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王义然由孔子编纂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声学美感,讲究押韵。然而,从古至今,凡是认真读过诗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诗经不少篇章中的语句,并不完全符合押韵的要求。如国风周南关雎篇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按照通篇句式,这里的“采”字和“友”字属于韵脚字,应当押韵。但这里“采”字的读音是ci,“友”字的读音是yu,二者大相径庭,人们无论怎样读,都很难找到押韵的感觉。面对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历代文字训诂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指导人们临时改变一些韵脚字的读音,以寻求原作声韵的协调。这种做法,基于认为古代某些字虽不同韵,但韵部相通,因而可以相互对转。具有推测性质的通转、叶韵之说,解决了诗经中一部分押韵问题,也留下了不少困惑,不但不能解决象“采、友”谐韵这样的疑难问题,而且还遭到语音演变说的不少非议。笔者从提出和证明“方音构字”说入手,编纂形声字典,汇集“方音序列”,不仅证明了“方音构字”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且还把渗透着数千年方言语音积累的形声字,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从中归纳出四十五个古代方言特征,说明了上古时期,是一个多种方言交互错叠、异彩纷呈的时期。由此推知,诗经中作品的作者们,在当时既没有独立存在的标准语音,也没有人为制定的语音标准,语音传播完全处于自流状态的社会环境下,谁也摆脱不了方言的影响。所以,按照方言的语音规则,进行诗歌创作,是诗经作品的作者们必然的选择。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方音取韵”。用“方音取韵”的观点,分析诗经中的押韵问题,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一、诗经方言的一般特性1、诗经方言的直观性。只要读者头脑中有了“方音取韵”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并熟悉了诗经时代客观存在的方言特征,再去阅读诗经中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的方言现象很直观。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同一诗章片段,韵脚字的位置是固定的,且方言特征示性字的出现次数较少,人们通过对韵脚字读音的比较,不仅很容易断定,那些与其它韵脚字韵母差异较大的韵脚字,就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而且还可以较轻松地推断,在作者那里,这些方言特征示性字的读音,与其他韵脚字的读音韵母相一致。如国风齐风载驱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这里“汤、彭、荡、翔”属于韵脚字,其中“汤、荡、翔”均属ang韵,而“彭”字则属eng韵,所以它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这证明作者受到了engang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读“彭”如“旁”。所以,这里的“彭”字就应读若“旁”。可以断言,这是作者那里对“彭”字的通行读法,也是作者当时的创作本意。再如国风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这里“萧、周”属于韵脚字,“苞”字属ao韵,“周”字属ou韵。如果把“苞”字读为ou韵,汉字音节中没有这样的读音,所以这里“周”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这证明作者受到ouao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读“周”如“召”。这里的“周”字就应读若“召”。读“周”如“召”,是作者那里的通行读法,也是作者当时的创作本意。诸如上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诗经方言的直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历代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解决诗经押韵问题具有可行性的重要原因。2、诗经方言的重复性。所谓诗经方言的重复性,是指诗经中存在的一些方言特征,总是在很多篇章中不止一次地反复出现。这些反复出现的特征,有时表现为同一个特征示性字多次重复出现,始终如一地代表某一特征,有时表现为虽然特征示性字不同,但它们所代表的方言特征都是一致的,甚至连混读方向也是相同的。如:在国风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这里“京、稂”属于韵脚字,其中,“京”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读若“江”。这种读法包含着一个engang混读方言特征,混读的方向是eng韵变ang韵。在国风鄘风定之方中中有:“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这里“堂、京、桑、臧”属于韵脚字,“京”字的读音及其所代表的方言特征,与前面的例子完全一样。诗经中读“京”若“江”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国风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阳、庚、筐、行、桑”属于韵脚字,其中“庚”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读若“缸”。这种读法也包含着一个engang混读方言特征,混读的方向也是eng韵变ang韵。在诗经中还有多次出现的读“彭”如“旁”、读“英”如“央”、读“兵”如biang等等,虽然这些特征示性字各不相同,但它们所代表的方言特征和混读方向,都是完全一致的。诗经方言的重复性,证明诗经时代的方言,已经形成各种稳定的特征,同一方言特征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示性字,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证明,“方音取韵”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是诗经作品的共性。3、诗经方言特征的多样性。诗经方言特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作品中存在多个方言特征;二是同一地区的作品存在多个方言特征;三是同一个方言特征示性字在不同作品中代表不同特征。第一个方面的表现很明显。如人们所熟知的关雎篇,也是诗经的首篇,其中就存在着“得”读dei、“服”读“肥”、“侧”读cei、“采”读cei、“友”读“维”、“乐”读“涝”等六个方言读法,包含着eie混读、eiu混读、eiai混读、ouei混读、aoe混读五个方言特征。这些方言特征,有的属于基本特征,可以在二十个韵母方音序列中直接找到,如eiai混读和ouei混读;有的属于派生特征,可以用基本特征所包含的共轭传递关系来表示,如eie混读特征,可以用共轭传递关系eii、ie混读来表示。在诗经中,一篇作品包含多个方言特征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如众所周知,在周朝,曹国是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诗经曹风中也只收录了四篇作品。但经笔者核对,仅这四篇作品,就存在 “服”读“肥”、“结”读“吉”、“国”读“鬼”、“人”读“然”、“京”读“江”、“周”读“召”等六个方言读法,包含着eiu混读、ie混读、uiuo混读、enan混读、engang混读、ouao混读六个方言特征。诗经的国风部分,来源于十五个诸侯国,实践证明,每个诸侯国的方言都不那么简单。第三个方面的表现请看下面的例子:在国风鄘风相鼠中有:“相鼠无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里“皮、仪、仪、为”谐韵,不包含方言特征,“仪”读本音,不属于方言特征示性字。在国风鄘风柏舟中有:“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 这里“河、仪”谐韵,包含一个ie混读方言特征,“仪”是这个方言特征的示性字,应读若“爷”。在颂商颂玄鸟中有:“芳名厥后,焉有九有。”这里 “后、有”谐韵,不包含方言特征,“有”不属于方言特征示性字,应读本音。在颂鲁颂閟宫中有:“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燕,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这里“嘏、鲁、许、宇、母、有”谐韵,包含着一个ouu混读特征,“有”是特征示性字,应读若“宇”。在国风周南芣苢中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此处,“采、有”二字谐韵,包含一个eiai混读特征和一个ouei混读特征,“有”是ouei混读特征的示性字,应读若“维”。上面的五个例子说明,“仪”字在诗经中有读本音和读“爷”两个读音,而“有”字在诗经中则有读本音、读“宇”、读“维”三个读音。这些例子证明,在诗经方言中,同一个字,可以充当方言特征示性字,也可以不充当方言特征示性字;可以充当此特征的示性字,也可以充当彼特征的示性字。这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区内读法不同造成的,是方言特征多样性的表现,是“方音取韵”必然会出现的结果。诗经方言的多样性,说明诗经时代的方言分布状况是很复杂的。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地区会有很大差别。那种认为诗经用韵精确,诗经中每个字的读法都固定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正是历代学者不能用通转、叶韵的办法,解决所有诗经押韵问题的根本原因。二、诗经方言中的疑难问题说诗经方言具有直观性,这主要是就发现问题而言的,但要解决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却并不是都很简单。有些问题虽然很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押韵存在问题,但对如何调整韵脚字的读音,人们却感到无所措手足,成为学界的难题。分析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存在问题的韵脚字,受到了某种方言特征的影响,读音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方言特征所对应的一对韵母,读音差别较大,使不了解古代方言详情的读者想象不到,不敢轻断这些字的读音。在有的篇章中,“右”读“位”,就是典型例子。如在国风秦风蒹葭中有:“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很显然,这里“已、涘、右、沚”,谐韵,“右”应读“位”,否则,就不符合押韵的要求。但很多人都会对这种读法提出质疑。因为像“右”读“位”、“有、友”读“维”等这种方言读法,实际上是yw混读的声母特征和ouei混读的韵母特征的组合,是两个特征遇到一起的产物。虽然这种读法在宋人吴棫(约11001154)的韵补和康熙字典的音训中都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形声字制造中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造出了“洧、贿、蚘”等形声字,在诗经中也多处重复出现,但因搞不清这种现象的本质而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许多职业学者至今仍对“有、友”读“维”的问题感到不可思议。二是韵脚字只有两个,且在作者那里,这两个字的读音分别受到两个不同的方言特征的影响,使读音发生了改变。而这两个不同的方言特征又恰恰是共轭特征,即两个特征所对应的两对韵母有一个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把韵母本不相同的两个字的韵母都读为充当共轭的韵母,所以在作品中用这两个字押韵。如本文开始提到的“采、友”谐韵问题,就属此类。对照方音序列所归纳的古代方言的二十个韵母特征可以看出,这里的“采”字和“友”字,分别受到了eiai混读方言特征和ouei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这两个特征以ei为共轭,“采”字的韵母由ai 变为ei,“友”字的韵母由ou变为ei,所以作者用这两个字押ei韵。如果不了解古代方言及其共轭传递规律,就很难推断出作者是怎样读这两个字的。三是连续押韵的韵脚字有多个,其中多数韵脚字的读音都受到了不同方言特征的影响,且这些不同的方言特征,两两之间都具有相同的共轭。这样的诗章,由于方言特征示性字过于集中,人们看不出押的是什么韵,几乎找不到押韵的感觉,当然也就更推断不出在作者那里这些韵脚字是怎样读的。如小雅沔水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这里“水、海、止、友、母”谐韵,五个韵脚字的韵母分别是ui、ai、i、ou、u,各不相同,人们就很难找到押韵的感觉。从“方音取韵”的角度分析,“水”字读音在各种方言语音中韵母都没有改变,因而可初步断定这段诗歌押的是ei韵。因为在方音序列中有eiai混读、ouei混读和ouu混读等方言特征,据此可以推断,这里“海”受eia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悔”,“友”受oue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维”,“母”受ouu、oue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每”。因为受这些方言特征影响,在作者那里,本来读音差别很大的“海、友、母”三字,都变成了以ei为韵母的同韵字。按照这样的读法,这段诗文的押韵特点就很鲜明了。可以断言,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很显然,只要掌握了古代方言的基本特征,懂得了方言特征派生和衍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共轭传递,诗经押韵中所有的疑难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三、诗经方言的代表性虽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它并不是当时诗歌作品的全部,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同时代作品楚辞作品就未包含在其内。从诗经作品的来源看,仅仅来自十五个诸侯国,其覆盖面积只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从现代方言区的角度看,不仅未能涵盖湘、赣、粤、闽、吴等几个大方言区,就是北方方言区也只占了一小部分。但是,笔者看到,尽管如此,诗经方言还是有广泛的代表性。诗经中出现的方言特征,已经包含了当时汉语方言韵母特征的全部情况。做出上述判断的基本依据,是诗经方言与“方音序列”具有严格的对应性。为了证实这种对应性,笔者对诗经国风中的一百六十篇作品,进行了拉网式的搜寻,把其中直观的方言特征,按照“方音序列”中的二十个韵母混读序列,进行了一一对应的归类整理(整理情况附于文后,供读者参阅),发现除anang混读方言特征外,其余十九个“方音序列”所对应的方言特征,都能在诗经作品中找到例子。“方音序列”是根据大量形声字所携带的方言语音信息整理出来的,是数千年方言语音积累的结晶,能够反映古代方言的全部情况。诗经方言与“方音序列”的高度一致性,说明诗经方言也已经包含了古代方言韵母特征的全部情况,有充分的代表性。这就是说,诗经以外的同时代作品存在的押韵问题,都可以与诗经方言进行比较加以解决。下面以楚辞中屈原的国殇为例加以验证。屈原的国殇前十句是: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旗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乍一看来,这十句诗歌似乎不符合押韵的要求。但是只要与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相比较,就会发现,这段诗歌的押韵效果其实是很出色的。只是由于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音取韵”,频繁转韵,且几乎每次转韵都使用了不同的方言特征示性字,所以把押韵的特点掩盖了。在国风卫风芄兰中有:“芄兰有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这里“叶、韘、甲”谐韵,“甲”应读“揭”;在国风齐风敝笱中有:“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这里“鳏、云”谐韵,“云”应读“员”;在国风周南汉广中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里“楚、马”谐韵,“马”应读“母”;在国风唐风葛生中有:“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忘此,谁与独处!”这里“楚、野、处”谐韵,“野”应读“予”。按照诗经中这些片段所表现出来的方言特征,去读屈原的国殇,“甲”读“揭”、“云”读“员”、“马”读“母”、“野”读“予”,诗歌铿锵有声的押韵特色,就十分昭然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楚辞中的方言与诗经中的方言,不仅某些特征是相同的,有些特征的示性字也是相同的。诗经方言的代表性是显而易见的。 四、认识诗经方言的意义认识诗经方言,把诗经视为一部方音荟萃的文集。这是前所未有的见解。因为这种见解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把“方音构字”、“方音训字”、和“方音取韵”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印证,正确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在造字、训字和用字上使用方言语音的真实情况,符合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实际,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简要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解读汉字,欣赏古诗韵味。诗经,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诗集,是我国灿烂古老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历代学者无不怀着敬畏的心情看待它。但因对其中绝大多数篇章中存在的不符合押韵要求的问题,弄不清原因,找不到解决办法,而很难读出其中的韵味。如诗经小雅小宛中有:“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这段劝诫节制饮酒的诗句,以“克、富、又”三字谐韵,如果不了解诗经方言,人们就会认为它不押韵。而如果我们对诗经方言有了一定了解,就可以比照“得”读dei、“服”读“肥”、“有”读“维”,推断出作者的方言读法,“克”读kei、“富”读“费”、“又”读“位”,就能体会到这段诗文的韵味。“方音取韵”并非诗经时代所专有,历代作家的诗词作品都具有这一特性。因而,我们不仅可以用方言解读诗经,也可以用方言解读历代诗文。特别是那些方言特征示性字比较集中的诗文,只有用方言去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如晋丞相张华(232300)的长篇五言诗轻薄篇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从押韵的角度看,就令人感到有些坎坷。这里列示其中片断,以作点评:“末世多轻薄,骄代好浮华。志意既放逸,资才亦丰奢。被服极鲜丽,肴膳尽柔嘉。童仆余粱肉,婢妾蹈绫罗。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横簪刻玳瑁,长鞭错象牙。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美女兴齐赵,妍唱出西巴。”这段诗文以“薄、华、奢、嘉、罗、珂、牙、波、巴”谐韵。从“方音取韵”的角度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韵脚字中,存在着几个ae混读、ao混读方言特征的示性字,只要按照这两个方言特征的混读规律,调整这些字的读音,“华”读“活”,“嘉”读“皆”,“牙”读“爷”,“巴”读“波”,这段诗文的押韵就很协调了。事实上这首诗通篇押的都是o、e韵,自始至终,一气呵成。但如果不用方言语音去读,这种韵味就根本体会不到。再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人们熟知的名篇,从押韵的角度看,很容易让人感到惋惜。意境如此美的诗篇,何以把诗歌押韵的基本特色丢掉了呢。其实,从“方音取韵”的角度看,作者并没有丢掉什么。因为在诗经中就有不少“者”读“煮”、“下”读“户”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在这类方言特征的影响下写成的。我们只要按方言语音去读,就能读出其中韵味。2、通过韵文,研究古代方言。虽然笔者对渗透在形声字中的方言特征进行了整理,使人们对古代方言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因为大量形声字的制造者和制造年代是不可考的,所以我们只能知道历史上存在过这些方言特征,却不知道这些特征存在的时空状态。而渗透在诗词中的方言,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大多数诗词作品,人们都可以知道其作者或产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作者的出生地、出生年代,弄清这些作品所携带的方言特征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存在。这对古代方言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如诗经中国风部分的作品,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但却知道这些作品来自什么地方,因而可以知道这些作品中存在的方言特征大概的分布情况。如engang混读特征,也就是读“京”如“江”、读“庚”如 “冈”、读“英”如“央”、读“彭”如“旁”的方言特征,从本文的附件诗经中的方言特征中可以看出,这种特征分别在曹风、豳风、秦风、魏风、齐风、郑风、鄘风中出现,据此可以粗略地知道,诗经时代这种方言特征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再如,我们知道诗经中存在ao混读特征,也就是“发”读f的一种方言特征。读过西汉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怀君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全诗“雪、月、发、热、绝”谐韵,这里的“发”字应读f。我们又知道班婕妤是今山西宁武人,便可由此推知,诗经中出现的“发”读f的方言特征,到西汉时期,在山西宁武依然存在。唐诗,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以“发、雪”谐韵;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以“裂、发、结”谐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别、月、发”谐韵;张籍的湘江曲中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以“阔、发”谐韵;韩愈的雉带箭中有:“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以“没、发”谐韵;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有:“北山白云星,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以“悦、灭、发”谐韵。这些都属“发”读f的例子。我们又知道,李白幼年成长在四川,杜甫和孟浩然都是今湖北襄樊人,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张籍是今江苏苏州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县人。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经时代便已形成的“发”读f的方言特征,到唐代不仅仍然存在,而且分布也比较广泛。再如我们知道诗经中有一种“角”读“谷”的方言特征,读了西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就可知道在晋代这种方言特征存在;读了唐代张籍的牧童词:“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就可知道在唐代这种方言特征也存在;读了宋代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牧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莫遣牛厉角。牛厉角尚可,牛斗残吾竹。”我们就可知道到宋代这种方言特征还存在。照此下去,我们可以根据历代诗文,跟踪多种方言特征的存在状态。以上举例是很有限的。但足以证明,通过韵文追寻古代方言的踪迹,是十分有效的。3、正确对待历史典籍,科学进行古韵研究。诗经在学术上的历史地位是世人公认的。历代音韵学者,无不把它视为古韵研究的重要依据。尤其是研究古汉语的韵母系统,诗经几乎成了唯一的根据。但是,在人们没有认识诗经浓重的方言色彩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取韵精确,把它当成古代语音的标准,演绎出错误的结论。如对诗经里存在的押韵问题,清代学者章炳麟等人认为,诗经里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读音,只不过先秦的语音系统与现在大不相同,只要按先秦的语音系统去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段玉裁等人则根据形声字偏旁和诗经韵脚字的某些一致性,得出了“同声必同部” 的结论,认为只要形声字的声旁相同,就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些被认为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研究结论,其实都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错误的实质就是没有看清“方音构字”、“方音训字”和“方音取韵”的历史事实,忽视了方言语音对造字、训字和用字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到历史上去寻找统一的语音标准,甚至简单地直接把诗经用韵当成古代语音标准。这正是古代音韵学研究历经曲折的根源。笔者认为,光怪陆离的诗经方言,是上古时期汉语方言语音状况的映射。它与形声字所反映出来的方言特征的高度一致,再次证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即方言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古代汉语语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语音,没有客观上独立存在的共同语,共同语渗透在各种方言之中,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归纳。而这种科学归纳,只能从研究古代方言做起。附:诗经中的方言特征诗经中的方言特征1、ongang混读特征飨、羊、堂、觥、疆谐韵。篇目:国风豳风七月。原文: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觥”读“光”冈、兄谐韵。篇目:国风魏风陟岵。原文: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注:“兄”读“乡”墙、桑、兄谐韵。篇目:国风郑风将仲子。原文: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彊、良、兄谐韵。篇目:国风鄘风鹑之奔奔。原文: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虫、螽、忡、降谐韵。篇目:国风召南草虫。原文: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广、泳、永、方谐韵。篇目:国风周南汉广。原文: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泳、永” 读“养”2、engang混读特征:京、稂谐韵。篇目:国风曹风下泉。原文: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注:“京”读“江”阳、庚、筐、行、桑谐韵。篇目:国风豳风七月。原文: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注:“庚”读“冈”裳、兵、行谐韵。篇目:国风秦风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兵”读“biang”方、桑、英、行谐韵。篇目: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注:“英”读“央”汤、彭、荡、翔谐韵。篇目:国风齐风载驱。原文: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注:“彭”读“旁”彭、旁、英、翔谐韵。篇目:国风郑风清人。原文: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行、英、翔、将、姜、忘谐韵。篇目: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原文: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堂、京、桑、臧谐韵。篇目: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原文: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3、enan混读特征榛、人、年谐韵。篇目:国风曹风鳲鸠。原文: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榛”读“沾”,“人”读“然”林、南谐韵。篇目:国风陈风株林。原文: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注:“林”读“连”萏、人、俨、枕谐韵。篇目:国风陈风泽陂。原文: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注:“枕”读“展”薪、天、人谐韵。篇目:国风唐风绸缪。原文: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注:“薪”读“先”,“人”读“然”。苓、巅、言、信谐韵。篇目:国风唐风采苓。原文: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注:“信”读“线”鳏、云谐韵。篇目:国风齐风敝笱。原文: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注:“云”读“员”门、云、云、存、巾、员谐韵。篇目:国风郑风出其东门。原文: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注:“门”读“蛮”,“云”读“员”,“存”读“cuan”,“巾”读“坚”人、田、人、渊谐韵。篇目: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原文: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音、南、心、渊、身、人谐韵。篇目:国风邶风燕燕。原文: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注:“音”读“烟” ,“心”读“先”,“身”读“山”,“人”读“然”。门、殷、贫、艰谐韵。篇目:国风邶风北门。原文: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注:“殷”读“烟”,“贫”读“骈”三、今谐韵。篇目:国风召南摽有梅。原文: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注:“今”读“坚”4、eneng混读特征人、姻、信、命谐韵。篇目:国风鄘风蝃蝀。原文: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人”读“reng”,“音”读“应”,“信”读“性”风、人、心谐韵。篇目:国风邶风绿衣。原文:絺兮绤兮,凄其一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心”读“星”榛、苓、人谐韵。篇目:国风邶风简兮。原文: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注:“榛”读“征”邻、颠、令谐韵。篇目:国风秦风东邻。原文: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注:“邻”读“灵”5、anang混读特征 (此项空白)6、uuo(uo)混读特征牡、硕、获谐韵。篇目:国风秦风驷驖。原文: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支,舍拔则获。 注:“硕”读“数”,“获”读“户”羽、栩、盬、黍、怙、所谐韵。篇目:国风唐风鸨羽。原文: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何其有所? 注:“所”读“束”洳、莫、度、路谐韵。篇目:国风魏风汾沮洳。原文: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注:“莫”读“木”7、uiuo混读特征麦、国、国、食谐韵。篇目:国风王风丘中有麻。原文: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注:“麦”读“妹”,“国”读“鬼”。棘、食、矣、国谐韵。篇目: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中忧矣,聊以行国。 注:“国”读“鬼”。8、eiai混读特征怀、畏谐韵。篇目:国风郑风将仲子。原文: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畏”读“外”雷、怀谐韵。篇目:国风邶风终风。原文: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雷”读“来”嵬、隤、罍、怀谐韵。篇目:国风周南卷耳。原文: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注:“嵬”读“wai”,“隤”读“tuai”,“罍”读“lai”悲、哀谐韵。篇目:小雅采薇。原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悲”读“百”9、ouu混读特征阜、手、狩谐韵。篇目:国风秦风驷驖。原文: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注:“阜”读“否”刍、隅、逅谐韵。篇目:国风唐风绸缪。原文:绸缪束楚,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注:“刍”读“丑”,“隅”读“有”修、歗、歗、淑谐韵。篇目:国风王风中谷有蓷。原文: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注:“淑”读“手”10、ouao混读特征:周、萧谐韵。篇目:国风曹风下泉。原文: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注:“周”读“召”轴、陶、抽、好谐韵。篇目:国风郑风清人。原文: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轴”读“zhao”,“抽”读“超”皎、僚、纠、悄、浩、懰、受、慅谐韵。篇目:国风陈风月出。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浩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注:“纠”读“交”,“懰”读“辽”,“受”读“哨”袍、矛、仇谐韵。篇目:国风秦风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注:“仇”读“潮”休、慆、忧、休谐韵。篇目:国风唐风蟋蟀。原文:蟋蟀在堂,役车休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休”读“枭”,“忧”读“腰”栲、杻、扫、考、保谐韵。篇目:国风唐风山有枢。原文: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注:“杻”读“炒”褎、究、好谐韵。篇目:国风唐风羔裘。原文: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究”读“交”狩、酒、酒、好谐韵。篇目:国风郑风叔于田。原文: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注:“酒”读“焦”萧、秋谐韵。篇目:国风王风采葛。原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注:“秋”读“锹”扫、道、道、丑谐韵。篇目:国风鄘风墙有茨。原文: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注:“丑”读 “炒”侯、悠、漕、忧谐韵。篇目:国风鄘风载驰。原文:载驱载驰,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注:“侯”读“豪”手、老谐韵。篇目:国风邶风击鼓。原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注:“手”读“少”包、诱谐韵。篇目:国风召南野有死麕。原文: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注:“诱”读“要”11、ouei混读特征裘、梅谐韵。篇目:国风秦风终南。原文: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逵、仇谐韵。篇目:国风周南兔罝。原文: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注:“仇”读“垂”已、涘、右、沚谐韵。篇目:国风秦风蒹葭。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足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右”读“位”12、aou混读特征陆、轴、宿、告谐韵。篇目:国风卫风考槃。原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注:“告”读“故”13、ie(iie)混读特征七、一、一、结谐韵。篇目:国风曹风鸤鸠。原文: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注:“结”读“吉”漆、栗、瑟、乐、耋谐韵。篇目:国风秦风东邻。原文: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酒品鉴培训课件模板
- 产品缺陷排查与问题解决流程模板
- 乡村合作社种植生态农业合同
- 2025年环境保护领域金纳米粒子应用创新与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 2025年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评估报告
-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 2026社会工作员考试:社会工作实务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2025秋季征兵测试题及答案
- 证券行情指标课件
- 法律合规网络知识竞赛试题汇总
- 声纳培训教材课件
- 车辆维修项目投标方案
- 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
- 2022年成都隆科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物业公司水电费收费表
- 商场撤场申请书
- 教育评价学全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
- 基础有机化学:第2章 饱和烃
- 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20篇)
- 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语音变化阮咏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