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荆门市2014年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语 文一、考试性质初中语文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二、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三、命题原则 1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近三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4试题中要选用适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根据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五、内容目标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1)识记 A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 E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2、文学常识(1)识记 A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3、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2)理解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现代文阅读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 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乙、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3)探究 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5、写作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表达应用 E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书写工整3分,不写错别字3分(错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三分。书写工整、美观3分;书写清晰、工整2分;书写整齐,无涂改1分)。(2)发展等级深刻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六、考试时间与形式1.闭卷、笔试。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七、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3年基本相同。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2.试卷难度及比例(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八、卷型结构板块安排。2014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块作文。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九、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在作文中考查。7.文章阅读: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3荆门中考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4年选出课本中的53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附录一 作文评分标准:(一)基础等级评分标准40分一类(4036)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面整洁。记叙详略得当,过程描述具体。二类(3530)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工整。记叙有详有略,过程描述完整。三类(2920)基本符合题意,有文章中心,内容较单薄,感情合乎情理,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书写清楚。记叙详略基本合理,过程描述不够具体。四类(190)偏离题意或文不对题,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感情不合常理,结构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语病较多,字迹难辨。记叙详略不当,过程描述不具体。附加标准错别字3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3分。字数不足600个的可相应降级评分。不写题目,扣2分。(二)特色等级评分标准(10分)特色等级评分主要从四条来衡量:记叙生动感人;选材切近生活;有文采有细节;有新意有感悟。分三等来评分:上等(109)具备三条或四条,或者其中一两条特别突出者。中等(85)三条做得中等者,或者其中一两条做得较好者。下等(40)其中一两条有所体现者;三条均不明显者;看不出有什么特色者。附录二 初中诗词鉴赏必考篇目53首七年级上(9首):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过故人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观书有感七年级下(4首):山中杂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八年级上(11首):望岳、春望、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黄鹤楼、送友人、秋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15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苏幕遮九年级上(8首):望江南(梳洗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商山早行、卜算子咏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九年级下(6首):从军行、月下独酌、登楼、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雁门太守行数 学一、考试性质初中数学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二、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三、命题原则1.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2.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3.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4.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5.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6.试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四、考试范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五、内容目标1、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的进行基本运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的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含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2)“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与交流的意识、能力等。(3) “数学思考”方面的考查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4)“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5)“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2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了解(A);理解(B);掌握(C)。具体涵义如下: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3体现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考察。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具体内容的考试要求及目标层次要求详见下表。考试内容目标要求内容知识要求了解(A)理解(B)掌握(C)数与式有理数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及大小、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运算的应用实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立方根的表示乘方与开方实数与数轴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范围近似数二次根式及运算代数式代数式的表示及意义代数式的求值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幂的意义、整式的概念科学记数法及整式的运算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了解“十字相乘法”)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及运算数与代数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组列方程估算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方程根的检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函数函数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函数及图象分析简单函数中自变量的范围、求函数值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一次函数的应用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点、线面、角点、线、面、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及大小角平分线的性质相交线与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性质垂线、垂线段的概念及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全等的判定等腰、直角、正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及应用四边形多边形的概念、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线段、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圆圆的有关概念弧、弦、圆心角的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性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与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切线的判定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投影与视图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与判断、三视图与实物的关系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物体阴影的形成、视点和视角的含义、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根据展开图判断实物图形与变换图形轴对称、平移、旋转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基本性质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至二次变换后的图形图形的相似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图形的相似,相似图形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图形的位似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利用位似放大或缩小图形、相似的简单应用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图形与坐标点与坐标的关系图形变换与坐标变化运用不同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图形与证明证明的含义利用公理或定理证明命题统计与概率统计总体与样本的关系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频数、频率的概念,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及简单应用统计结果的判断和预测,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概率概率的意义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通过实验获得事件的概率综合与实践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研究方法六、考试形式、时间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及升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七、试卷难度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难度值为0.70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为0.400.70之间的试题为中档题,难度值为0.40以下的试题为较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比例约为622。试卷的总体难度约为0.500.60,代数内容(含概率与统计、锐角三角函数)约占60,几何内容约占40。八、试卷结构试卷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填空题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每小题3分,共15分;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分值相应为8、9、10、10、10、10、12分,共69分。全卷总题量(含小题)为24题(选择题12小题,填空题5小题,解答题7题)。命题中应设计结合现实情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英 语一、考试性质初中英语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二、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本考试大纲。三、命题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难易适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考查。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做到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对初中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和事业发展。四、考试内容与要求以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的范围,覆盖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新教材(Go for it!)内容,兼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需要,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运用,强调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鉴于试卷命题形式和中考方式的限制,英语考试将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主要参考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五级的内容和要求及相关的附录,同时参考三级和四级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市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制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五、考试范围以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考试范围。六、内容目标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能力。在确定具体考试内容和标准时,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五级目标”的基本要求及相关附录的内容。七、考试形式、时间听力测试和笔试,同卷进行,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形式。听力测试和笔试时间总计120分钟;其中听力测试不超过20分钟。八、试题难度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九、试卷结构试卷包括听力测试和笔试两部分。总分与各部分分值:总分120分;听力部分20分,笔试部分100分。主客观题比例:约4:6。听力测试与笔试题型听力部分(共两节,满分20分)第一节 听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考生都将有10秒钟的时间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每小题1分,满分5分)第二节 听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考生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每小题1分,满分15分)知识运用 (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 单项选择。(共15小题,满分15分)第二节 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 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阅读理解(满分30分)阅读5篇短文,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阅读理解要求:1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2要对具体的事实、细节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以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3要了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能(共三节,满分40分)第一节 单词拼写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或括号里的汉语或单词提示,把所缺单词写在横线上,并注意其变换形式。(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第二节 完成句子 根据汉语提示,用句末括号内所给的英语单词完成句子。 答案不超过5个英语单词。(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第三节 书面表达 根据所给信息,写一篇80100字的短文(共1题,满分20分) 五级写作评分标准档次(分数)评分标准第五档(1820分)很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写作任务。包括所有内容要点,结构完整,语句流畅,意识清楚、连贯。使用较为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法和词汇错误极少,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第四档(1417分)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基本上包括所有内容要点,结构较为完整,意识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少,格式基本正确,书写较为规范。第三档(1013分)基本上完成了规定的写作任务。包含主要内容要点,结构欠完整,少数语句不通畅,意思基本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多,格式基本正确,书写基本规范。第二档(69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只包含少数内容要点,结构不完整,多事语句欠完整,意思不够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多,影响理解,格式不够正确,书写欠规范。第一档(05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只写出个别要点,结构不完整,多数语句不完整或意思不明,语法和词汇错误很多,书写不规范。题型比重2014年英语学科学业考试考试试题,分别考查考生英语听力水平(占17%)、语言知识运用(占25%)、阅读能力(占25%)和写作技能(占33%)。 试卷整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和时间分布试卷整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和时间分布列表如下(命题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题量和分值作微调):题类内 容节题 量计 分参考时间(分钟)第I卷 选择题第一部分:听力技能二20 (1-20)2020第二部分:知识运用一15 (21-35)15 3025二15 (36-50)15第三部分:阅读技能一20 (51-70)3040第II卷 非选择题第四部分:写作技能一10 (71-80) 10 4035二5 (81-85) 10三1 20总计4986 120 120物 理一、考试性质初中物理学业与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二、命题依据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三、命题原则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6科学性:严格按照科学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四、目标内容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物理命题将关注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突出对初、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内容与方法的考查。(一)考试范围考试范围为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探究融入科学内容中进行考查。(二)考试内容与要求物理学科考试既重视考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考查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1、课程目标要求物理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三大类,认知性目标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技能性目标包括独立操作一个层次要求;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要求。(1)认知性目标要求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所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等。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所用的行为动词有:认识等。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解释、理解、计算等。(2)技能性目标要求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等。(3)体验性目标要求经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建立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和运用物理学中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探究技能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等。认同: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的相应反应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关心、关注、有意识。内化:学习者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学习使得某种态度或行为成为其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养成等。2、内容标准的层次要求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标准,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3个一级主题及14个二级主题确立的考点及水平层次要求如下表。其中认知性目标中的A、B、C分别表示了解、认识、理解;技能性目标中的D表示独立操作;体验性目标中的E、F分别表示经历、认同。主 题考 点水平层次要求认知技能体验物质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A(2)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A(3)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A(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A(5)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同点和沸点A(6)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A(7)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A(8)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A(9)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A(10)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D(11)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E(12)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E(13)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F 物质的属性(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A(2)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揣述物质的这些属性A(3)知道质量的含义A(4)了解人类关下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A(5)通过实验,理解密度C(6)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C(7)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D(8)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D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A(2)知道原于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A(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A(4)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A(5)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A(6)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A(7)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A(8)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F(9)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F新材料及其应用(1)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A(2)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A(3)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E(4)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F运动和相互作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1)知道机械运动A(2)举例说叫机械运动的相对性A(3)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A(4)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A(5)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A(6)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A机械运动和力(1)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A(2)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A(3)用示意图描述力A(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A(5)知道简单机械A(6)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A(7)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话的关系A(8)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A(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A(10)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A(1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B(1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B(13)通过实验认识浮力B(14)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C(15)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C(16)通过实验理解压强C(17)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D(18)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D(19)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D(20)会测量力的大小D(2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E(2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E(2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E声和光(1)了解乐音的特性A(2)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A(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A(4)知道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A(5)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A(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A(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A(8)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B(9)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B(10)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E(11)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E(1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E(1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E 电和磁(l)知道地磁场A(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A(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A(4)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A(5)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话中的应用A(6)知道电磁波A(7)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A(8)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A(9)通过实验认识磁场B(l0)观察摩擦起电现象E(11)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扣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E(12)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E(1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E能量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l)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A(2)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A(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A(4)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B(5)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B机械能(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A(2)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A(3)举例说叫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A(4)知道机械功和功率A(5)用生活中的实例说叫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A(6)知道机械效率A(7)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A(8)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A(9)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 内能(1)了解内能和热量A(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A(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A(4)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A(5)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B(6)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E电和磁(1)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A(2)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A(3)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A(4)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A(5)了解家庭电路A(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B(7)理解欧姆定律C(8)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C(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