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状况.doc_第1页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状况.doc_第2页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状况.doc_第3页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状况.doc_第4页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状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管理研究2008-05-23 宋志东 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点击: 1200一、盐场的整理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管理研究宋志东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摘要:民国时期,山东对辖区内盐业生产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首先,裁并盐场、盐滩,进行适当的集中,并划区管理。其次,加强盐业生产法规的立法工作,力图使生产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再次,对新兴的精盐生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以提高精盐质量为重点的盐质检定制度。最后,重新布局各盐场的盐坨,提高储盐能力。这一时期,山东的盐业生产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盐业产量稳定增长,盐质不断提高。关键词: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管理;规范化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08)01000313一、盐场的整理 民国时期,盐场的兴废及管辖区域的变更,由盐运使、运副呈请财政部盐务署核定之。山东依法对盐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理,不但使原来盐场进行了分化组合,而且盐场内部的场滩也作了很大调整,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晚清时期,永阜场被淹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丧失了产盐能力,已经形同虚设。1912年,永阜场被裁撤,成为整理盐场的前奏。第二年,山东盐政当局开始对各场进行调查,全面摸底,为整顿晚清遗留下来的混乱局面作准备。调查的结果如下:官台场沟滩10副,井滩666副;王冈场沟滩115副,井滩532副;永利场大滩53副,小滩35副;涛雒场土滩1,226副,信阳废场盐锅20面;石河场斗子511副;富国场滩池132副;西繇场沟滩164副,井滩132副,西繇场所属的登宁场盐滩散布于文登、牟平、荣成3县境内,无确数可查。1915年,山东盐运使署设立清丈局,进一步对上述3县进行清查,查得文登县的盐滩为729副,牟平有盐滩103副,荣成有整滩340副,半滩98副。各盐场盐滩情况的查明为山东整理场滩提供了依据,一场长时间的整理场滩的行动随之展开。 对盐场进行裁废、合并和分化组合是整理盐场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永阜场被裁撤到涛雒场划归淮北管理,山东由8场变为7场,盐场的合并有利于集中进行生产。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概况一文对山东盐场的整理情况作了如下记载:_ 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二辑盐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26页。刘大可: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概况,载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38页。民国初期,除德国占领青岛、英国占领威海卫外,山东计存7处盐场,即:永利、王家冈、官台、西繇、富国、石河、涛雒。公元1916年将王家冈、官台两场归并,初称官冈场,公元1918年9月改称王官场。公元1917年将西繇、富国、石河3场裁撤,改西繇场为莱州场,富国场为莱州分场,石河改称金口场,公元1919年添设石岛场。公元1922年(按,应为1923年)收回青岛后,设立青岛盐区,公元1930年改为胶澳场。公元1930年收回威海卫后,于公元1931年2月裁撤石岛场所属宁海分场,使其与威海合并称为威宁场。公元1933年将涛雒场划归淮北管辖,与淮北临兴场合并为涛青场。 调整盐场内部的盐滩是整理盐场的另一主要内容。1915年,山东盐运使派员丈量滩池。第二年,将王冈和官台两场合并,接着进行整理场滩。1920年,山东盐政当局给予恤金平毁了王官场的老垣子滩池37副以及横、临、崔3垣。次年,王官场的废弃滩坨被铲除,郑、萧二垣也被封闭。1923年,收回青岛后,经青岛盐务稽核支所提议,将金口场所属的女沽、下崖盐滩划归青岛区管理。1925年,又封闭了王官场的宋垣。第二年,平毁青岛的私筑盐田,封闭信阳废场的20面盐锅。1928年,涛雒场村民在旧信阳场境内私开的废滩被平毁。这一系列的措施,无非是促进官方认可盐田的发展,铲除私开盐田,对盐滩实行集中,优化生产布局,以便管理。这些措施对促进盐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维护盐民的利益。正如民国时期的治盐专家张绣文所说:“以上情形,虽不免琐屑,第其整理与盐民生计关系至切,自不得不采渐进政策。惟历年实施管理之结果,私盐渐减,官盐已趋畅旺矣。” 与晚清时期一味扩充盐滩的情形相反,民国时期山东由于产量剧增采取了限产措施。这与全国产盐迅猛增长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在这种背景下,1927年后全国兴起了盐场合并运动,“历年整理方针,除就场建坨外,以裁废无益场滩,减轻制盐成本为主旨”。这次合并运动考虑到盐民生计问题,进行得并不彻底,但是规模也不小。1927年以前,全国有盐场139个,合并后为116个。在这次合并运动中,山东先后封废盐滩720余副,减少盐场1个,即涛雒场划归淮北盐区管理。山东的盐滩比过去少了,但是产量却不断提高,说明盐业生产技术在不断进步,盐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不断增加。盐场整理完毕后,山东的盐场开始实行分区管理的模式。1925年,王官场分为5区。莱州场改组后,分为3区。涛雒场盐坨归并后,分为4区。青岛区收回后,分为7区。1928年,永利场设立李家集滩务员后,分为2区。金口和石岛2场在民运区域,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尚未实行分区管理。_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27页。 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二辑盐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0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二辑盐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03页。二、盐业生产法规建设 民国时期,颁布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和涉及山东一区的盐业生产管理法规,使山东的盐业生产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以下仅扼要举几例来说明。1914年3月4日,颁布制盐特许条例,使全国盐业生产有了统一的准入标准。该条例规定,制盐必须取得政府的许可,首先提出申请,经盐务官署同意后,领得制盐特许证券方准进行生产。该条例还规定,盐业生产必须遵照规程,违者将会受到处罚。9月29日,又颁布了制盐特许条例施行细则,进一步对盐业生产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如规定制盐者必须是具有中华民国国籍的人,首先向盐场场长提交申请书,再由场长请求盐运使特许。制盐特许证券由运署存根、场署存根、制盐特许证券、缴覆等四联组成。生产环节上,在制盐特许条例规定不得超额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不得逾期生产。上述两个法规,互相补充,内容严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全国的盐业生产逐渐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山东的盐业生产就是在上述法规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了更有效地组织生产,山东还制定了符合本区特点的盐业生产管理法规。仅举两例来说明。 1925年12月,公布拟定莱州场考查盐滩暂行简章条例七条,对滩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进行监督,“滩户产存及卖出盐斤各数,滩务员必须随时亲自赴滩切实考察”,“每旬终或月终由滩务员将各户支、存两数盐斤,按照滩务处登记数目分别登明,滩摺(折)照向章列表呈报,不符者立时查追”。这些规定表明,莱州场对滩户的管理重在考查滩户产盐、存盐和销盐的数量是否一致,名为管理生产,实为防范走私。1935年3月,公布山东区稽查盐斤产量、管理储藏实施方案,对山东盐业生产和储藏作了规定。关于生产稽查有如下规定:开晒前,由各场、局或支所拟定盐场的年度生产计划,并呈报运署、分所批准。各场滩户要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分配的数额进行定量生产,需要提前开晒或者延长晒期者,必须经过山东盐运使署和盐务稽核分所的批准,否则将按照私盐治罪法进行惩罚。管理滩户的官员要将每天的盐产量按旬上报。晒期结束后,有关部门对各滩户所产的盐进行结算,如果产不足额系因偷销所致,将依法追究;如果因为天气或自然灾害所致,免予处罚。如果产量超过分配数额的5,将按照超产数量进行相应的处罚。这表明,山东出现产大于销的情况后,山东盐政当局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产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各场、局或支所及税警区随时派人巡察,特别是加强对制成的盐在归坨、归堆前的监督管理。储藏方面的管理也十分严密。各滩要将产出的盐当日归坨,没有盐坨的地方,当日全部归堆。归堆或归坨时由管理人员核实、验收、登记、编号并加盖盐印。滩户不按规定储盐者,将受到处罚。储存的盐由各场、局或支所会同税警区严格管理,并将管理办法报运署、分所备案。这一年,山东的盐产量为1191.9万担,达到了抗战前的峰值,表明限产措施是正确的。_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编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881890页。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67页。三、精盐生产及盐质管理 (一)精盐的生产管理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兴办精盐事业。1915年设立的天津久大盐业公司为我国首家精盐公司,它利用长芦丰富的盐业资源,在北洋政府的保护下,具有半官营性质,生产日趋兴旺。山东、辽宁、浙江等省相继兴办精盐事业。兴办精盐事业在于“抵制外盐之输入,而对于普通食盐色质亦经迭次调查化验”。我国精盐工业的发展十分坎坷,进度缓慢。正如时人所说:“我国自民三以后,政府已有制盐特许条例之颁布,奖励人民从事再制盐或精制盐之经营(以粗盐或卤水为原料),商人亦有精盐公司之设立。惟二十余年来呈请立案者虽有五十三家之多,但经批准者仅为二十一家,现在设厂制炼者,又仅为十三家耳。且即此十三家设于辽宁者六家,其余七家分设于长芦、山东、淮北、松江、两浙等区。”精盐公司的分布极不均衡,造成全国各盐区精盐技术的发展不均衡。兴办精盐事业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盐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促进了我国盐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盐质检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_ 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编:中国盐政实录第一辑,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99年版,第39页。何维凝编著:新中国盐业政策,正蒙书局1947年版,第61页。 尽管精盐的大机器生产带来了若干新气象,但从全国范围看,民国时期的盐业仍然是手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民国时期的治盐专家何维凝曾指出:“中国盐业犹在手工业时期,本重而质劣,虽有极少数精盐公司已用机器生产,限制既严,规模亦小。”这句话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精盐工业既受官方扶植又受官方限制的现状。 山东有烟台通益精盐公司和青岛永裕精盐公司二家。1919年12月,烟台通益精盐公司核准设立。1921年5月,通益公司正式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四十万担,但是多产不足额。1922至1929年,通益公司平均每年的产额为十七万六千余担。1923年9月,青岛永裕精盐公司核准设立,为天津久大盐业公司的附属公司。1925年2月,永裕公司正式投产,年设计产额为一百五十万担。然而,永裕公司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符,因此实际产量并不大,1925至1928年平均每年产量为九万七千担。永裕公司所产的精盐销往国内各通商口岸和日本,后者占了大部分。通益和永裕二公司设立初的资本额与资本实收数相符,分别为100万元和320万元,在全国13家精盐公司中资本额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一位。依据1933年的精盐最高限产额,通益和永裕两家分别为50万担和40万担,除无法与东三省比较外,两家的产额仅比上海松江精盐公司的产额多。这一年,通益与永裕二公司的实际产量分别为188,007担和402,846担。然而,在创办后的十年中,通益和永裕二公司呈不断上升趋势,1936年已跃居全国第二位,销往全国各通商口岸。依据鲁案细目协定的规定,青盐每年输出食盐应为一百万担至三百万担,但是日本当局的实际购买额总是达不到这个数字。从1930年开始,随着日本工业的发展和扩充军备,永裕公司和其他青盐输出商输出日本工业盐的数量逐渐增加。永裕公司输出盐的增加为精盐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促进了精盐生产的发展。 我国精盐制造方法分为三种:锅熬法、洗涤法和真空罐制造法。其中锅熬法最普通,洗涤法较为先进,真空罐制造法最先进。通益公司采用锅熬法,永裕公司采用洗涤法和真空罐制造法。据财政年鉴记载,我国使用真空罐制造法生产精盐的厂家只有山东永裕公司和上海五和公司两家,永裕公司代表了山东精盐制造的水平,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永裕公司的管理比较规范,生产精盐实行季报、年报制度。山东盐运使驻青坐办处负责复核所报数目,留一份备案,并奉盐运使署之命,对永裕公司季报、年报中的错误下令复查。_何维凝编著:新中国盐业政策,正蒙书局1947年版,第46页。 田秋野、周维亮编著: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页。 赵敏玉:华北食盐资源,盐务月报,1946年第5卷第12期,第58页。 田秋野、周维亮编著: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8页。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703704页。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712页。 何廉:华北冀鲁晋察绥五省经济在中国经济之地位,载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760页。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703页。山东盐务管理局全宗档案J1121205600002:山东盐务管理局关于战前精盐销存运储卷。1930年12月31日,财政部公布精盐通则,对精盐企业的申报条件和程序、生产条件和程序、装运标准、行销地点和手续、精盐生产企业的管理及奖惩等作了细致严格的规定。这有利于国家对精盐企业实行规范的管理,有利于精盐的产、运、销诸环节依法有序运行。该法规为山东管理精盐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1933年4月12日,山东盐运使李植藩转发了财政部的训令,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精盐限产的规定。训令的主要内容节录如下:“查精盐一项,近年推行渐广,销数日增,长江流域尤为发达。如精盐公司恪遵精盐通则,办理不善者故属不少,而营业不循正规甚或以粗盐混充精盐者,亦所在多有。长此以往,流弊滋多,亟应整理以肃鹾纲。兹经本部规定整理办法,所有各精盐公司一律重行登记。其登记手续以额销担数为标准,今年各区精盐销数约计一百三十于(余)万担,应即以此数为定额,责成精盐总会按照各公司近三年销数,平均摊算分任销额。限于一个月内,由各精盐公司向该管盐务机关报请登记。每认额一担交整理费大洋一元,报由本部给证准其按所认额数行销,并派员驻厂监查。如有不受登记者,即停止其行销,并将其销额按照其他公司近三年销数比例分拨承销。此次整理期限定为三年,在此三年内行销精盐,暂以业经登记之各公司为限,其有呈请新设精盐者,本部概不予立案,以示限制而剂供求”。可见,财政部决定整顿精盐生产,首先从产量人手,严格审批手续,在三年整理期内不再审批新的精盐项目。鉴于有的精盐公司未能遵守精盐通则,甚至以粗盐冒充精盐,质量问题也成为此次整顿的重点。据此,李植藩命令青岛盐务稽核支所将永裕公司所认销额连同应缴整理费呈报山东盐运使署。 精盐生产是山东盐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而精盐管理则成为山东盐政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盐质检定制度 我国的盐质检定始于民国时期。1921年1月颁布的盐质检查规则是我国关于食盐检定的第一部法规,为盐质检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法律基础。该规则规定,食盐含氯化钠90以上的为一等盐,含氯化钠85的为二等盐,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不得用作食盐。关于食盐所含水分,要求一等盐不得超过5,二等盐不得超过8。同年6月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还颁布了检查食盐章程,制定了统一的食盐卫生标准,规定食盐氯化钠含量应在85以上,水分在10以下,不得掺入泥沙等有害健康的杂质和过量水分。该章程还规定了检验食盐程序以及检验员自身应具备的条件,同时对违反食盐卫生的行为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这两部章程为盐质检定确定了法律规范。精盐的盐质检定是盐质检定制度的重要内容。1930年12月10日,财政部公布检查精盐章程,制定了精盐管理的国家标准,是精盐生产、运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章。该章程明确规定精盐的成分在95以上,在试行检查期间为92以上。试行期间作为改造精盐生产技术的缓冲期。精盐的检查分为两步:生产阶段由有经验的监查员负责检查,运销阶段由财政部盐务署委派的食盐覆查员负责检查。经过这两步检查,精盐的检查就涵盖了精盐产、运、销的基本环节,从而对精盐的生产质量实行有效的全程监督。关于精盐检查结果的处理有明确的规定:未经检查的精盐不准出厂,检查合格方准出厂,检查不合格者要重新回厂进行改制生产,若改进三次仍不合格,就停止生产。精盐监查员必须是盐务学校的毕业生或具有专门化学知识,检验采用化学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检查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又保证了精盐检查的质量,对精盐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国家已经把精盐的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_ 参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二辑盐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96102页。山东盐务管理局全宗档案J112120548:山东盐务管理局关于战前精盐额产率、精盐公司登记卷。山东省盐务局编著:山东省盐业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7页。 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892894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二辑盐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94页。 山东的盐质检定始于青盐对日出口,根据1922年我国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鲁案细目协定,凡由青岛输出日本的盐斤须经检定员检定合格,这是青岛盐质检定的法律基础。当时,山东只有青岛一区设有盐质检定机关,即青岛盐质检定所。山东盐质检定机关的设立在盐质检查规则颁布之后,但是在国家开始设立盐质检定机关之前,因此说山东的盐质检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按照鲁案细目协定的规定,船载盐运抵大港,承买商按照青岛盐质检定所准备的卸岸盐盐质检定请愿书,将船户姓名、品质、数量、船只登记号数及盐产地等逐一填列,呈送检定所检阅。检定员在收到请愿书后,到盐船上进行检视。检验遵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申请鉴定盐质的盐船及船户应到检定所领取竹筒,竹筒上标有请愿书号数,再回到盐船,等待检定员前来采取盐样。采集盐样要讲究方法,一般步骤是:将尖铜签插入盐中,检查上下层盐质是否一致,取出盐样约两磅,装入原发竹筒带回,如果下层盐质不及上层盐质,则取上下层各一部分作为样品。青岛的粗盐分为五种,检定盐质主要依据颜色,检定员将所取盐样与事先装入玻璃瓶内的标准盐样对比颜色,检定分等而不化验,然后取出每种盐样一杯,将同等级盐样放在一桶,作为混合盐样。检定员要将化验结果填入卸岸盐检定书,经化验合格者,发给输出盐盐质检定执照。 1923年12月,山东盐务稽核分所和盐务署驻青委员办事处颁布修正盐质检定规则草案,规定卸入青岛仓库和输出日本的盐必须由盐质检定所进行检定。“生盐及熬盐分为上等甲、上等乙、中等甲、中等乙及等外五种,用检定所所备之标本比较而定之;其加工盐即粉碎盐、洗涤盐,粉碎、洗涤盐及精盐比较检定所所备各类盐样,其色应较高上。”该草案规定,生盐及熬盐的氯化钠含量应在80以上,洗涤盐、粉碎盐及精盐应在85以上。卸岸盐和输出盐应分别鉴定:合格的卸岸盐发给卸岸盐质检定书,并在指定地点储存,不合格的按检定员的指示起卸;输出盐经检定合格者发给输出盐检定书,并正式封缄。 1930年,国家开始创办检验盐质的机关,“在产地设食盐检定所,销地设食盐覆查所,以化学方法检查食盐之品质。检定所设检定员一人,覆查所设覆查员一人,并各设助手一人,其事务殷繁者,酌设副检定员或副覆查员,以为之辅。各所初归盐务署直辖,嗣后改隶于各区之主管盐务机关。”第二年,山东王官场设立了食盐检定所,黄台桥设立了食盐覆查所,成为全国第一批设立盐质检定所和覆查所的13个地区之一。这自然与山东盐产丰富,转运和屯盐集中有关。设立盐质检定所和覆查所对食盐卫生状况的改善有很大好处,是山东盐政管理的一大进步。_ 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编:中国盐政实录第二辑,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99年版,第14351436页。 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64页。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2篇财务行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40页。1930年6月5日,山东盐运使向永裕公司转发了中央盐务署的训令,要求其改良精盐盐质。训令的主要内容节录如下:“查各精盐公司良窳不一,亟应规定标准,俾资改进。惟吾国幅员广阔,原盐组成各有不同,加以工业幼稚、技术未精,若令准照各国上等盐,所含盐化钠成分一时遽难企及,自宜逐渐改良。现经规定临时、永久两种办法:其临时办法,应自十九年七月一日起至二十年六月底为止,以一年为限,暂定精盐中盐化钠成分在九十二度以上;其永久办法,俟临时期满,实行所有精盐中盐化钠成分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为标准成分,如不合规定者,应令重行改制,以符法令”。从这段话可知,当时我国精盐生产仍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盐务署对精盐纯度的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办法的规定,表明了近代中国关于精盐质量意识的增强。该训令规定,以一年为缓冲期将精盐纯度提高到95以上,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况且还规定在缓冲期内精盐纯度达到92以上。精盐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改善食盐的卫生条件。山东在这次整理精盐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了中央的精盐质量指示。以永裕公司为例。据1930年7月17日的呈报,经青岛盐质检定所化学分析检定,永裕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氯化钠达到9531。永裕公司良好的化验结果是山东精盐生产的一大进步,以至于山东盐政当局评价说:“查(永裕)公司所制精盐中盐化钠成分,常年平均分晰约在百分之九十四度上下。天气干燥,成分在百分之九十四度以上;如遇潮湿,成分亦在百分之九十三度以上。核与现在财政部规定精盐标准成分,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山东的精盐制造以永裕精盐公司为代表,达到很高水平,超过盐务署的规定标准。_山东盐务管理局全宗档案J112120548:山东盐务管理局关于战前精盐额产率、精盐公司登记卷。四、盐业储存管理 由于盐易受潮溶化、不易保存,对盐进行储存就显得格外重要。储存属于生产的后续工作,是为保存劳动成果而作,因而把它归人生产环节。山东的储盐工作,主要方法是建设坨垣以防水防潮,兼有防止走私的目的,对运销和盐税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一)各盐场的储存状况 民国时期,山东各盐场的坨务情况参差不齐,现对部分盐场的情况作一扼要叙述。 永利场所产盐斤均须运人盐垣堆积成坨,用苇席遮盖,再用泥土密封,垣内设有排水沟,以使卤水排出。本场有盐垣三处:石家庙西垣,可存盐34万担;东垣,可存盐30万担;李家集垣,可存盐20万担。王官场有盐坨18处,坨上堆盐数量巨大,约可容盐240万担,用草苫遮盖,或者内衬苇席,外面用泥土封固,以避风雨。 莱州场盐滩极为散漫,各处所产盐斤就地在盐滩附近的空地阜台上堆积,盐堆容量较小,大者约一千余担,小者仅数百担。石岛场未建盐坨,所产盐斤堆放在滩旁的空地上,用麦秸席覆盖。本场的宁海分场用草苫遮盖盐堆。山东盐务稽核分所成立后,虽然有建设盐坨的建议,但是没有实行。 涛雒场建有乾、元、亨、利、贞五处盐坨,每坨又有副坨,存放盐堆,用草苫覆盖。山东盐务稽核分所成立后,鉴于管理不便,1917年改筑官坨10处,取消原有的各官副坨,把全场划为4区,并于各区每坨附近建筑房舍,供驻坨员警办公及住宿。然而,1927年发生匪祸,大部分坨屋被焚毁,仅墩、董、林三坨幸免于难。这次损失惨重,不仅官坨木椿被毁,就连坨址也惨遭掘坏。此后,三坨也欠修理,倒坏不堪。另外,涛雒场还有商坨30余处,零星散布,难于管理。1917年12月,山东盐务稽核分所将这些商坨全部封闭。青岛盐场在池前空地上建设盐坨,用草苫覆盖,以避风雨。盐坨分大、中、小三类:大坨约可存盐六百担,中坨约三百担,小坨约一百五十担。大港三号码头设有盐坨,属于官方管理,可存盐四万七千担;大港四号码头所建盐坨可存盐六万八千余吨,划为13区,为盐务机关向港务局租赁,租金暂时由输出商缴纳。小港盐坨可存盐三千六百余吨,后来裁撤。永裕公司小港精盐工厂的坨地可存盐一万零二十吨,用来存储制造精盐的粗盐。永裕公司台西镇精盐工厂的坨地可存盐一万五千余吨。 (二)盐坨建设 鉴于“山东各场向无官坨,王官、永利、涛雒三场虽有垣坨数十处,皆商、灶集资修筑,散漫辽阔,不便管理”,1915年盐务署命令修建官坨,派人赴山东盐场调查,估计建坨费用为90万元。因为巨款难筹,山东盐运使王鸿陆只得将建坨规模压缩,拟在王官场筑3处土坨,永利场筑土坨2处,西繇、富国两场合并后筑3处土坨,石河场建1处盐垣,涛雒场的建坨计划后延三年实行。即使如此规模,也需耗资20万元。由于资金的制约,该计划也未得到执行。不久,因为王官场各垣多次发生偷漏案件,山东盐务稽核分所提议将王官场6处旧坨改修为7处新坨,派盐警驻守。1917年开工建设,第二年建成。1917年12月,山东盐务稽核分所请准收买涛雒场旧坨10处进行改建,该场其他旧坨全部封闭。鉴于莱州场的潍县盐滩所产盐斤屡屡侵销重税区域,1924年山东盐务稽核分所请准,在该场的榆英和渔儿堡两区建筑官坨2处,所产盐斤全部存入盐垣内,不但便于管理,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走私。 1928年,中央政府召开盐政讨论会,山东提出在东岸各场建坨的议案,获得通过。为了贯彻盐政讨论会关于山东建坨的决议,山东盐政当局对各场坨务情况进行调查,查明王官场设有坨9座,莱州场有坨3座,永利场有垣2座,威宁场有坨7座,石岛场有坨1座,胶澳场有坨4座。各坨垣储盐最少者可容纳万余担,多者三十余万担。山东盐政当局建议在没有建立盐坨的地方,将盐储存于滩旁的盐台上,一户或数户将盐堆成圆锥形,由管理员司查实验收,加盖盐印,并依次编号,以防止偷漏。山东盐政当局认为,“筹设山东各场盐坨,需费约二百万元。援照淮北成案,每盐一担征收建坨费一角,于二十三年四月一日开征。渔盐、工业输出等盐则均照淮北酶切酱渔等轻税盐之例,概予免除。为赶速开工、早日观成起见,按月由盐税项下提拨二万五千元垫作建坨经费,将来仍由建坨费收入陆续拨还,并组设山东建坨委员会经理其事。”为了改变盐坨建设相对滞后的状态,统一领导山东盐坨地建设,1934年设立了山东建坨委员会。山东建坨委员会拟建筑或整理166坨。建坨的原则很灵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方案,不搞一刀切:有的盐场不建场坨,如胶澳场产盐主要输出日本,随时由滩直接运往青岛码头,因此没有建立场坨的必要;有的则废弃旧坨,另建新坨,如永利场原有石家庙官、商坨各一座,拟均废弃,另在靠近滩场地方建筑新坨;有的则对现有场坨进行改造,如王官场拟对已有商坨进行改造,该场滩地散漫,运输极为便利,加上管理方法落后,设备陈旧,极易形成走私,因此王官场成为山东建坨的重中之重。莱州场则计划对渔儿堡及榆英两处现成的官坨加以利用,还准备收买已建的商坨备用;金口场的数处滩地散漫,_盐务署、盐务稽核总所编:中国盐政实录第二辑,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8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99年版,第14341435页。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58页。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698页。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下册,第14篇二十二年度财政大事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2514页。沈本强等编:盐务概况上篇,第4章东盐,民国年间铅印本,第30页。原有场坨打算一律裁撤。石岛场所属的葛家港盐滩8副及南海盐滩3副过于零散,不便管理,因而全部废除。山东盐场滩地极为散漫,因此建坨工作比其他各区更难。在全国建坨的大形势下,尽管山东困难重重,从速建坨却提上了日程。当时已有人提出建坨的迫切性,指出建坨“根本办法,要在打破场界,统计全区平均产销,实行限制产额,务使供求相剂,庶几东盐可得而理欤”。山东的建坨计划先从莱州场人手,设立8处场坨,石岛场设62处,金口设21处。胶澳场原有盐坨3处,所以不在建坨计划之内。 为了规范建坨工作,山东还加强了有关盐坨的法规条例建设。以青岛为例,1924年4月,公布盐务署核订管理青岛大、小港盐坨章程十一条规定:“凡胶澳区盐田所产之盐运往青岛,无论为输出日本或朝鲜或其他奉准地方或行销内地,为食盐或工业用盐或渔盐,均须先行存储于大、小港之坨地。”还规定金口场盐田纳税的盐也可以在大、小港坨地储存,盐坨地由青岛的盐务行政和稽核机关会同管理。存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进行盐的检定,划分等级,才准卸岸入坨;其次,存盐应由盐的主人出资按等级分别堆存,盐主可以索要存盐证明书。盐人坨时应由坨务员用司码秤过秤,验放员监督;出坨时由验放员过秤,坨务员监督,盐主应出示放运联单,否则不得放行。该章程于公布的当年实行,对规范青岛储盐起了很大作用。1933年以后,为了督促场商改善盐民生活,并加强盐场建设,山东开始着手兴建仓坨,建坨计划宏大,但是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没有取得大的进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东的建坨工作被迫中断。_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全宗档案号266,卷号8874山东区:新盐法改革场产办法案,山东盐运使李植藩呈财政部(1935年3月5日)。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674页。 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66页。 何维凝:产盐收仓及其有关问题盐政刍议仓收篇,盐务月报1946年第5卷第12期,第2122页。 五、盐业生产管理效果的考察 民国时期,山东的盐业生产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盐业生产不断增长,盐产质量有较大提高上。盐产质量的提高在盐质检定制度一节已经论述,兹不赘述。民国时期,山东盐业产量总体上呈曲折上升态势,奠定了在其全国各大盐区中的重要地位。晚清时期,山东的盐产量尚未建立严格的统计制度,因此产量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但是从额定引数和票数也能大体推算出山东的盐产量。晚清时期,山东引额为400,500道,合市秤1,913,300担;票引171,240张,合市秤799,800担,两者共合市秤2,713,100担。然而,晚清时期山东很少能够销售足额,因此可以断定山东盐产量一般达不到市秤2,713,100担。清末最后三年,山东盐产量如下:1909年达897,709包;1910年为409,879包;1911年为267,010包。每包400斤计算,三年的产量分别为司马秤359万担、164万担、107万担。这三年中,各盐场产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王冈、官台、石河、西繇、涛雒、富国、永利、永阜。经过一系列开新滩、修旧滩的增滩措施,清末山东盐滩的数量已十分可观,这成为盐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山东盐滩有井滩、沟滩之分,井滩、沟滩又有大小之别,清末民初的盐滩统计表如下:_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全宗档案号266,卷号8874山东区:新盐法改革场产办法案,山东盐运使李植藩呈财政部(1935年3月5日)。 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上册,第5篇盐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版,第674页。 山东盐政史未定稿,第2卷场产,民国年间誊印本,第66页。 何维凝:产盐收仓及其有关问题盐政刍议仓收篇,盐务月报1946年第5卷第12期,第2122页。 丁恩说,晚清时期山东的额定销额为二百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五担。参见丁恩著:改革中国盐务报告书,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88年版,第173页。 凌文渊著:中国盐业最近状况,正蒙印书局1913年版,第46页。凌文渊著:中国盐业最近状况,正蒙印书局1913年版,第109页。 应当说在同等条件下,盐滩越多,晒盐面积越大,总产量越高;反之越小。当然,盐滩数量与盐产量并不成正比,因为盐产量是自然因素、生产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