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doc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doc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doc_第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doc_第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新哨中学 陈金惠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它在考试中占2025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因为它形成的年代离我们太远太远,很多字的音、形、义发生了变化。所以,学生中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文言文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再加上考试时大多考课外而不考课内,就更给文言文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面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教学不得法,没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美,喜欢文言文。传统教学一篇古文的基本过程总是这样:一,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二,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准确通顺的现代文句;三,整释全文,按“信、达、雅”的标准,将现代文句连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岂不知,此时在学生装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在是古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根本没有文言文的味。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领悟文言文的美?喜欢文言文呢?我认为出路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具体又该如何做呢?一、 注重文言文的的阅读与背诵,是提高文言文语感的主体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认为,学好英语的唯一秘诀就是读、读、读、读它个百遍千遍昏天黑地,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英语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生成了,英语自然界而然就脱口而出了。他甚至说,练语言无非就是练肌肉一种语言就是一种肌肉运动方式。我国历代童蒙教育的秘诀其实也正是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义意先不去讲,先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朱光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诵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综上所述,古文语感是怎样练出来的呢?回答是勤奋刻苦读出来的。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如果按篇数划分到每个星期,要三个星期才轮到一篇,因此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势在必行。首先是自读课本和教辅读物,其次是在课堂中注意课内衔接,以文章的相通之处为契机,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不一定是文言文),再其次是指导学生多读半文言、文言作品,可以以四大名著和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著作为主,如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等,敏感捕捉阅读契机。 背诵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有七录斋主人张溥,今有能背红楼梦的茅盾。读得准、读得好、读得妙是背诵的基本前提, 教学文言文可以并不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文言文,直读得口齿信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文言文也要讲究个步骤方法,诵读指导首先应注意矫正“学生腔”,从方言辨正分清句读开始,再到抑扬顿挫,最后辅以形体语言,逐渐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由于古人对平仄、押韵、对偶要求较高,所以文言文朗读难度更大。教师可首先范读,;较难的文章还可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然后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给课文配上图画、录音、录像或音乐来读,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同时也可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为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达到如曾国藩所言的境界:“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咏,以玩其味。” 比如教三峡,我给课文配了许多三峡的精美图片;教童趣,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描绘文章图景;教山市,我给学生播放海市蜃楼的优美画面;教口技,我为学生播放了现代人表演各类口技的录像;教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文时,我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使学生诵读时不禁沉浸其中二、 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抒写灵性小事发人深省;描写战争场景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是词简意丰。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难在语言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文言知识更新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一般从字、词、句、段四个方面入手,以分类积累为主要方法,如古今异义词汇总、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总表,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荟萃等。但仅仅以上四个方面军是不够的,还要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化现象及史学知识。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其实这些文化现象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如“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说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之核。三、品析、欣赏文言文,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对文言文的品析一定要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对新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最为浓烈和高涨。比如教学陋室铭,我以一个“陋”字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设计了三大板块:陋室之陋陋室之乐陋室不陋,间或镶嵌一些知识点(比兴的手法,对偶的修辞,典故的运用,名言的引用等)和训练点(想像陋室之陋,描述陋室之乐,评价陋室之主,论辩“甘居陋室”有时代适应性等)。此所谓“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以此种“点线面结合教学法”来教学口技,围绕一个“善”字;教学活板,围绕一个“活”字;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切入贯穿。方式方法也可变通,比如用画一画的方法不定期教学法三峡,用演一演的方法来教学黔之驴,用辩一辩的方法来教学马说。总之,整个第一课时的品析、欣赏过程要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之精准优美、谋篇构局之整饬精巧、内涵意蕴之深刻独到。当然,由于古文的创作时间离我们的确十分遥远,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太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如果将文言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那就是创造性的生成了。比如陋室铭中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专制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相对自由平等同时又充满激烈竟争的社会里,这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四、准确通畅的翻译,是培养语感的催化剂 授课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集中进行字、词、句、篇的翻译(当然也不排除在新授课时,对影响理解的重点词、重点句进行排疑解难),最好能联系从前学过的古文及词句所表现的具体语境,使学生举一反三。翻译时原则上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畅,按“信、达、雅”的标准将原文改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课后必做的一份作业是整理笔记,将古文与现代文翻译一一对应起来,使其清晰无误,一目了然。当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组织策略,复述策略等,可促进知识的巩固和保持。将一篇文言文译到十分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在进入下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现在的中考,课内文言文的考题量已越来越少,主要考的都是课外的文言文,所谓“问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只要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量,形成了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熟记、理解了大量字词的含义和活用现象等,阅读课外文言文、做课外阅读理解题就游刃有余了。当然,这是从文言文考查的角度来讲的,考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喜爱文言文,喜爱传统文学。五、强化灵活运用,是提高语感能力的归宿能够对文言文的知识进行应用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如果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能恰当灵活地运用文言知识,那么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学生语感能力形成的标志。有经验的教师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让学生摘抄一些千古名句,这对文言文的教学大有裨益。但学生摘抄以后往往又被同化,只会引用,不会运用,出现作文中“引言胀得呱呱叫,理解饿得咕咕响”的现象。可见文言文教学需要同化,更需要活化。笔者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讲成语故事时不仅仅停留在成语本身,还要加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学生在讲“明镜高悬”时,先讲其来历:“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心善恶”,后讲“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后评论“真的会有这样一面镜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心中要有这样一面镜子”,最后还举出了西游记中托塔天王的照妖镜。还有学生在学习春夜喜雨后把诗的前两句结合当地的旱情改为“好雨忘时节,今天才发生!”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