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硕士之意见.doc_第1页
英国硕士之意见.doc_第2页
英国硕士之意见.doc_第3页
英国硕士之意见.doc_第4页
英国硕士之意见.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基本情况 H( D, E8 L/ q1 T0 A(欢迎全文拷贝,池塘一尾鱼)今天上完课回来,上了一下网,发现有篇很流行的文章改头换面又出来了。现在的题目是:“英国一年制硕士之我见”,查了一下,发现2002年12月我就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是2002年1月份写的,题目是:“英国硕士真的值得我们读吗”,一开头讲的是“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对GPA的要求”,被人多次引用,标题都不一样,有的是“钱的问题”有的是“生源选择方面”,内容全部相同。0 P! T+ v( 2 J6 l3 j. Q6 T3 . p% a6 L0 f1 z2 L 上次看到被人改头换面,就很想回复提一下我的看法,想想时间宝贵,算了。今天又看到了,便搜索了一下,相关文章一大堆,讲的都是说一年制硕士的坏处缺点多少多少,还有一些网友的正面回复,但都被当作 “网友来信选登”,还有一篇“给英国一年制硕士平反”,除此之外,网上没有几篇网友个人写的正面旗帜文章。大多数批评的文章的观点和例子,与我所了解到的有极大差别。觉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决心抽出三个小时写这篇文章,给大家提供鲜活的个人例子和统计数字。希望后来者能知道这个事情的一般真面目和两面性,免得被这么多批判文章误导。 Z5 i( S5 ; F8 z( Y5 d9 v5 3 ! ?$ K0 t 我在北京大学上的本科。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般,所以需要先吹一下,我的高考成绩是全省前1000名(那时18万考生左右,2004年有30.3万)本科时小班32个人,我成绩排名一般在系里前1/3左右,现在本科的小班同学已有7个博士,6个硕士了。有几个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念的。我毕业后工作了几年,觉得有必要混过硕士学位。所以开始考虑留学。3 a/ b7 b2 W$ m2 A$ : A! M7 D: j% t5 b& X- V& e* 我的大学成绩60门考试考查课,按学分平均是81分。我申请到了英国前20名,全球排名前100之内的一所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XXX。(这里还有个区别是专业排名和大学排名是不一样的,也不能光看大学的综合排名。)来了之后,听我们系(电子工程系)的主管招生的老师讲,申请2004年的我们系的一年制硕士 MSc (Taught ) 共1000多人,他拒掉了800多人,一共签了150多人左右的offer(包括有条件的offer),最后来了72个人(因为很多人可能没满足条件,也有人同时申请了好几所大学,结果没来这里。我申请了两所大学,两所都给我了offer)他说我们在座的是属于7的人。所以,不要说申请英国大学的offer要多容易就多容易,我就不信牛津剑桥会给我随便发offer.所以我就没胆量选电子专业全英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1 F8 u! D- c4 F e; r x5 X# j3 l% 8 k# e0 c! d1 z! _ 网上有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好像除了中国人以外,英国本地人没有读taught类型的硕士。以下数据(我把数据处理了一下,精确到百位)可以看到中国人占的比例很小,全校25000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taught类型的研究生是4600人,而国际学生总人数是4300人,占全校17比例,来自150个国家。其中,taught类型的研究生(国际学生)是1700人,也就是说英国学生读taught类型的硕士是460017002900人。这里区别一下,网上文章比较提得少的是,taught类型又分两种,分“本硕连读”和“一年制硕士”两种。我是来了这里才知道。我的看法:虽然说中国大陆的学生人数近几年大幅度增加,但并没有多到满地就是了。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喜欢扎推,不大喜欢和老外打% B- D4 A# |- O F! d. h - O$ K交道,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跟老外关系很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跟专业选择有关,中国学生很多选商科MBA,这些科老外自然少。0 p7 , - x+ N6 a C$ p; e% u+ A; O7 w& P% i t, c2 t 以我们系一年制硕士为例(共72个人),看上去像华人名字的有40人左右,因为也有马来西亚等其它国家的,扣除一下,我猜测是50的中国学生,含香港澳门。(这么高的比例,也是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是中国学生的热门)上课的时候是和四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怒多的英国人。这时候上课的时候,就不是50的高比例了,我没数人数,也许30左右。注意,英国大学本科只要三年,这四年级的学生其实就是再加读一年的硕士,也就是“本硕连读”,到时候只拿硕士文凭,没有本科文凭。在我们系,他们叫 master of engineering ,翻译过来,叫“工程硕士”,跟在中国的“工程硕士”是不一样的,区别很大。+ - B9 d W |: B9 o5 g! J: W6 p, 9 O 现在讲一下,这几年英国大学扩招中国大陆的学生的利益驱动到底有多大?网上有些文章描绘的样子,好像就是中国学生的高昂费用在扶持着英国的大学,没有中国学生就不行了。以我校为例,首先众多的欧盟学生的学费和英国学生的学费是一样的。以某专业2005年full time一年制的研究生为例,学费是3500镑,海外学生是10000镑。2003/2004年度300m镑(也即3亿镑)总收入,支出是290m(也即2.9亿)镑。(我把这些敏感数据修改了一下,精确到十位数)假设中国学生有500人,(撑死了这么多,还要扣除交换学生,博士生不用交学费,反而有奖学金拿的)假设每个人的学费都是1万镑(本科生不用这么多),中国学生也就贡献了1.7。1 . z% p1 q$ t3 ; y. v, M& Y- / O/ ?6 关于硕士生的学费,说学费太高了,问题是看看比例,据说英国政府出一半学费,学生自己出一半。那就是说成本是7000镑。海外学生就比成本高了3000镑,有什么好叫的。一个愿意送钱,一个愿意收钱,有什么好抱怨的。海外学生又没有父母在这里缴税,跑到英国来又不给导师干活,光听课,做作业,考试,拿学位证。不多收钱才怪,否则人人都跑过来了。3 ( a$ ; _0 g& g3 a: K2 C9 . l; o0 H/ r B 比较学费高不高的另一方法,我在这里上课,中午的时候吃最简单的三明治,1.5-2镑一个,下午1点钟吃的,4点钟就饿了。你就知道这个份量是多少了,我是一般自己带水,但有时会忘了带水,那就买水喝,0.8镑,比较贵,太对不起自己和钱包了。也有的时候去餐厅吃饭,一般是35镑。我在英国呆了两个月之后,才开始习惯1镑当1块钱用了,否则老去乘以汇率15.3,我看都不要吃饭了。转换一下,三明治,2镑一个,30块钱一个。矿泉水,有一次喝的是法国依云矿泉水,换成人民币12块钱。(国内宾馆比较流行,那时以为这水有多纯净,跑这里一看,也就像娃哈哈水一样,八毛九毛一瓶。)如果要老去算钱,怎么喝得下去。火车票,去苏格兰也好,去剑桥也好,就这么点距离,火车票费用折算成人民币,在中国的话完全可以坐飞机了。以前看一篇文章说,全球比较物价指数,是拿麦当劳的汉堡做对比标准。我们现在简单的以水为对比计算方法,我们交的学费在英国可以买每瓶1镑的水10000瓶,在中国也就是10000元。所以说,我的看法是,不要说人家的学费高啊,人家这里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体系就是这样。再举个例子,如果是打工的话,最低工资是5镑/小时,这是扫地做清洁工的收入,在学校里比较流行。一天8小时,最低610元每天。这不是针对中国学生收那么多钱,也不是教育收费特别狠。网上说“花钱买文凭”,好像文凭很贵一样,现在再对比一下,我们是花钱买一年的生活体验,然后拿文凭!- - g$ GU/ H- n- ! m! Y3 ; M) l/ R* Zh$ z2 L 网上说很多过来读本科的人素质差之类,我不否认这种现象很多。但是不能排除现在家里有钱的人多了,又有钱,又能读书的人的比例也上升了。举例,我们系有5个中国人是在本校读的三年本科,然后现在开始读硕士。注意,在这里,读硕士是要二等学生荣誉以上的条件的。/ P- c |+ a( W+ p4 o* u BU* 0 J9 / b/ ?) D; 7 P: O* s二、个人看法; k8 * v% , (欢迎全文拷贝,池塘一尾鱼)我化时间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提醒后来者一定要全面看问题,对网上的网友个人文章要持批判态度,多看看两方的看法。也许他(或她)讲的是对的,符合他自己的情况,但不适合你的情况。举例来说,我来英出发之前,看到报纸上说有个正在英国读书的女孩子说带了电脑没什么用,根本没法用摄像头,网络极其慢。我看了之后,差点不想买便携机过来。来了之后,发现电脑不可缺,住在学校里上网极其方便,而且也蛮快的。还可以看欧美的网上电视。再举例来讲,来英的物品清单,网上文章很多很多,依我现在的看法,至少有一些对我来说是没有用的。) ?0 |/ a3 X: z2 x8 W! P8 X+ i( r: J: C; v 对于学习要不要刻苦,能不能成天打游戏玩,到时能不能蒙混过关之类的话题,比如我们一年制的硕士比国内的2.5年制硕士辛苦还是轻松,这些话题很多在这里的前辈,同辈已经写过了。我想说的事,这都是个人的事。你学的刻苦,拿个二等学生荣誉,成绩出来了,马上可以申请这里英国的博士。你只想通过了,那一般努力就行了。成天玩的,到临考前二三个月再特别努力也行,通不过,就补考,能拿到学位,那就是你强。我问我宿舍商科的同学,考试通过率怎样,他说,“来这里念硕士的人,又不是傻子。” 我觉得,通过的人并不能说明容易过,来念硕士的,都是2025万元资金砸过来的,万一没拿到学位证(degree),只拿到毕业证(diploma),那是自己拿钱开玩笑。R$ 3 s( L2 t9 W/ $ S% l3 ?% y 5 有人提到做作业,写文章可从互联网上抄。我觉得也许存在这种情形。但剽窃现象在这里是很强调的,而且据说,学校的计算机系开发了软件,文章只要有三句和网上已有文章一样,就会引起软件的提示。这个学期那个系就有两个人的作业是0分,说是这个软件查出来的。6 l8 h# X- P E R$ I& k X, p, oM6 P! r2 R p 以前还看到文章说,“中国学生拖着学费不交,到期末考试,看看自己不能通过,立马走人,换学校。”我想别的学校也许手软,至少我们学校这是不可能的事,绝对不会让你拖这么久。就算分期付款,也得先交一些钱。7 j# q6 p/ O( ?% B- v% r( p T4 n! C/ W# X) F1 UC+ Y* fN “英美是世界上吸收海外学生最多的国家。美国第一,英国第二。多自然有多的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3 o# c2 g: q! Q- U9 8 L/ I2 G “一年硕士课程能学到什么?” 我觉得锻炼了学习能力,以前碰到新东西,反应是“啊,我没学过。”现在的想法:“没关系,我可以马上学会。”: ; B R( P8 J* q V- k I5 o) V M. p4 Y# u 我们圣诞节前去伦敦玩,住了三个不同的宾馆,我第一次退房的时候,交了钥匙卡,等着人家查房,在国内习惯了。(国内有些宾馆,表面上也看不出查房的样子,暗地里在查,因为要结算一下房间里的销售品)人家告诉我,不用查房,可以走了。我傻眼了。以为是个个例。后来的两个也不用查。这就是中英区别!. s3 mT1 ( 1 u) ( h0 / P# d* V p b, 5 h/ H/ n u. R q三、对网上文章的批判$ P+ U|4 P* m/ N7 Q- 2 D8 # l x1、网上那篇很流行的文章,“比较了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对GPA的要求”,首先,我就不知道GPA确切是什么东西,我本科大学,我去开成绩单,学校要求是“成绩单上严禁出现排名和GPA” 我的看法是英国大学没有GPA这回事情,那是美国的词。, 6 L: G8 g( G2 C5 a, k2 # k$ t. Y* _( s& 2、讲天气方面的文章,天黑得早之类,我觉得只要体会过英国的七月份,八月份就不会有这么多牢骚了,那时候天气好的不得了,晚上9点半天还是亮的。事情总有两面性,享受了晚上9点半的天亮,当然也会有下午4点的天黑。我就奇怪,网上的文章为什么老是说天气不好之类的缺点,怎么就很少人说夏天的天气非常好呢?英国的气候温度比较稳定,没有国内那么热,也没有国内那么冷。有说“天天细雨不断”,我觉得呆在房间里,外面下雨,房间里温暖,这种感觉不是很好的吗? n; kD+ v8 W3 H P( M: N$ U1 z1 A5 V6 r; m; e1 g% S3、说时间短是缺点的文章,如果是我的话,我巴不得越短越好。哪所大学要有半年的硕士可以读,我一定去。不就是拿个学位嘛。现在国内有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还有好几所大学改成两年制了。更多的学校在不停地扩招,那又有谁来监督、评测、比较“含金量的下降”没有谁,没有哪个组织规定了硕士一定要读二年,三年。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别的国家怎样,只知道澳大利亚也提供一年制的课程,只知道英国是读一年的教学式(taught)硕士,只知道现在学校里有的专业有的系的研究式(research)硕士也有只读一年就可以的。我只知道全球排名前10名的大学,美国占8所,英国占2所,中国最好的清华在全球240名,北大在全球280名。有谁规定了硕士上完一年课之后,要在实验室或公司呆一年做项目,再化半年写论文找工作?中国两年学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比英国一年学的东西多啊?中国的各个大学,硕士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的。7 i; N8 X r . k& t/ Y2 k s6 S- K! K4、说英语听说读写没过关就拿到硕士学位。那是瞎扯。简单举个例子,听力不好,老师说临时换课程表,换教室,上课讲哪个是重点,要考试的,哪个不用看了都听不懂的话,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混。有边上的同学可以问,也会烦掉。如果这也能混到学位,那是牛人。l7 E% to0 m: e1 v. Q( s1 u( B9 B3 Jc& O8 g5、打工,就业机会,去留问题之类。我就压根没有想过打工,我计算过我现在每天的成本,总费用(生活费,学费,其它费用)除以365天,每天800元人民币,你说我打工一天也就挣610元,何必呢。这毕竟不是华人的社会,来这之前就没想过要移民。0 W! q2 R+ 4 Y; O$ ?) - F! Q, 7 A( x- 6、我承认中国人在这儿是三等公民以下的,举例子来讲,我们大陆的学生被要求去警察局注册,要额外交34镑“保护费”,但我们的台湾同胞就是不需要的。更别说小日本来英国不用签证,想来就来!但购物时我从来没被人“如购物时左检查右审视你递给他们的钞票”,虽然我也经常用信用卡。- , c+ k9 n* 1 J$ x! : H) X( h- Z$ r. M+ z$ A1 k0 q8 V# y7、我认为留学的过程不是“花几十万RMB练一年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然后被赶回国”,而是“花钱体验了另一种社会,另一种制度,拿到一个学位,节省了一年半的时间”。( C7 $ t1 u# Y& # E: 6 B4 r7 H* ) | V2 G6 Q# P% a) 7 r8、“有人说,一年的时间这么短,一年学不到什么.” 我的极端观点,如果是学东西的话,我的本科大学四年,排除那些只计算成绩是优,良之类的课程外,考试课的科目共60门,我现在还记得多少?本来就不是来学什么的,是来锻炼一种学习的能力的!% Hv9 s0 x2 E: ?( a; o% N3 y. E$ WO& K, p6 Z1 ?9、“还有人认为国内读个研究生,至少还要考考”,这是两种模式,中国是卡在前面,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