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doc_第1页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doc_第2页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doc_第3页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阜阳市红旗中学 刘磊在平常考试中,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的作答往往仅仅靠对该词语的意思理解来答题,结果出现了很多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对词语用法的判断。比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两个“以”字,都翻译作“因为”,但二者的用法却是不同的,其中第一个“以”字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而第二个“以”字则是介词,表示原因状语。再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两个“之”字,都翻译作“的”,但二者的用法也不相同,其中第一个“之”字是定语后置结构助词,而第二个“之”字则是定语结构助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要领,在此对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判断法做以讲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下判断法之前必须做好三件事:对于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必须使用活用后的意思;对于有倒装现象的句式,必须调整成现代汉语语序;对于有省略现象的语句,必须补充出省略成分。一:位置判断法 1:字面位置判断法 (1)用在句子末尾,作语气词(为,与,乎,也),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呢)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疑问语气,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疑问语气,呢) 古之人不余欺也(感叹语气,啊) (2)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也),不翻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处于主语位置,作代词(其),意思随语境而定。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2)处于宾语位置,作代词(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3)处于谓语位置,作动词(以,因,为,与,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做)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客何为者(做) 吾与点也(赞同)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往)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助词,翻译成“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词组结构判断法 1:某虚词与前文词语形成特定词组 (1)所+之,“之”用作动词,翻译成“到”“去往”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往)(2)时间副词+之、而、者,三者均作音节助词,无实际含义顷之、久之、继而、既而、久而、俄而、今者、昔者(3)形容词+于,“于”表示比较,翻译成“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形容词+乎、焉,二者均用作助词,表示“的样子”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盘盘焉,囷囷焉 (5)动词+名词+焉, “焉”用作语气词,翻译词“了”、“啊”等 于是余有叹焉 (6)动词+焉,动词为及物动词时,“焉”用作代词,翻译成“他”、“那” 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焉”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某虚词与后文形成特定词组 (1)以、因、为、与+名词+动词, 当名词为该动词的主语时,四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勿因喜而谬赏(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表示并列关系,和) 当名词不是该调查主语时,四者均用作介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 为(吾)击破沛公军(替、给) 竖子不足与谋(和) (2)以、为+非名词,二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夫夷以近。险以远 (表示并列关系,并且)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3)因+非名词时,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已经存在,“因”字用作连词,翻译成“于是”、“就”等 相如因持璧却立 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尚未存在或即将存在,“因”字用作介词,翻译成“趁机” 不如因而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座 (4)何+动词,“何”字用作疑问代词,翻译成“什么”、“哪里” 大王来何操 客何为者 (5)何+动词+名词,“何”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什么”、“怎么”等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6)何+形容词,“何”字用作程度副词,翻译成“多么” 。隐隐何甸甸 (7)焉+动词,“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怎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而、乃+称谓,二者均用作人称代词,翻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某虚词与前后文词语共同组合成为特定词组(1)非动词+而+动词,“而”字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泉涓涓而始流 (2) 动词1+而、以+动词2,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已经停止,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 登高而招。(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然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翻译成“而且”)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示因果关系,可翻译成“所以”)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任然持续,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木欣欣以向荣(3)非动词+以、而+非动词,二者均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 剑阁峥嵘而崔嵬(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成“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成“又”)三:句式判断法 1:判断句(1)乃、则,用在判断句中,二者均起到加强判断的作用,可翻译成“就”、“就 是”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者,用在判断句中,用作助词,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也,用在判断句末尾,表示判断语气 蔺相如者,赵人也2:宾语前置句式 之:用在宾语前置句式中,用作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晉,何厌之有3:定语后置句式 之:用在定语后置句式中,用作定语后置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疑问句 也: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可翻译成“呢” 谁得而族灭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感叹句 也:用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可翻译成“啊” 古之人不余欺也6:陈述句 也: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7:被动句 为、于:用在被动句中,表示被动,可翻译成“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四:复句关系判断法以、因、为、与、而、乃、则、且(共8个连词):上述8个虚词作连词使用时,必须:(1):找出该连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2):根据句子意思,判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此语意关系就是该虚词的用法 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 因拔刀斫前奏案(承接关系,翻译成“于是”)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 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并列关系,翻译成“和”)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关系,翻译成“却”)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承接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