗上创用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对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峡部裂等一系列疾病,在发病机理上阐明了新观点,在诊断上提出了新内容,在治疗上创用了新方法,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四肢关节、腰臀部软组织损伤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罗有明,罗有明 “双桥老太太”, 中医正骨世家出身,北京罗有明骨科医院的院长 ,“罗氏正骨法”距今约有300年历史,以手法轻、诊断准、见效快而远近闻名。 罗有明是第五代传人。,罗有明,罗奶奶原本没有名字。一次为周恩来总理看病,总理问起她的名字,她说姓罗,但是没有名字。总理说:“你很有名,就叫罗有名吧。”她把“名”字改成了“明”字,于是便有了“罗有明”这个名字。,新医正骨疗法,新医正骨疗法内容: 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三部分。 既不是传统中医推拿按摩疗法,又不同于西医的治疗方法,而是源于中西医,又区别于中西医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软组织损伤的概念,软组织受跌、扑、扭、冲撞等引起闭合性损伤 -引起局部软组织解剖位置的细微变化 -引起局部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炎症反应 -增生、粘连 -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的概念,常发生在全身各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肉、肌腱、韧带、骨膜、筋膜、神经、血管等,尤其以颈肩腰臀多见,软组织损伤的概念,以上组织中某一部分解剖学位置异常同时,常牵涉波及邻近组织与器官的一系列继发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和功能障碍。 故需要尽早发现和纠正损伤部位的解剖位置的变化,恢复解剖形态,治疗无菌性炎症,即可治愈。,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1、椎间盘解剖学结构特点与发病的关系 (1)退变与发病的关系 (2)外伤与发病的关系,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2、单个(或多个)椎体的轻度位移,造成脊柱内外平衡的破坏或失调,使损伤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 (1)脊柱的静力学 (2)脊柱的动力学 (3)脊椎的位移,单或多个椎体位移,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1)脊柱的静力学 内在平衡-即椎间关节的平衡 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和小关节(颈包括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腰就仅有关节突关节)的压力与椎间韧带的张力,在脊柱处于任何体位时都是-相互平衡的,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1)脊柱的静力学 外在平衡-脊柱前、后、侧方的肌群使控制脊柱活动的主动力量,和内在平衡一起使脊柱在各个体位维持协调和稳定,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1)脊柱的静力学 若各种原因,导致肌肉发生外伤、劳损、痉挛或无力等使脊柱内在平衡失去外在平衡的保护,失去负重或协调活动的能力,内在平衡破坏,又必然地影响外在平衡的稳定。 故脊柱的内、外在平衡时脊柱保持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1)脊柱的静力学,两椎体间的连接: 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 椎间盘-负重为重 关节突关节-未定脊柱为主,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2)脊柱的动力学 椎间盘负重&关节突关节稳定脊柱的功能 在脊柱运动时使可以互换,使双侧或一侧关节突关节暂时性地负重,完成后伸、侧屈、旋转三个方向的功能活动-三点持重!,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2)但长期让关节突关节负重-转为病态(黄韧带的肥厚变化、关节软骨破坏、挂接间隙变窄、关节突增生) 失去关节突关节-脊柱失去稳定性,脊柱疾病的一般规律,(3)脊椎的位移 脊椎、椎间盘、椎间韧带等积累性劳损或退变-脊柱稳定性变差 若外伤、突然外力-引起单或多个椎体轻度移位-前倾、后仰;左、右侧屈;旋转; 出现棘突不在直线,韧带损伤,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变化四步规律,从脊柱椎间力平衡、紊乱失稳,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动态变化,改变了过去只是静止地、独立地认识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的认识,建立了新的概念,弥补修正了既往的不足,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变化四步规律,腰曲变平,腰骶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四步。 患椎发生轻度位移,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串痛致腰椎失稳,改变了人体重力中心,直接影响人体站立行走姿态势必。为保持平衡,增大椎间孔和椎管矢状径,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受压,缓解疼痛,将利用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胸廓旋转等机制进行自体调节,相继出现腰曲变平,腰骶翘臀,旋腰挺胸四步规律性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变化四步规律,腰突症患者手法触诊腰部具有的四大体征: 1、患椎棘突位置向左或右偏歪; 2、患椎上下棘间隙宽窄不等; 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 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纵行剥离,触之钝厚, 压痛明显。,脊柱的触诊检查法,主要是确定 棘突有无偏歪 偏歪棘突的位置和方向,脊柱的触诊检查法,触摸比较四条线的综合判定 1、中心轴线-脊柱中心的想象直线 2、棘突侧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 3、棘突顶线-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 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 平行于中轴线 4、棘突尖线-上一棘突下角尖与下一棘突 上角尖的连线,脊柱的触诊检查法,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棘突偏歪时,棘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成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 棘突形态有先天变异者,可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脊柱的触诊检查法,触诊方法: 1、双拇指触诊脊柱法 双拇指划八字连续轨迹 触棘突顶线、尖线为一条直线,触棘上韧 带和棘间韧带 在可疑患处触及棘突侧线 触诊时手指不离开皮肤,脊柱的触诊检查法,单拇指触诊脊柱法 单拇指划八字连续轨迹 触棘突顶线、尖线为一条直线 另一手可变换脊柱的曲线,主动使其过伸、过屈、左后旋、右后旋 比较四条线判定偏歪棘突,脊柱的触诊检查法,三指触诊脊柱法 中指-棘突顶上 食、无名指-棘突旁 沿着脊柱滑下,注意生理曲线(存在、消失、反张、成角等)及棘上韧带情况和棘突偏歪等,脊柱旋转复位法的创立,1、克服孤立地、片面地从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看待此病的观点。从脊柱内外平衡的理论出发,看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病理及临床表现,并且从腰椎病人棘突偏歪的临床实践,看到了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和棘突偏歪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对发病机理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诊断方法。,脊柱旋转复位法的创立,2、研究了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看到洗衣啊一种牵引存在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的一面,和手术治疗破坏脊柱稳定性的一面。也发现某些中医传统推拿按摩疗法不同程度低存在着大力、成套、盲目的一面,又吸取了各种治疗方法成功和积极的一面,结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新认识,创造了脊柱旋转复位法。,脊柱旋转复位法的创立,3、脊柱旋转复位法步骤与治疗机理分析: (1)是使脊柱前屈、侧弯,拉大棘间隙,改变椎间 隙的形状,起牵引和髓核还纳的作用 (2)脊柱沿纵轴旋转,在牵引下联合应用了旋转力 (3)在脊柱沿纵轴旋转的棘间拨正偏歪棘突,应用 了一个同支点的另一个杠杆力,增加了复位的旋转 力,使用以损伤机理相反的力进行复位,恢复脊柱 内外平衡,脊柱旋转复位法的创立,3、脊柱旋转复位法步骤与治疗机理分析: (4)上述三个连续动作与椎间盘的解剖、组织结构特点的联系:改 变了椎间隙的形状,产生弹性回缩力垃圾猪环转在椎间盘的周 边加力,使椎间盘内产生向心力,使突出髓核有可能拉回原 位;以患椎棘突的歪侧后关节为支点,拨动偏歪棘突,使该椎 体承受一个与损伤机理相反的旋转力而产生位移,使关节突关 节对位,同时椎间盘内也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使髓核还纳,纤 维环闭拢,去除椎间韧带的牵张,为尽快恢复脊柱内外平和的 稳定与协调一致创造了条件。,脊柱旋转复位法,用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向健侧推 另一手使脊柱向棘突偏歪侧-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两手协同动作将偏歪棘突拨正,使相邻椎体恢复正常,达到脊柱的正常(或代偿)内外平衡关系,脊柱旋转复位法,复位要领 1、脊柱失稳状态 2、两个杠杆,一个支点;前去侧弯旋转脊柱时患椎棘突定跟复位拇指角度恰好 3、复位拇指放置位置-可因脊柱前屈、侧弯、旋转角度而定,可放于棘突上、棘突旁、关节突关节上(颈椎),脊柱旋转复位法,4、复位拇指拨正方向-外方、外上方 5、复位时病人主动前屈、侧弯,向内后方旋转时为医者扶持颈部的上肢主动力量 6、脊柱旋转复位姿势准备好后,复位拇指瞬间用力,其余时间均为扶持-不用力。要求复位手法稳准轻巧,复位时施两个手的合力,脊柱旋转复位法,7、脊柱旋转复位向一侧旋转角度过大时,定制手法转向另侧可以推顶同一棘突的上角或下角;两个椎体位者可顶推另一椎体;单椎体变位者可试顶上(或下)位椎体,但不用力,让变位椎体自行归位 8、当患椎后仰旋转时,屈曲旋转拨正偏歪棘突复位;当患椎前倾旋转时,过伸旋转拨正偏歪棘突复位;腰颈曲前凸加深时,屈曲旋转拨正偏歪棘突,腰颈曲反张时,伸直旋转于偏歪棘突。,适应症,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软组织伤的适应范围较广 环枢椎半脱位、颈椎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后关节紊乱症、椎弓裂、脊椎滑脱症等一般均可用手法治疗 同时可配合适当的休息、药物封闭、理疗及必要的功能锻炼,慎用手法治疗,1、年老体弱、妇女妊娠、月经期,及有严 重心、肾、肝、肺疾患者 2、各种传染病的急性期 3、原发或继发肿瘤 4、伴有严重骨病、骨结核等并发症者,手法治疗复发原因思考,客观因素 病理改变明显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变形、关节面僵化,关节囊变形或松弛者易复发。 突出的髓核钙化、骨化或与神经根粘连着效果较差。 颈椎增生、退变明显,椎间孔狭窄,失状径变小,颈曲反张,椎间搭桥者效果差,手法治疗复发原因思考,主观因素 1、错误的诊断,棘突方向触诊错误;强直性脊柱 炎;黄韧带变性,棘突畸形等误诊为适应症; 2、诊治不完善,如复位不完全;前倾或后仰未纠、 正;两个椎体变位纠正其一;韧带未复平,局部 不稳;只纠正内外平衡支架急性炎症或痉挛未处 理,内外平衡仍不协调;肌张力不协调容易使整 复后椎体位移;只手法治疗,没有手法后必要和 辅助措施 3、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手法的技巧,手法治疗复发原因思考,不断改进手法政府及其治疗方法,以适应客观情况,提高疗效。,脊柱旋转复位法杠杆分析,1、大杠杆分析: 力学公式:力力臂=重力重臂 力-复位时拉压颈部手的拉力 力臂-病人颈椎至患椎(常为腰椎)偏歪侧关节突关节的距离 复位时,重力将根据不同身体高度及复位时拉压颈部之手的拉力大小不同而按杠杆比例增加,脊柱旋转复位法杠杆分析,2、小杠杆力分析: 复位拇指在脊柱按纵轴旋转瞬间拨动偏歪棘突的力,通过以患椎棘突偏歪侧关节突关节为支点而传递给椎体,脊柱旋转复位法杠杆分析,3、应用脊柱旋转复位的瞬间,将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 使脊柱在失稳的情况下拨动偏歪棘突,容易使其复位(椎间盘负 压,关节突关节起稳定脊柱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