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doc_第1页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doc_第2页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doc_第3页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doc_第4页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艺术源 提炼成神迹退回去60年,现在恐怕有些年轻人体会不到,因为你们是生活在和平繁荣的时期,60年前正是烽火连天、国难当头那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可就在这个当口,在延安、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毛主席召集当时在延安的一些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召开了长达三个星期的文艺座谈会。5月2号毛主席在开幕的时候,发表了引言。在5月23的时候,又发表了结论。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隔60年了,在这60年中间,我们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作为这样一篇著作,它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呢?除了它的历史意义以外,我觉得现实的意义还是有的。也就是它的基本精神还是有的,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另外也是作为一个教书的,我们曾经读过这个著作很多次,我觉得它的一些基本的道理在今天我们仍然值得好好地研究、深入地研究。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真理是要与时俱进的,那么作为60年前这次讲话,它的一些主要精神同样也是与时俱进的。譬如当时提出了一个两条战线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是军事战线,一个是文化战线。我们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这是军事战线,但是文化战线也绝对不可忽视。因为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所以在当时那种战争中间,残酷的环境中间,我们仍然没有忘记文化。那么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么一个时期,我想就更应该重视文化。那么现在情况变了,我们没有处在战争年代,是和平的年代。那么现在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给予同等的重视。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觉得在那时候提出来,我们对文文艺作品需要有一种标准,这就是两个标准的问题。当时提出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的问题。特别是在这次讲话里面还明确地讲到,任何一种抽象不变的政治标准和抽象不变的艺术标准那是不存在的。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来说,他认识真理是结合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再有里面提到一个为大多数群众服务的问题,当时群众的组成面主要是参与抗日战争的这些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统一战线所应该团结的这一部分群众。那么在今天,作为提出三个代表的精神之后,我们的文艺也还存在一个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这个问题。我们针对社会上一些文艺界所表现出来的大家不太满意的现象来想一想,我看往往发生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背道而驰的认识。我自己呢,体会是比较深的,但是我想全面地铺开来讲三小时、四小时,讲一天也讲不完。我只是想结合自己的一点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文艺教学的实践,来谈一谈自己对于学习这样一篇著名讲话的体会。我觉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里面,特别提到一个就是熟悉群众的问题。你不熟悉群众的语言,你不熟悉群众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很苍白、很空虚,无意中制造出一些不三不四的和群众格格不入的语言,这样你的文艺创作怎么能打动群众?群众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文艺学习,特别向民间的一些群众文艺学习的这样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对于人类几千年、几百年流传下来,西方的、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学艺术,我们要不要继承发扬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间,特别提到对于古代的一些文艺传统,我们不能拒绝吸收它的影响,要把它有益的成分吸收来,作为我们今天此时此地人民生活源泉中吸收营养,进行创作的一种借鉴,而且有这个借鉴和没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这里面有文野之分、有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和快慢之分。但是这种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一些创作,如果完全照搬外国的和传统的,当时毛主席讲,这是最没有出席的文艺教条主义。那么我想针对今天我们面对的外国文艺的大量涌入,我们是不是还有这种照搬西方的一些文艺的这样一些弊病呢?我想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在这里面特别提到了一个文艺创作的惟一的源泉那就是生活。我觉得我们现在好多文艺创作脱离了生活,所以重温这次讲话,能让我们回到了艺术的一些创作的基本的原点。我自己是有体会的,特别是对于民间的民族的文化,我觉得西方文化乃至外国的文化传进来,在一个开放的世界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西洋的文化学来了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也挺好,就像我们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可能有一些同仁,忘记了坚持一些民族固有的、非常有特色的东西。看到了麦当劳而丢掉了馅饼,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偏颇的看法。对于外国有益的东西,作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历来都有包容性,但是必须要洋为中用,一方面古为今用,一方面洋为中用。我觉得在文艺创作方面,要特别地注意不能忽视我们原来民族固有的一些特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作为文化体系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是世界上惟一的一支从三皇五帝之前,直至今后像浩浩长江一样,无一日一时一刻的休止,这么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具体系,它中间没有间断过。因此我们这么深厚的五六千年的文化积淀,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数家珍一般来重视它。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吸收其他民族国外的一些有益文化,不能忘记自己的特性。现在我们经常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我们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六十年前,在沿岸文艺座谈会讲话里,其中就有类似这种精神内容。当时毛主席说,有些看来很有地方色彩的东西,可是它却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东西,至少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比如法捷耶夫所写的是一支很小的游击队,那是在他毁灭这部作品所表现的。鲁迅先生他也在那个时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说越是有地方色彩的倒可能有一些更广泛的影响,能够引起国际的重视。所以后来我就想到,我们出国访问团、文艺访问团像梅兰芳先生,是第一个把京剧打向世界的这么一位京剧大师。当他在莫斯科演出的时候,作为世界上两大戏剧体系的创始人或者说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非常惊讶,他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三个戏剧体系,那就是梅兰芳戏剧体系,实际上是以梅兰芳先生的名字所标志的中国的传统戏剧的体系。那么直到不久以前,我们传统戏的精华代表之一昆曲,已经被批准为联合国的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财富。所以我觉得这些传统方面,我们真要如数家珍一般地要保持住,不能够丢掉。这是宝贵的一种人文环境中间的历史人文环境的载体。离开了这些载体,就会影响我们这个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只有在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中间,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出一些时代的这样一些文艺人才,这是绝对不能够断档的。特别是平常我们在吸收传统文化中间还应该提到的,往往比较重视白纸黑字的、传之有序的这样经典的东西。这固然重要。比如从杂剧元曲一直流传下来,到近代我们京剧昆曲梆子等等。但是我们就发现,这些高级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他们和另一种往往不太引起忠实的民间的文化艺术之间,他们是有血肉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譬如说诗歌,最早叫采风,各地方有一些民歌,有一些文化人到那儿收集来之后去粗取精,比如第一个做这个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孔夫子,就是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的这位圣人。收集来这些民歌,最好出了一本诗集,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诗经。孔夫子评价它,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斯无邪。就说这三百篇里头没有玩邪的,都是很正气的。现在讲是健康的东西,它显然是民间的,是民歌,可是日久天长以后,它却成为儒家文人必读的经典。实际上中国很多作为专业文人的著名文人,他们一些作品最早也都来自于民间。我的父辈李苦禅教授和我,我们都是从事中国写意绘画创作的,写意画最早也是产生于民间陶瓷上画的非常简练的那样一些意象造型。在唐带的一些瓷器陶片上面就有这样一些造型,毕克官先生在这方面首先提出来写意画它最早是不是受民间画工的影响,我说是的,我很同意这个观点。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仔细考察我们很多民间的这些文化形式,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我们还应该好好地从里面吸收营养纳入我们自己的研究课题,放在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我们的艺术教学中间。譬如说这语言吧,我们传播思想、传播文化,最普遍大家最容易接受的这种形式就是语言的形式,我们有时候在公开的场合听到一些很苍白的语言,我觉得它重要的一点就是脱离群众。你不信你到群众中间去,迈开你的双脚,那些老乡们聊聊天,跟北京小胡同里的一些老人们聊天,跟各地一些群众,完全放下架子、平等相待地倾心地跟他们聊天,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语言非常生动。我觉得在这方面老舍先生作为京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作为满族人,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他把北京地方的一些最有特色的语言,他吸收出来、提炼出来,变成了他的最有京味特色的文学语言。但是提炼的过程却是一种很艰难的劳动过程,它不是简单地拿来一些民间语言就用。苏叔阳先生曾经回忆说老舍先生讲过,北京好多民间的语言那来就像和面一样,它要醒一醒才能用。这个比喻相当之形象。我觉得现在有些文艺的概念总是讨论不清,这往往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就是从概念到概念,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里所提到那个毛病,往往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这样的话就是在书斋里争来争去,譬如说什么叫意象?意思的意,形象的象。我们看一些东西,照相机照下来的形象,肉眼看到的形象都是表象,那么这样的形象,我们从事一些造型创作,这只是一种语言。但是随着这种形象语言的发展,又产生另一种形象。就是它把你看到的形象综合起来加以提炼取舍,产生一种意象。其实这个很好理解,譬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的精神代表就是龙,这个世界上从来过龙,至于所说的地质学上的恐龙,是我们后来起的名词,我们历史上没有这个词叫恐龙。那么龙实际上就是我们祖先所认为自然界鸟兽里边最美的部分把它综合起来,先制造了一个龙,后制造了一个凤。龙那是鹿的犄角,牛头,蟒的身子,鲤鱼的鳞,一些爬行动物的背鳍,尾巴却是梭猊的,梭猊就是传说中的狮子,四肢是市肉动物猛兽的四肢,而爪呢,又近乎鹰爪。两条须开始从鲤鱼的须延长,最早龙的造型的须很短。唐朝那时候须最开始时画得很短,到后来变成长的须,表现它在云中间飞动的那种动作、那种轨迹。同样凤凰也是,它整个体型,应该说是仙鹤的体型,孔雀的尾巴,再加上鸾凤的灵眼,综合在一起,它脖子上的毛是大红公鸡的毛,两条腿是仙鹤的腿,翅膀上撅起的小黄翅,那是雄远洋的翅,它那个冠子是灵芝草,嘴是鹰嘴。很有意思它眼睛长的是人眼,鸟的眼睛是圆的,凤凰的眼睛是人眼。所以描写关公是丹凤眼,实际上人眼挪移到凤凰身上,又从凤凰的身上又挪到了关公的脸上那种形容。实际上意象这个概念,在我们祖先的文化那里并不新鲜,有悠久的传统,司空徒诗品里就提到了,“意象欲出,造化于奇”,当然再早追究还有这方面痕迹,就不多说了。那么这是文字记载的东西,另外在民间流传口传心授一些文化叫做无字文化,我把这些民间艺人叫做不识字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他们那里通过语言艺术,非常高级的语言艺术,所描述的很多形象也是意象,就这么说吧,在中国的造型艺术领域里,不管文学里面出现的形象描述,还是我们美术领域里出现的形象,占统治地位的,占主流的形象,早已经是意象而不是表象。你像秦始皇陵里面的那些勇士和马,它接近于表象,但是后来被主流淘汰了,以后出现的到唐朝汉代的马,马踏匈奴那个马多雄壮的意象,唐三彩里的马已经大大高于始皇陵里的,接近于表象的马。那么在民间艺人里头,这方面有着非常雄厚的财富。我经常讲写意画,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在社会上,什么叫写意画?我总要谈,那么我就说它是写出的意象,什么叫写出的意象?是用书法的笔趣所勾画出来的意象的。这个意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夸张,夸张它的特点,综合很多东西的特点。那么这中间就要取舍一些东西,那么你夸张到什么地步才合理?这个我的父亲李苦禅教授经常讲夸张是重要的,但是要怪而求理,不能太怪的。那么究竟夸张到地步才是合理的?这个理由谁来决定?我认为由最大的权威来决定。这个权威是谁呢?就是群众。群众听懂了,能接受了,觉得你那么夸张正合适,大家理解了,这就是最合适的度。我们做任何事情超越了规定的度,它就会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或者说它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譬如说我们山东有位英雄,大家都知道,就是水浒传里那个武松,山东大个,很有力量,你随便夸张他有八丈高,那不成怪物了,三头六臂那不是怪物了嘛。我觉得在山东快书武松传里面,高元钧先生所塑造的武松的意象,就是非常楷模的意象,我已经把它纳入我的课程教材。我觉得他描写的武松,那真是夸张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合理。他的夸张为什么合理呢?他是把武松纳入一个观看武松者的主观镜头之中,而这个观看武松的这个人又是处在一种受惊吓的特定心境之中来看武松,人在不同的心境底下看同样的东西你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恰好是意象的生命所在。这里描写的武松是怎么出场呢?是在景阳岗打虎的那一场,这个武松一路上又渴又饿,天又热,忽然看远处树林里闪出酒旗,高兴极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店里,连喊三声酒家拿酒来,结果呢?没人应。没人应怎么办?武松的脾气还禁得住吗?一拍桌子大叫一声,酒家拿酒来,这一喊可不要紧,震的房子直掉土,震的柱子直晃荡,只震得那酒缸嗡了嗡了震耳旁,这后头老板吓坏了,闹地震了?这什么事?我出去看看去,这一看,噎,山东人的惊讶的词,不是现在哇,也不是平常北京话的唉哟,是噎,从这儿开始,就描述他眼里武松的意象。这大汉少说也有一丈二,膀子一乍有力量,脑袋瓜子赛柳斗,两眼一瞪赛铃铛,伸出胳臂是房上的檩,皮锤一攥赛铁夯,伸出巴掌簸箕大,手指头拨拨楞棒槌长,他描写的武松是这样的意象。群众都能通过、能接受。那么武松传老出武松,那么武松每次出场都是这一套,就犯了一种雷同描写的弊病。那么下次出场是因为杀了西门庆,解到孟州去过堂,从迷迷胡胡老爷在案子后头,打盹儿的老爷的眼睛里忽然看到的武松,他又有另一种描写,到了堂上老爷就生气,犯人为什么不跪着?莫非腚上痒得慌,这个衙役说,禀老爷,犯人跪在地当央。跪着呢?我量量,他跪着咋比站着长?原来他的大案子挡着武松的下半身,加了个身段意思这儿有个案子,看着武松是跪着,怎么跪着咋比站着长。这相当形象。后来接着描述,老爷我长这么大,我没见过这么长的汉子,站起来站起来让老爷我好好量量。老爷这里一发话,呼呼啦啦站起来,脑袋瓜子看不见,两个膀子到房梁。他用的是仰视的主观镜头,相当地形象。京戏主要表现历史,历史和现实要拉开空间、拉开时间,怎么样让人感觉空间、时间的距离感?首先它整个唱念坐打、装束,布景叫介末子,全都跟生活拉大距离,生活里没有穿着硬拷上大街的,没有勾着花脸上大街的,也没有一招一式都这架式在生活里,除非是戏迷,他首先拉开距离,这样让你有一种历史的距离感。然后他再把生活中间的情节给它以程式化,又感觉它是在我们生活中。所以呢,对一些塑造京剧形象比较好的、典型的这样一些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我们往往前头称一个“活”字,比如说袁世海先生,称他“活曹操”,他三代艺术家的成果结晶于袁世海先生一人之身,所以称他为“活曹操”。他创造的曹操是艺术上的像,这就是意象,这是相当高的。在这方面我们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我们不落后。咱们科技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但不要认为我们一切都落后。我们的文艺相当之先进,有些见解是相当超前的。有的外国人到中国来看,说你们的花园里摆那些石头是抽象派雕塑?我们说不是,还没有抽象派词的时候,我们中国早就有这种欣赏的习惯。就是我们觉得它是大自然创造的,可是经过审美选择,选择一个好的方向,底下放什么样的座?摆在我那居室的什么位置?那是小块的,那叫清贡,叫山子。我摆在院里头也有叫山子的,也有和花园整个配合成一块的。等于把大自然的一部分挪到了我的家里,或者说我的家就融汇在大自然中间。那是我们中国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在这方面的表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石头是什么雕塑。既然意象造型在我们传统的艺术中间已经成为主流,那么它反过来,返回来影响群众,群众也愿意接受这种意象虚的这种造型,或者愿意欣赏这种意象造型。那么由于群众愿意欣赏这样的艺术造型,那么又返回去,让这些表演艺术家们也要在意象造型方面要特别地下功夫。我印象很深刻的有一段,由评书移植到了相声,八扇评里的一段,描写张飞的意象。那实在太精采了,我只摘了一段,就是赵云怀揣着阿斗一直跑到当阳桥边,到了当阳桥边之后,张飞在那里接应。张飞言道,四弟休得惊慌,快快过桥寻俺大哥便了,此地有俺张某再次料也无妨。说话间那曹操是千军万马黑压压铺天盖地而来,曹操在青罗伞盖之内,但见当阳桥边耸立着一员战将,如若黑铁塔一般。曹操问道,此系何人如此大胆?一旁夏侯敦言道,启禀丞相,此人便是那莽撞人张飞、张翼德也。此言不出还则罢了,此言一出,曹操早已吓得魂飞天外,曹操说想当初,那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解我白马之危之际,曾对我亲后言道,他有一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于万马营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当时便将此人姓名记于袍角之下,今日亲自一见果真不凡,忙命扯下青罗伞盖,手搭凉棚,仔细观瞧,注意,张飞的意象开始显现。手搭凉棚仔细观瞧,但见那张飞,张翼德将军是豹头环眼,面如熨铁,黑里透红红里透黑,颌下扎里扎煞一副钢髯,恰似钢钉尤似铁线,头带镔铁盔,上有二龙戏宝的红缨飘洒,装饰的八宝名曰纶罗伞盖,花冠于长,腰系丝銮带,身披大叶索子连环甲,内衬皂罗袍,足踏虎头战靴,胯下一骑乌黑油亮的战马,名曰是万里吞云兽。那张飞张翼德将军是手使丈八蛇矛,威风凛凛,纹丝不动,这曹操正在观瞧,只听得晴空霹雳一声雷,呔!你曹操既然领着众兵将前来,你是或进、或退、或攻、或战、或争、或斗,而今你是不攻、不战、不进、不退,真乃胆小如鼠,匹夫也!此一喊可不要紧,只震得曹操身边一员枭将是肝胆剧裂,大叫一声落马,头破身亡。于是曹操军中大乱,人马相踏之间,又不知死伤几许?正在乱中又听得晴空霹雳。呔!第二声喊,但见那当阳桥下是顺水横流。呔!第三声喊,只听得喀嚓嚓,扑嗵嗵,那当阳桥梁剧断,是落入江中顺流滚滚而下。后世有诗证曰,当阳桥前救赵云,吓退曹操老奸臣,晴空霹雳三声喊,万古流芳莽撞人。我自己呢从事的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教写意绘画,也开一些大讲座,谈些传统文化,我自己绘画专业呢主要就是写意花鸟画,那么在我们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中间,一直存在一个继承发扬这样一个问题。写意画从唐宋之际产生,直到今天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可以看到的写意画作品来看的话,写意画至少有八百年的历史。过去称它为文人画,从它的称呼来看,它主要是由文人,一些文化人来从事的绘画。它把一些文化修养放在它的笔端,所以往往寥寥几笔,非常简练地表现出很深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创造了一种非常高级的一种意象造型,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那么作为这样一种有着深厚的古老历史传统的写意绘画,在我们今天怎么样发扬光大?怎么样面对这样一种开放的国家、开放的世界?我想还是跟我刚才谈到的,对于曲艺文学和戏曲那样的继承是一样的精神。也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里面所教导我们的精神。对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批判地吸收其中一些有益的东西。咱们譬如说历史,我们画四君子画,松竹梅兰菊,主要是画梅兰竹菊叫四君子。这个梅花好像很抗寒拒寒傲霜,能在冬天开放。实际上冬末春初,基本上达到零上一二度开始。那么作为这样一种花,我们文学家把它赋予自己一些人文的色彩,言物而寄情,同样画家画它,也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梅花上。随着时代的不同,赋予梅花的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在过去古代的文人画家笔下,他的梅花有的表现自己个人的孤傲之情,或者由于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而一种抗拒的精神,但是我们总感觉它是属于个人精神的一种表露。那么当我们中国进入了近代之后,整个历史的节奏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变化。譬如到了齐白石那个时代,他作为一个从湖南的民间画工、民间小器作坊木匠出身的这样一个画家,来到了六朝古都的北京,他曾经也画那样一些文人墨客画过的梅花,但是却发现了问题。就是当时著名的另一位学问家、大学问家陈时增先生提出来的,恐怕你这些画欣赏的人太少,能不能变画法。齐白石老先生当时还不太老,60岁上下。他就把自己在民间画工历程中间所吸收的一些民间的美术色彩、民间的一些意象造型的观念,他融合到了传统的文人写意画中间,在这样一种非常正宗文人写意画中间,创造出了他独特的意象造型、独特的一种色彩。当时他创造的红花墨叶派,这是别人后来说的。他不这样称呼,大的红牡丹,老百姓谁看了谁高兴。一般中国人在欣赏趣味方面,都觉得这样一种牡丹象征着欣欣向荣、富贵荣华、吉祥,但如果加绿叶,它们就显得太俗气了,白石老人就用墨叶子,整个画面呈现黑白红这样一组。四千年以来证明,这样一组颜色既鲜明明快,又最沉着的这么一组颜色。黑白红,相当醒目,以后呢,他又自己制作了一些颜料。包括一些当时的新颜料和他传统的颜料配合在一起,所以齐白石老先生他的画上所用的颜色,从材料到技法方面都有大大地创新,超越了前人。因此形成了这样一种雅俗共赏的大写意花鸟绘画,堪称为旷代宗师。中国写意绘画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叫作画家。如果你的风格到了你的晚年基本上定型了,大家就可以称他为大师。当然就指的这种定型,是非常高层次的定型,称他为大师。那么当他这种影响,形成了很多人学习的这样一种宗派。宗派可不是宗派主义,形成了派,都去宗他。那么这样的大师,就上升一格,称呼叫做宗师。中国美术史上能够称为宗师的人是寥寥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