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及影响.doc_第1页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及影响.doc_第2页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及影响.doc_第3页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及影响.doc_第4页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及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摘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1985年,美日等国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引发日元急剧升值。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短期利益,大大提高了日元升值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90年代初,日本经济由稳定增长转而出现日元升值、泡沫膨胀及破裂、通货紧缩以及经济持续低迷等现象,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一直长期不振。可以说,“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急剧升值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但是,“广场协议”只是加速了日元升值的进程,而不是升值的肇始者。1985年以前,日元已具备了升值基础,“广场协议”仅是加速了这一进程,推动日元汇率在短期内出现过度调整。但“广场协议”使得日元急剧升值是不争的事实,而日元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裂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和日本在80年代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近2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外汇储备日益增多,国际上鼓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顶住压力、根据自身国情实行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裂也有我们足资借鉴的地方。关键词:“广场协议 ” ;日元升值 ;泡沫经济Abstract:the nineteen: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bilateral trade friction intensified.In 1985,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nd other coutries signed the famous “square agreemend”,triggered a sharp appreciation of the yen.the yen has brought the short-term interests of appreciation to the Japanese economy,greatly improving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90 in the early 1990s,the Japanese economy by the steady growth turned to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the bubble expansion and rupture,deflation and the economic downturn phenomenon,untill today,the Japanese economy has not long-term vibration.Can be said that,”the sharp appriciation of the yen Plaza Agreemen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Japans long-term economic downturn,howecer,” square agreemend”has only accelerrated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appriciation,rather than the pioneer.before 1985,the yen has appriciated, “square agreemend”is only accelerate this process,driving the yen exchange rate in the short term .But the “Plaza Agreement”makes a sharp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is the fact that does not dispute,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and rupute of the Japanese bubble economy.At present,China and Japan in the 80s,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past 20 years,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reserves,encouraging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RMB appreciation,how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to stand on ones own currency polic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the emergence of the bubble economy and the rupture have we enough to use for reference.Keywords:” square agreemend”;the appreciation of the yen;bubble economy一、序论序论(一)本文研究目的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接连发生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该轮危机的特征是: 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世界经济衰退,史称“滞胀”危机。受危机影响,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下降,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发达国家不断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困境。19821983年,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学说兴起,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发达国家逐渐走出经济危机。范天珍:本币升值背景下的德日对外贸易比较,学术探讨2011年06月,第295页。1984-1985年资本主义世界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回暖,但美国经济的痼疾巨大的储蓄一投资缺口却让美国政府在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泥窟中越陷越深。1985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如何缓解经常项目赤字成为美国朝野关心和国会争议的焦点,美国政府渴望通过一场多边谈判来为美国扩大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创造条件,于是美国人将矛头对准了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日、德、英、法,尤其是日本,在这样的形势下“广场协议”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商品进出口量显著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一般来说,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国综合国力的变强和人们平均收入收评的提高,本币升值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联合起来要求人民币升值。国内外的学者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进行了大范围的讨论。在人民币升值与否以及制定怎样的政策方面,日元升值对此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二)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广场协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分析“广场协议”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关系,对我国经济提出借鉴意义;分析“广场协议”日美经济失衡的解决情况,启示中美经济失衡;分析“广场协议”与货币国际化,尤其日元国际化的关系,启示人民币国际化;分析“广场协议”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启示中国金融发展;分析“广场协议”与日本政府应对“广场协议”的宏观经济政策,启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广场协议”的研究中,针对“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意见:认为“广场协议”是日元升值和日本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沈君克:论“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8-49页。 ;认为“广场协议”引发了日元升值,但并非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核心原因。陈富强认为“日元升值萧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但是,“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大幅升值,成为日后日本发生“泡沫经济”的导火索。陈富强:日本泡沫经济的演变及其启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25页。李石凯指出“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贬值的序幕,但同时认为“广场协议”在国际汇率调整上是非常成功的,日元升值导致的日本经济“一沉到底”缺乏依据李石凯:“广场协议”后的美元日元汇率与美日双边贸易失衡,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4期,第29页。;认为“广场协议”既非日元升值的内在原因,也非日本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 孙杭生:“广场协议”与日本泡沫经济,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第68页。,有学着认为“广场协议”虽对日本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当时日本也从中受益良多,并且,“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并非广场协议所带来的日元升值,而是日本政府不当的经济政策” 范幸丽,王晶: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第44-45页。(三)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及主要创新1、研究内容 第一节为序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思路、主要创新,第二节为“广场协议”的背景、内容及出台,第三节为“广场协议”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四节为“广场协议”的积极意义,最后一节为小结,主要阐释“广场协议”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主要创新 以往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广场协议”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及“广场协议”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本文兼顾了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侧重点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对泡沫经济的影响。二、广场协议的背景、内容及出台(一) “广场协议”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通过逐利性的外资流入既解决赤字国债的购买者问题,又得以维护国际收支失衡。然而,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使得本已脆弱的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1982年和1983年,美国出口额连续出现负增长,1984年贸易逆差已高达1090亿美元,其中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约占50%。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王允贵:“广场协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4.1-2,第47页。与之相对的是日本。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实行积极扶植日本的战略。日本政府也利用这一契机,推行“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富国富民”的方针,积极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李跃军:论日本泡沫经济,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与此同时,日本贸易顺差又大量投资美国国债,1976年为1.97亿美元,1986年达到138亿美元。到1985年,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债主。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是日元升值的又一原因。自7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加快了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向“高加工度化”、“高开放度化”转变,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到1975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268万辆跃居汽车出口第一大国。同时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数量远远高于从美国进口数量,呈现出极为悬殊的比例。尽管此后两国屡次就日本“自主限制”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两国贸易矛盾愈演愈烈。此时为了缓解不断扩大的日美贸易顺差,美国提出日元低估,给予日本日元升值的压力。可以说,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美国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孙执中:1945-2004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人民出版社,第189页。(二)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 由于里根主义的失败,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了美元单独升值的政策。1985年9月22日,美、日、西德、英、法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聚会纽约“广场饭店”,达成所谓“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是:(1)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在各国间进行政策协调,以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2)通过汇率调整,恢复汇率调整国际收支的机能;(3)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各国市场开放;(4)促进各国实施结构性调整的经济政策。另外,根据美国的要求,对于美元汇率,“希望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有秩序的提高到一定的幅度”,汇率应反映各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条件。(三)“广场协议”的出台 “广场协议”上,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慷慨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率,甚至承诺“美元贬值20不成问题”。然而,日本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美国政府和市场投机者并没有满足于美元对日元贬值20。 “广场协议”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大跌。 1985年9月,日元的汇率在1美元兑换250日元的水平上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三个月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换200日元附近,升值20。1986年底,1美元兑换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1美元兑换120日元,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即美元对升值一倍。然而,美元对日元的贬值还没有就此结束,由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到1995年,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已经多次跌破100日元大关,当年收盘汇率也只有1美元兑换102日元。沈君克:论“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8-49页。三、广场协议的不利影响 (一)“广场协议”后日元急速升值,对经济增长、国内产业及股市的影响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 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姜伟:广场协议的政治及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第一,大批企业破产,生产下降,经济发展受阻。日本一直是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日元大幅升值,沉重打击了日本出口,严重损害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86年上半年,按日元计价的出口已下降14.6,第三、四季度,生产萧条、破产、倒闭和兼并浪潮席卷整个日本企业界,大批中小企业首当其冲。1985年则下降了一半,仅为2.5,而且,1986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过负增长。1986年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增长最大的国家。日本工业企业生产自1986年后一直停滞不前。王宇:国际经济协调中宏观政策的可能失误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经济参考研究2004年第67期,第89页。第二,企业大量外迁,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日本企业产品出口成本大增,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被迫外迁找出路,在日本国内掀起了第三次海外投资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对外投资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680亿美元,1988-1990年,日本直接投资占主要西方国家直接投资的27.5,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在这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大量外迁造成的,是企业为回避因日元升值导致国内生产成本增加而进行的对外投资。由于这些传统产业在短期内大量、集中地迁移海外,带走了大量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造成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对日本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造成不利的影响,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以致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浪潮中大为落后,难以形成新兴的高科技支柱产业。任大力:“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10月第31卷第5期,第116-119页。7第三,巨额资金涌向股市。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全球大量的游资涌向日本,再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日经平均股价1985年为13113日元,到1989年涨至39000日元,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股市便上涨了近两倍。与此同时,富裕的资金还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日本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地价飙升。加上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信贷扩张无节制。在日本银行大量放出日元的刺激下,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经济步入了信用扩张阶段。到了1990年8月,日本开始紧缩银根,在日本银行将公定利率调高到6之后,日经指数开始暴跌。在“骨牌效应”影响下,地价在滞后一段时间后也开始下跌,经济状况显示出不妙前景。到1991年以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败露为开端,经济景气结束。由于此次经济繁荣包含相当大的泡沫成分,所以又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综上所述,日元急剧升值导致日本实体经济大量外流,而流入日本的国际游资 又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由此埋下了泡沫经济的根源。(二)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裂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的一种虚假经济形式,通常表现为某一经济体在利率较低时,社会中的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虚拟性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投资性的暴涨,远远超出了实际经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1、泡沫经济产生的过程 首先,“卢浮宫协议”下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资产价格的盲目膨胀。“广场协议”后,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击经济成长和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官方贴现率不断调低,仅1986年就下调4次,由1985年底 的5%下调至1986年11月的3%。然而,这样的低利率仍无法满足美国等国对日本参与国际汇率协调的政策要求。出于制止美元大幅贬值的考虑,1987年2月,在美国财长的倡导下,西方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达成“卢浮宫协议”,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贬值。会后,日本独自降息,将利率下调至2.5%的超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而在此期间美国连续三次上调利率,美日之间的长期利率差一直保持在3%以上。超低利率政策以及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而投入的干预性货币投放,导致“广场协议”后的几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陈富强:日本泡沫经济的演变及其启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1-25页。而对过多的流动性,银行和企业都苦于难以找到有高比例回报的投资项目,转而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越吹越大。 其次,从信心膨胀到热衷投机。日元升值后日本人对经济前景充满乐观情绪。上市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从1986年1月开始,股市进入大牛市,当日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间上涨了三倍。由于股价持续上涨,是买卖股票完全变成了投机行为,买股票主要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而不是红利。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纽约证交所,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平均高达60倍。股市参与者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但到1987年9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股价猛涨至26000日元,上涨了近一倍。此年3月,日本股票市场的市价总额已达2688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6.3%,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如果从1985年算起,到1989年为止,日本股价在4年时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49%,而同期实际GDP增长率只有4%。周倩雯,徐倞,齐婉竹:日本泡沫经济及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启示,大众科技2011年第10期第249页。 再次,股市价格上涨迫使银行把贷款转向房地产,并催生出一个更大的资产泡沫。由于故事的持续上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成本低于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本,日本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纷纷选择证券融资方式筹集大量低成本资金。除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股票市场和土地投资外,就是赶紧把银行的贷款还掉,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量急剧下降。同时,日元升值后日本大企业对外投资激增,信用评级提升,海外低成本融资十分便捷,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银行的资金过剩。在有钱贷不出去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正好满足了银行的投资需求,银行狂热的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以土地做担保的融资,并推动地价飞涨。1985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额为1004万亿日元,1990年上升到2389万亿日元,相当于同期美国的4倍,增加了138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名义GNP的3倍。其中东京银座在1986年一年间就升值了79.2%。地价的上涨所产生的1037.6万亿日元虚拟资本收益,相当于同期日本GNP年平均值的3.6倍。在大量过剩资金的推动下,日本土地价格从1985年的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10万亿美元,上涨了两倍多。王宇:国际经济协调中宏观政策的可能失误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经济参考研究2004年第67期。2、泡沫经济的破裂 1989年至1990年,面对通胀压力和愈演愈烈的投机之风,日本宏观政策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导致极度膨胀的资产泡沫破裂直至急剧崩溃。具体而言,导致泡沫破裂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利率刺破了经济泡沫。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日本于1989年开始改变超低利率政策,连续五次大幅度调高利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把官方贴现率由2.5%提高到6%。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挤压下,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开始破裂,并在1991年后形成土崩瓦解之势。 其次,美国压力加速了泡沫破裂。1989年秋,美国和日本为解决两国贸易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磋商,美国强烈抨击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和相互持股的做法,要求日本的银行持有企业股票的标准由5%降到2%。由于日本企业的股票主要由关联企业相互长期持有,市场上的流通股相对较少,一旦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特别是要求银行降低持股标准,故事必然下跌。美国通过美日经济结构问题会发布的这些消息,给日本股市带来了压力,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1990年下半年,股市出现下跌,而后演变成恐慌性出逃,长达四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就此结束。雷良海,何晴:从日美贸易摩擦谈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第60-61页。 再次,紧缩贷款对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如同釜底抽薪。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开始就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总量控制,土地价格进入漫长的下跌之路,并拖累银行形成巨额的房地产贷款坏账。 最后,银行提高自有资本比率加剧了信贷紧缩。1989年,日本大藏省采纳“巴塞尔协议”,要求各商业银行将自由资本比例提高到8%。由于此前受政府保护,没有破产风险,银行普遍不关注自有资本问题,自有资产比例很低。因此,执行“巴塞尔协议”后,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得不大规模缩减国内外贷款,房地产泡沫收到进一步挤压。3、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首先,日本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已经在减缓。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日本经济已从高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过渡。“广场协议”前,日本又出现企业资金需求下降,社会资金过剩,经济增长失去方向。此时,金融的扩张,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在80年代早期,又7%的日本企业已将银行贷款减少到零,另有18%的企业将银行贷款降到其全部资本的20%以下。到1985年,日本企业自有资本已经比生产设备投资多出1.2兆日元,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动力已经不强。这时,本应彻底放松管制。实施结构改革,促进民间的商业活动。但日本在应对减少贸易顺差的过程中,不愿开放国内市场,反而推动金融自由化,参与货币政策的多边整合,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制造国内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只是通过股楼市制造了虚假的繁荣。 其次,汇率升值前后金融自由化措施不协调、不衔接,并且这种自由化主要停留在放松管制上,缺乏必要的微观主体改革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措施配合。日本“广场协议”前后,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放开外汇交易管制,逐步推动大额存单利率的自由化。利率不受限制的银行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例,从1985年底的15%增加到1990年底的65.6%。金融自由化(使间接融资加速转变为直接融资,融资成本上升,资产运用收益下降,但资产扩张导致总利润增加)与财政重建(减少国债规模,是银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投资对象),压缩了金融机构的收益空间,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放贷竞争,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转向风险收益更高的领域。1986-1989年,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贷款余额持续减少,对不动产的贷款大幅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从1984年的105万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末的247万亿日元,对大企业的贷款才增加不到3万亿日元。特别是不列入监管视野之内的非银行金融机在80年代迅速发展,而当时欧洲日元债券市场管制的放松,使得日本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在此国际市场又可大量低息融资,国内运用。在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支持下,日本企业开始从实业转向金融投机,一般企业具备了部分金融特性,企业也从事大量的信托等金融性投资。在7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金融资产与负债增长之比约为40%,但在1985年该比例达到87%,1986年更是超过100%。王伟军:90年代日元升值的背景、影响、趋势及对策,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第34页。 再次,持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日本政府为了避免持有的大量美国资产贬值、支持美元发行,日本在过长的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低水平上,即使在经济已明显复苏后仍然如此。在产生资产泡沫的两次汇率升值中,日本政府都是在日元迅速升值时采取了扩张型金融政策加扩张型财政政策组合。相反,在1978-1979年,同样是日元迅速升值,政府采取了童谣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货币供应是紧缩的,不断提高利率,日本经济就没有出现泡沫。为了防止汇率过度升值和给国内企业造成过度紧缩,日本采取低利率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为了支持国际资金循环,可以长时间保持力率,则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夏斌,陈道富:从“广场协议”看日元升值教训及启示,金融研究2010.03,第32-24页。 四、“广场协议”的积极意义 不唯如此,“广场协议”也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日元升值提高了日本企业的国际购买力,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先进技术引进成本。就有关统计,1985年日本出口损失和收益相抵后的升值差益达到了3.5亿万日元。日本企业多采用购买欧美国家先进技术加上自己开发的形式,有效地推动了日本企业的技术革新。升值还使日本企业主动采取措施,降低产品成本,调高工作效率,加强非价格竞争,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进行革新,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到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日益壮大,在汽车、钢铁、电子和其他制造业上从规模到技术都占据了国际领先地位。马文秀: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第1页。 其次,升值推动了日本推动了日本的对外投资。当日元升值的持久性趋势形成后,日本国内企业则纷纷将生产基地从国内向国外转移,以应对日元升值引起的出口利润下降。日本在海外的大举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摩擦,还促进了新兴市场和地区经济的腾飞。高析:日元升值的影响及其对人民币汇改的借鉴意义,中国信息报2008年5月23日第007版,第56-57页。 再次,日元升值有助于提高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本的GDP在OECD中的比重由1984年11.6%上升为1988年的26.5%,日本人均GNP于1987年超过美国。 最后,日元升值有利于减低对外贸易依存度,转化经济增长结构。日元升值后,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降低。日本政府调整了经济增长的导向,将经济扩张的重点转向拉动本国消费和国内投资,日本经济逐步步入内需拉动型的轨道,有助于防范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乐绍延:日元升值不致于杀伤日本经济,国际商报2004年11月26日第003版,第15页。五、小结 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引进外资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外贸易额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巨额的贸易顺差的出现,使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近几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我国应以八十年代日元升值为鉴。 首先,要完善汇率制度与政策。日本在布林顿森林体制崩溃后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但政府对外汇交易限制过多;特别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日本被迫接受所谓的国际协调,使日元事实上处于长期持续升值或面临持续的升值预期之中,其对日积月累的负面影响或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有时还陶醉于日元升值带来的虚假繁荣或其他短期利益。其结果是,日元升值愈演愈烈,并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我国自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并建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值,而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仍旧叫嚣着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此,我们决不能像日本那样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简单的迎合外部需要,而是采取冷静分析的态度,坚持在汇改问题上的自主性。廖雄杰: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8页。孙时联:日元升值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31日,第16页。 其次,调节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以及对外贸易中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日本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贸易及国际收支绝对长期失衡,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并给宏观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国际收支和贸易收支顺差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持有国。正因如此,近来贸易摩擦与压力不断扩大。对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再次,注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必须保持适当的自主性,决不可由于外部压力或者所谓的国际协调而盲目制定经济政策。注意把握好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时间,扩张性财政政策必须保证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启动经济发展,将经济引入正常轨道。同时,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效应,必须赋予中央银行必要的独立性,避免因为内外部的政治压力而随意改变货币政策或者执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8-43页。 最后,实行国内优先的独立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推行产业升级。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出口贸易的带动,出口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而中国的内部需求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我国的出口企业一般都是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近期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影响了国内的就业市场。我国正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大量的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