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我的观后感.doc_第1页
《大秦帝国》之我的观后感.doc_第2页
《大秦帝国》之我的观后感.doc_第3页
《大秦帝国》之我的观后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秦帝国之我所见最近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感受颇多!我觉得大秦帝国表现最多的并不是对秦人淳朴、脚踏实地以及那种“秦人食草,秦人可畏”的精神的高度赞扬。这样讲是因为:秦人身上这种坚韧、吃苦耐劳、极度爱国的精神是每一个国人所拥有的,只不过在这部片子中是从对秦人刻画中表现出来的,秦人代表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有一种疑问:既然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拥有的,那为什么最后一统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东方六国呢? 其实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思绪回归到那个年代,再仔细对比思考思考,答案就会迎刃而解。战国末年,用孔子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征战,扩张势力范围,完全不把周天子当一回事。这个时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争之世。那什么是大争呢?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残酷无情. 战国初年,秦国国力是很弱的。自秦穆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经历了四代乱政,又加上献公时收复失地的征战,到秦孝公时,秦国已近快到了亡国的边缘,但就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开始走向了他的复兴之路。秦自孝公起,开始任命商鞅变法,打破各种旧的制度,使国家面貌涣然一新。这里对商鞅变法的过程及对秦国的作用就不在多说。 现在我们就从商鞅变法这一举措入手进行分析,来谈谈秦国为什么会一统六国。商鞅变法最最突出的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亮点: 一,变人治为法治,依法治国而不是依人治国。战国时代,是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关键时代,而这种转型至秦一统六国后才算真正结束。从这个社会背景来看,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之处。所谓人治,是人说了算,也就是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法律、不是制度;而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都得依法行事,社会制度,法律才是最高的指挥棒。从这一点看,我们的社会做的不错,毕竟社会主义是依法治国吗!但是,由于我们法律监管层次的疏漏或者是一些人的投机取巧,使得我们依法治国的原则被动摇。所以我觉得,政府在对待这种制度方面的工作时,一定先要优化制度的监管、执行团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越加的清明,和谐;使底层百姓越加的对政府部门充满希望,而不能一味的歌颂自己光辉的过去,因为希望毕竟是相对于未来来说的。 二,重视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确保他们的利益、劳动成果得到最大的保护;重视对底层民众的文化引导。说道这个文化引导,我不禁联系到了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从影视文化所反映的问题来讲,我对当下的社会文化,顿生一种担忧之心。从近几年小沈阳的走红,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的任其疯涨,以及最近传言即将被广电总局封杀的“凤姐”,不难看出,我们的社会文化再走一条低俗化之路。鲁迅有一句话“未有天才之前,必先有诞生天才的土壤”,这个土壤不是指别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既然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都开始在向低俗化发展,又怎能要求我们去培养出大师级人物,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也难怪钱老在生前不断追问“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哪呢?”出现这种问题,与政府的文化引导有关系,毕竟我国这三十年是忙着搞必须得搞好的经济建设了。但解决这一难题,却不能仅仅依靠于政府,如若搞不好也不能讲责任全归罪与政府。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得从根上下功夫,所谓的根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的提升,共同的自我反省),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办几所大学,向教育部门多投入一些钱就能解决的。 一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作为艺术作品,最易打动人的故事,其实莫过于一个弱者由弱变强的过程:弱者极弱时的困境让人窒息,而弱者的隐忍受辱自强不息所暗含的生机勃发则让人充满期待。到其最终强大时整个故事中人物关系的颠倒反差更给我们带来极强的欣赏快感。余华的兄弟周星驰的功夫等皆是如此。大秦帝国的开端,始于秦魏之间的少梁大战。秦军虽有“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之誓言和奋勇杀敌为国捐躯之壮志,但因为粮草不济武器缺乏,勉强和魏国打了个平手。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君秦献公身受重伤,不久便撒手人寰。年轻的嬴渠梁继任国君,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秦孝公。秦孝公虽然后来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者,但刚刚即位的他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内忧外患。秦国的国力羸弱,是当时七国中最不起眼的西部诸侯。而他们所面对的魏国,却是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霸主,拥有让人闻之丧胆的魏武卒和铁骑。只要魏国再稍一发力,秦国就面临亡国危险。秦孝公嬴渠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不顾国人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烈焰,毅然做出割地求和蓄积国力的决断。于是秦国尽失河西之地和东大门函谷关天险。而魏国在表面接受秦国割地的同时,却暗中与其他五国联手,形成刮分秦国的六国同盟秦国之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存亡关头,嬴渠梁以惊人的镇静和过人的胆识,举国家之财力,分解六国,化解危机,给秦国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接着他便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于是卫鞅入秦,一场亘古未有的变法开始,一个由弱变强的神话诞生最终,秦国大败魏国,一举收复失地,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五十一集的大秦帝国第一部,讲述的就是这个秦国由极弱到强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与敌作战时,每个将士都以此语此心驰骋沙场,其舍命报国的粗犷豪放正是老秦人骨子里的血脉传统。而在变法过程中,面对老世族对新法的阻拦设障,面对朝野种种巨大的守旧势力,变法者也时刻以这句话激励自己,尽显老秦人的悲壮激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 誓不休战”,老秦人以此为誓言为战歌,也足见羸弱的秦国已经经历太多的“国难”,不战则亡国,不奋发图强则亡国,始终以国难惕励反省,正如我们国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渗透骨血贯穿始终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老秦人从弱到强不敢或忘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于大争之世,大出于六国之间的根源所在。这种力量贯穿全剧,时刻震撼和激荡着我们的心灵。而弱秦变强的过程,秦孝公从背负国耻时的忍辱负重,到收复河山迁都咸阳时的荡气回肠;卫鞅从一个魏国不用的中庶子到秦国万人景仰的商君,这整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欣赏快感。君臣合力 变法根基 提起秦国崛起强大,世人皆知发轫于卫鞅变法。提起卫鞅变法,世人皆知卫鞅之坚毅果敢法度森严,孰不知卫鞅之所以能够变法,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背后有一个更为坚毅的嬴渠梁!对于变法富国的理念,人尽皆知。但是一旦变法付诸实际,则可能人人反对。因为所谓变法,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秩序,改变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且非常享受的模式!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利益美好的未来。而变法的过程,必然是要牺牲很多人尤其是世族权贵的的利益。所以但凡变法,就必然遭遇来自团体中最坚实层面的掌握实力享受实利的人群的反对、阻碍甚至攻击。而这种反对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任卫鞅如何定法有度执法如山,面对这种力量却如卵击石,交锋十次,卫鞅也会死上十次。而这一切,因为有了嬴渠梁而有所不同!因为这个受命于危难之际,继位于亡国边缘的秦孝公,深知秦国富强,变法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以智慧的眼光选择卫鞅,以超人的胆识起用卫鞅,更倾心倾情倾尽全力地支持卫鞅,所以才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君臣合力的佳话。秦孝公与卫鞅的君臣合力,是大秦帝国在面上的大气磅礴之外,最为感人和闪光的一个点。这二人,因为秦国变法图强而相识相知:秦孝公要变法强国求贤若渴,卫鞅则是满腹经纶寻找明君。而当历史将他们撮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段感人的传奇。好事多磨。嬴渠梁与卫鞅这对绝配搭档走到一起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嬴渠梁在向列国广发求贤令之前,其实已经通过特使了解到了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卫鞅。所以当士子们蜂拥至秦后,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个小小的魏国中庶子卫鞅有没有来。这就象今天的干部应聘一样,虽然是面向天下广纳贤才,但内定却是不可避免。不过让秦孝公嬴渠梁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卫鞅两次面君,先讲王道治国,再讲无为而治,让谦恭下士的国君两次拂案起身愤而离去。其实这也正如今天的双向选择,国君在选择士子,士子也在选择国君。卫鞅之所以冒着擦肩而过的危险两次跑题瞎说,就是想试探秦孝公的志向和决心。当他知道这的确是他难得一遇的明君时,他便将终生所学和盘托出。于是秦孝公与卫鞅,三天三夜不食不寐,大谈秦国变法,直恨相见太晚。他们从那时起,就不仅仅是君臣,还是知音,是战友,是兄弟。他们立下誓言,为了变法,“粉身碎骨,生死相扶”。在卫鞅的心中,“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秦孝公给了他舞台,他就要以生命去演绎精彩。当然变法的路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而嬴渠梁以超乎寻常国君的气魄和胸襟,做了卫鞅坚实的后盾:即使是要得罪元老权臣,即使要斩杀感情不舍的老人,甚至是大刑曾经义无反顾拥立他为国君且大力支持变法的亲哥哥公子虔,对于这一切,只要是为了维护新法,只要是为了秦国强大,嬴渠梁都全力支持卫鞅。在全剧卫鞅变法的几个关键点上,嬴渠梁和卫鞅每次的辩论对话都精彩得让人叫绝,感动得让人落泪。他们一如当初的誓言,青山松柏,相倚相扶。嬴渠梁待卫鞅也的确亲如兄弟,在变法成功收复失地秦国迁都咸阳后,嬴渠梁对变法功臣进行封赏,把商于郡十五个邑赏给卫鞅,并赐其封号商君,兑现了求贤令中与变法者“共享天下”的诺言。儒家才是真正的在“愚民”,儒家向来都很轻视工农业者,只知道重视他们的四书五经,导致整个民族只崇尚“仕途”,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而这个书,尽然是一些毫无作用的陈词滥调。也许腐儒们马上会暴跳起来,举出,儒家倡导仁爱,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这些不是高尚的品德吗?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些本来就是作为一个人,是必须具备的,难道儒家没提出来之前,不尊敬老师吗?不孝敬父母吗?就没有人互相帮助吗?相反,儒家提出了思想以后,难道所有人都仁爱了吗?都尊师重道,孝敬父母了吗?所以说儒家所说的完全就是废话,屁话。不说也知道的道理,只是他集合起来总结在了一起而已。但却把这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奉为至宝,教导世人,背了这些东西以后,你就能当官了。导致在古代,我们的工农业,科技业等技术人才得不到大力发挥,而却要被一群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废柴来统治。整个民族的智慧被完全压制了。正如西方用各种教派学说禁锢思想一样,儒家用他的思想禁锢着中华民族。西方当时更是落后。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