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docx_第1页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docx_第2页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docx_第3页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docx_第4页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二、【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译: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所在】 1.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译: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2.所在之处,处所。 例: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译:我紧追了几步,绕过墙后,却找不到它在哪里。三、【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译: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冰,是由水变成的,却比水温度更低。2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这只是灭亡了的秦国的继续罢了,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3判断词,是。 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布织的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4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对此怎么办呢?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译: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是国家的功臣,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四、【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译: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译: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译: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译: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哪里仅仅是伶人(的导致的)呢?五、【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传)译: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译: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译: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表时间)(出师表)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就怕担当不起重任,伤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灵。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以:表范围) 译: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四)动词:认为;用,任用。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译:古人拿着蜡烛夜里游玩,确实是有原因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译: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陈涉世家)2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译:(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孟子 梁惠王上)【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译:虎看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把作为或制成。例: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译:用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金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译:(如果)我李密(幼年)没有祖母的照顾,不会存活至今。祖母(在晚年如果)失去了我的赡养、照料,就不能够安享晚年。六、【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况且哪里放土石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例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例2:以等待那些考察民风的人知道看到它。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2哪里,怎么。 例1: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例2:你是从哪来的都不知道?哪里还知道将来死后往哪里去!(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计策,开始加速了这个祸端。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译: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七、【而】(一)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二)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 通“耐”。例: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矣。(逍遥游)(四)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八、【其】(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他们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2、第三人称代词。充当小主语,应译“他” “它” “他们”。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4、指示代词,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些”。例: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那)(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1、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2、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可要” 。例: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与妻书)3、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4、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三)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译: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四)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且】(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等。以君之力,曾(cng)不能损魁(ku)父(f,轻声)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愚公移山译: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译:面对死我都不退让,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4表假设关系,译为“即使”。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将军和丞相?5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译: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将近”。例:抟扶摇羊角而上着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2、“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三)用作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十、【乎】(一)作助词1、“乎”表示疑问语气或反诘语气,相当于“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乎”表示感叹、呼告呼唤、祈使命令等语气,相当于“啊”“呀”“吧”等语气词。例: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3、“乎”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4、“乎”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类似现在用于句中表提顿的“啊”“呀”。例: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二) 作介词,相当于“于”。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当于“在”“从”。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引进动作对象。相当于“对于”“对”。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例: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在)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十一、【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项王又带领士兵往东而去,到了东城,只有28个骑士。4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自己做了这样的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3 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译:不单是聂政有能力,至于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现在你用选贤举能的道理来教导我,恐怕与我的个人意愿相违背吧!【乃尔】译为“这样”。 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十二、【若】 (一)动词,像,好像。 例: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上树找鱼一样。(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今若遣此妇。(孔雀东南飞)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师表)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译: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3至,至于。 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译:至于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例: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译: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译:车后面有几个专管递送的仆人。十三、【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耳得之而为声。(它)赤壁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例:之二虫又何知。(这)(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3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十四、【与】(一)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例: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和郑国结盟了 ) 烛之武退秦师 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连接并列成分。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三)动词。1给予,授予。例:则与一生彘肩。(于是给他一个生的猪腿)(鸿门宴)2结交,亲附。 例: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 (过秦论)译: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依附嬴政(秦国)而不去帮助另外的五个国家)六国论3对付。 例:庞暖易与耳。(庞暖容易对付吗?)史记燕召公世家4参加,参与。例:骞叔之子与师。(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例:吾与点也。(我同意曾点说的啊 )侍坐(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起来拯救自己) (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杀了童,还不如卖了他 )(童区寄传)十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译:(在低洼处)搁置杯子就黏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译: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政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译:要是从它们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变化。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译: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译: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译:他家虽离我近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译: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译: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译: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译: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 (四)动词。效法。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易正读)译:遵守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法则。(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公西华侍坐) 译:平时常常听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你们又将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呢? (六)【则是】只当是。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译:请给我(窦娥)烧一些纸钱,只当是看在你老人家已死去的孩儿的面子吧。【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十六、【者】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译:消灭六国的国家,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译: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译:这几样都是用兵的禁忌(这几样东西。)。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译: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没什么特殊本领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5放在主语后面,表判断或停顿,不译。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判断。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判断。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表停顿。译: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