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保健有关规范,新生儿访视 儿童健康体检 高危儿管理 儿童营养与喂养 儿童营养性疾病防治,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一、目的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并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转诊。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 三、内容与方法 (一)访视次数 1、正常足月新生儿 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2、高危新生儿 根据高危的具体的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得到高危新生儿出院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 符合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儿为高危新生儿。 (1)早产儿(胎龄37周)及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 (3)病理性黄疸。 (4)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5)新生儿患有各种影响生活能力的出生缺陷(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6)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高龄分娩(35岁)、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育能力者等。,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1、问诊 2、测量 3、体检 4、指导 5、转诊,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立即转诊的条件:(1)体温37.5或35.5。/(2)反应差伴面色发灰、吸吮无力。/(3)呼吸频率20次/分或60次/分,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呼气性呻吟、胸凹陷),呼吸暂停伴紫绀。/(4)心律100次/分或160次/分,有明显的心律不齐。/(5)皮肤严重黄染(手掌或足趾),苍白,紫绀和厥冷,有出血点和瘀斑,皮肤硬肿,皮肤脓疱达到5个或很严重。 (6)惊厥(反复眨眼、凝视、面部肌肉抽动、四肢痉挛性抽动或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囟门张力高,颅骨骨缝增宽。 (7)四肢无自主运动,双下肢或双上肢活动不对称;肌张力消失或无法引出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 (8)眼窝或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等脱水征象。/(9)眼睑高度肿胀,结膜重度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耳部有脓性分泌物。 (10)腹胀严重伴呕吐。/(11)脐部脓性分泌物多,有肉芽或粘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发红和肿胀。,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建议转诊情况: (1)躯干或四肢皮肤明显黄染、皮疹,指趾甲周红肿。 (2)单眼或双眼溢泪,黏性分泌物增多或红肿。 (3)有肝或脾肿大,明显腹胀。 (4)心脏杂音。 (5)对声音无反应,满月时不能注视20厘米处的人脸。 (6)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包块。 (7)五官、胸廓、脊柱、四肢畸形第一次发现未到医院就诊者。,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五、工作要求 (一)新生儿访视应携带新生儿访视包,出示相关工作证件。 (二)注意消毒和医疗安全,预防交叉感染,检查新生儿前清洁双手,检查时应注意新生儿保暖,动作轻柔。 (三)加强宣教和健康指导。 (四)发现新生儿危重征象,应向家长说明情况,立即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治疗。 (五)保证工作质量,按要求询问相关信息,认真完成测量和体检。完整、准确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考核指标 (一)新生儿访视覆盖率(同期接受1次及以上访视的新生儿数/同期活产数)100% (二)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同期纯母乳喂养新生儿数/满月访视有喂养记录的新生儿)100%,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一、目的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和评价,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健康检查时间 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和12月龄;1-2岁儿童每年至少2次,时间在1岁半、2岁、2岁办和3岁时;3岁以上儿童每年至少1次。 健康检查需要在预防接种前进行,就诊环境布置应便于儿童先体检、后预防接种,每次健康检查时间不应少于5-10分钟。,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二)健康检查内容 1、问诊 (1)喂养及饮食史: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食物品种、餐次和量,饮食行为及环境,营养素增补剂的添加等情况。 2、体格测量 3、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四肢活动对称性、活动度和肌张力。 4、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婴幼儿每次进行健康检查时,需按照生长发育监测图的运动发育指标进行发育监测,定期了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发育偏离儿童。有条件地区可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5、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1)血红蛋白:6-9个月龄儿童检测1次,1-6岁儿童每年检测1次。 (2)听力筛查:对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3年内每年进行1次听力筛查。 (3)视力筛查:8个月、1岁半、3岁各一次,儿童4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视力筛查。 (4)其他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开展血、尿常规检测、膳食营养分析等检查项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三)健康评价 1、体格生长评价 (1)评价指标 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头围/年龄、体重/身长(身高)和体重指数(BMI)/年龄。 (2)评价方法 1)数据表法 离差法(标准差法):以中位数(M)为基值加减标准差(SD)来评价体格生长,可采用五等级划分法和三等级划分法。 百分位数法: 2)曲线图法,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3)评价内容 1)生长水平 2)匀称度 3)生长速度 正常增长: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与参照曲线平行上升即为增长正常。 增长不良: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缓慢(增长不足:增长值为正数,但低于参照速度标准)、持平(不增:增长值为零)或下降(增长值为负数)。 增长过速: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上升迅速(增长值超过参照速度标准)。,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2、心理行为发育评价 采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者,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筛查或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四)指导 1、喂养与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食物转换、均衡膳食营养,培养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注意食品安全。预防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肥胖等常见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体格生长:告知定期测量儿童身高、体重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生长发育监测图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3、心理行为发育:根据儿童发育年龄进行预见性指导,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发育。 4、伤害预防:重视儿童伤害预防,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儿童伤害发生特点,对溺水、跌落伤、道路交通伤害等进行预防指导。 5、疾病预防:指导家长积极预防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等常见疾病,按时预防接种,加强体格锻炼,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五)转诊 1、对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进行登记,并转入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 2、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五、工作要求 (一)开展儿童健康体检的医疗保健机构需配备体重计、身高计、软尺、听诊器、视力测查工具、生长发育曲线图表和血红蛋白仪等必要设备。 1、体重计 儿童体检应使用杠杆式体重计或电子体重计,最大称重范围为60Kg,精确至50g。 2、身高计(量床)0-2岁儿童测量身长应使用卧式量床,测量范围在50-110cm之间,精确至0.1cm。3-6岁儿童测量身高使用身高坐高计,身高范围在60-150cm之间,精确至0.1cm。 3、头围测量软尺精确至0.1cm。 4、视力测量工具国际标准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二)检查时注意检查工具和双手的清洁卫生,预防交叉感染;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检查动作轻柔,注意医疗安全,避免伤害隐患。 (三)掌握正确的生长发育监测和评价方法,特别是生长发育曲线的描绘和解释,早期发现生长发育偏离或异常情况。有转诊指征的儿童,应向家长说明情况,并及时转诊。 (四)针对儿童营养、喂养、心理行为发育、疾病和伤害预防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相关技能指导;及时反馈查体结果,对生长发育偏离或疾病的儿童进行追踪随访。 (五)使用统一的健康查体表,认真逐项填写,确保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连续性,并纳入儿童健康档案。,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六、考核指标 (一)工作指标 1、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 2、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 3、0-6岁儿童血红蛋白检测率 (二)疾病指标 1、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 2、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 3、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 4、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 5、5岁以下儿童肥胖率,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3个月抬头稳 5-6个月会翻身 7-8个月会坐 8-9个月开始会爬 10-11个月会站 13-15个月会走 18个月会跑和倒退走 24个月能双足并跳 30个月会独足跳几次 36个月会两脚交替下楼梯,精细动作发育的里程碑,3个月前基本是攥紧拳头 3个月起手开始有了不随意的抚摸动作 4个月开始有随意的抓握动作 5个月会用手掌取物 6-7个月出现双手配合 9-10个月能伸出食指 11-12月能用拇指食指端拿起细小的东西 1岁起能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用匙、用蜡笔划,把瓶盖打开又盖上。 2岁起能拿杯子饮水,能一页一页翻书、涂曲线等。 3岁起能解扣子、扣纽扣,洗手,穿简单衣服,绘图形,语言发育的里程碑,新生儿的语言就是啼哭 1-2个月哭声出现分化 2个多月时开始发音,主要是基本韵母声 4-8个月时发重复的连续音节 9个月-1岁开始能模仿发音 1-1.5岁出现不完整的单词句,特点是单音重复 1.5-2岁时出现简单句,句子简略、不完整 2-3岁时复合句开始发展,是掌握最基本的言语阶段,高危儿管理规范,高危儿管理是儿童保健的新课题,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多种不良因素(高危因素)的影响,高危儿存在生长发育障碍和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的潜在危险,与一般健康儿童相比,他们需要更多的、特殊的保护。高危儿管理内容和方法是跨学科的、多部门合作的、预防和临床结合的,是在基础儿童保健的平台上发展和引申出来的,因此有一个重新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一、目的: 通过高危儿管理,提高高危儿健康素质,降低或减少残障的发生率,同时扩大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高危儿概念: 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以及婴幼儿期内存在高危因素的小儿,称为高危儿。高危儿属于健康儿童范畴,但存在生长发育和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感知觉障碍等潜在危险,需要进行医学监测,达到进行医学干预,避免病情发展或产生残障。,高危儿管理规范,高危因素: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中对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身心发育(尤其是脑发育)有不良影响的因素称为高危因素。根据其发生时期分为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高危因素。主要有: 胎儿期高危因素:母亲孕早期先兆流产,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乙型肝炎、HIV感染),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母妊高征,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功能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离、脐带高危绕颈,遗传因素(染色体病、基因病),其他(如不良环境、孕母贫血、肝肾疾病、吸毒、不良情绪,未进行产前保健)等。,高危儿管理规范,分娩期高危因素:产时窒息,难产、剖宫产、产伤等。 新生儿期高危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黄疸过深、时间过久),严重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等。 婴幼儿高危因素:颅内感染、颅外伤、颅内出血、中毒以及缺乏刺激、生活环境不良、反复感染等。,高危儿的早期表现,1.生后情绪不稳定、易惊吓、易哭闹、易激惹或过度安静。 2.睡眠障碍(夜间睡眠时间短,易醒,易翻滚)。 3.吐奶频繁或喂养困难。 4.对声、光反应强烈或无反应。 5.喂奶时不注视人脸、眼球转动不灵活。 6.头后背、憋气。 7.四肢过度紧张(显棒状)或过度松软。 8.下颌、手脚频繁出现抖动。,高危儿管理规范,(三)高危儿的潜在危险 1、脑发育障碍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高危因素可导致脑功能障碍、脑发育不全、脑缺氧缺血或中毒、损伤而造成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引起脑结构异常和脑功能障碍。婴儿期脑损伤和发育障碍可导致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和感知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病症等潜在危险,从而导致残疾的发生。 2、感染的母婴传播 如乙型肝炎、HIV感染的母婴传播导致婴儿感染而患病。 3、生长发育障碍 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等导致发育障碍、中重度营养不良,免疫低下等。,高危儿管理规范,(四)高危儿分类 根据高危儿的主要潜在危险,将高危儿分为2大类: 1、影响脑发育的高危儿 高危因素主要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导致脑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早期干预,有导致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脑损伤之患残疾,是小儿残疾的主要危险。 2、其他高危儿 高危因素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或导致小儿严重疾患(如先天性心脏病、HIV感染等),这类高危儿是儿童保健的重点保护对象。,高危儿管理规范,三、高危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影响脑发育的高危儿的管理 高危儿管理是用预防医学的管理模式,从个体的医学监测入手,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医学干预,达到预防残障、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目的。 1、高危儿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危儿的一般性保健; 高危儿监测(家庭监护、高危儿定期健康检查、高危儿筛查以及建立高危儿监测网); 婴儿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早期干预。,高危儿管理规范,2、高危儿一般性保健 1)根据高危儿的特殊需要,在一般儿童保健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下列保健措施: 营养指导:指导母乳喂养和婴幼儿期喂养,定期营养评价。指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包括维生素A、B、C、D、E、K1和钙、碘、铁。 指导家庭进行视、听和皮肤触觉训练; 视觉训练:利用红、黄、绿的彩色玩具在距婴儿脸前20cm处移动,训练婴儿注视、追视和转头; 听觉训练:利用发响的玩具在婴儿左、右侧轻轻摇动,引起婴儿的听反应,听声转头或寻找声源; 触觉训练:指导进行婴儿抚触和婴儿被动操,每日2次。,高危儿管理规范,3、高危儿监测 1)高危儿家庭监测 2)高危儿定期医学检查: 根据高危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确定高危儿随访和检查的时间和次数,一般是在生后30天进行第一次检查,必要时(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可提前至生后半个月随访检查。生后6个月内每个月检查一次,612个月每2个月检查一次。 3)高危儿筛查: 高危儿筛查是从高危儿群体中筛查发育异常儿,以便作进一步检查,达到早期发现发育异常的目的。 高危儿筛查并不是对脑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诊断,目的是发现发育障碍可疑者,具有信度高、方法简单、费事不多、容易掌握的优点。 4)高危儿监测网,高危儿管理规范,(二)发育临界儿的早期诊断 发育临界儿的临床类型和诊断依据:两种类型 1、中枢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中枢性发育落后、肌张力改变和姿势异常。其诊断条件有: 1)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35分; 2)中枢性运动发育落后; 3)肌张力异常(增高、降低及紊乱); 4)姿势异常或姿势反射异常; 5)辅助诊断:头颅B超、CT或MRI、脑电图检查、智能诊断、听觉诱发电位等有辅助诊断作用。 2、运动落后:有中枢性运动发育落后,而无肌张力及姿势异常。,高危儿管理规范,3、诊断方法:根据以下资料综合判断 1)病史:包括高危因素、发育史、喂养史,疾病史以及家庭遗传病史等。 2)临床检查:除常规的临床内容外,应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测查、神经反射、“0-1岁儿童神经运动检查”、神经精神发育、肌张力检查和关节活动度(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足跟耳角),肌力检查、姿势和姿势反射等。 3)辅助检查:常用的头颅B超、MRI/CT、EEG、耳声发射听力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Gesell发育量表、骨龄检查等,能够帮助了解脑发育障碍的程度、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病因等,对诊断有意义。头颅B超、MRI/CT等检查的阳性率在40-60%之间。,高危儿管理规范,4、发育临界儿的早期医学干预 1)早期干预原则 早期、整体、综合、长期康复治疗; 医院强化康复治疗相结合; 早期医学干预与保健相结合; 定期医学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2)早期综合治疗的常用方法: 视、听、触觉(婴儿抚触和婴儿操)训练; 神经发育治疗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语言发育训练、Bobath疗法等; 理疗:经络导平、肌兴奋仪、磁疗、超短波、水疗法等; 传统医学治疗:梅花针、头针、耳针、体针、穴位注射、推拿、按摩等; Vojta诱导疗法,上田法等改善肌张力和促进运动发育。,高危儿管理规范,四、高危儿管理的考核指标 1、有高危儿管理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 2、有专人负责高危儿管理,有高危儿监测网的分级管理和逐级培训、检查制度,并有工作记录和总结。 3、专人负责发育临界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医学干预工作。有正规的病历记录和评估资料,有定期的总结分析资料。 4、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如高危儿筛查室、诊断室、评估室、早期干预室(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室、智力训练室、物理治疗室、一般治疗室等),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婴儿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个月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出生低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期,产后1小时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3)促进乳汁分泌 按需哺乳:3个月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一侧乳房开始。 乳房按摩:喂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千卡/日),可促进泌乳。,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4)正确的喂补技巧 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哺乳次数:3个月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个月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次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婴儿形成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但有个体差异,需区别对待。,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2)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 1)乳量不足 2)乳头内陷或皲裂 3)溢乳 4)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婴儿一般体格生长良好,无任何临床症状,预后较好,无需治疗,黄疸可自然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胆红素20mg/dl)或28天后黄疸消退不明显(胆红素15mg/dl),建议停喂母乳2-3天,若黄疸减轻,可恢复母乳喂养。停喂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挤奶,维持泌乳,婴儿可暂时用配方奶替代喂养;也可将母乳挤出,煮沸后再喂给婴儿。再次喂母乳时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5)母亲外出时的母乳喂养:母亲外出或上班后,应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3)母乳保存方法 母亲外出或母乳过多时,可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特备的“乳袋”,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不同温度下母乳存放时间可参考下表,母乳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40左右即可喂哺。 母乳存放时间和温度 场所和温度存 放参考时间 储存于25的室温 4小时 储存于15的冰盒内 24小时 储存于4冰箱内 48小时 储存于4冰箱内(经常开关冰箱门) 24小时 冷冻室温度保存在-5到-15 3-4个月,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4)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1)需要进行化疗或放射治疗的乳母,不宜母乳喂养 2)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到级者,严重的肾脏、肝脏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并伴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严重精神病、反复发作的癫痫患者,先天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哺乳有可能增加母亲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不宜哺乳。 3)母亲患各型传染性肝炎的急性期、活动期肺结核、流行性传染病时,不宜哺乳。患病期间以配方奶代替喂哺,可定时用吸乳器吸出母乳以防回奶。母亲病愈后可继续哺乳。 4)患有乳房疱疹者 5)吸毒母亲在戒毒前不宜母乳喂养。 6)患艾滋病或感染HIV的母亲不宜母乳喂养。,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有条件的母乳喂养 乙肝大三阳的母亲,可于妊娠7、8、9月分别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宫内垂直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于0-1-6月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实行联合免疫,可以母乳喂养。 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巴氏消毒(626530分钟)后哺喂。 母亲感染结核病,经治疗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患有甲状腺疾病正在药物治疗的母亲,药物剂量较小(丙硫氧嘧啶300mg,他巴唑10mg)时,可以哺乳,但需要定期测定婴儿甲状腺功能。若无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的条件时,则不建议母乳喂养。 可以母乳喂养 母亲为HBV慢性携带者,哺乳不增加HBV传播的危险度,可以哺乳。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小三阳孕妇孕期检测HBV-DNA的病毒复制量,如病毒量很低,或没有病毒复制,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后,可进行母乳喂养。患丙肝乳母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5)母亲服药期间的母乳喂养 大多数药物进入母乳的浓度较低,少数药物可影响婴儿,可根据不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别对待。 禁止母乳喂养的药物:母亲应用抗癌药物或放射性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惊厥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 应避免使用的某些抗生素:母乳喂养的母亲应避免应用氯霉素和四环素、灭滴灵、磺胺类药物,需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更换其它抗生素。 可减少泌乳量的药物: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可减少泌乳量,哺乳期间应避免使用。,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3、配方奶喂养 (1)喂养次数:因新生婴儿胃容量较小,生后3个月内可不定时喂养。3个月后婴儿可建立自己的进食规律,此时应开始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允许每次奶量有波动,避免采取不当方法刻板要求婴儿摄入固定的奶量。 (2)喂养方法: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取正确的姿势喂哺,并注意母婴互动交流。应特别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奶液温度应适当,奶瓶应清洁,喂哺时奶瓶的位置与婴儿的下颌成45,同时奶液易即冲即食,不宜用微波炉热奶,以避免奶液受热不均匀或过烫。 (3)奶粉调配: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的方法进行奶粉调配,避免过稀或过浓,或额外加糖。 (4)奶量估计:配方奶作为6个月内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时,需要经常估计婴儿奶的摄入量。3个月内婴儿乳量约500-750毫升/日,4-6月婴儿乳量约800-1000毫升/日,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5、食物转换(辅食添加):婴儿期若断离母乳,仍需维持婴儿总奶量约800毫升/日。 儿童营养需求包括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环境三个方面,婴幼儿喂养过程的 液体食物喂养阶段、 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 家常固体食物进食阶段中, 不仅要考虑营养素摄入,也应考虑喂养和进食行为,以及饮食环境,使婴儿在获得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1)月龄:建议开始引入非乳类泥糊状食物的月龄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此时婴儿每次摄入奶量稳定,约180毫升/次,生长发育良好,提示婴儿已具备接受其它食物的消化能力。 (2)种类: 1)第一阶段食物:首先应选择能满足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的谷类食物, 2)第二阶段食物:7-9月龄逐渐引入婴儿第二阶段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鱼类和豆制品。 (3)方法: (4)进食技能训练: 用勺、杯进食可帮助口腔动作协调,学习吞咽; 从泥糊状食物过渡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 用手抓食物,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二)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进食指导 1、食物品种和进食量 2、饮食行为 (1)进食方式:12月龄的幼儿应该开始练习自己用餐具进食,培养幼儿自我独立能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1-2岁幼儿应分餐进食,鼓励自己进食,2岁后的儿童应独立进食。 (2)进食行为: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每次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进食过程中应避免边吃边玩、边看电视,不要追逐喂养,不使用奶瓶喂奶。家长的饮食行为对幼儿有较大影响,避免强迫喂养和过度喂养,预防儿童拒食、偏食、过食。家长少提供高脂、高糖食物、快餐食品、碳酸饮料及含糖饮料。,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3)食物烹调方式:食物易切碎并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可让儿童参与食物制作过程,提高儿童对食物的兴趣。 (4)适量饮水:根据季节和儿童活动量决定饮水量,以白开水为好,以不影响幼儿奶类摄入和日常饮食为度。 3、饮食环境:家人围坐就餐是儿童学习自主进食的最佳方式,应为儿童提供轻松、愉悦的良好进餐环境和气氛,避免嘈杂的进餐环境,避免进餐时恐吓、训斥和打骂儿童。,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五、考核指标 (一)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调查前24小时纯母乳喂养婴儿数/调查的6个月内婴儿数)100% (二)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 (三)家长科学喂养知识知晓率=(调查时辖区所有掌握喂养与营养知识的0-6岁儿童家长数/调查的辖区0-6岁儿童家长数)100%,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标准,采用标准差法,进行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评估及分类。,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 测量值标准差法 评价 体重/年龄 M2SD 低体重 M3SD 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 体重身长(身高)/年龄 M2SD 生长迟缓 M3SD 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 体重/身长(身高) M2SD 消瘦 M3SD 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3、干预 (1)中度营养不良:根据营养膳食分析结果调整饮食,使能量摄入85%推荐摄入量(RNI),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80% RNI。 (2)重度营养不良:及时转诊上级医院进行专科治疗,定期了解其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医院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管理 1)随访:进行营养和喂养行为指导,每月进行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评估直至恢复正常生长;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者,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2)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1)评估指标 1)血红蛋白(HB)降低:3月龄-6岁110g/L,由于海拔高度对HB值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0米,HB约上升4%。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 3)有条件的机构可进行铁代谢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10 g/L为轻度,6090 g/L 为中度,60g/L为重度。,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3、干预 (1)一般治疗:合理喂养,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避免感染。 (2)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3)铁剂治疗 1)贫血儿童必须通过补充铁剂进行治疗,同时进行饮食调整。 2)口服治疗: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12mg/kg,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以下为常用铁剂及其含铁量,即每1mg元素铁相当于:硫酸亚铁5mg、葡萄糖酸亚铁8mg、乳酸亚铁5mg、柠檬酸铁铵5mg或富马酸亚铁3mg。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营养素。,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4、预防 (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 1)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入含铁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u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3分钟,可增加婴儿铁储存。 2)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倡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者应从2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每日12mg/kg元素铁,直至1周岁。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一般无需额外补铁。鲜牛乳含铁量和吸收率低,1岁内不宜采用单纯鲜牛乳喂养。,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3)足月儿:提倡母乳喂养,6月龄应及时添加富含铁食物,必要时每日按1mg/kg元素铁补充铁剂或营养素增补剂,预防缺铁性贫血;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并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品。 4)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尽量使用配方奶。 (2)防治寄生虫感染:在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地区,应在防治贫血同时进行驱虫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个月内(特别是3个月内)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保定蠡县招聘教师80名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招聘体育外聘教师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台江县台拱街道编外用工人员招聘工作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办公设备售后服务承诺及技术支持措施
- 工业制造安全管理措施计划
- 2025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7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旅发桂林投资有限公司招聘9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南京拆迁补偿协议书
- 2025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病情评估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肾脏病学肾脏疾病诊治知识综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宠物医疗器械创新与发展
- 《路由与交换技术》教学大纲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森林防火条例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四套)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研究生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模拟小法庭剧本-校园欺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