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风俗礼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奇葩。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有无数奇妙风趣的习俗和逸闻,当我们与家人朋友一同欢度节日时,有一些礼仪礼节问题需要特别留意。另外,少数民族都有独特风俗礼仪,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同胞,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客人。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年三十、除夜、岁除等。这是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1.办年货每逢年末,再贫穷的家庭也要准备许多过年的物品。首先,是打扫庭院,进行扫除,把家里家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为过春节准备一个新的环境。其次,是做过春节的佳肴,如杀年猪,灌血肠,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货。因为从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动烟火的。最后,就是办年货了。出门前必须列一张年货单,罗列出红纸、神马、香烛、点心、糖果、皇历、灶王爷、玩具等,还要给小孩买新衣、鞭炮。在乡村生活的人还要提前几天到城里或集镇去办年货,开开心心地满载而归。 2.度除夕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团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饺子,包时讲究说吉利话,主妇要在几个饺子内放上硬币,初一谁吃到包钱的饺子就预示他一年要交好运;还要包些鼠、鱼形状的饺子和其他花样,让孩子们吃。除夕饺子包好后,当晚要煮一锅,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为年年有余。 3.放爆竹除夕之夜,另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划破夜空,鞭炮响和道道烟火把人们带进了欢乐的新春。还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烟火,人们在美丽的焰火中共享天伦之乐。 4.守岁除夕还有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守岁。民间称守岁为“熬百岁”,因这一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认为熬的时间越长活得时间便会越久,小孩也最聪明。因此,才有所谓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场面。古代除夕守岁之夜,堂屋要设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铺拜毡,桌上摆供品:高馍、干鲜果品、各式点心。另设有锡香炉、香筒、银蜡台等。每家还要在堂屋桌上点两支红蜡烛,俗称守岁烛。守岁烛讲究生花报喜,即燃烧中的烛头要呈虎刺梅状,叫“元宝”。红烛生“元宝”则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纪40年代,许多家庭改用食油灯,食油灯灯芯用棉花捻子,也讲究生花报喜。50年代以后,改用煤油灯,很少有此现象了。现如今,人们在享受了电的方便之后,又重新燃起了蜡烛。生花报喜之俗又重新在人们中传开了,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盼望幸福的愿望。 礼仪精髓:除夕守岁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美好夜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故称为元旦。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初一持续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动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风俗: 1.做新衣 众所周知,春节都要穿新衣,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换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妇和孩子们。主妇们为此一入腊月便开始自织和选购衣料,缝制各种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长袍、短褂;妇女们则要穿上衣、下裙、绣花鞋。在孩子们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狮子等凡是象征勇猛的走兽统统绣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凤凰花鸟之类刺绣成女子们的各种花色的传统服装。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人们纷纷穿上新衣,或庄重,或高雅,或潇洒,或艳丽,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亲访友,人们议论着,夸奖着彼此五颜六色的衣裳,赏心悦目,喜气洋洋,呈现一片节日景象。真可谓是:“全家欢喜辞旧岁,满院生辉迎新春。” 2.备佳肴过春节的佳肴是最不能马虎的。为了迎接春节,迎接各位神仙,如关帝、财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寿桃祝老年人长命百岁;寿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枣糕表示早早升官发财;老虎让小孩吃了会虎头虎脑,平平安安;枣山馍是献给灶君的。此外,还要给家庭的每个成员蒸一个馍;给家庭主男蒸钱包,让他理财致富;给主妇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孙;给青少年男子蒸砚瓦,励其读书;女孩蒸布蓝,做针线;蒸鱼,表示年年有余,鸡则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狮,俗语云:“大门狮、二门狗。”有新亲的,还要蒸八斤重的圆馍,上面塑鲤鱼跳龙门和各种飞禽走兽,形式新颖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麻花、馓子、麻叶、油饼、丸子、豆腐、红烧肘子、红烧肉条、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准备各种酒宴佳肴、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以庆祝这隆重的节日。 3.扫房舍扫房舍的习俗,古代称“扫年”为“打尘埃”。清嘉录叫火烛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称打尘埃。”岁时琐事也有相关记载,民间从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不仅可扫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谓“尺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敌丝日”,也称“无忌日”。梦梁录也记载,这天“士庶家,不论贫富,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们都会清扫一下房子的尘埃,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4.贴春联大年三十那天,民间各家各户都会贴春联、敬门神、挂年画,以增加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春联,又称“对联”“门对”“门贴”。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月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依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联已成为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抒发了心头的忧郁和愤懑。陶冶情操,激励奋进。两千年盛传不衰,春联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5.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1)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2)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是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3)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4)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常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春节,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礼仪精髓:拜年时,人们以新禧、发财、如意、长寿等吉祥语互相祝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秦始皇名政,因避讳,故又称端月十五。该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象征团圆美满。 1.观花灯 元宵节挂花灯,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鹅报仇的传说,人们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灯、放火炮、火花。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燃放烟火和鞭炮。 在观花灯的同时,人们还增加了另一项活动猜灯谜。灯是灵魂,而灯谜更体现着人们的聪明才智。灯谜,即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们在赏灯时猜谜,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元宵节这天,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两种:甜元宵,甜馅用核桃仁、豆沙、枣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红丝等制成馅粒,蘸水,放在大箩筐中干糯米粉上,人们通过摇动箩筐使馅粒蘸上糯米粉,捞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摇一下,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滚成圆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观灯回来,合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吃着松软适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别提有多温馨了! 礼仪精髓:民俗学专家说,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中和节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公元789年钦定的节日,又名二月二“龙抬头”,原来为农历二月初一庆祝,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农历二月初二。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于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间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在山西,无论大户小户,在自己庭院的北房墙上都会用砖砌一小龛,内塑土地爷泥像,每月农历初二和农历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们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而仅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水才能保证农业的丰收。这便出现了玉龙降雨解救苍生的神话故事。龙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连皇帝也借龙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谓“真龙天子”之称。玉龙因民间百姓们炒玉米而获救,晋南地区便传下了吃玉米豆的习俗,所谓“二月二崩蝎豆”。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压碎黏土,再细筛过,放在铁锅里加热,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团,被搅拌后,炒至黄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中和节的另一习俗是闹灶火。在山西,每年这天,各县的百姓都会云集而来,大闹火灶。传统形式有鼓车、高跷、旱船、花鼓等。 礼仪精髓: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所以叫“龙抬头”。 清明节 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它们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本为24节气之一,但因为它在一年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同时,还并入了祭祖和寒食节。因此,清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1.上坟扫墓 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是扫墓,晋南称“上坟”。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节无不祭祀祖先,也称扫墓,借以寄托哀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种对宗庙、祖坟至尊至敬的习俗,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及炎黄子孙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游阳春三月,正是春风徐徐、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代清明春游(也叫踏青)最早见于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游之风十分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北宋时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场面真切生动,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生活风俗画。画卷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牲畜五十余头,船二十多艘,车、轿二十多乘,充分体现了清明节郊游的盛况。春游传承至今,全国各地每到清明前后,机关团体、学校都会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观赏奇山秀水。可见春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礼仪精髓: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重五、端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是楚国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才有五月五端午节的。 1.吃粽子 相传屈原投江以后,人们纷纷赶来营救,但为时已晚,于是有人将米饭和红枣等食品倒入水中让鱼虾龟蚌吃饱,以免伤害屈原。东汉时,长沙人欧回一天忽见屈原头戴高高的云冠,腰挂长柄宝剑,身佩珍珠美玉,来到乡亲面前。说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鱼虾龟蚌所窃食。大家听后非常生气,问屈原怎么办?屈原说:“今后若有惠祭,当以箸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并缠五色花丝,水族见了,以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纯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两种,吃时拌糖;二是有馅粽子。例如,红枣粽和八宝粽。八宝粽佐以柿饼、栗子、果脯、肉、青红丝、莲子等。粽子发展到今天,口味多样,甜、咸、辣都有,角、锥、筒形俱见。其做法一般是将米、枣等浸泡后,用芦苇叶或玉米叶包好,再用马兰草结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线扎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摆置锅中,用竹箅子压实,倒水至淹没为止,用温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饮雄黄酒雄黄作为一种杀虫和消毒药,古代就已经应用了。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晋朝,相沿至今。除了涂在小孩儿的额间和手足心外,还用白酒浸雄黄再泡白矾,称作雄黄矾。被虫叮咬后,用雄黄矾蘸水涂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黄酒、雄黄矾一直以来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药。今天,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已非常少见了,但仍有用它来杀虫祛毒的。 3.划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县市都会在端午节划龙舟,尤其是南方。所谓龙舟,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龙的特征体现在龙头和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物,如舟上有神楼、神位、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人们会预先修好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那天进行龙舟比赛。比赛前,还需请龙、祭龙,然后进行竞渡。 4.悬挂菖蒲艾草采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内容。据传说,菖蒲代表张天师的剑,艾草代表张天师的虎,所以有蒲剑艾虎的民俗称呼。在乡村,人们把菖蒲艾草采撷回家,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把艾草剪贴成老虎形,挂于屋檐或门楣,用来驱邪祛毒。现城市里的不少人家在端午节也在家门上悬挂此物。 5.避五毒民间有一种信仰,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传说中,五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在天津,端午节这天,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到水里,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礼仪精髓:五月端午节,又称“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节即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七夕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双七节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为七夕节外,历代均以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有些地方流传着一种习俗:男女订亲后,女子要为未婚夫纳双鞋垫。鞋垫花样繁多,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鸳鸯配、龙风飞舞等。颜色鲜艳夺目,是一种技艺相当精湛的刺绣工艺品。彩线里寄托着姑娘们无限的相思,条条彩丝织出姑娘温柔多情的心,一双双鞋垫凝聚着她们良好的祝愿和纯真的情意。有些地方,习惯用当年生长出来的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纺织物,放置案头。有的用彩纸剪上述人物和动物,贴于墙上。祈祷后,再拿七根绣花针,用彩线穿孔,能一次穿过七根针的人,就算乞得了“巧”。南方一些地方,七夕节这天,要在院里晒一盆水。一会儿,用手将绣花针轻轻放置水中,若针漂浮,谓之得“巧”。有的地方绣花针漂浮后,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动物,花鸟者,谓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者,谓之拙,不得“巧”。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虽也有人丢巧针,但多半为了满足姑娘们的好奇心。 礼仪精髓: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月节、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等。中秋赏月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说中曾流传有“唐王游月宫”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 1.赏月 中秋节赏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去太液池赏月。当他兴意正浓时,明月西下,于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称“赏月台”,准备以后与贵妃赏月用。赏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赏着又亮又圆的月亮,真是惬意! 2.吃月饼月饼,作为中秋节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已很讲究,明代进一步确定为节日食品。中秋节,月饼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在古代,几乎家家都有做月饼的模具,节前自己制作,邻里互助,早上给张家做,下午给李家做,俗称打月饼。根据月饼皮的材料,月饼可分酥皮和提浆两种。酥皮图案简单,表皮薄如麻纸,层次分明,色泽金黄,食之香甜酥脆;提浆用面粉拌糖和面,内包馅,上模具打制,图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按馅的材料分,月饼有五仁、枣泥、玫瑰丝等。月饼一般为四块一斤,寓意家庭团圆,同时也祝愿仙子嫦娥早结良缘。山西以南,讲究做一个特大月饼,专供祭月。山西以北讲究祭月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像座宝塔。祭月除月饼外,还需要准备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选取也是不简单的,必须在收获时精心挑选半熟、皮厚、无伤的,特意保存下来,专门祭月。 3.观潮观潮的习俗主要盛行于南方。它最早见于汉代,到唐宋时观潮已形成很大的规模了,尤其是南宋,因临安(今杭州)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节江浙一带观潮的盛况空前。观潮之风一直延续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于中秋赏月观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涨潮之时,常有人结伴前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丽水市直事业单位公开选聘人员24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宁德霞浦县国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公开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度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公开招聘教师(6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牡丹江市高校毕业生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工作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苏苏州市港航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慧幼儿园后勤辅助人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江苏徐州选聘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四)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24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河田镇人民政府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湖南长沙人才集团有限公司见习人员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六年级数学考试技能提升教学措施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手机软件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宠物托运服务行业运营状况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菜鸟驿站员工合同协议书
- 中国头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24)解读
- 顶管分包合同协议
- T-UNP 299-2024 餐厨废弃物再生产品生物油
- 高中考试中的数学解题技巧
- 学校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建筑工程商住楼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 JJF(陕) 065-2021 弯折试验机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