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昌方言词.doc_第1页
浅谈宜昌方言词.doc_第2页
浅谈宜昌方言词.doc_第3页
浅谈宜昌方言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宜昌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中看词汇规范化摘要:宜昌方言,地域区处长江中游,属于西南方言区。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作者对宜昌方言的了解,扼要介绍部分方言词汇的语义语用特征;并且在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的基础上,就宜昌方言词汇的规范化问题做了一定探讨。关键词:宜昌方言 词汇规范 普通话参考文献:1 张树铮方言历史探索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1215.2 王作新. 方言词语的雅与俗宜昌方言词零拾D.宜昌: 三峡大学文学院, 2002.3 黄群建. 一部方言研究的力作评宜昌方言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1997.4 王作新. 宜昌方言词及其文化意义D.宜昌: 三峡大学文学院, 2002.5 刘传清.描写考议 雅俗共适读王作新教授新著三峡方言研究D.宜昌: 三峡大学文学院, 2004.我的家乡,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出于对宜昌方言的兴趣,我通过网络及相关书籍,并结合自己对家乡方言的理解,结合当下普通话词汇发展趋势,写下一点拙见与体会。一、宜昌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比较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发展到现在,已有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宜昌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种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情况极为复杂。这里我们仅就形同义异、义同形异词作一浅简的分析。试举例分析如下:(一)形同义异的单音节词语1. 泡 普通话里“泡”的意义主要是用液体浸物品,如泡茶、泡菜、泡饭、泡汤等,也比喻事物或愿望落空。宜昌方言里,“泡”的声调读阴平,是“盛大而不实,空虚”的意思。宜昌民间有一则通俗的歇后语: 八十岁的老太戴胸罩装泡 “装泡”喻指假作强大,有外强中干义。又如: 他又发泡了,花钱大手大脚。“发泡”,即表现出故作出众的姿态。2. 德 普通话中,“德”的意义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如美德、品德、公德、德行等等。宜昌方言中除了有普通话的义项外,还可指用力顶、击从而使物体上升。例如:她把毽子德得太高,所以速度就不如别人了。3. 嚷 普通话里“嚷”有喊叫,吵闹;张扬之意。宜昌方言中“嚷”为上声,动词,意思是斥责;责备。例如:考试没考好,他爸爸又会嚷他。(二)形同义异的双音节词语1伙计 宜昌方言里“伙计”一词若把“计”读成jie,就不再是普通话里“指合作的人;伙伴”之意,而是“指男子的配偶”的意思了。如:我伙计还在厨房做饭。宜昌方言里就是“我老婆还在厨房做饭”之意。 2.腌臜 “腌臜”,标准的读音是a za,宜昌方言也读 a za,为叠韵的联绵词。普通话词汇里的“腌臜”的基本义正是“不洁”。与此相当的说法还有:醒凝、肮脏、胧腻( nai dai ),值得注意的是,宜昌方言里,“腌脸”还有另外两种意义:复杂、麻烦。如:“这事儿真搞腌臜哒。”; (人)品行不端正。如:“赵老二腌臜得很,借人的东西从不爱还。”(三)义同形异的单音节词1.苕 “苕”在宜昌方言里除了可以作形容词表“笨的,傻的”外,还有名词“红薯”的意思,如三峡特产三峡苕酥(一种由红薯制成的小吃) 但在普通话中就只有红薯一词。2.曏 “曏”属于古词,普通话中很少使用此词,基本都是指“向”的古意。而在宜昌方言中则指“不久,但是时间不一定短”。如:他一曏时都没来了。(他很久都没来了)3.釽 “釽” ,普通话无此说。宜昌方言中,釽音pi(阴平55),意义与破相同。通常作动词(不及物),充当谓语或补语,例如: 我伙计(妻子)给我买了一件新褂子,穿起来一看,荷包(口袋儿)上原来抓了一个洞。 (四)义同形异的双音节词1.遮盖 “遮盖”在宜昌方言里就是普通话“雨伞”的意思。如:“下雨了,你给他送个遮盖去。”2.包里毛 “包里毛”在宜昌方言里就是普通话“板栗”的意思。3.背时 “背时”在宜昌方言里是普通话“倒霉”之意。(五)义同形异的多音节词语1.磕起包 是普通话“膝盖”的意思。2.灶笼屋 就是普通话“厨房”的意思。3.胳肢窝儿 “胳”中的“e”读作音,是普通话“腋窝”的意思。4.清儿八早 一般指的普通话中清晨、早晨之意。二、宜昌方言的词汇规范问题所谓“规范”,指一定的标准。现代汉语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要求规范化,在说法、用法上都有一定的标准。词汇方面的规范,具体来说,是指什么样的词语合于要求,能属于普通话词汇,可以推广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不合于要求,不能列入普通话。 同一种事物,往往不止一个名称,它们意义完全一样而只是形式上不同。特别是汉语,有很多方言,分歧较大,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叫法常常不同。因此词语的规范化是必要的。 在此作者参见刘叔新先生在词汇规范化问题中提出的三条原则,对宜昌方言词汇的规范化问题提出一点想法。(一)某种意思,普通话已有表达它的词,宜昌方言里相应意思的词就不该使用这样的词不可能是规范的;相反,如果宜昌方言的词表示的意思,在普通话里找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那么这种类型的词,往往会使用开来,能被普通话吸收,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加以采用,不会不合规范。例如普通话中已有“雨伞”一词,就不必用“遮盖”,已经有“厨房”,就不应用“灶笼屋” 。但像“搞”一词,本出自于西南方言区,现在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已经数不胜数。包括“哒” 、“撒”等表示感叹的语气词,也已经使用开来,我们经常可以在网路上发现这些感叹词,之所以成为普通话中合乎规范的词,就因为这些词的意思在普通话里没有别的词可以表示出来。要注意的是,有些方言词尽管在较大范围内使用开来,但是它们表示的意思,普通话里早有词来表示,因此它们是多余的,我们最好不用,以促进词语的规范。如下例几组宜昌方言词,左右两边是意义相等的,右边的不必采用: 红薯苕 膝盖磕起包 角落咔咔角角(音guo)(二)指某种事物的词,普通话里已经有了,但是不如方言相应的某个词那样富有形象色彩,那样生动有力,这种方言词就往往可以吸收到普通话里来;如果它们确已使用开来了,我们加以采用是不会违反规范的。如宜昌方言中的“搞”,比“做”、 “干”要生动, “发泡”比“大手大脚”要形象具体,等等。(三)方言的词如果通行的范围太狭小,比如只是某几个乡村、某个县或某几个县市才用,别的地方都不用,那么,使用它们是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如“伙计”(老婆),“包里毛”(板栗),这类词现在都只限于宜昌市管辖范围内的当阳地区使用,宜昌市区的居民有些甚至闻所未闻,因此不符合规范化的要求。必须指出的是,对方言词加以规范,并不是绝对不让人使用那些纯属于方言的词。在一定的场合,出于表达的需要,特别是为了更好地描写地方环境,刻画某些人物形象,适当地用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是允许的。方言词运用得适当,不仅不会给语言带来混乱,甚至还可能促进语言的发展,使方言中一些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