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doc_第1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doc_第2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doc_第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doc_第4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此文经辞书研究编辑删节后已于该杂志2009年第2期发表。原文提供了很多民间使用的自造字姓氏,因计算机输入有困难,发表时已删除,但提要部分未作相应的修改,这次作了调整。这次发表时恢复了部分被删节的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 徐铁生 提 要 本文对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姓氏条目作了全面的评议。文章讨论了姓氏的简繁字、异体字姓氏以及同音字或音近字假借姓氏在辞书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对一些姓氏的注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还提供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一字多音姓氏。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姓氏 新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特点之一即增录了大量的姓氏。粗略统计,共收姓氏1818个,较之旧版增加了890个,其中大多为现代所使用。笔者浏览一遍,发现其中一些姓氏的写法和读音尚有可商之处,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编者商讨。 一、现汉收录了一些并非姓氏的“姓”。如:(1) “召(zho)”,傣语意为“主”或“官”,旧时傣族封建上层中的男子冠于名字前以表示其身份,而非姓氏。(2)褟姓实是禤(xun)姓之讹。禤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由于它跟褟字字形十分相似,因此常被误写作褟。例如,明洪武中直隶宁国府知府禤明德,万姓统谱即讹作褟明德。笔者收集了全国1989个市、县的姓氏资料,尚未发现有人姓褟这个姓。(3)“筱”一般用于艺人的艺名,不是姓氏。(4) “弗”乃费姓之俗写,不读f,不宜收录。二、有些姓氏虽古有之,但现汉作为一本中型词典,除一些文献中常见的外,似不必都收录。例如候姓,虽广韵、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上都有收录,但都提不出具体使用的例子,似不可靠;藏姓见于姓苑,使用的人也很少。现在报刊杂志及地方志上每见之,实乃侯姓和臧姓之讹。这两个姓可以不收。舄姓初见于姓苑,广韵、姓解、古今姓氏书辨证皆云音“鹊”,惟清人张澍谓音“昔”。现汉从张氏说,音x。此姓古书都说不清来由,也没有记载有什么人用过,现代恐怕也没有人使用,可不收录。却(卻)姓是古代羌人姓氏,今之却(卻)姓实乃郤姓之讹,亦可不收。三、异体字或繁体字往往也是姓氏,例如 “盪”、“祐”、“臈”、“鬥(鬭)”、“臺”、“穀”、“衝”、“龢”、“貉”、“崧”、“惪”、“鍊”、“埜”、“鼂”、“賸”、“匊”、“疎”、“蕅”、“塗”、“鬱”、“么”、“贠”、“祕”、“螘”等,它们与“荡”、“佑”、“腊”、“斗”、“台”、“谷”、“冲”、“和”、“貊”、“嵩”、“德”、“炼”、“野”、“晁”、“剩”、“掬”、“疏”、“藕”、“涂”、“郁”、“幺”、“员”、“秘”、“蚁”等,有的源出不同,本非一姓;有的为同一姓的分化。其中大多数现代都有人使用,不可相互替代,因此不应将“盪”、“祐”等姓视作“荡”、“佑”等姓的异体,而应分立为独立的姓氏(“盪”、“貉”、“龢”、“崧”、“賸”等姓现已不用,可不收录)。姓氏用字有一定的书写习惯,异体字或繁体字除了一些可独立成姓的外,其他也并非可以随意使用。现汉将“ ”、“澣”、“彫” (“琱”)、“椀” (“盌”)、“堦”等作为“闩”、“浣”、“雕”、“碗”、“阶”等姓的异体,很不妥当。新版现汉收录了许多不该收录的姓氏异体字,但有的该收录的却漏收了。例如“矦” (侯)、“曺” (曹)、“冐” (冒)在民间广泛被应用,在台湾它们甚至被看作与“侯”、“曹”、“冒”等姓不同的姓氏。“澹台”的繁体是“澹臺”,漏注了。筑姓的繁体是築:今江西贵溪的筑姓即是明永乐中贵溪县丞築应祥的后裔。不过,有的地方筑姓不能写作築。例如贵州省贵阳的筑姓就是以贵阳市的别称“筑”,读作Zh。汉族、蒙古族、满族、傣族皆有克姓。河北省及天津市地的克姓在清代地方文献中写作尅,而少数民族克姓当是译姓或译名之略,不能写成尅。所以,词典应同时收录“克 (尅)”和“克”两个来源不同的姓氏。党姓源于古代羌人姓,最早写作瓽。羌人融入汉族后,一部分人耻于出于番人之后,将党姓写作黨。现在台湾姓黨的实际上原来也姓党。党姓不是黨姓的简写,二者应视为不同的两个姓氏。致于解放后大陆有一些被政府收养的孤儿,为了感激共产党之恩,有以党为姓的,当然也可以写作黨姓。因此,“党”、“黨”、“党(黨)”实际上是3个不同的姓氏。句姓本读去声,至南宋时避高宗赵构名讳,改读平声;其后又分化为句(gu)、勾(gu) 二姓。现汉以句姓为勾姓的异体,意味着二者可以互换。实际上它们早已分化为不同的姓氏,今皆有之,不可相互替代。现汉将句(gu)、勾(gu)作为一个姓氏,也不妥。南宋之前只有读去声的句姓,而绝无勾姓。苟姓自古有之,至五代后晋时,有敬姓者避石敬瑭名讳改苟氏。南宋时有句(gu)谌避高宗赵构名讳亦改苟姓。宋以后一部分姓苟的因耻于“苟”与“狗”字同音,乃改芶姓,音亦改读去声。芶姓和苟姓现在都有人使用,是两个不能互替的姓氏。现拉以芶为苟姓异体,失之。四、有的字用同音字代替,造成了姓氏读音的困难。例如寧(Nng)姓和甯(Nng)姓都写成宁,我有时也不知道怎么读。因为字典上没有说宁姓有读Nng的。实际上,许多地方是有这个姓的。新版现汉恢复了“甯”姓的写法,极好。但“甯”有一个异体字“”却鲜为人知,至今字书似乎也未见收录过。笔者曾查过55个县、市的明、清方志,发现“甯”姓都作“” (甯字下之“用”改“冉”)。今台湾则别甯、为二姓,根据1978年抽样统计,甯姓人口180人,而姓人口多达1150人。建议现汉增收“”字。最好寧的写法也恢复,作为姓氏专用字。现在有人将钟姓写成锺,我是赞成的。鍾和鐘都是姓氏,例如台湾就有这两个姓,大陆上也有。如果恢复原来的写法(当然要按照汉字偏旁简化的原则类推简化),就不会混淆了。术姓是山东省的大姓,读Zh,不读Sh,也不能写作“術”。但术姓也有读作Sh的,就是術姓。建议读Zh的术姓改成朮姓,从前就是这样写的。叶(Xi)亦是姓氏,今湖北郧县有之,建议恢复葉姓的写法。还有一些姓氏,如雲、後、塗、穀、穀梁、適、幾、佈、鬭、錶、樸、誌、僕、僕固等,现在还有人使用(有的已按照汉字偏旁类推简化原则简化),都应收录,赋于它们合法的地位。鑒、鑑本是二姓,今各有人用之,不宜强求统一;凭、憑(凴)本非一字,今凭、憑、凴皆为姓氏,亦应分列之。五、同音字或音近字假借是姓氏分化的重要手段。以肖代萧是最著名的例子。此种写法原通行于北方地区,自新华字典等收录此姓后,便有了合法地位,随即风靡全国,近年来几乎有完全替代萧写法的趋势。但此种写法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例如萧乾先生生前就很反感别人将他的姓名写作肖乾。萧姓既未废除,“姓从主人”,别人自然应该尊重主人的习惯,不可随意改动别人姓氏。但现在报刊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姓萧的几乎都改成姓肖,连古人也不例外。成语“萧规曹随”也变成了“肖规曹随”。萧、肖本非同音,且都是姓氏。明宣德中陕西褒城就出过一个叫肖靖的解元。今陕西勉县、内蒙古乌海、湖北黄冈等地犹有此姓。所以,萧姓作肖实在不应提倡。现汉肖姓旧注“萧俗作肖”,这就给随意给人改姓的人找到了根据。新版现汉改为萧姓加注“近年来也有俗写作肖的”,这就比旧注好多了。也有人将萧姓写作肖,这是个人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别人可以随意将萧姓改成肖。如果字书收入肖姓,同时萧姓改注“不可写作肖”,肖姓加注“萧姓也有人写作肖。肖,一音xio,亦姓。与萧姓异。”似乎更好。“戴代”、“傅付”、“樊凡”、“窦豆”、“詹占”、“寇扣、叩”、“扈户”、“魏位”、“蔡菜”、“喻吁”、“潘泮”、“席夕”等亦是时下流行的写法。戴与代、蔡与菜,方言音异;而以夕代席本流行于方言地区,普通话读音不合;吁姓本乃芈姓之俗写,今犹有之;泮姓本读去声,山东等地有之,与潘姓音异。况这些被简代的姓氏大多是大姓或比较常见的姓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过许多有名的人物,若都改了别的写法,岂不乱了套!字书不但不应提倡随意改姓,倒是应该向读者提出善意的劝告,指导他们正确书写这些姓氏。简化字常用来代替一些同音的笔画较多的姓氏。这些简化字姓氏不能转换成繁体字。例如,芦姓除部分源于蘆姓外,绝大部分实乃盧姓之假。这是因为卢字晚起,而芦字在汉字简化字公布之前即在民间通行。盧姓字繁,故民间多以芦字代之,虽盧字已简作卢,但民间仍写作芦,以致芦姓成为排行第114的大姓,人数在季、俞、章、鲁、葛等姓之上;炉姓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一部分源于爐姓外,也有一部分源于盧姓,还有源于鑪姓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芦姓的繁体字就是蘆,炉姓的繁体字就是爐。又如藍和蘭本为二姓,前者多而后者很少。由于蘭字的简体字兰比藍的简化字蓝容易写得多,许多姓藍的也往往写作兰姓,兰姓从一个稀姓变成了大姓,人口超过了蓝姓(兰姓位居第120,蓝姓落到了第261);再如録姓历史上不显,而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录姓。笔者注意到有录姓地方往往同时有禄姓或逯姓,或录、禄、逯三姓俱有,很可能录姓就是禄姓或逯姓的俗写。最奇怪的莫过于将厲姓写成历姓了。厲字简化成厉本来够简单的了,还有人嫌它笔画多将它写成历。歷姓只在前秦时石刻上见过,其后文献中再未见记载。历姓现在分布很广泛,据我了解,全国至少有83个市、县有这个姓。大凡有历姓的地方往往也有厉姓,历姓当是厉姓无疑。綫字原是線字的异体字,但过去只有線姓,没有綫姓。现在線、綫二字皆简作线,也就有了缐姓和线姓两种写法。现汉两收之,然以綫字为线姓之繁写则不当,因为过去是没有綫姓的写法的。现汉收有拥姓,其实是雍姓之俗简;书姓有一部分源于舒姓;圣姓和胜一部分源于盛姓;沪姓其实是扈姓。辞书应视情况立条,不能轻易地说某个字就是某个姓氏的繁体写法。六、有的姓氏读音有误。“主父”之“父”,广韵音甫;遽姓音渠,说见集韵;衰姓出自春秋晋大夫赵衰之后,其音读缞;省姓当读shng,现汉shng、x?ng两读,未知何据;长姓实乃长孙字之省,不应读Chng;逢、逄本是一姓,应读Png;炊姓乃爨姓之俗写,属训读,应读Cun;谬、缪古通,谬姓即缪姓,音读如妙;赁姓音Din,不读Ln。七、郤、郄古通,本一姓也,绮戟切,音隙。今郤姓音X,盖“隙”今读x也,然与古音不合;郄姓今读Qi,则近古音。郤、郄本为一姓,今分读二音,古姓就不知道如何读。有的地方,既有郤姓,也有郄姓,它们可能本是一个姓,后来分化为两个姓,但读音还是相同的。我看,倒不如将两个姓的读音统一起来。如果不宜统一,也要将古书中怎么读给读者一个交待。 柏、藥两个姓,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跟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读音不同,是文、白异读的差异。窃以为古人姓可从文读,现代人姓可从白读。还有一个钭姓,不同的辞书读音不同。两种读音都有所据,建议国家语委进行充分的调查,看现在各地究竟怎么读。如果各地没有差别,就统一定其读音;如果有不同的读音,辞书都应该注明。八、谌(chn)姓注曰“也有读shn的”,此实为二姓,非一姓有二读也;华姓平、去声两读,自古有之,其源非一,亦是不同姓氏;鄂姓读o,是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姓,与读的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姓。所以不要说某某姓“也有读的”。致于纪姓读去声,乃是误读,字书不宜认可,应加注说明。九、现汉收幺姓,不收么姓;收藥姓,不收药姓。但民间普遍写作么、药,辞书应该承认现实,给它们以合法的地位。十、“令狐”的“令”读阳平调,但“令”姓怎么读大家就不清楚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将令计划同志的姓读成去声,就很可疑了。令姓实际上是令狐一姓之简。春秋时晋大夫魏颗封在令狐的地方 ,后来就以令狐为姓。令狐,在今山西临猗西南,所以山西姓令狐的很多。一部分姓令狐的后来改成了令姓,所以山西姓令的人也很多。令计划同志是山西平陆人,他的姓是应该读阳平调的。多音字姓氏最容易读错,有的读音辞书都不载。例如:覃(Xn、Xn、Shn)、朴(B、Pi?o)、朴(樸P?)、那(N?、N、Nu)、仇(Chu、Gn、Qio)、曾(Cng、Zn)、佴(N?、M?)、蛊(Y)、虎(Mo)、汤(Shng)、孟(X?、Hn)、郝(Hn)、殳(Sh)、史(L、Sh)、陶(Yo)、夜(H?i) 叶(Xi)、敬(Gu)、惠(X)、肖(Xio)、王(Yng)、翟(Wn)、韩(Lng)、呙(W)、谷(Y)、匡(Qi?ng)、羌(Kung)、易(Y)、朋(Bng)、贾(Xi)、厂(?n)、乜(Mi)、倪(Z?)、万(M)、区(Q)、车(J)、见(Xin)、长(Zh?ng)、什(Shn)、毋(M)、卡(K)、占(佔Zhn)、仪(Y)、耑(Dun)、阮(Yun)、把(B)、应(Yng)、阿(、?)、单(Chn)、宗(Sng)、贲(B、Fi)、甚(Shn)、查(Ch)、不(Bio)、种(種Zhng)、俎(Cu?)、度(Du)、索(So)、监(Jin)、晏(?n)、诸(Zh)、乾(Gn)、盛(Shng)、旋(Xun)、淡(Tn)、宿(Xi)、尉(Y) 、蔚(Wi)、斐(Fi)、番(P、Fn)、强(Jing)、解(Ji、Si)、模(M)、鲜(Xin、Xun)、燕(Yn)、蹇(Jin),等等。笔者将在适当的时候专门介绍这些姓氏。 我国古今汉族姓氏及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式姓氏(统称汉姓)估计在11000个左右,而现代使用的也有5600多个。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的中型词典,不可能将这些姓氏悉数收录。古代人使用的姓氏,可择其重要的收录;而现代使用的姓氏,除一些分布地域较小、使用人数较少的外,其他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