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的意义—博士论文.docx_第1页
表扬的意义—博士论文.docx_第2页
表扬的意义—博士论文.docx_第3页
表扬的意义—博士论文.docx_第4页
表扬的意义—博士论文.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第8期(总第289期)全球教育展望GLOBALEDUCATION Vol.40No8,2011表扬的意义一种解释现象学的视角朱光明【摘要】文本通过现象描述分析的方式,探究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表扬体验的意义特征。分析认为, 表扬是孩子们渴望的体验。渴望表扬与他们渴望被看见(存在)、被肯定(认可)、被重视(地位)、被关爱(亲密)等自我体验及人际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理解表扬体验的这些面相,有助于我们把握表扬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教育实践智慧。 【关键词】表扬体验意义解释现象学 【作者简介】朱光明/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合肥230039)(本研究是笔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感谢陈向明老师的指导。文中涉及到的故事多来自学生的写作,在此表示感谢。)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因此,每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教育者总是不会忘记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表扬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为多数教育者所认同,学者们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已有关于表扬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表扬,或表扬的方法措施上面,或者是有关表扬的量化实证研究,对学生如何体验表扬或者表扬对孩子们的意义研究缺乏。教育实践是一门与孩子们相处的艺术。理解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是我们智慧实践的起点。每个孩子们渴望表扬。他们是如何体验表扬的?这些体验的意义是什么?和“存在(being)”就是“去存在(tobe)”一样,“意义(meaning)”也是“意味着(tomean)”。渴望表扬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文本将以现象描述的方式,从孩子们日常体验着手,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分析和展示表扬对孩子们的意义,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与孩子们相处情境的反思。 一、渴望表扬就渴望被看见 存在的需要孩子们来到学校,每天都抱有一种被表扬或者 被看见的希望:孩子们完成了作业,渴望老师给一个很好的评语;孩子们考完试,希望老师能够马上批改出来,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一个高分;字写得太乱或本子太脏了,孩子们换成新的,准备重新开始,把字写好。他们渴望老师能够看见自己的这种变化;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当众完美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在教育意义上,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渴望被关注的过程,而这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请谁回答呢?”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们纷纷举起他们 的小手 ,“我!我!我!”“我!我!”有的孩子边举手还边用另外一只手敲着桌子或者文具盒,生怕老师没有看见自己 “杨静!” “唉!”当老师点名之后,教室里发出长长的一阵叹息声。孩子们似乎都为没有叫到自己而感到失望。 和孩子们有较多接触的人,特别是低年级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大人看到自己、注意到自己。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渴望被老师看到,被老师关注到(也希望被同学们看到并注意到)。被看见,而且不断地确证自己被看见,他们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孩子们来说,看不见是一件很恐慌的事情。这在孩子们捉迷藏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孩子们躲藏没有一会儿,常常就会忍不住大声叫喊,“爸爸妈妈!快过来找我!”他们往往很快自己就站出来了,“我在这儿呢!”而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大人觉得还没有真正开始呢!孩子们经常有一种看不到的恐慌感。大一些的孩子往往不再大喊大叫,但他们可能通过其它方式让我们知道他们需要被看到和理解。1存在是一种显现。“我”透过他人而显现出来。他人就如同一面镜子,使得“我”能够看到或感受到“我”的存在。“表扬”意味着看见某些好的东西,并表达出来。这也是“表扬”的基本意义。成人多是通过反思发现存在的意义,而孩子们则常常是在“自然态度”中直接体验存在的意义。孩子们渴望表扬就是渴望自己被他人看到,尤其是他们意识中重要的人。他们是通过这种“被看到”体验自己的存在。没有“被看到”,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就失去了其居所。套用笛卡尔的话“我被看见了,所以我存在。”对表扬的渴望会随着自我的成长而发生形式的变化。自我体验最初是身体化的,即自我和身体联系在一起。这可以从上面所讨论的儿童在捉迷藏中的体验看出。孩子需要直接的看见,看到他们本人,即看到他们的身体,看到他们所做的事情。随着语言意识和社会团体概念的形成,自我的领域开始扩大。因此,“被看见”的意义范围或维度也会逐渐扩展和加深。我们从学生课堂表现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这点。高年级的孩子不再像低年级孩子那样积极表现自己,他们对“被看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他们不再追求身体的直接呈现,上课不再那么积极举手,他们甚至会刻意把“自身”隐匿起来。他们不再追求一些“肤浅的表扬”。原先那种渴望身体化或者有形的直接“被看见”,逐渐转为社会、文化符号的“看见”,即他们由追求实体的存在变成追求精神的存在。孩子们意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也是这种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对表扬渴望的变化既是自我的变化,也体现了领会存在意义的变化。二、渴望被重视身份的需要存在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显现。它是人所处的境况(situatedness)。“位置或地位(sta-tus)”是这种境况的社会表达方式。由于地位(sta-tus)表达出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2 所 以也是“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即处于什么样的 位置或地位就有什么样的 “身份”。对地位的渴望也可以在很多社会现象中发现,例如考试排名、文章署名、出席名单等。孩子们喜欢考试或者害怕考试很大程度上也是怕考试结果的排次。因为这往往会决定了他们在班级、学校的地位或身份。渴望表扬与渴望拥有一定的地位或身份联系在一起。表扬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个体从群体(或者一个群体从另一个群体)中突显出来,也就是把被表扬的孩子们置于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位置 或地位。表扬使得他们的地位突显出来,从而体验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重视”既有“重 (chong)视”“再看”的意义,也有“值得看”、“有价值”的意义。渴望被重视也是渴望在群体中的位置或地位,是身份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用于“表扬”相关词语我们也能够发现表扬的身份显示意义。孩子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别人表扬自己 “优秀”。“优秀”是什么意思?“优,饶也(说文)”;“优,多也(小尔雅)”,均指富有、丰富的意思;“秀”,会 意字,石鼓文上为“禾”,下像禾穗摇曳。本义指“谷物抽穗扬花”,意为“出”。“秀,出也(广 雅)。”“优秀”就是在某个方面比较“突出”,超过了其他人。英文表达这个意思的概念具有异曲 同工之妙。英语“excellent(优秀)”的前缀“ex”也是表示“出”的意思。而表示“优秀”的另外一 个词“outstanding”则更加形象地说明了这样的意思。“Outstanding”即“站出来(standingout)”,和汉语中的“突出”具有相同的表意效果。而“优秀”、“突出”意味着在群体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有更高、更好的身份。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都喜欢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背后潜在的意义。 表扬的地位、身份意义在比较当中更容易突 显出来。被评为“优秀”或者考试名列前茅,孩子们当然欢喜,但自己的同伴若比自己好一点,位于 自己的前面,那体验就复杂多了。例如,在学生宿舍卫生评比中,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宿舍门上贴着“清洁”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但是当他们看其他宿舍几乎都是“清洁”,他们的这种高兴会有很大的折扣。虽然同是表扬,但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突出”。我们在各类竞赛或考试中很容易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更看重的往往是自己所处的位置,具体分数也许是次要的。这在体育比赛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在100米赛跑中,第一名和第二、第三名之间往往差距很小,有时候 这种差距不是我们的眼睛能辨别的, 只有通过现代精密仪器才能够区分,但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而 运动员及观众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别。这种地位的差异我们在日常用语当中也能发现。例如第一名 往往是“高踞榜首”“荣居第一”,而第二名则往往是 “屈居第二(亚军)”。老师们在表扬孩子们时常常使用各种带有 “星”的称号上,例如表扬孩子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用“希望之星”、“劳动之星”、“责任之星”等 等。这其实也是表达一种地位或身份。“星”所表示的是一种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我们的传统 中,能够成为星星的人,就标志着一种显著的位置。天上的星宿都有相应的位置, 如果能够成为一种星星, 则意味着一种地位或身份。孩子们都渴望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比其他人重要,比其他 人显得更有价值。 三、渴望被肯定 承认的需要文化世界的复杂性和继承性决定了孩子们是 逐步学会确定自己行为的正确或者恰当与否,其中成人或权威人物的肯定会更好地帮助他们作出判断。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多不确定的方面,他们需要成人的肯定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今天是母亲节,老师问我们能够为妈妈做点儿什么。我想,还是给爸爸妈妈做顿饭吧!回家之后,我的脑海里开始构思如何做饭,做什么饭。然后又回忆妈妈是如何做饭的。当一切准备好了之后,我开始“实战”了。我做的第一道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可是炒完之后,我失望了。鸡蛋炒完之后并没像妈妈炒出来的那样金黄,而是有许多灰黑色的斑点,味道也不像妈妈炒出来的那样鲜美,而是很酸,自己也感到有些失望。但还是要坚持!我又开始做第二道菜、第三道菜 看着桌上的菜摆得像模像样的,我不禁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有些惊讶,自己竟然能够做出这么多的菜!我不禁笑了,想着还有什么需要做的,“把餐具也摆好”!一切就绪之后,我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坐在客厅看电视。可是好看的动画片也没有吸引住我,我的耳朵一直在听开门的声音。 终于,门被“嚓”的一声推开了,我装作若无其事地看着电视。妈妈很匆忙地放下背包,向厨房走去。 过了一会儿,妈妈出来问我 ,“那饭是谁做的?” 我很调皮的说 “你猜?”妈妈顿时笑了起来,说道“盈盈真是长大了,能为妈妈做饭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妈妈第一次表扬我做饭做得好!妈妈一句“长大了”足以让她体验到被肯定的感觉,让她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能够为父母做事情, 这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力量。父母表扬孩子 “懂事了”、“长大了”、“真能干”,就意味着承认他们“有能力”、“有力量”等,孩子从他们的表扬中获得了认同,找到了自信。渴望肯定体现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依赖。 中午,李老师抱着一大摞子作业本来到班级陪着学生一起自习。她刚放下作业本,还没有来得及坐下来,就有一个孩子跑过来,说,“老师,我 昨天晚上5分钟做了131道速算题 。”“噢!你真厉害!”孩子说听到老师的夸奖后,高兴地回到自 己的座位上。 “老师,我昨天晚上”又一个孩子又来报告好消息了 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积极面展示出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成人的肯定。我们看到,在学校,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有时甚至不 惜牺牲自己的其它兴趣或时间去迎合老师,“投其所好” 。上面这些故事表明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得到成 人的肯定。“肯定”的基本意义是一种“对事物持确认的或赞成的态度”或“毫无疑问、必定” 。“肯”的本义为“着骨之肉”,意指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英语中表示“肯定(affirm,confirm)”的意思非常接近。这两个词的词根都是firm,意思是(合伙)商号、稳固、坚固的意思。“肯定”意味着一种“共在”、“共同在一起”,或者“捆绑在一 起”。可见,“肯定”的生存意义是“共同在一起,从而增加力量”。这种对“肯定”的渴望更深层的意义则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孩子们渴望被肯定隐含着一种团结、归属的渴望。“肯定”将成人 与孩子们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赋予孩子们以团结和力量感。周围人的肯定就意味着自 己找到了一种共同成员的支持,有了在一起的感觉,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和力量。 因此,“被肯定”不仅仅是获得权威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关系的承认,一种群体的认同。 表扬的肯定、承认对任何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加个体的安全感和认同感。我们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中也能够看出这样的追求,即我们渴望得到和自己生活关系更近的群体的承认,在乎他们的肯定与否,这是一种对共同体生活的渴望。他们的肯定对人的自我存在和个人自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共同体成员的认同能够赋予个人以无穷的力量。我们可以在“荣归故里” 、“衣锦还乡”这些熟悉的语言体验中能够找到证据。我们在孩子、青少年的亚群体中也经常能够发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他们并不喜欢老师当着同伴表扬自己,因为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背离了群体,而他们此时往往更加注重自己所属的这个小群体的认同,因为他们才是自己的力量支撑。 四、渴望被关爱 亲密的需要弗洛姆指出,爱的焦虑主要源于一种分离感。 对分离的体验激发出焦虑,而这种体验又是一切焦虑的总根源。分离意味着和其他人隔绝,因此就无力运用人性的力量。这样,分离的孤寂感即是衰弱无力,不能主动去把握世界。3 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这种分离的担心就越明显。学校生活是孩子们家庭生活空间的一种扩展,这种扩展给他们带来了一种陌生的感觉,也造成一种不确定、不安全的感觉。孩子们离开了家庭,来到学校,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地位不再像家里那样独特。因此学校里的表扬对他们的意义更加重要。渴望表扬则体现了亲密和安全的需要。 马斯洛说过,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爱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安全的需要。蒙台梭利敏锐地观察到儿童的这种需要。她说,实际上儿童 在爱着成人 ,“他从成人那里得到他需要的物质帮助,并向成人热切地索求他自我发展所需要的 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4儿童需要成人在他身边,而且他们会很高兴引起人们 对自己的注意 :“看着我!和我呆在一起!”而成人经常意识不到儿童这种深深的爱。例如:清晨, 儿童要是比父母醒来的早,他们可能会唤醒父母。这对大人来说未必是好事,甚至会烦。但如果不是爱,还会有什么力量能促使儿童刚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孩子们叫醒熟睡的父母,无非是想看看他们所爱的人。孩子们在学校想方设法走近老师、接触老师、和老师说话等行为体现了同样的道理。 小芳在同桌小刚的抽屉里捡到了他落下的语文书,赶紧送到老师的办公室。“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看了看书上的名 字, 然后摸着她的头说,“你能明天早读课交给小刚吗?” “嗯。”小芳高兴地点点头,走了。 孩子们经常把捡到的东西主动交给老师,小到一快橡皮、一把小刀,大到书包、雨伞等。这些东西有的可能真的是他们捡到的,而有的就是身边同学的。甚至他们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他们也会拿来“交给”老师。他们除了希望能够在老师面前积极地表现自己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希望和老师接触,希望和老师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希望在接触中感受老师的关爱。 “老师,我捡到一支笔。”林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突然被王超的声音打断。“在哪儿捡的?”王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回应。 “老师,这笔是我的。”还没有等王超回答,同桌已经认出了自己的铅笔。 教育者该如何理解这样的情境?对于正在上课的老师来说,孩子的行为是很不适宜的。然而孩子们迫切和老师接触的愿望却反映了一种对爱的焦虑。我们时常会看到,学生会主动到老师那里去问问题,虽说有的学生确实真有问题,但也有很多时候,学生到老师那里去问问题,其实只是想亲近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和他说几句话,希望和 老师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对孩子们而言,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一种安全感,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骄傲。粗心的老师有时会说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这么简单地问题还来问我?”遇到这些情况的学生多半不会再来自找无趣。而教育者和蔼可亲的姿态会更容易 让儿童接近。教育者若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则会让孩子体验到一种爱的安 全。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教育者的慈爱,还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 有时候为了能够接触到老师,他们会“不择 手段”。例如,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打小报告,说某某同学上课讲话, 某某同学作业没有做,或者抄了别人的作业这些小报告,有的可能是出于责任感,有的可能是想报复其他孩子或者给点儿“颜色”给那些犯错误的同学看,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能够在老师面前“立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老师信任、重视、喜欢他们。这也是一种亲密需要的表现形式。打小报告或“告密” 有时候是要和老师分享一份秘密。康德说过,赠送一份秘密就是赠送一份礼物。分享秘密就是建立一 种信任的关系。老师们有时候去没有看到他们的这种需要,只是将他们看成是“喜欢告密的小 人” 。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在孩子和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