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素材.docx_第1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素材.docx_第2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素材.docx_第3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素材.docx_第4页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素材.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前经常在经济观察上看雷颐先生的专栏,文风别具一格,内容也是杂七杂八与他人不伍。有时候在想,这人为什么能每天写这么多这样的文章。量大且没有高低起伏。体力脑力都相当好。偶然看到雷颐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这本书,觉得品质应该有保证,起码不会让我有上当的感觉。所以买回来放着,偶尔翻开了,便放不下。这是我这些年看到的,最好看的历史书。不枯燥,视角独特,读起来津津有味。上一次看到这样的历史书还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南开大学机电系读过两年,也算是半个校友和系友。最近同时还在看蒋介石传,语言风格如同黄仁宇,看来老外写书翻译过来,都是一个腔调。每句话里都恨不得压缩出十年的内容去。雷颐从奏折出发,来探寻李鸿章的为官为人之道。身前身后,非常耐人寻味。其实作者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不需要阐述太多。给我们一些基本材料,一个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去做菜、然后品尝。这样阅读起来乐趣更大。以前很少看奏折,现在看来,真是精华。每篇奏折看着就忍不住开始读起来。你会发现,奏折的节奏感非常好,朗朗上口,有种韵律在其中,大概这样皇上读起来也会被吸引。整个奏折,一方面是逻辑性,要说服别人,要让别人buy your idea,如同做科研,做实验,逻辑性要强,要做大量PPT,归纳和创新,让别人愿意给你资金。这么看奏折就是一种逻辑性很强归纳总结很好的PPT;另一方面,奏折也是种人生哲学,每走一步前后左右四面八法覆盖到,步步为营,除了逻辑,还要留下大量伏笔和圈套,以及自保的可能性。也从奏折看出,李鸿章有着一种很圆滑的处理方式,事情只要能进展,能解决,自己的道德可以先降低。有时候生活也是如此,能够解决事情的方法让人不屑,但愤青高道德只会夸夸其谈。放到日常鸡毛蒜皮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看完这本书,感觉李鸿章非常的矛盾。作为传统知识分子,某些方面开明但又被传统禁锢,结合整个格局,做起事情,畏首畏尾,权衡大局后的结果,只能是裱糊将的称号。毛主席说他水浅舟大。比喻很形象,但舟并不大只是水太浅。他确实在晚清的人物里比较突出,能力较强,但并不是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相对于其他人,欠缺整体的政治观,毕竟时代在变化,地球在变小,而他的世界观已经五千年没有改变。李鸿章临死前,俄国人还在让他签字画押,出卖东北。他死不瞑目。别人安慰了很久,抚摸了很久,才把眼睛闭上。骂名?他已经无所谓了。他知道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慢慢理解他。他不瞑目的只是他裱糊了四十年的清朝最终还是改朝换代,裱糊的地方被撕裂被推翻重建,他所作的四十年努力仿佛只是徒劳。雷颐把李鸿章宦海四十年中一些最重要的奏稿信函拿来作为全书的焦点,细加评讲,展开议论,兼收赏文、说史、品人之效,可谓妙哉!王也扬(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从走向共和开始,重说李鸿章的书就层出不穷。而雷颐的切入角度很有眼光,从李鸿章的重要奏折和信函,看晚清的热点事件,很取巧,正所谓“四两拨千斤”。事实上,我觉得它更像一本应用文写作指南,需要常常给领导写报告、总结、请示的同学们要注意了,从中应该可以多有收获。把官样文章能做得粉饰太平、花团锦簇的是才子,在此之外,可以脚踏实地、坚持己见的才是强人。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高手,区区不足千字,从平乱、勤王、议和、教案,到谢恩、谢罪、用人、问候,对上让领导满意,对下能运筹帷幄,非常值得我辈借鉴。李鸿章的努力在清朝末年,面对着西方文化资本的各方面的侵入,大多数中国人还抱着“夷夏之防”的观念。有些东西,外国人可以用,但是中国人却一定不能用。所以李鸿章兴办洋务遇到了很多的反对。比如李鸿章想要架电报,架电报需要动土,反对的人认为这会使得祖宗在地下不安。要修铁路,反对的声音也很多,许多人认为火车的震动会惊动神灵;而且火车男女混坐,有伤风化。李鸿章的做法遭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反对,虽然这些对清政府的好处很大,可是清政府在最初却断然否决了李鸿章的建议。面对先进的技术而不愿学习,这是为什么呢?雷颐老师解释道:我们古老的国家实际上一直是依靠道德,依靠神秘力来统治的。架电报修铁路这家事情看起来仅仅是器物层面的改进,实际上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有着很深的影响。比如会发生铁路修到哪里那里就会变富,从而“人心不古”情况,然而我们中国人历来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修铁路这件小事会动摇我们这个帝国统治的根基:道德观念。还有现代海军的建立。当时的中央一直没有一支海军,只是地方上有一些海军(当时称水师)的建设。李鸿章和左宗棠都看准了海军在未来的战争中的地位,向清政府建议中央设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清政府中央予以了拒绝,理由是,千百年来只有“以夏变夷”的,没有“以夷变夏”的。中国实行了千年的六部制度,这是一个上层的政治架构,不能轻易改变。雷颐老师叹息道:“增加一个部门,不会涉及到人员的重新安排等纠葛的问题,尚且如此困难,可见改革的阻力之大。”清政府为什么最终会灭亡?其一,清政府的每一步政策都是被动的。它都是在做上一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慈禧太在1898年镇压了戊戌变法,却在1902年实行“新政”,主要做法与当年维新派的要求如出一辙。其二,慈禧太后的个人因素。当时义和团杀洋人,反对一切现代化的东西。慈禧起初依靠义和团反对洋人,后来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落荒而逃了,她只好向八国联军讨好,在逃跑的路上说不惜一切都要剿灭拳匪。这就是她背信弃义没有诚信的地方,所以政府就失去了信用。清末历史对当今有何借鉴意义?一, 民众往往会认为正义在我手中,而且我如果有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我就为所欲为。可是从历史上看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你跟统治者的观点不一致当然不行,统治者会治你,你跟统治者的观点一致也不行,出了问题,结果不妙要你负责,你是统治者的替罪羊。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史学界有对激进主义的一个反思。90年代起,“告别革命”的观点十分流行。雷颐对这种趋势表示了否定,他说,我们都不会主动选择革命,但是“告别革命”这种观点把革命的意义与革命的缘起给混淆了,我曾反复写文章,就是说一定要把这两者区分开。三,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要推翻现政权的人,可是在和平年代他们永远都是社会的边缘人。只有当社会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政府又不去主动的改革,那些原来边缘的人就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流。李鸿章被称作“东方俾斯麦”。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伊藤博文自传)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 多个条约根据我所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 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 月中俄密约;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李鸿章开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因为李鸿章认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雷颐显然受到梁启超的影响,所以他写李鸿章的书,名曰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与梁启超全面把握、纵横论述李鸿章不同,雷熙此书,选取李鸿章的奏折、信件,加以点评、说明、阐发,从而展现了李鸿章的“为官”、“外交”、“洋务”,也借此勾勒了晚清四十年的方方面面。雷颐对李鸿章的分析可谓独到、透彻、深入,比如说李鸿章“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就清楚明白地刻画了这位官僚复杂的一生。但此书的定位似为通俗读物,所以很多内容点到为止,看了不够畅快。而且也感觉此书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当然,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非常有趣的。我是史学的门外汉,但我总以为好的史学,应当是与现实相呼应的。如铁路贵姓晚清建造铁路的大争论,作者这样写道: 把修筑铁路说成是“为外国谋”,将改革者说成是汉奸、卖国贼,而把自己打扮成“爱国者”,凭借一套具有“道德优势”,但实际虚假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话语打压革新者,是近代以来顽固派的惯用伎俩。实际上,正是反对变革的顽固守旧,才是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真正误国害国的,其实正是这些顽固派。 曾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回顾晚清革新力量与守旧分子的抗衡历程,再读读雷颐的这段议论,对于当下的一些以“爱国”自居的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不免要抱几分警惕。 类似的观点还见于电报的“忠”与“孝”,作者说: 近代中国的“顽固派”从来不从技术层面论证、反对“新事物”,而是从“政治”、“道德”、“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否定新事物的合法性。“电报”居然能被“上纲上线”到“忠”、“孝”的高度,再次说明“泛政治”、“泛道德”、“泛意识形态”传统的深厚。这种凡事都先要问“姓什么”,究竟是维护了传统文化还是耽误了传统文化?对统治者有利还是有害?是“爱国”还是“误国”?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阻碍社会发展? 我想说的,作者都说了,还说得这么好。嗯,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