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案例》word版.doc_第1页
《生态规划案例》word版.doc_第2页
《生态规划案例》word版.doc_第3页
《生态规划案例》word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地处广州中心组团与东部组团交汇处,北倚生态果林保护区,西邻石牌高教区,广深高速公路从西向东横贯全区。总用地为22.74平方公里。相当于中等城市规模的广州科学城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如何在开发建设中保持良好环境,避免“建设性破坏”,是广州科学城总体规划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科学城发展用地各生态因素的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见表9-1。表9-1 科学城发展用地单因子分级标准及权重编号生态因子属性分级评价值权重1坡度5%50.155%20%320%12地基承载力承载力大50.10承载力中3承载力小13土壤生产性生产力低50.10生产力中3生产力高14植被多样性旱地,无自然植被区50.15荒山灌木草丛区3自然密林,果林15土壤渗透性渗透性小50.10渗透性中3渗透性大16地表水小水塘及无水区50.10灌溉渠及大水塘3支流、溪流及其影响区17居民用地程度5%50.125%30%330%18景观价值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低50.18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中3人文、自然景观价值高1对表9-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在1.974.7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其中3.95S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i3.95为适宜用地;3.15S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69Si3.15为不宜用地;1.97Si2.69为不可用地。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无自然植被或荒山区域,低产田地分布区及景观差的区域;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低产田区域,植被较差等区域;基本适宜用地为坡度5%10%,低中产田区,居民点较集中区域,但经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环境补偿措施后也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不宜用地一般为坡度大于10%且植被良好区域,高中产田区,溪流影响区,从生态学及保护生产性土地的观点看是不宜用于发展用地,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适当占用;不可用地一般为坡度20%的坡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该区域完全不适宜城市发展用地。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 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二、生态敏感性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选用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较大的5个自然生态因子,即土壤渗透性、植被多样性、地表水、坡度、特殊价值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子,其分级标准及权重见表9-2。经单因素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SE最大为4.4,最小为1.0,即在1.04.4间变化,取4.43.62.82.01.0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按此分级标准分为四类敏感区。其中3.6SE4.4为最敏感区;2.8SE3.6 敏感区;2.0SE2.8为低敏感区;1.0SE2.0为不敏感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区划。表9-2 科学城生态敏感性分析单因素分级标准及权重编号生态因子评价标准分级敏感性评价值权重1土壤渗透性保证地下水回复、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渗透性高50.1渗透性中3渗透性低12植被多样性景观游憩、生物多样性、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密林、立体种植果园50.3一般果园、灌木草丛区3农地及其他13地表水景观游憩、野生生物生境、污染敏感性溪流及其影响区50.1大水塘、灌溉渠3其他14坡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20%50.2520%35%15特殊价值生态保护、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价值高50.3价值中等3价值一般1最敏感区为河流及其影响区,坡度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的林地,该区域对城市开发建设极为敏感,一旦出现破坏干扰,不仅会影响该区域,而且也可能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上的林地等,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生态恢复难,对维持最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开发必须慎重;低敏感区为有荒山灌草丛等经济作物分布,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生态恢复慢;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城不敏感区、低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各为总面积的49.03%和29.60%),而敏感区和最敏感区面积最小(各为总面积的16.85%和4.52%),说明科学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三、科学城发展模式及用地选择为突出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不仅考虑科学城发展用地适宜度模型同时兼顾生态敏感性模型,二者相互对照、串联考虑,揭示如下发展模式:科学城用地范围内分布的生态最敏感区及部分生态敏感区必须保护为科学城的自然骨架,如建设自然公园或生态保护区;科学城用地内覆盖率较高且景观价值大的区域或生产力较高的果林区不适宜开发,或为生态农业区或开辟为生态经济果林观光区;科学城东部、中北部生态敏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