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大外流河.doc_第1页
我国几大外流河.doc_第2页
我国几大外流河.doc_第3页
我国几大外流河.doc_第4页
我国几大外流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几大外流河摘要:我国主要外流河的上游几乎都在民族地区,流向除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总趋势控制,干流大都自西向东流。黄河,长江发育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边缘,是我国著名的长川大河,也是世界上的大河。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珠江临近海洋,流程短,水力资源丰富。这三大河流中,黄河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水污染严重,珠江现今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对此,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流域的总目标。关键词:黄河 长江 珠江 协调发展关于黄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现在,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因此,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关于长江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长江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但随着流域内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流域内水污染日益严重,并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生产用水,长江的水资源保护将面临很大的压力。长江水污染主要表现在:流域整体水质逐步变差;干支流局部河段水污染日趋严重;饮用水源地水质尚可,但对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造成长江水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各类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利工程改变水情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水资源保护管理没有跟上等方面。对此,长江水资源保护应对水环境承载能力尚宽余的区域应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布局、限制污染物排放,避免造成新的污染;对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区域,应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水体水质满足水功能区要求;对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了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削减现有污染物排放量,遏制水污染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研究采取内源治理和水体交换等各种综合措施,治理水体中积存的污染物,以改善水环境。从而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珠江珠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32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珠江流域在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另有1.1万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珠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系。21世纪以来,珠江流域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袭击 百年一遇的洪水,50年罕见的干旱;春季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冬季旱情大面积蔓延种种迹象表明,珠江上游已成为国内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而下游环境治理压力也明显增加。目前,珠江口已成为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口岸。由于珠江水系绿色覆盖率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衰退,如果再不加紧治理,将会真正变成第二条黄河。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的最大河流,珠江流域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对完整统一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空间单元。在珠江流域史上,随着流域河道、沃土的不断开发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珠江流域各地人民沿着珠江河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越来越频繁、活跃,共同创造了珠江流域灿烂的文明史。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珠江流域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到已经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森林大量被砍伐,植被被破坏;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珠江流域应以种草为主的生态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同时,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搞好水利工程建设。这是减少水灾发生的根本保障;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使珠江流域的人们共同走向富裕;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使广大民众具有生态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