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语文资料1.doc_第1页
学业水平语文资料1.doc_第2页
学业水平语文资料1.doc_第3页
学业水平语文资料1.doc_第4页
学业水平语文资料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一、文学常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字词知识积累 怅:失意。 文中表达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情。 携:带领。 遏:阻止。成语有“怒不可遏”。 廖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文中指特殊,不平凡 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 万户侯: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指大军阀,大官僚。荀况一生著述甚多,后人编成荀子,其中大部分是荀况的文章,其余为其门人所做。较之论语、孟子,荀子已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共收文章 32 篇,其中劝学是 1 篇节选。解题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勉;学习)总结: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中心论点,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古今异义(古/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9、而绝江河(渡/断绝)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劝学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特殊句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式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省略句式指出下列“而”的用法j表并列 k表承接 l表修饰m表转折 n表递进 o表假设1、而青于蓝 表转折 2、而寒于水表转折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4、知明而行无过表并列5、终日而思表修饰 6、跂而望表修饰7、登高而招表修饰 8、而见者远表转折9、顺风而呼表修饰 10、而闻者彰表转折11、而致千里表转折 12、而绝江河表转折13、而神明自得表承接14、锲而舍之表承接15、锲而不舍表承接16、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表假设指出下列“也”的用法 j表判断(句末) k表肯定 (句末) l表疑问(句末) m表停顿(句中)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肯定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停顿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判断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停顿5、是寡人之过也表判断 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表停顿7、邻之厚,君之薄也表肯定 8、民已聚而散,何也表疑问师说1.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是怎样看待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得出了什么结论?(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分析层次)圣人无常师。(论点)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据)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结论)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一词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吾师道也(道理)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矣(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爱其子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传可知矣(用在主谓间)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 、往)一词多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1、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3、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想北平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2、“北平”。(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问: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的,但第二段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问题变体:第二段写对母亲的爱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对母亲的爱说不出,是为了与自己对北平的爱进行类比,说明对北平的爱难以用语言表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母爱的博大与北平的美进行类比,说明北平的美无处不在;二是用我与母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洽与整个北平的历史、文化和我的心灵融为一体进行类比,这种感情是深刻的。46节1.“写什么” 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2.“怎样写” (作者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呢?)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布局“比上北平还差上点劲”北平布局合理;美国包着纸的橘子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北平贴近自然 语言特点: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如“还差上点劲”、“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3、作者描写了北平哪些景物? 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 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酸的水果。4、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1)作者出身贫寒,更加熟悉这一切,也有更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感情。(2)老舍以一个平民的眼光看待北平。体现了老舍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3)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所爱的是真实的北平,不是假大空的北平。也反映了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她的血肉肌肤之中。5、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从背景资料可以看出,老舍的泪水中除了饱含羁旅异乡的游子情怀,更有对家国危难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表达了一位深爱北平和祖国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蓝色的词语的表达效果。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是到底可爱呀。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总结:这些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深爱北平的感情,也具有浓浓的北京韵味。2、体会下列句子加蓝色的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要说”是因为爱北平,“说不出”是感情太深,难以言传。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这个”指言语不能表现我的心情。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浸”和“啼”,写出了我和北平血肉相连的关系与我对北平深切的爱。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用音乐和图画表现我对北平说不出的爱。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文化哺育和熏陶了我,使我具有北京人的性格。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的复杂却有边际,能触摸到它的历史和文化。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写出作者生活在北平的安适感。 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说明北平离农村很近,接近自然。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说明北平的蔬菜新鲜。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突出美国的水果不如北平的水果自然香甜。表现作者对北平的偏爱之情。以上三句都表现北平接近自然。本文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带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色彩。2、充满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3、通俗质朴,自然而有韵味。赤壁赋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解题:赋:一种富有文采韵节,散文与诗歌结合,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结构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3、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5、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6、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8、方其破荆州( 使动用法9、而今安在哉? ( 宾语前置句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重点字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纵一苇之所如 4凌万顷之茫然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击空明兮溯流光 7倚歌而和之 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9泣孤舟之嫠妇 10苏子愀然 11正襟危坐 12山川相缪1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1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6举匏樽以相属 17知不可乎骤得 18逝者如斯 19盈虚者如彼 20而卒莫消长也 2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1、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思考:客“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何来?=(1、写曹操赤壁之战“横槊赋诗”,目的是什么?2、客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了 怎样的人生态度?3、“知不可乎骤得”表现了怎样的一种苦闷?)一世之雄的曹操沧海一粟的“吾与子”宇宙之无穷人生之须臾 =悲飞仙明月之愿不可骤得之现实探究课文中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喜笑更酌狼籍枕藉(旷达)我与地坛字词宿命s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2、坍圮( )倒塌,坍塌。3、玉砌雕栏(q砌:台阶。4、亘古不变(gn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5、颓墙:颓:坍塌,倒塌。6、肆意(s)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7、隽(jun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8、恪守( k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9、捋( lu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10、熨帖:(y心里平静。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是什么?(一)地坛感悟人生(二)母亲母爱无言1、阅读课文第二节,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有何关系?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宿命)2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被人遗弃)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作者被社会遗弃)二者同病相怜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雕栏玉砌不复在,四壁朱颜改,残阳,废园 (古旧 荒芜) 苍松翠 柏树幽,野草荒藤乐悠悠正红 沉静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生生不息)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4: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被肆意雕琢(身残)不能改变(志不残)古园成为精神乐园(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人应怎样活?像落日投射最后的灿烂 , 像雨燕高歌古园的落寞 , 像孩子寻找雪地的快乐, 像古柏站立静观沧桑 ,像暴雨骤至投入生活 , 像落叶飘舞散布生命味道。 1、思考: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五个“知道”、“担心”和“只是不知道”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母亲面对难题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她这样理解儿子,关心儿子,意志坚忍,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 5、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6、课文最后的一句话“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中的“车辙”“脚印”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从对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作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直到最后,作者才完成了他思想的第一次涅槃。 然而,这结果可不是史铁生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的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 现在,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在那个阶段的作用,这是他的第二次涅槃。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分析讨论: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明确: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4、要关心残疾人。5、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出现的。6、笑对苦难始得西山宴游记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僇( ) 施施( )而行 斫( ) 榛( )莽衽( ) 席 岈( ) 然洼然 茅茷( ) 惴 ( ) 栗( ) 颢 ( )气 攒( )蹙( ) 引觞( ) 满酌 ( ) 若垤( ) 若穴 课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上,眺望西山,才指着它认为奇异。于是吩咐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去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清除到高山之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我们抓住山上的树木向上攀登,到了山上以后,两脚伸开坐在那里观赏景物,只见好几个州的土地都在我们坐的席子下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译文:它们的地势有高有低,(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高的地方)像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丘, (低的地方)像小洞穴。千里之远的景物,如同在尺寸之间,(这些景物)聚集紧缩在一起,没有哪个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云缭绕,连绵不断,外与天接,四处远望都是一样的景象。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这样才认识到这座山是如此之特出,和小土丘不是一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渺远的样子,与大自然之气在一起,而没有谁知道它的极限; 广大的样子,与创造万物的神同游,而没有谁知道它的尽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拿来酒杯,把酒斟满,喝酒喝得神志委靡醉倒了,不知太阳已下山了。苍然暮色,至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那青灰的暮色,从远处来到山头,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们还不打算回去。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心思凝结,什么都不想,形体消释忘掉了自己,一切在夜色中与万物融合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