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语言准备.doc_第1页
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语言准备.doc_第2页
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语言准备.doc_第3页
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语言准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国际会议外事报道的语言及心理准备刘爱军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落户中国,一些中小城市也成为国际会议的热门举办地,这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促成国际会议外事报道成为各大都市报一个新的重要的采访报道领域,在媒体外语类人才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普通的都市报记者如何利用英语与外国人士交流,获取新闻信息,完成报道任务,成为一个国际会议报道记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曾多次参与世界媒体峰会、达沃斯夏季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采访了诸多国外人士,对国际会议采访的语言及心理准备有所心得。英语是工作语言,必须使用英语采访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据1986年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近四亿,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另外,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计约有八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语言优势,每次国际大型会议,虽然来宾众多,国籍五花八门,但是大会的工作语言只有英语一种。2007年9月,从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登陆大连,到2009年,隔年再次举办,每次都有超过1000多位国外政要、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媒体记者参加会议,尽管会议提供了同声传译等便利条件,但是抛开同声传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新闻统稿泛泛而谈等这些客观因素不提,有经验的记者们都知道要想得到独家、新鲜、与众不同的新闻素材,就必须进行“独自战斗”,也就是亲自对采访当事人。亲自采访就必须使用英语,在中国这个英语被高度重视国家,几乎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受到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在采访国际会议时,这些语言教育也到了该发挥作用的时候。2007年9月6日,在首届夏季达沃斯开幕当天,当其他媒体还什么动作时,记者首先用英语自报家门,采访了参加会议的英国独立报记者哈米什麦凯伊,在采访中,记者又意外地和他一同来参加会议的妻子见面,得知他的妻子,既是牛津大学艾克斯特尔学院的院长弗兰西丝还是本次达沃斯论坛的召集人之一,于是夫妻同赴大连达沃斯的鲜活报道顺势而出,而此时其他媒体的同行们还没有进入“国际采访”状态。好的英文还能帮助记者掌握采访对象独有信息,当时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妹妹、时任渣打银行亚洲区总裁的曾璇走出会场时,用英文对英国同事小声说了一句:“哎呀,我以前以为我的中文还不错,可是今天呀”当时,尽管周围的中国记者不少,但是只有记者听到、听懂了这句,这一独有细节在随后的人物消息中又起了点睛的作用。有时记者还被其他媒体同行征用为临时翻译,中英对话间,不但省了采访环节,还获得了信息,所以用英语采访好处多多,为什么弃之不用?言为心声,先过心理关在国际会议中,采访外国人士不可避免,但是很多中国记者担心自己口语不准,听力不佳,生怕在采访中露怯、丢丑,不敢大胆地使用英语进行采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有英文采访教学背景的新航道教育集团总裁胡敏就曾说:“我过去看到许多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大多是低着头看稿子、眼睛不敢正视被采访者,这是很大的缺憾。这时,你的英文好坏还在其次,首先你在心理上就显得不自信,这给中国记者的形象大打折扣。在我国记者队伍中能真正做到用英文流利采访的比率的确不高,但你的形象是阳光积极的,你能用自信、温暖的眼神注视对方,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缺乏自信是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的通病,另一位中国知名口译专家也曾对症下药,说:“我在这里是为了完成翻译任务,使谈话双方相互沟通,而不是在炫耀自己的语言水平,在场的人没有人注意我的表现。”在极为庄重的口译现场,翻译都能如此宽以待己,放松心态,那么只是获取有用信息,环境相对宽松的新闻记者就更没必要和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劲了。另外一个重要沟通环境是,大多数在东道主坐客的外国来宾表现得十分耐心和配合,一是他知道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他对你不能要求苛刻,二是来到东道主,尽量谦虚也是客随主便的举动,这无疑又进一步打破了双方的语言障碍,这又成为中国记者在本土采访外国人的一大优势。在2009年第三届大连夏季达沃斯的一个论坛会的外面,一位国内网站的记者正在进行现场采访,采访的对象就是美国奥巴马总统的顾问霍普布莱恩特。尽管这位同行的英语水平不高,提问嗑嗑绊绊,其中又有很多语法错误,但是霍普布莱恩特仍然面带微笑地倾听,最后他竟听懂了对方的每一个问题,并且非常耐心地回答了这位记者的所有提问。这位记者同行完成了任务,他不用担心他的英语怎么不地道完美,因为他的受众群是中国人,他只为他们写稿,受众群体只要阅读他写的汉语报道就达到阅读目的了。合理地设计问题,适时地提问在国际会议采访中,大多数焦点人物始终被媒体关注,对于记者们来说能打破重围,提出问题实在是机会难得,所以这时记者要用非常流利和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问,最好是一个封闭式提问的同时,紧跟着一个开放式问题,前者的回答是是与不是,那么过后的回答就是原因。2007年,在首届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恰逢与会者之一的英特尔集团董事局主席贝瑞特先生,他正在大连主持英特尔大连公司的破土动工仪式,记者在贝瑞特先生走下讲台时,马上跟进,问他“把工厂设在大连是不是个好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说了一个“当然是”,记者马上追问一句“为什么”,贝瑞特当即做答,记者这一提问不但获得同城媒体同行的称赞,而且随后的英特尔落户大连是英明决定一文也成为本报的独家报道。好的问题能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产生交流欲望,在一个非母语的采访环境中,记者即兴采访可能性不大,所以一定要事先设计好问题,问题要有趣,而且有贴近性,让回答者容易发挥。在2009年的大连夏季达沃斯会议中,面对由中国、越南和新加坡等政要参加的对话会上,大家正在讨论如何刺激亚洲地区的消费问题,这时,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用英文提问,“我的奶奶平时不舍得花钱,请问你们假如是我应该如何劝她老人家呢?”没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引起越南副总理等人的极大兴趣,每个人都谈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极佳的采访效果。你的英语不可能比中文好中国翻译界有一句话,“中文是水,英文是船。”水涨才能船高。国际会议采访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英文采访是前期工作,这表现在采访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构架采访提纲,抛出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中文写作是后期工作,记者要在后期写作中“消化”英文采访素材,把它们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新航道教育集团总裁胡敏就曾说:“记者应该拥有很强的英文应用能力,即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强,就是中文的再次优化组织,否则难免会有“听懂了但是却说不出来或是表达不好”的感觉。这就需要记者在平时更注重中文水平的提高,力求在关键时刻能将肚子里的“洋货”变成更准确、生动、灵活的新闻语言,毕竟我们是为中国记者服务的。总之,不论英语,还是中文,掌握得越纯熟,就越能运用自如,更容易与外国人沟通,更有利于写了优秀稿件,都市报的记者更应该从平时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多听多看英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