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载媒体报道汇总讨论:因公喝酒醉死或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 原文地址:媒体报道汇总讨论:因公喝酒醉死或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作者:林玉成律师林玉成律师解读: 首先,资深法官的解读其实是十分谨慎的,也是符合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得,他们话语中传递中的一个信息:即因公喝酒致死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被认定为工伤,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因公喝酒致死有可能被认定为工伤。 其次,媒体的简单化话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严重误导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媒体的竞争让他们唯有拿出最吸引眼球的话题或话语,而网络跟风转载一定会推波助澜。 最后,我认为,在严格遵循工伤保险条例精神的基础上,要注重这种情况下对职工利益的保护:能纳入工伤情形的,比如喝酒后骑自行车交通事故可以视为上下班途中;若单位有过错的,其实可以引用民法通则要求单位予以赔偿。2009年12月10日,重庆市高院出台修订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二天,重庆媒体报道作出了报道和解读:重庆时报以因公喝酒喝死了算不算工伤?法官:如是单位指派应算工伤为题做了报道;重庆晚报以因公喝酒醉死可以算工伤?为题,写到“因公喝酒伤亡,可能特殊对待”;重庆晨报在头版以工作陪酒喝死人应认定为工伤进行了解读。一时间,互联网上都流传:“重庆规定职工受指派引起醉酒伤亡属工伤”,各种讨论热火朝天。 先来看看几篇报道,以客观全面地了解新闻本身和一些基本事实,因为一般的民众尤其是网民只会对最吸引眼球的内容进行“跟帖拍砖”,这往往会引起新闻事件的复杂化。附:一、重庆晚报/webnews/htm/2009/12/11/353363.shtml 因公喝酒醉死可以算工伤?市高院出台暂行规定,明确工伤认定多方面问题因公喝酒醉死了可以算工伤?(资料图片)昨日,市高院出台修订后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暂行规定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醉酒伤亡是否算工伤的问题,私车挂靠到公司,司机受伤算不算工伤的问题,职工无证驾车上下班伤亡算不算工伤的问题,职工参加本单位活动受伤算不算工伤的问题等。市高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樊非称,暂行规定已经下发各级法院,即日起实施。因公喝酒伤亡可能特殊对待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职工在工作中或工作前饮用酒类食品,工作中受酒精作用影响,行为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伤亡的,可视为醉酒,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这是否意味着职工受领导指派或任务安排喝“招待酒”,造成伤亡的行为算工伤?市高院行政庭几位资深法官进行了延伸解读,暂行规定主要是针对职工饮酒后工作产生的行为后果作出了一个暂行规定,和工作有密切联系。如果因为工作而喝酒醉死了,或者受伤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内部的管理部门指派行为而引起的醉酒伤亡,用人单位应该算工伤,这和工伤保险条例所暂行规定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醉酒导致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而如果喝酒不是因为单位的行为,而是个人行为,因为酒精作用,发生如摔伤等行为就不应算工伤。以下4种情形不算劳动关系暂行规定有4种情形不能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指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这4种情形是:1、用工事实存在,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已实际履行,但用人单位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2、在承揽合同关系中,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由定做人支付劳动报酬的;3、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劳动报酬的;4、其他不应认定存在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形。车辆挂靠运输公司司机若受伤算工伤目前,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在汽车运输公司的情况很普遍。挂靠人聘请驾驶员为其开车,在营运中驾驶员或者售票员受伤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对驾驶员是否认定为工伤,各地存在不同做法。暂行规定规定,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在其他单位后,如果是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车主聘用的驾驶员或售票员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驾驶员或售票员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就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认定是否构成工伤。记者唐中明6种情形可认定形成劳动关系暂行规定对于工伤认定应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如果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但有6种情形也可认定形成事实劳动关系。6种情形是:1、以口头约定代替书面劳动合同的;2、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终止或续订合同而延续劳动关系的;3、双方对劳动报酬进行了口头约定并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4、单位发放了“工作证”、“服务证”等身份证件或已填写“登记表”、“报名表”,允许或默认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员工名义工作的;5、试用期满后,未签订劳动合同也未解聘;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应当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的其他情形。出台背景工伤认定标准不一成为行政审判难点樊非表示,近年来,工伤行政诉讼案件持续大量增加,这类案件因广泛涉及民生权利而成为行政诉讼的热点,同时又因案件具体情况的复杂多样而成为行政审判的难点。2004年12月,经市高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下发了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对该类案件的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当前,在全国各地的工伤认定标准不一,劳动部门、法院、企业和职工为此争执不休,行政工伤确认案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工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以前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为此,市高院在长时间跟踪调查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樊非还表示,该暂行规定只限于正在审理的一审工伤行政诉讼案件、暂行规定下发后新受理的一审工伤行政诉讼案件,及案件的二审和再审工伤行政诉讼案件,但对暂行规定施行前已经审结的一审、二审、再审案件,当事人以违反该暂行规定为由申请再审的,法院不会支持。二、重庆时报:因公喝酒喝死了,算不算工伤?/html/2009-12/11/content_108887.htm法官:如是单位指派应算工伤本报讯(记者张力)单位组织旅游中受伤算工伤吗?开车上下班受伤算工伤吗?单位指派去喝酒,喝死了算工伤吗?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的情况下,往往在不同法院审理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为了统一认识,避免争议,昨天,市高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下简称暂行条例),统一了以上一些问题的标准。近年来,因公应酬在酒桌上劳动者喝死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到底喝死了算不算工伤,在法律界至今都还在争论中。但市高院行政庭法官王必伟认为,算作工伤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者受单位的指派去应酬喝酒,喝死了,单位就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提醒受了伤索赔不怕单位拖时间了新的暂行规定则明确,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而仲裁、提起民事诉讼的,劳动保障部门的仲裁、民事诉讼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申请期间内。算工伤参加单位春游受伤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职工在参加本单位或其内设机构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发生于集体活动有关的伤亡事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不算工伤喝了酒上班伤亡暂行规定13条明确规定,职工在工作中或工作前饮用酒类食品,工作中受酒精作用影响,行为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伤亡的,可视为醉酒,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无证驾车上班出事暂行规定14条明确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本人无证驾驶机动车行为遭受伤害伤亡,属于“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是同工伤”的情形;但有驾照未携带,以及驾驶证超过应年检期限不满1年的除外。也就是说,有合法的驾驶资格的人,驾车上班,遭受伤害算工伤。以案说法陪客户喝酒送命算不算工伤?案例广东某厂工作的小陈受老板指派陪客户喝酒,回家途中出现呕吐休克症状,送往医院后死亡。经鉴定,陈猝死,饮酒为诱因。到底算不算工伤,劳动部门、法院说法不尽相同。正方一审法院审理认为:陈是在接受单位领导指派陪客户吃饭的岗位上,因饮酒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小陈在送客途中呕吐可视为在工作时间和岗位上病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小陈的死亡应视为工伤,判决撤销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书。网友:为了工作,不顾个人身体素质,甚至因为喝酒而会有丧命的危险,强行喝酒,为的是要把协商的事情谈成,为什么不能称为“因公殉职”?反方不视为工伤劳动部门: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岗位上突然死亡,不视为工伤二审法院:佛山市中院以小陈陪客户吃饭的性质不属于正常的工作范畴,维持原劳动部门作出的认定。因公陪酒喝到胃出血算不算工伤?案例在一家电子企业做营销主管的张先生陪着老板应酬时,喝酒过量导致了胃出血。到底应不应该算作工伤?苏州劳动保障局工伤处遇处长称:工伤保险条例有明确定义。在列出的三类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中,就包括了醉酒导致的伤亡。陪酒并不是正常的工作范围,张先生由于陪酒导致住院,与工伤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过量喝酒的严重性,所以,喝酒伤身应该由他自己承担主要责任,不能认定为工伤。陪领导喝酒后醉酒骑车而死,算不算工伤?案例一个周末,本应休息的李先生加班后陪领导喝酒,晚饭结束后,独自骑摩托车回家的李先生摔倒在路边,后来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死亡。经有关部门鉴定,饮酒是造成李先生死亡的直接原因。这种情况算不算工伤?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张战民律师认为,李先生的死亡不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不能算作工伤。李先生在周末赶到单位办事,然后陪领导吃饭喝酒,这带有一定的工作性质,可视作临时加班。故李先生在回家途中死亡,可以认定其属于因工作原因在下班途中受到了伤害。综合三、重庆晨报2009年12月11日 工作陪酒喝死人应认定为工伤 /cqcb/无证驾车上下班出事不能算工伤本报讯无证驾车上下班,出事故受了伤,驾驶员将不会被认定为工伤。昨日,市高院出台了工伤认定新规,加大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此外,我市众多的挂靠车聘用驾驶员、售票员,如果受伤将从此享受到工伤待遇了。据悉,新规是市高院通过跟踪调研近一年后,结合审判实际,对2004年底该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出修改调整制定而成。挂靠车司机受伤公司有责新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12条: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车主聘用的驾驶员或售票员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驾驶员或售票员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认定是否构成工伤。原“暂行规定”条款是:在客运汽车挂靠公司营运中,车主聘请的驾驶员或售票员,与挂靠的汽车运输公司之间没有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驾驶员或售票员在工作中受伤,挂靠的汽车运输公司不应承担工伤赔偿责任。市高院行政庭樊非庭长解释说,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认定其聘用的司机与售票员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这必将促使挂靠企业主动给这些驾驶员、售票员签合同、买保险。”樊非说,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采石场工人受伤算工伤新规第9条:建筑、采掘业等企业对建筑工程进行发包、分包的,工伤赔偿责任应根据以下具体情况确定:(一)凡发包给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其他企业的,承包方应对其使用的人员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二)凡发包给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其他单位或自然人的,应认定发包方与该单位或自然人使用的人员存在劳动关系,并由发包方承担工伤赔偿责任。建筑业企业违反规定将工程发包、分包给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自然人的,该单位或自然人拖欠其使用的人员工资的,参照前款第(二)项的精神办理。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自然人使用的人员依据本条第一款(二)项、第二款的规定向发包方主张工伤赔偿、工资偿付以外权利的,人民法院不应支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樊非表示,该条规定将原暂行条例第八条的“建筑企业”修改为“建筑、采掘业等企业”。因为“建筑业企业”规定范围较窄,而目前在我市还有大量的矿山和采石场,工伤情况时有发生,把这部分纳入,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认定劳动关系不清新规第8条: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劳动关系是否成立有争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径直以事实不清为由,判决撤销工伤认定行政行为,应对劳动关系是否成立的事实依法进行审查。“该条规定属于新增条款。”樊非解释说,认定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5条的授权性规定,劳动部门负责工伤保险工作,劳动部门在作出工伤认定的行政行为时,有权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进行审查并作出判断或认定。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根据劳动法第9条和工伤保险条例第5条、第18条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具有认定受伤职工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职权。”所以,法院在审理工伤认定案件中,依法审查劳动关系,可以减少劳动者诉累,让劳动者少跑路。新规防企业“拖”字诀新规第15条:职工发生伤亡事故或职业病侵害,在法定申请期限内,因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而申请仲裁、提起民事诉讼的,劳动部门对该仲裁、民事诉讼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申请期间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劳动部门要求工伤认定申请人补正申请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间内,待补正材料时间届满后申请期间继续计算。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中,因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而申请仲裁、提起民事诉讼的,该仲裁、民事诉讼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的期间。“该条也属于新增条款。”樊非说,申请工伤认定有期限:单位申请的,只有30天,职工及其近亲属申请工伤认定的,必须在1年以内。而现实中,有的单位为了让工伤认定期限届满,就故意想办法拖延时间。因此为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作出此项规定。因工作喝死喝伤要算工伤法官介绍,新规第10条、第11条对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做了规定,比如职工在参加本单位或其内设机构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集体春游、单位体育比赛)中,发生与集体活动有关的伤亡事故,应该算工伤。离退休人员受本企业返聘或其他企业聘用,在工作中发生伤亡事故,也应该算工伤。而新规13条也明确规定了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如职工在工作中或工作前喝麻了,工作中受酒精作用影响,行为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伤亡的,就不应算工伤。但职工按照单位或领导安排去搞接待应酬,喝死喝伤了,就该算工伤。新规第14条规定:职工本人在上下班途中因无证驾驶机动车行为遭受伤亡,属工伤保险条例第16条第(一)项所规定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但有驾驶证未携带及驾驶证超过应年检期限不满1年的除外。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肖玉采写四、华龙网-重庆晨报报道:重庆市高院称未规定因公喝酒伤亡属工伤 /c/2009-12-12/081519245005.shtml 本报讯针对互联网上11日出现的关于“重庆规定职工受指派引起醉酒伤亡属工伤”消息,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就此作出声明称,重庆高院近期修订出台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并未涉及相关内容。该规定共计18条,其中有关“醉酒”情形的规定仅在第13条出现,全文为“职工在工作中或工作前饮用酒类食品,工作中受酒精作用影响,行为处于非正常状态,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伤亡的,可视为醉酒,用人单位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据介绍,12月10日,重庆高院就新修订的暂行规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职工受单位指派酒后受伤应如何认定”的问题,该院行政庭法官就此问题解答说,根据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立场和态度,同时个案的情况千差万别,规定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对具体个案,法官在审理中还会根据规定的基本精神和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该问题答问完毕后,重庆高院行政庭庭长樊非及发布会主持人又同时向记者进一步强调说明,“具体案情具体分析”是建立在贯彻规定精神的基础上的,希望媒体不要误读,以免造成不良的舆论导向。重庆高院新闻发言人表示,“具体案情具体分析”是司法的基本原则和态度,对规定的僵化执行和以偏概全的解读都不可取。本报记者五、京华时报 因公醉死到底算不算工伤2009年12月12日 08:48:40 来源:京华时报 /comments/2009-12/12/content_12634205.htm10日,重庆高院出台修订后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高院几位资深法官解读称,如果因为工作而喝酒醉死了,或者受伤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内部的管理部门指派行为而引起的醉酒伤亡,用人单位应该算工伤。而11日,重庆高院新闻发言人称,暂行规定并未涉及“规定职工受指派引起醉酒伤亡属工伤”相关内容。 因工喝酒喝死算不算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对此有明确界定,第16条规定,醉酒导致伤亡的不算工伤。而重庆高院对暂行规定的最新回应,虽称未把因公醉酒伤亡作为工伤,但仍提到“个案的情况千差万别,规定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对具体个案,法官在审理中还会根据规定的基本精神和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回应不免让人生疑:会不会为日后“开口子”留下空当?是不是与工伤保险条例相悖?反观“因公醉死可算工伤”为何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势必助长喝酒请客之风,甚至刺激公款吃喝。无休止的过度的吃喝请送常遭人诟病,我国公款吃喝每年花费甚多,民众啧有烦言,如果将因公醉死认定为工伤,将使喝酒者放开胆量喝,反正“死了不白死”。最关键的是,这样一来,企业间的喝酒请客和政府机关的公款吃喝,将更加疯狂,从而导致更多的耗费。其二,将助长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加剧不良酒文化滋长。如果有了“因工喝酒喝死算工伤”这把“尚方宝剑”,面对用人单位或上司的指派,被指派的人更是不敢拒绝指令。在喝酒时,下属更是不敢拒绝不喝,只能舍命听命令。民谣中传唱的现象:“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就会一再出现。其三,将占用公帑。一旦认定为工伤之后,所需赔偿显然由国家买单。不该认定为工伤的认定了工伤,无形之中就会挤占了纳税人的钱。这显然是对纳税人不负责任。其实,在酒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兴盛的现实语境中,一些人喝酒也属无奈,所以公众才会如此关注职工受单位指派酒后受伤到底应如何认定。重庆高院称“希望媒体不要误读,以免造成不良的舆论导向”。但就“职工受单位指派酒后受伤到底应如何认定”这一焦点问题要“具体案情具体分析”的回应,如“打太极”般语焉不详,怎能平息舆论“拍砖”?重庆高院第一时间回应媒体报道和公众质疑自然可取,如果能就核心问题进一步明确释疑,打在“七寸”之上岂不更好?(王石川)六、其实在2006年广东省有关规定发布时也引起了热烈讨论,众说纷纭,看看最高人民法院上的一篇文章即可略知一二:因公陪酒喝出病应算工伤 作者: 何向东 发布时间: 2004-01-15 16:06:54/public/detail.php?id=99708七、林玉成律师解读: 首先,资深法官的解读其实是十分谨慎的,也是符合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得,他们话语中传递中的一个信息:即因公喝酒致死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被认定为工伤,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因公喝酒致死有可能被认定为工伤。 其次,媒体的简单化话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严重误导公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媒体的竞争让他们唯有拿出最吸引眼球的话题或话语,而网络跟风转载一定会推波助澜。 最后,我认为,在严格遵循工伤保险条例精神的基础上,要注重这种情况下对职工利益的保护:能纳入工伤情形的,比如喝酒后骑自行车交通事故可以视为上下班途中;若单位有过错的,其实可以引用民法通则要求单位予以赔偿。因公陪酒喝出病算不算工伤?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照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修订草案)第十一条规定的“醉酒导致伤亡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条款后,给出答案:不算。因此有评论根据这个答案称,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因公陪酒不算工伤,对于一些不良世风及错误观念,是一次校正和廓清(南方都市报1月13、14日)。 其实,因醉酒导致伤亡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早已经以法规的形式存在。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中就明确的有这样的规定。所谓的因公陪酒喝出病不算工伤,仅是那位记者对该条款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但是,这种理解和认识并不一定符合立法原意,并不能视为是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对此,我也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所谓工伤,就是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因公陪酒喝出病符合不符合应当认定工作的条件。说到这里,应当先排除一个误区,即凡公款吃喝都是一种不正之风。其实,在工作中,招待应酬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有时还是必要的。那么,这部分必要的招待应酬就应当视为职工工作的一部分,招待应酬的时间和地点就应当视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这时“吃喝也是工作”这句话并不错。既然“吃喝”成了工作,那么因公陪酒“喝酒”喝出病来,就应当视为事故伤害,应当视为工伤。那么对工伤保险条例中又规定的“醉酒导致的伤亡”不能认定或视为工伤如何理解呢?这里我想正确的理解应当是:因工作之外的“醉酒”导致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内发生的伤亡。也就是说这种伤亡是由职工自身的原因或过错造成的,与“公事”无关。比如,职工在中午参加了亲朋的婚礼,醉酒后“坚持”工作,出现了伤亡事故,就可以不认定或不视为工伤。如果不这样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不好解释。我国是产酒大国,酒厂也是各地都有,那么在酒厂里我想一定会有“品酒师”,如果“品酒师”因为工作的原因而“醉酒”,或因为“品酒”而品出病来了,那么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是不是也不能算作工伤呢?那么这些和“酒”相关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来保障呢? 有人认为,“吃喝”是一种庸俗的和低级趣味的人际交往方式,因此不能鼓励这种不正之风和不健康的风气,认定“因公陪酒喝出病不算工伤”,可以反对铺张浪费和大吃大喝,代表了公众的意志。确实,相当多的情况下“吃喝”不仅是庸俗和低级的趣味,而且就是一种腐败。但是不能因为此,也要“株连”正常的和必要的因公招待和应酬,因为如果大家都认为凡“吃喝”都有问题,都是不正之风的话,那么似乎禁止所有的“公款吃喝”比“醉酒伤亡不算工伤”更能刹住“吃喝风”。所以,说用法规如此规定是“对于一些不良世风及错误观念的一次校正和廓清”,我想并不是法规的原意。 所以,我认为,醉酒导致的伤亡算不算工伤,关键要看醉酒的原因是否与“公事”有关,如果有关,就应当算作工伤,如果没有关系,那么就可以不算工伤。因此,回到“因公陪酒喝出病算不算工伤”的问题上来,我的答案就是:应当算作工伤。当然,上面的看法也只是我的一已之见,因为我并没有司法解释权。与我一样,南方都市报的那位记者的解释也仅是个人解释,没有法律效力。至于说,到底对该条款如何解释,那要由有司法解释权的相关部门进行,即使是广东的相关部门也是无权来解释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的。 (作者来自河南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隧道防泥水施工方案
- 牛群饲养周期管理与优化方案
- 输电线路跨境电力输送技术方案
- 人防工程防火防爆技术方案
- 施工阶段的物流配送与仓储管理方案
- 2025年铁路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及答案01
- 2025年全球贸易环境的战略应对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资源调配方案
- 建筑工程开工前勘察与调查方案
- 路面注浆打孔合同范本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数学试题(无答案)
- 资产收购方案(3篇)
-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63课件
-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讲座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规范大件运输管理制度
- 药学处方审核培训
- T-MSC 005-2024 灵芝孢子油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 职业院校班主任辅导员培训
- 贸易意向合作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