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doc_第1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doc_第2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doc_第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doc_第4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领导乃官也。领导艺术之高低好坏,见仁见智,做人修身立德,乃为官之根本。本讲题将从中国文化中探寻为官当做好修身立德之事,目的在于以古喻今,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领导能力。一、做官先做人 做人德为先1、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礼义道德良知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与宇宙万物贯通一体,皆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正如荀子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可见,在自然、生物学层面上,人与禽兽没有多少分别,人与禽兽之不同,在于社会、文化、道德、精神层面,即人有礼义道德良知,此乃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之,则人;无之,则禽兽也。2、修身正己立德: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唐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郑板桥:“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也表明,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良知的血液。用大学、中庸的话说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做人做好了,才能为做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儒家思想与官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为官及治国安邦的思想精华,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官员的道德修养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官德修养要通过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具体的德目有哪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重点,不同人有不同的概括标准,现把前人的概括归类梳理,大约有以下主要德目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离开了这些具体的德目修养,所谓官德修养就是一句空话。(1) 孝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 孝敬父母,敬养双亲,乃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举两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儒家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并对这种行为严厉谴责并惩罚。可见,孝敬父母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心理的层面。儒家告诫我们,对那些“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因为他一定要个人私利和目的在其中,如吴起杀妻求将、易牙烹子媚主即是。(2)慎 慎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为官者要做到“八慎”A、慎独。慎独就是“不自欺”(陆九渊)、“处世当无愧于心”(袁采)、“暗室不欺”(康熙)。B、慎微。为官者应注重细节小事,在细微处自律,不能因为事小而放纵自己,“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C、慎欲。过度的欲望就是贪婪。要做到“欲而不贪”、“以义制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礼记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所言,“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D、慎权。应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把权力看做牟取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看做是为官信条,更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E、慎友。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曾把朋友分为四类:畏友、密友、昵友、贼友。“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F、慎好。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官者的情趣爱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嗜好。G、慎言行。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不可信口雌黄、胡作非为。H、慎始终。为官者应处理好为官之始和为官之终,此为官员人生历程中两个重要转折点,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3)廉 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廉洁就像是少女的贞洁,一旦被玷污了,就会终身留下污点缺憾 。(4)学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以上所列举的几个居官修养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改造自我、克服私欲的过程。中国古代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仍具有现实意义。三、民惟邦本 关注民生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思想,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自觉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是对传统民惟邦本、以民为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弘扬。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本君末等思想,认识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基,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宁;如果根本动摇了,枝叶就会摇动,把民的问题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2、关心人民疾苦,知民生之多艰。周灭殷商后,周公告诫成王说,作为君主,不应该贪图安逸、荒淫放纵,要知道老百姓耕种和收获的艰难,要明白小民们的隐情疾苦,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屈原在离骚中也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郑板桥希望“衙斋”里的“州县吏”们要多倾听一些民间的疾苦声,多了解民间的冤情。那些为民请命、体察民情的清官循吏如包拯、范仲淹、海瑞、张伯行等,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后世的尊重和爱戴。3、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管子说,为政者办任何事情都要“顺民心”、“量民力”,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这一点孟子说得最详细,汉代以后的贾谊、唐太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陈亮、许衡、王夫之、王韬等思想家都有大量的论述,这些思想论述,目的在于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就是温家宝总理说的“国之命在人心”,为官者应牢记这个道理。4、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历代统治者都把是否能富民惠民裕民作为自己的政绩,因为民富则国安,民贫则国乱,富民是稳定社会的第一大要素。在齐文化中,富民思想就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儒家同样也非常重视富民问题,如孔子就认为,人民应该获得自己合理的物质利益,要“因民所利而利之”、“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国家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孔子主张要先富民,并且认为民富要优先于国富。孟子的富民政策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来实现,要让老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就能达到王道仁政的目的。作为执政者要以富民为己任,不要与民争利,要始终把富民作为第一要务。5、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民富是国富的基础,但民富绝不是终极目的,古人深知饱暖思淫欲的道理,主张富裕以后,还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仓廪实然后知礼节,衣食足然后知荣辱。要让百姓懂得“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道理,让天下苍生都能够生活得幸福、安宁。需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为官者往往认为自己的动机是为民而忽视了效果,导致初衷与效果之间出现严重背离,如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的失败即是一例。二是民本与民主的关系。民主与民本虽然都强调国家的基础是“民”,但在本质内涵上及价值目标上是不同的,不可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第三,落实问题。无论多么美好的富民惠民政策,无论多么缜密的行动计划,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结果永远等于零。孙中山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懂得道理并不难,难在如何实行上。四、 几点现代启示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自觉的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注重做人、修身、官德修养、仁爱、孝道、民生、教育、学习、慎独、诚信、节俭、敬畏、人际和谐、见利思义、忧患意识、理想人格塑造、和而不同、和为贵、以人为本、礼义廉耻等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由过去几十年间的批判、质疑和否定,转向了继承、尊重和价值认同。第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官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最为社会所关注,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官德好坏是社会的风向标,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官德缺失已经成为当前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而腐败恰恰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国家或政党衰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腐败。鉴于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道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干部道德列入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在这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需要指明的是,这里所谓“德”,已不再局限于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而是包括领导干部的“四德”,即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第三、官德必须制度化、法制化。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道德同样不是万能的。道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道德是用来守住底线的。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寄托在官员的个人道德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因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远比德行要靠得住。近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