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水文化浅论(卢政)三改稿.doc_第1页
丹阳水文化浅论(卢政)三改稿.doc_第2页
丹阳水文化浅论(卢政)三改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阳水文化浅论卢 政 (三修稿)水文化是一种广义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与水有关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涵盖生产、生活、科学、人文等诸多方面。丹阳水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既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又有广泛的共性,是中华水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之瑰宝。丹阳是一个有着数千年灿烂历史的古城。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又具有独特内涵的传统文化。厚德,包容,开放,创新,则是丹阳城市文化的特点。而水,不仅影响了丹阳城市文化的产生,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已成为这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并透射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芒。丹阳地处江南,远古时水泽遍地,灾害频乃,人烟稀少。历经多少年的先民们的治理,这方水土终于建设成了灾荒可度,适合居住的乐土。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治水,搏水,驾驭水。中国历史上大禹治水精神,可解读为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人定胜天。大禹治水奠定了华夏文化的人格精神和民族的精神,成了一种人格中的美德。可以说,在丹阳那些不知名的治水英雄身上都有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而治水过程必然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丹阳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创新改造并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丹阳城市文化,正是基于这一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丹阳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典范-曲阿运河与练湖。从秦代开凿北冈,连通徒阳运河,到晋代开凿练湖与新丰塘,大面积蓄水滞洪灌溉与济漕,丹阳的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升,经济发展出现增长。隋代京杭大运河全面修通,丹阳成了运河边的一颗明珠,成了南来北往的重要商埠,经济更加繁荣。历朝历代不断治理,不断兴修水利,相继又产生了简渎河,九曲河,鹤溪河,珥渎河,丁义河、相渎河,香草河,吕渎河,越渎河,永丰河和内外护城河等主要河流,此外,还有许多次要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塘密布,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这个水系又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不断地创新变化,适应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从水系来说,目前丹阳以宁镇丘陵为分水岭,形成两大区域。北部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境总面积的10.7%。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宁镇丘陵,大多流程短小,由西流向东,注入长江,可直达大海。夏季流量多而急,冬季流量少而慢。南部属于太湖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境总面积的89.3%。该区域河流自北向南,汇集了宁镇丘陵低山南麓和茅山东北麓的地表水,注入金坛的长荡湖和武进的滆湖。流量大,流速慢,水位变化小。太湖水系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多天然湖塘。大运河和九曲河将太湖水系和长江水系相连接,从而构成丹阳的江河湖塘水系,这是一个包容与开放的水系。可以说,丹阳文化的早期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湖塘文明发展史。丹阳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江南的沃土之中,成为大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阳之水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江、河、湖、塘、沟之水外,丹阳境内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井泉之水。延陵季子庙的沸井,三清三浊,已腾涌了数千年,堪称世界奇观;观音山的玉乳泉井,在唐朝就被评为天下第四泉,名声远播;另外还有司徒白鹤山的孙钟灌瓜井,丹阳城的双井,仙台观的炼丹井,都是有名的井泉之水,为古城之水增色多多。从水文化中孕育而延伸出来的丹阳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傲然屹立于中国酒林之中,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奇的丹阳酒,已延绵数千年,皇帝为之写传说,将军为之倾倒,诗人为之放歌,名流为之赞叹,百姓为之乐道,殊不知,这一现象后面正隐藏着丹阳水的灵魂,透射着水文化的光芒。没有丹阳之水,就没有丹阳之佳酿。聚水成流,可形成河流,河流势大开阔,可形成水路。水路在古代则是最重要的交通途径。水路的兴盛和衰微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又影响着一方水土的经济。丹阳的大运河,九曲河,珥渎河,香草河以及其他纵横交错的可通航河流,在丹阳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丹阳灿烂的酒文化与茶文化,无不显示出水路的重要作用。唐代李白、陆羽游丹阳,宋代范仲淹、陆游过丹阳,明代谈迁北上过丹阳,清代康熙与乾隆二帝六下江南来丹阳,无一不是经过运河水道而成行的。可以说,丹阳的黄金水道,为丹阳的城市文化奠定了开放与包容的底蕴。在丹阳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水的出现和水的作用,几乎是要伴随着生命的始终。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的心灵,对水的认识和感悟,能使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水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人的精神与情感,给人以各种感受。快乐有水,悲苦亦有水。水与漂泊有关,水与失意有关,水与忧怨有关。水既可以是一种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力量和激情的体现。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丹阳人最重要的审美情趣之一。与青山绿水长期相伴,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感。历史上练湖多次湮灭与恢复,运河的多次淤塞与开浚,吴塘水库与凤凰湖的产生,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丹阳人的这一追求。对于文人们来说,描写水,寄情于水,几乎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结。孔子之水里有乘桴浮于海的悲壮且宏伟之愿;屈子之水则选择了投水而死的方式,旨在申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信念。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曾有以水为媒的爱情描写: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以水为媒的爱情诗篇,把人的情和爱用水的灵动、水的柔美飘逸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丹阳文人作品中也有各种对水的情结。唐朝大诗人储光羲游练湖时写过:“舟中对舞邯郸曲,月下双弹卢女弦。”表达了在水面上泛舟弹琴的悠闲愉悦之情。另一个诗人张翚在练湖一诗中写道:“茫茫烟水上,日暮阴云飞。孤坐正愁绪,湖南谁捣衣。”这是文人用练湖之水景来表达失意惆怅之情。秋色,水色,捣衣声与孤坐的文人惆怅之情跃然纸上。许浑曾以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名闻天下,句中的雨就是水的运动形态之一,雨落到地上汇入湖塘江海就称为水。“山雨欲来风满楼”用风雨表达了形势之变化将至,常被政治家们引用。宋朝诗人陈辅是一代才子,师从王安石,与苏东坡、司马光、沈括等都是雅交,他写过一首练湖的诗,有句:“平湖共天远,浸月坐寒光。乘流溯荃壁,掉舟寻药房。”诗人在水天一色的练湖中,浸浴着寒冷的月光,掉舟驶向道人墩寻找花房,表达了一种闲情雅趣,也表达出对练湖水的钟爱。北宋爱国学生领袖陈少阳,曾在丹阳城读过书,特别喜游练湖、玉乳泉等胜景,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湖水涵天入,山云带雨蟠。玉井汲甘冷,尘缘那得干。”诗人用超人的想象力,描绘出练湖之“水涵天入”的壮美,玉乳泉水“甘冷不涸”之神奇。这是对丹阳水绝佳之赞美。另一个诗人欧阳至,善于描绘沸井,其诗云:“延陵一带湛溪流,九里灵泉沸不休。天为嘉贤表清节,长教活水出源头。” 他不评说沸井之水的清浊,而说长流不息的活水是上天表彰吴季札的高风亮节所致。沸井水的神奇与季札的高风相得益彰。这首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加之寓意高远,词句清丽,堪称沸井诗中的佳作。丹阳文人对水的描绘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不再赘列。客观上来讲,水是一种自然物质,也是与人相随相伴的物质,但水却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至包括人的喜怒哀乐,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从水性和治水活动中获得处世之道,用以修身养性,并升华成治国安邦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古代哲学家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也俯拾即得,尤可称道,堪称中华文化的精髓。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出水无穷的文化宝藏。这些水文化涓溪成流、百川汇海,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璀璨的一页。水也可给人以力量。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很多正是从水的气魄、水的浩瀚中得到力量。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豪迈、激昂。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从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土的李清照,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是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了他们生命之魄、思想之力。丹阳之水孕育出了灿烂的丹阳水文化。老子道德经有“上善若水”之言。如果将“若”改成“之”字,则可更贴近丹阳水文化的含意。其一、丹阳之水具有广义上水的含义;其二、丹阳之水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经历代先民改造后才产生了善利万物,造福人民的效益;其三、是象征了丹阳之水将永世成为人水和谐、内涵丰富的好水。在丹阳流传的民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用水的流向来表达人生的大方向选择。今天的社会是文明和谐的社会,丹阳也是如此。研究水文化,认识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以给人们提供优美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带来清新自然的浪漫气息,怡养人们的情趣和心境,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丹阳城市文化可概括为:厚德,包容,开放,创新,八字。这在丹阳水文化中都有体现。丹阳之水善利万物,造福人民,体现了厚德;丹阳之水汇集天然雨雪,山溪小涧,形成尉为壮观的湖塘河库水系,体现了包容;丹阳之水南通巨泽太湖,东北由九曲河与运河注入长江,奔腾入海,汇入大洋,体现了开放;丹阳水系历经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