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现代文阅读技巧一、观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四、审题作答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考生平时的训练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认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此类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2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3、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 4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答题还应注意叙述对象。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 5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影响答题的效果。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清题意,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典型题实战技巧一、语文考试制胜秘诀: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2.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三、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四、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五、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六、仿写句子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 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七、谈感受对描写对象;对人物情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中考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1、人称表达类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2、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归纳记叙文主旨的方法。: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答题套路:此文通过对,的记叙,表现了(赞美了、揭露了)精神(品质、本质)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表达方式的转换划分(5)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技巧:关键是看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8.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答题技巧:概括文章的内容,我们首先 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12、文章的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旨)(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13.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形式整齐,增强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高度概括。(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格式:(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用(事物)比喻(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某某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象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使句式更整齐,其实更强烈,强调了对象特性 ,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3;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起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增强感情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夸张: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7、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答题套路:(1)动词生动形象的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副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的心情。15.句子含义?(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答题技巧: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16、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17、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18、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会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考查。(一)、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上文);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二)、内容上,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查。(5)、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6)、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 迪。 (7)、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8)、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20、.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2)21、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 者 ,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引人深思2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2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1)肖像(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6)正面描写(7)侧面描写(8)场面描写(9)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6、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某某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26.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 (3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突出、深化主题。 (6)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7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这种题目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解释重点词语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等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29散文知识储备及阅读答题技巧(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 .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30.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31.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32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33.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3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3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36.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37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3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39.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40.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在解题过程中,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41、语言运用类 答题步骤1确定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测试词语所在的位置,是主干成分还是附加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或短语结构,解释含义时要尽量使用同类词性的词语或短语结构。 2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分析语言特色,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语言风格,常见的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等。一是修辞手法,用法见前文。一是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文白相间等。 答题角度(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幽默辛辣、自然平实、清新优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简洁凝练、精辟深刻、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42、表现手法作用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记叙文: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12)、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13)、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14)、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1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2、自拟题目并作答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方法指导: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2、仿、续写句子;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4、概括段意;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注意: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43、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答题技巧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说明文阅读指导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4、明确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g、从一般到个别。5、分析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作比较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下定义 列数字 列图表 作引用6、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7、说明语言 (1)准确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2)平实和生动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二、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三、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四、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题型及答题技巧: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看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题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特征)。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其三.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答题技巧:a、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b、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有时候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注意文中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此外”3、说明方法及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答题技巧、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某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事物的某某特征/事理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是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比作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生动形象。 、下定义:用严密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一目了然,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可读性,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注意事项:(1)首先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2)其次,应把握语言的标志,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又表示时间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则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因”“因此”等标志语。(3)最后还要注意说明顺序,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5、段意概括: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7、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9、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10、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11、叙述故事的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12、标题的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形式新颖,点明用途等。13、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14、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15、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16、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议论文的阅读一、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3 5、4、3、2 加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 人教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第19课 认识数字身份教案
- 小学信息技术闽教版(2025)六年级下册第4课 获取体感救小猫教案
- 中国超细旦丝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寒暑假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基础课-拓展模块-人教版-(数学)-51
- 中国遥控翻板车库门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第6课 改变图像的属性(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2025校招专员校招题库及答案
- 促成商品交易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商品销售(推销实务)-市场营销-财经商贸大类
- 中国锂电户外动力设备(OPE)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 产前筛查知情同意书制度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3-Fun-Facts-人教精通版
- 潜水作业事故分类与统计方法 征求意见稿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件教学
- GB/T 10069.3-2024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第3部分:噪声限值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数字产品检测与维护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海水的温度 教学课件
- (高清版)JTGT 3365-01-2020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
- 养老机构消防演练脚本
- 洁净钢与连铸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