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doc_第1页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doc_第2页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沈周山水画构图艺术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前期的领军人物,和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列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对文徵明和唐寅的绘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终生不仕,一生优游林下,淡泊名利。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代画评家李日华曾经记述:沈周以临摹各家画风开始,中年独宗黄公望,晚年则“醉心”吴镇,并着意模仿。沈周师法过各家风格,但是并不墨守成规,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打破成规的画家。在山水画的构图方面,画家的创新性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画家不墨守山水画构图的既有形式,总是能另辟蹊径,创作出一幅幅新意焕发的作品。本文即以沈周的山水画作品为例,赏析其山水画构图艺术。一 倒影式构图本文所谓倒影式构图,是指沈周的一种极具巧思的构图形式,画家在画面中,使得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相对应,就像是将上半部的物象成为下半部的倒影。这种构图形式是画家在早期比较喜爱的构图形式之一,体现了画家的对构图形式富有创意的开拓。这幅柳荫垂钓图(见图1)表现的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文人树下垂钓的场景,构图简洁疏朗,意境清新,极富形式感。画面前景是呈三角形的石块,与远景最近处的三角形山石相呼应,而一个文人坐在岸边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也和远景处的平台相对应。近景倒“L”形的柳树,更是和远景中正“L”形的山体得到恰到好处的对应。这是一幅物象简单的图画,表现的主题也极为寻常,但是,画家巧妙的构思和匠心独运的安排景物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幅别具特色的倒映式山水,令人暗暗叫绝。 沈周的另一幅山水巨作策杖图(见图2)也是倒影式构图的绝佳范例。这幅画表现了一位文人策杖行走在山水间的小路上,整幅画大气开阔,气脉贯通,但是远景处山脊扭曲的走势给人一种不安定感。在构图上,这幅画以中景的近似于长方形的水面为中心,对近景和远景做了一个巧妙的倒影式表现。画面近景出有一条河流,自左下向左上方流去,这个走势与远景处由右下向右上方流去的河流相呼应。近景左边宽阔的石台,与远景处右边的高台地相呼应。近景右边弯曲的石堆和远景左边弯曲的山脊相呼应,似乎只是尺码不同,方向相反的石头。近景处几近水平的小径和远景中几近水平的石堆相互呼应。而近景和远景是通过八棵树木相联系沟通,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画面中。此图比上文中提到的柳荫垂钓图物象更为复杂,但是经过画家精心布局,繁而不乱,同样是有条不紊,和谐的倒影式构图。二 截景式构图截景式构图,并非沈周首创,在以前的册页和卷轴中,画家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构图形式。但是,沈周将这种构图发挥的淋漓尽致,开拓了山水画的构图形式。这种截景式构图,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切除不必要的内容,将画家所要着重表现的内容进行放大,从而拉近画面和观者的距离。千人石夜游图(见图3)描述了画家某一次的游览经历。千人石是虎丘的中心,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处,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是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们送别宴会等雅集活动的首选之地。成化十五年四月,沈周行经虎丘,由于夜色已晚,就夜泊山下。沈周面对月色笼罩下的虎丘,不禁想去看看夜色朦胧下的虎丘适合景象。于是他走下船头,经过了一个个名胜景点,到达虎丘中心的千人石。这时候的虎丘,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月色清明,境界开阔,让画家思绪飞扬,心灵得到了某种涤荡。后来,画家就根据记忆画下了千人石夜游的经历。 这幅图中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即千人石,画面左侧的蜿蜒的小径,交代了主人公的来路,而主人公而位于画面右侧,执杖前行,昂首愿望,深深的沉浸在宁静深沉的虎丘夜色中。这幅画也是沈周典型的截景式构图,山体和树木都被截去了上半部分,只留下了根部。似乎是采取了仰视的低视角,但是这种角度其实是不存在的,实则只是画家选取了适合于自己表现的视角。画家任意截去不需要的景物,把主人公作为表现的中心,人物虽小,但是无疑是整个画面的主导,所有的景物,都是人物内心体悟到的自然。整幅画面被巨大的石台和片段式的山石塞满,只有少数的部位能看到天空。画家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视点,大胆的切除不必要的景物,无疑,创造出了新意十足的画面,构图新颖而成功。 这种截景式的构图形式,在沈周的横幅中极为常见,例如其赠吴宽行图卷,听泉图沧州趣图南山祝语图。三 垂直拉长式构图垂直拉长的构图,也是沈周喜爱的构图方式,这种狭长的垂直走向的山水构图,在元末画家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但是都没有像沈周这样,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狭长的构图中,画家将所要表达的物象做了精心的安排,使之有条不紊的出现在画面中,体现出画家对错综复杂的抽象形式的掌握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得观者得到一种丰富的视觉经验,似乎延长了时空,给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画家作于1489年的名贤雅集图(见图4),表现了文人们雅集的场景。雅集主题是传统中国画家们经常描绘的题材,但是这种以立轴形式予以表现的极为少见,用立轴形式表现雅集场面,又是沈周的一个创新。画面从近景到中景,呈“S”形排布着若干文人及其仆童,文人们形态各异,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三五成群相谈甚欢,其间的仆童挑着酒食,大家似乎要穿越“S”形的小径,走入船中,去进行一次山水的游历。大家相聚的兴奋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S形的构图,更增添了画面的跃动的气氛。S形的蜿蜒山径,将人们的实现从近景引入中景,远景处一堆堆的山峦,借由几座平台联系在一起,逐渐延伸。整幅画纵252.9厘米,横44.5厘米,是典型的狭长垂直式构图。另一幅作于1470年的崇山修竹(见图5)也是典型的狭长式构图,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很好的领悟这种构图的气势。越过近景的树木石堆小桥,中景处的山石拔地而起,然后一直向前向上层层递进,垂直的走势得到了极端的表现,中景处左边是几间茅屋掩映在竹林中,被极力压缩。右边的瀑布也被挤压到了右边的山谷里。整个山脉的垂直向上的走势,由一个个平台作为衔接和停顿,借以压制住画面直上云霄的气势。画家在狭长的画面中安排了许多细节性的物象,它们共同统一于向上的气势中,耐人观瞻,充满了复杂的趣味性,观者被带入一个拉长了的时空中,畅游其间,乐不知返。四 螺旋式构图画家的一幅雨意图(见图6),表现了画家的一次雨夜长谈的体验。这幅图的主人公是两个人物,是画家和女婿史九龄。这幅画的构图,采用螺旋式构图,人物被置于画面中心,环绕着人物的是屋宇,继而是树木,山石,还有其间飘荡的雨雾。表现手法逸笔草草,画家用率意的笔墨表现了朦胧的树木和山川。观者通过草草的笔触,似乎能感受到雨夜得烟雾迷蒙,能够听到雨滴滴落的声响。 画家的另一幅夜坐图(见图7),表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沈周夜半醒来便再也没有睡意,于是坐在榻上,闭目沉思。夜阑人静,他渐渐进入一种体悟世界的境界。于是,画家将这种体验画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夜坐图。这是一幅狭长了立轴,上半部分是一篇夜坐记,下半部分是夜坐图。整幅画的处理较为简率,画家通过图画的形式,描绘了夜坐的场景,进而表达了自己的理念。整幅画以中景处的夜坐人物为中心,点燃的蜡烛交代了当时已是夜晚。人物,屋宇,屋宇周围是树木环绕,树木外围有高山流水围绕着。这种螺旋式的构图,有效地传达出,画中所表现的物象,都是画家作为中心,所体悟到的一切。画家这幅晚年杰作,标志着画家已能通过形式恰到好处的传达精神,用绘画来表达“事物之理,心体之妙”。中国禅宗讲究“冥思顿悟”,就是用静坐的办法,顿彻自己的内心,排除一切外物的干扰,达到内心的体悟,进而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画家这种螺旋式构图的采用,使得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使得构图真正为画家要传达的精神服务,达到完美的一致。以上是沈周画作的几种构图的形式,从这些具体的图画,我们得以领略画家匠心独运的巧思,但是,它们并不能代表画家全部的构图形式,甚至只能算是冰山一角,画家的构图形式多样,出新出奇,还需要观者自己去领悟,去发现。 柳荫垂钓图绫本,设色,纵136.3cm,横2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策杖图 年代不详 立轴 纸本水墨159.172.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崇山修竹1470年 立轴 纸本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