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doc_第1页
试论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doc_第2页
试论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doc_第3页
试论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doc_第4页
试论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50年学术报告会交流资料试论陆羽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天门市陆羽研究会肖孔斌国学经典是蕴藏中国智慧的宝库。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历代学者都是把儒家经典置于国学的主导地位。陆羽所著茶经是一部融儒、释、道于一体、汇技、艺、术为一炉的经典著作。古往今来,都没有把茶经放在国学的重要位置上,对此,笔者颇为费解。首先,国学从学科分,历代学者把茶经放在“杂学”之中。明代李维桢(1547-1626):隆庆二年(1568)进士,由庶吉士授修编、修撰,又迁陕西右参议,提学副使,布政史,南京大仆卿,后经太常卿董其昌推荐,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晋爵太子太保。其文章“弘肆有才气”、“碑版之文,照耀四海”、“负重名垂四十年”。这位掌管礼仪经典的高官,在为桑苎庐藏版陆子茶经重刻作序中言道:“蓋茶名见於尔雅,而神农食经、毕佗食论、壶居士食志,桐君及陶宏景録、魏王花木志胥载之,然不专茶也。晋杜育芪赋,唐顾况茶论、然不专称经也;韩栩谢茶啟云:吴主礼贤置茗,晋人爱分烹茶,其时赐已千五百串。常鲁使西番,番人以诸方产示之,茶之用已广,然不居功也。其笔诸书,而尊为经,而人又以功归之,实自鸿渐始。夫杨子云,王文中,一代大儒、法言、中说自可鼓吹六经,而以拟经之故,为世诟病。鸿渐品茶小技,与经相提而论,人安得无异议?故溺其好者,谓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称引并於禹稷。而鄙其事者,使与傭保杂作,不具宾主礼。”此序揭露了明代茗人对陆羽茶经视之为“小技”,“慵保杂作”,人安得无异议? “不具宾主礼”等等。史称“东方文化金字塔”的四库全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把儒家经典之作基本上都放在“经部”,而把陆羽茶经放在子部第九类的谱录类中。谱录类又分三属,即器物之属,饮馔之属,草木禽鱼之属,而陆羽茶经又列在“饮馔之属”内。在这一属中,列了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茶录、东溪试茶录、续茶经、煎茶水记、北山酒经、酒谱、糖酒谱等书目。在四库全书总书目中,把陆羽茶经列入了无关宏旨的杂碎堆中。从现代国学课程编排上看,把陆羽茶经排在天道篇中的“科技智慧”子目之中,放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之后,也只是把茶经列入“技”类而已。综上所述,陆羽所著茶经,无论是在封建士大夫眼中,还是在现代,在“国学”中的地位显然是不高的。到底如何评价陆羽茶经在“国学”中的地位,这是研究“陆学”和茶经的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大课题。笔者试图就这一问题浅谈一管之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不仅仅是一部介绍茶树的起源、特性、产地、品质、历史,茶具以及茶的加工技术和饮用方法的科学专著,也不仅仅是一部传播茶文化,茶叶科学知识,普及饮茶习俗,推动茶叶生产的杰出著作,它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宝库的经典之作。一、茶经是一部以茶论道的经典之作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难道他仅仅是为了介绍一般的茶叶知识,煮茶、饮茶技艺吗?不是的。他写茶经的真正目的,是想“以茶论道”,阐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价值,伦理道德的一些看法,而把这些深刻的道理隐匿在茶事之中。正如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黄志标在他所写的陆羽茶经基于思想体系上价值观意义上的探究一文中所言:“陆羽是在感受了社会动荡与不安之后,为自己寻求理想的精神寄托,对理想中的社会与人该如何生活所作的思索与求解,并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合乎人性,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可理解为通过日常生活而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茶道精神可与此相联系而展开联想的社会生活坐标系,茶经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与民生关心的实际行动与具体表现。陆羽所特别看重茶,不仅仅是他随遇而安的需要,还是融物质与精神,务实而灵动的载体,同时也可以承载人们的向往。”陆羽在其茶经中,通过“以茶论道”,将儒家思想之核心“仁义”、“中庸”、 “和谐”、“道德”融于茶事之中,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茶经中的“仁义”思想。孔子曰:“何事于仁,必有圣乎。”“仁义”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统治者的核心思想,成为构筑中国式的“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奠基石。茶经七之事中引用了异苑中的一个典故来倡导“仁义”之举。这个典故是说“郯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陆羽是想通过这一典故,引导人们要讲“仁义”。茶经中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孔子曰:“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就是要求人们要公正、谦恭,不要偏激,不走极端,要留有余地,遇事要有“度”。陆羽在茶经中虽然没有明言,要求人们以守“中庸”之道,但在许多论述茶事的过程中,把“中庸”之道,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论采茶时,要把握“度”,“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论煮茶时,要把握“度”,“慎勿使凉炎不均;”论沸水时要把握“度”,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论制茶时,要把握“度”,焙火,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论冲泡茶时,要把握“度”,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论品茶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等等。茶经中的和谐观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都极力主张“和谐”。因此,“和谐”的观点,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关于“和谐”的观点,由外往内说,第一层意思,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第二层意思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第三层意思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人与自我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陆羽所著茶经,特别崇尚和谐精神。茶经一之源中所倡导的“精行俭德”之美德是崇尚和谐精神的思想基础;茶经四之器中对煮茶之釜,其形态要求“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这“正令”,“务远”,“守中”之理念,是崇尚和谐精神最完整的表达;茶经四之器中提出的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之常理,是崇尚和谐精神的自然法则。茶经中的“道德”理念。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徒,不善而不能改,是吾之忧也。”孔子四忧之首的“德”,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希望饮茶之人,把品茶与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要有美好的品德,这就给茶人确立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种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茶人、对社会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千百年来,无不起着潜移默化之功能,无不影响官风、民风的净化,特别是在当代,更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综上所述,陆羽在其茶经中,将儒家思想之精华隐于茶事之中,使人们在进行茶的“采、制、煮、饮”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洗涤与熏陶;与此同时,陆羽也将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真知灼见,借茶事活动予以阐发。所以说,陆羽茶经不是“杂学”,它是一部“以茶论道”的经典之作。二、茶经是一部以道育人的警世之作什么叫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能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儒家之道讲“中庸”,释家之道讲“寂静”,道家之道讲“无为”。而陆羽茶经之道讲的是“廉美和敬”,“精行俭德”,“鼎形正令”。通过这些致深的“道”,达到育人警世之目的。“廉、美、和、敬”是陆羽茶道精神的重要内容。即:廉洁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廉”,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品茗之时,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与人为善;“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廉、美、和、敬”之茶道精神无不体现在陆羽茶经中的字里行间。“精行俭德”是陆羽茶道精神的思想核心。陆羽提出做“精行俭德”之人是针对盛唐由盛到衰,奢侈之风盛行而提出来的。当时,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侈豪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许多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侈之风非常不满。陆羽借助饮茶,提出做“精行俭德”之人,是对当时奢侈之风的抨击。主张“俭以养德”、“进德修业”、“修身养性”,“淡泊明志”,“清静无为”,“生活简朴”。为了进一步阐发他的这一思想,继而在茶经七之事中列举了三国孙权之孙乌程侯孙浩以茶代酒和晋代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的典故,把“以茶代酒”,“以茶敬客”作为一种时尚大加推崇,以期形成一种清廉、自洁,俭朴养德的高雅的社会风气。“鼎形正令”是陆羽茶道精神的社会夙愿。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风炉,以铜铁铸之,为古鼎形。”陆羽之所以要将风炉制成“古鼎形”,是希望当时的君臣子民都能象 “鼎”那样“稳重端正”。若君似“鼎”,即可凝天命,系人心,让国之“重器”天长地久;若臣似“鼎”,则可品行端庄,为官“鼎正”,无扰于民;若民似“鼎”,就可安于义命,固守基业,利害不惊,家和国安。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对釜的制作,要求“方其耳,以正令也”,是说煮茶之锅的“耳”要作成方形,取其端庄之义,意与上同,在此不加赘述。陆羽之所以提出“鼎形”、“ 正令”,除了表明自己有“经伦调变”之能外,更重要的是借“鼎形、正令”寄托他的一种社会夙愿,希望君正臣正,社会安定,民风纯朴。“开元之治即乱机所伏”,唐王朝对藩镇的战争、宦官的专权、官缭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牛李党争,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自玄、肃、代,德暴敛已烈,”农民“然犹可过活,入晚唐后,遍地虎狼,逃亡无所。”张籍野老歌:“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取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肉食。”而官府则是“厨有腐败肉,库有贯朽钱”。唐后期社会矛盾、阶级对立日趋激化,社会风气渐趋败坏,官场奢靡之风盛行,朝廷官员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饿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茶经是一部“以道育人”的警世之作了。我们认为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是对晚唐社会匡时济世的救赎。当然,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应该推崇、弘扬“精行俭德”的精神与思想,以这一层面上研究,茶经更是一部以茶道育人的警世之作。我们并不把陆羽神化成为救世主而去布道,但也不赞成把陆羽茶道精神弱化,而取其“商数”。把“精行俭德”平民化是应该的,但不可过于“平白化”,而贬低其警世价值。总之陆羽在茶经中通过“以茶论道”,来达到“以道育人”,“以道警世”之目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陆羽茶经岂是“小技”,而是“育人,警世”的“大技”!三、茶经是一部以茶作经的传世之作衡量一部著作在“国学”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主要看四点:第一点看是否是“开山之作”?第二点看是否折射出光辉的哲理思想?第三点看是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四点看是否千古传颂?符合上述四点的,就应该把它摆在“国学”的重要位置上,作为经典之作,予以深刻研究,让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一,陆羽所著茶经,是把茶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开山之作。唐代诗人皮日休为其茶经作序中说:“疵始为经三卷。”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说:“蓋为茶著书,自其(指陆羽)始也。”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赋诗云:“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不争的历史表明:陆羽开创了为茶著书之先河,把茶的有关经验、知识、总结提高为一门专问的学问,从而建立了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学,是我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把茶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奠基之作和开山之作。陆羽茶经之后,虽然出现过众多茶书,但和茶经相比,却望尘莫及。其二,陆羽所著茶经折射出深刻的哲理思想。陆羽“以茶作经”,从表面上看,讲的是茶叶生产、加工、制作、烹饮等方面的技艺,讲的是茶事、茶艺、茶道,但字里行间却闪烁着光辉的哲理思想,他把“天人合一”、“ 正令守中”、“精行俭德”、“修身养性”、“仁义中庸”、“清静和谐”、“淡泊寡欲”等中国传统之思想精华隐于茶事之中,无不给人以新的思想启迪,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思想不亚于易经和论语。从现实来看,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这些喝茶之人,由喝茶想到陆羽茶经中的哲理思想,进而受到茶的内涵和品质的熏陶。从这一点上来看,其对民众的影响之深刻,潜移默化之功效,是“国学”中任何一部经典之作所无法媲美的!其三,陆羽茶经问世以来的一千二百多年间,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物欲横流,价值观念极其多元,浮躁、焦虑、无奈的消极心理需要复归宁静和振作。而正是陆羽茶经所倡导的茶道可以引导人们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秩序的重建。其四,陆羽所著茶经传承千古。自秦汉有黄帝内经、神农食经以来,到清未为止,各种经书不下百余部,如易经、三字经、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