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年会版.doc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年会版.doc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年会版.doc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年会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阅读第四册第一单元教学思考浙江台州中学 金云生内容提要:文学名著的鉴赏存在着阅读兴趣缺乏与作品分析中的“套板反应”问题,影响了对文章的鉴赏效果。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是一方面呼吁选文的改正,另一方面立足于作品语言本身寻求个性化感悟;在多解中突出某一新颖解读;到社会生活中寻找感悟与共鸣。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小说。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选了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文章,它们分别代表了外国长篇、短篇小说,中国现代、当代小说。第四册课文是由文学作品唱主角的,在这些名品荟萃、美不胜收的选文中,由这些中外经典小说来鸣锣开道,的确有一种不胜惊喜的感觉。这四篇课文除陈奂生上城是新教材试验本选入的之外,其余可以算是老课文了,有过几轮教学经历的老师对它们肯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就是这些多年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作,并没有引起学生多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药本来就有鲁迅文章常有的晦涩难读的特性,又加上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陈奂生上城讲农民话题,对于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城市学生来说,时空的隔阂无疑是明显的;守财奴节选部分重在人物思想性的刻画,缺少情节故事的推进,也让学生对课文提不起兴趣。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热情不高,倒是本册的语文读本节选了王度卢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一来是武侠题材,二来有媒体热评炒作在前,早读课很抢了课文的风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是教材选编的问题。鲁迅小说常见的执拗而奇崛的语言,深刻又晦涩的思想,本来就已经让学生退避三舍,而我们的教材编者似乎要通过这有限的选文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一个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从孔乙己祝福药到阿Q正传,反封建科举制度,反封建礼教,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互不雷同又各司其职。由此看来,编者主要考虑的是从思想性出发来安排鲁迅小说的学习,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选编问题同样表现在守财奴上,守财奴节选部分其实是选编者删节拼凑而成,它侧重于对人物的思想刻画,缺少情节故事的推进,看上去就象是原著简缩本。这是因为编者刻意要让这短短的选文担当起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重大使命,于是为凸显这种意义就只好对原著削足适履,这种重思想性轻文学性的选文标准导致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其次是鉴赏存在着某些误区。反思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不足的原因,主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老师把鉴赏的目标定得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不能提起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使其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积极地进入作品本身中去,而把鉴赏的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主题、人物、思想意义等等概念的公式化解读上去,致使学生舍课文而取教参,重解题而轻感悟,聪明的学生不必看完小说就在配套练习、教学参考书的引导下能“结论先行”了。讲项链,就说是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讲守财奴,就说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讲药,就说是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样一种结论先行先入为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兴趣和对文本的原始感悟前面提到了两方面的原因,教材的问题这里不做重点讲,这里主要是针对名著鉴赏中存在的某些误区展开思考。事实上,第一单元教学中碰到的这个情况,在其他单元中也有出现,阅读兴趣的不足和原始感悟的缺失已经成了名著佳作鉴赏过程中的常见病。如何充分运用经典小说的名著效应,最大程度地达到对课文的鉴赏效果,让这些叫好的小说变成学生叫座,我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开展了这样的一些实践:一、 修正教学目标,培养个性化阅读体验文学鉴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鉴赏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作品的语言本身是一切阅读反应的源泉,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所有构建都离不开语言这块土壤。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一个原因就是它有很多的语言资源供我们发掘、利用。只有立足于它,才能摆脱教参的某些程式化思维的羁绊,而恰恰是挖掘文本语言的过程本身,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最能培养学习者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分析药中茶客的思想性格这一内容时,以前的鉴赏重点我放在对人物称谓的分析上,虽也提到了语言描写,但总是浅尝辄止,半途收兵,匆匆得出结论。这一次的课堂处理,我就将鉴赏的重点放在研读人物的对话上。课堂上我不惜化较多时间让给学生精读药第三章茶客们与康大叔之间的对话,在反复的诵读中寻找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对下面这些句子,更是要求反复咀嚼:“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的模样。“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的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阿义可怜 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在分析“二十多岁的人”这个人物时,我连续叫了四五个学生,要求揣摩说话人的口气来范读“阿呀,那还了得”这句话,有读出了气愤的,有读出了惊讶的,又有读出了惊恐的。在不断的示读中,有一个学生有了体会,说“阿呀,那还了得”是一句脱口而出的话,是一个深受“造反是要杀头的”教育的人的下意识反应。于是,我就抓住“脱口而出”与“下意识”这一点感悟,将学生引导到对当时社会民众的思想状况的认识上。对花白胡子人物的分析,我把研读重点放在“恍然大悟”这个词语上,“恍然大悟”这一词语是使用在茶客们“眼光板滞”、“说话停顿”的时刻,真是因为全体茶客对“阿义可怜”这句话迷惘与不解,才有了花白胡子的“恍然大悟”。其次,这个词突出的是花白胡子的自以为是结论;而革命者夏瑜的这句沉重叹息又岂能是他所能理解的了的,由此可见,“恍然大悟”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无疑是对麻木愚昧的花白胡子的最大嘲讽,而“二十多岁的人”的鹦鹉学舌则是使得这种讽刺效果更进一步。以上是我在挖掘文本资源探索中的一个教例。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是,在鉴赏过程中,与其化很多时间用在贴标签式地分析上,还不如调整教学目标,大胆地舍弃一些大而无当的目标要求,留更多的时间来回归语言本身,而从语言材料本身中得来的感悟虽粗糙却生动,虽朴素却真切。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学习者。二、 在提倡多种解读的同时又突出某个新颖性的解读一部作品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或表现在主题上,或表现在人物上。无论是药、项链还是陈奂生上城,新的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加进去的内容里都体现出这一点。即使是葛朗台这样的人物,课文思考题的设计也加进了一道有关葛朗台到底是“可恶”还是“可悲”的讨论题。打破了原有单一狭隘的作品解读,大大扩展了学生与老师的鉴赏空间。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来了,老师是不是有必要把所能想到或看到的所有理解层面都一一罗列呢?我想,由于学生的禀赋、智能、与社会阅历等因素,对作品的理解、感悟的层面也有不同,有些解读不见得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教师用书中对小说项链的主题评说,就摆出了“爱情说”、“批判说”、“社会责任说”等多个解读结论,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新颖的,同时又能被大部分同学接受的作品解读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作品本身中去,以拓展鉴赏的层面。下面是我在项链教学中的解读实践。项链写的是法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一个小市民为追求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而不幸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何看待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如何认识这位人物走向悲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有的同学由于受到参考书、课后练习等的影响,思维多少也有了点“套板反应”,人物分析时总喜欢将其归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造成的”,人物分析上打下很深的阶级、社会的烙印。其实,莫伯桑刻画的这一人物形象很有普遍的人性意义,尤其在当前这样一个人人渴望改变命运,个个崇尚物质享受的经济社会,诸如此类的悲剧时时在上演着。为了更好地使玛蒂尔德的形象超越时空的拘囿,走出小说,进入同学的视野,一个中国传统的“红颜薄命”说跳进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在玛蒂尔德的悲剧性格讨论中引入了这样一段解读: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个红颜女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运悲剧,这种命运弄人的悲剧在我们中国的命相学里有个说法,叫做“红颜薄命”。很可惜这部小说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译名,如果今天是由我来翻译这部书的话,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我想把它取名为“薄命红颜”。此言一出,学生轰然议论开了。“红颜薄命”这个广为流传的传统命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于是有了以下的话题:红颜薄命是不是迷信说法?红颜与薄命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中外史上有哪些红颜薄命的事例?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可以归为红颜薄命吗?从鉴赏的实际效果看,学生这头动起来了。用“红颜薄命”来解读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淡化了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时代、国度、阶级特征,使她走进了学生中间来了。可能要比“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更丰富、更复杂,人物的悲剧更具有了普遍意义。它本身已经包含了最新教师用书里罗列的“错位复位说”、“爱情说”、“批评说”、“社会说”中提到的诸多内容。无论是对小说本身的兴趣,还是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认识,学生都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层面。尤其是学生结合玛蒂尔德的人物分析中对红颜为什么大多薄命进行了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综合分析。使得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认识更丰富、全面。三、 提倡深入与浅出,既能披文入情又能融入生活。读者鉴赏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鉴赏工作既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本身去想象去体验,又要让学生走出作品,把对作品的审美与思考延伸到对当今社会生活的评判中来,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做到既能披文入情又能融入生活。如守财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葛朗台这个人物及小说思想意义的分析,仅仅是一些点穴式的批判是不够的,因为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始终是和读者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对守财奴这样的文章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金钱社会带来的极端利己、拜金主义思想灵魂的本性认识,放到当前的经济社会中来分析评价。于是,我的守财奴第二教时就设计为一堂话题讨论课,开篇展示了一个网站的问卷调查内容和媒体的一则新闻报道:某网站对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城市居民作了一个网上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是“你认为自己过得幸福吗?”结果是家庭年收入在35万的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幸福感最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65的人选择幸福。其次是家庭年收入3万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达38。而家庭年收入在二十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回答幸福的仅有19。四川某交通厅厅长在任期间,大肆受贿敛财,到了无日不贪无钱不收的疯狂程度,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受贿四千多万。可检察人员调查他生活情况时却惊讶发现,他竟然是一个嗜钱如命又十分吝啬的守财奴,连给他的母亲也没买过好衣服阅读了材料之后,我抛出的讨论的话题就是:财富与幸福;这堂讨论课就涉及了这样一些问题:欧也妮的痛苦之源葛朗台的可怜与可悲拥有金钱与拥有幸福财富的积累与守财奴性格之间有无某种联系通过作品的主题与人物来引出社会话题,又通过对话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