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doc_第1页
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doc_第2页
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doc_第3页
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doc_第4页
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 标签:中国科技引文www.bianjibu2008-08-24 11:23 星期日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陶玲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摘 要本文将从中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桦皮制品的相关历史与现状研究出发,系统分析其桦皮制品制作及使用过程的文化特征,真正揭示出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并针对鄂伦春族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探索其在新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重点发展对象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只有将桦皮文化纳入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领域,才能使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从而形成一条崭新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文化之路。关键词桦皮制品 鄂伦春族 桦皮文化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各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在文化需求上多元选择的空间大大开阔,经过“文革”等政治运动压抑的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应当复兴。仔细分析大、小兴安岭鄂伦春人的桦皮器物的制作与使用过程,可以看到其中渗透了其萨满教“敬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观念,形成了具有“物尽所用”、“自产自消”等众多特征的桦皮文化,以及相关风俗。适逢其时,我们在对鄂伦春桦皮文化复兴之时的考察,使我们能比较仔细地发现桦皮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有的研究价值,从而体会桦皮制品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智慧。一、中国鄂伦春族桦皮制品的相关历史与现状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境内的大、小兴安岭大鄂伦春人陆续实现了定居。定居前的漫长岁月,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以兽皮与桦皮为主要的生活资料。兽皮是制作衣服的原料,在高寒的山林中御寒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鄂伦春人世代传承着制作皮衣的工艺,一直到实现定居后,棉纺织品才逐渐代替了兽皮衣。桦皮制品覆盖着鄂伦春人的全部生活,从婴儿降生睡桦皮摇篮长大,结婚时桦皮衣箱、针线盒等是主要的嫁妆,丧葬时桦皮制品是陪葬物之一,可以说那时的鄂伦春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桦皮制品。平时住的桦皮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锅碗瓢盆都是桦皮制作的,行猎时驾桦皮船,进行萨满教祭礼时,神圣的神偶就从桦皮神匣中请出来受祭。桦皮制品上神奇而独特的花纹、图案集中表达了鄂伦春人的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可以说,桦皮制品渗透了鄂伦春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鄂伦春人定居后,由于从传统的游猎生活,转为定居的农业与林业,在行猎中方便而不易破碎的桦皮制品逐渐用的少了,外来的陶瓷、木器、塑料制品等逐渐代替了传统桦皮器皿,桦皮屋也只有个别猎人在山林中偶尔使用,桦皮船由于其轻盈、便捷一直没有放弃,但随着狩猎的减少,桦皮船的数量与使用也在减少,唯有采集野果的桦皮采集器一直在使用。近10年来,民族旅游业的兴起,鄂伦春人的桦皮制作业出现了强劲的复兴,我们调查的大兴安岭的塔和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呼玛县白银钠鄂伦春民族乡、小兴安岭逊克县新鄂村鄂伦春民族乡都出现了家庭式桦皮手工作坊,甚至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出现了桦皮协会,以及有十几人组成的大型作坊。鄂伦春桦皮制品成了当地(内蒙古鄂伦春旗博物馆,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展览馆)与省会哈尔滨(黑龙江流域民族萨满文化艺术展)展示鄂伦春文化的主角,甚至在北京等地的民族文化展示中,鄂伦春桦皮制品也是引人注目的展品。鄂伦春桦皮制品不仅是大、小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旅游纪念品(如中国的北极村漠河有大批鄂伦春桦皮纪念品),而且在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有鄂伦春桦皮制品的专卖店。随着各国游客的到来,鄂伦春桦皮制品已流传到国外。由于鄂伦春桦皮制品与当今世界“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但文化思潮契合,鄂伦春桦皮工艺深刻地影响了与其相邻的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如原本不使用桦皮制品的汉族,在大兴安岭就出现了一批汉族的桦皮制作大家。桦皮制作工艺也成为来源旅游的亮丽风景,在鄂伦春桦皮作坊中,大量游客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购买,更重要的是为了观看这种独特工艺的展示。赛桦皮船、赛桦皮工艺制作成为鄂伦春重大民族喜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鄂伦春桦皮工艺的复兴表现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二、鄂伦春族桦皮制品制作及使用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分析1“物尽所用”的桦皮文化虽然,相对较少的鄂伦春人口,大、小兴安岭有取之不尽的桦皮原料,但鄂伦春人在萨满教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对身边的自然资源敬畏如神,爱惜有加。如往昔行猎时,需要取柴火取暖、煮食,他们只取已枯死的树枝,那怕为此需要多走路、多出力。对伴随着他们一生生活的桦皮,也同样珍惜爱护。一般来说,他们取下桦皮,经特殊工艺初步加工后(增加其韧性),合理取材,并做到了一物活用。他们取下的白桦皮一般是大张的,选择其中皮质优良的作为制作桦皮船的原料,因为桦皮船长期在水中浸泡,行猎时要与河中的石头碰撞,需要坚固坚实的桦皮制作。质量较差的可以作为桦皮屋的覆盖物。制作桦皮衣箱、水桶也需要较大的桦皮,剩余边料,可以制作小型器物,如桦皮碗、烟筒等。再剩余的边料,可以剪裁成动物形状,作为儿童玩具。零碎边料也可作为器物上的图案、花纹。而且,鄂伦春人的桦皮工艺娴熟,刀具锋利,使桦皮原料的裁剪中,浪费极少。最后剩余料,已无法加工,也作为引火材料加以收藏。鄂伦春人桦皮文化一物活用的特征实现了桦皮的“物尽所用”。2“自然共生”的桦皮文化鄂伦春人传承的桦皮采集工艺,可以使桦树剥皮后不死,使桦皮资源与鄂伦春人共存、共生,永续无穷。但就是在此条件下,鄂伦春人仍然不轻易剥取桦皮。他们的桦皮船一般2个人一天内就可以制作一条,但他们实际使用桦皮船往往在10年以上。桦皮船是行猎中的主要工具,在河中激流中行进,很容易破损,但他们随时修补(修补时只需要小张桦皮),也不轻易造新船。其它桦皮制品如有破损,也往往用桦皮边料修补,如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桦皮自然资源。鄂伦春人对自然资源的精心保护有其宗教观念作基础。据秋浦所著的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一书中言:鄂伦春人的宗教观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万物有灵。这是不难理解的。对于处在原始社会初期的鄂伦春人说来,诸如一年四季的更换、白昼夜黑的变换、风雨雷电、干旱野火、高山峻岭、冰雪急流以及各种奇擒异兽等这些无穷的自然现象,如果说最初反映在人们头脑中,还只是引起一些及其模糊及其简单的冥想,那么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就逐步认为这一切现象都有一种非物质的力量在指使和左右。是它的神灵通过一定的物体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万物有灵的观念。鄂伦春人甚至认为山上的树木和岩石也就有神灵的存在。这周围的世界,简直到处都有神灵在徘徊。这不同种类的神灵,起初虽肯能是指某一个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但随着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就被看做是这一类自然物的自然现象的总体。比如山神就是管所在山岭的神,而不是管这一岭和那一个山岭的神。这种情况反映了在早期社会里,单独的个人离开了集体就无法生存。对于他们说来,集体和个人是机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在大自然和饥饿的威胁下生存下来。源自萨满教“万物有灵”的集体意识,使他们珍爱自然成为日常行动中的集体自觉。3“地产地消”的桦皮文化往昔,鄂伦春人游猎在广袤千里的大、小兴安岭山林中,当时那里的桦树林保护完好,比比皆是,因此他们都在行猎的住在地附近采集桦皮,并在附近的河边制作桦皮船,在临时居住的宿营地制作桦皮屋与桦皮日常用品,在桦皮屋后面搭建桦皮仓库,实现了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应用模式,维系着鄂伦春人日常生计。鄂伦春桦皮制品的这种“地产地消”方式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组织“乌力楞”有关。新唐书关于鄂伦春先民室韦人的社会情形写道:“其国无君长,惟大酋,皆号莫贺咄,摄管其部而附于突厥。大或千户,大数千户,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不税敛。每戈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不相臣制。”可见以狩猎为主的室韦人的氏族组织显得相当松散。鄂伦春族的情况与此十分相似,氏族内部只是在狩猎季节结伙行猎,事毕之后便“不相臣制”了。狩猎生产方式决定他们只能是“事毕去,不相臣制”。 “乌力楞”,鄂伦春语的含义是“子孙们”,指同一祖先所传的几代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大家族,包括三代到四代同一祖先的后嗣。“有肉匀着吃,有皮分着穿”鄂伦春族谚语,就是这种平均分配制度的生动写照。这种共同消费的方式,一般是在春夏进行,冬季打到野兽便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把兽肉分到“斜仁柱”内去消费,这是由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节,这种“大锅饭”不论做和吃都有很大的困难的缘故。鄂伦春族早先曾经实行过以“乌力楞”为单位共同消费的平均分配制度。因为那时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生产资料的“乌力楞”共有制遂决定了这种以“乌力楞”为单位的共同消费的分配制度。其时,“乌力楞”就是鄂伦春族社会的细胞,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乌力楞”中的任何一个“安嘎”出外狩猎时,他们所获的野兽均在全“乌力楞”内按户平均分配,“乌力楞”的成员不论是都参加狩猎生产,均可得到一份。“乌力楞内的鳏寡孤独不能参加生产,反而可以分到更多更好的一份。猎获到野兽以后,猎人便不去管它,而有妇女把它运会“乌力楞”,并负责平均分配。正如黑龙江外记所说;“俄伦春,俗重鲜食,射生为业。然得一兽既还家,使妇取之,不贪多,亦不以负载自苦。”由于这种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乌力楞”内部,桦皮制品的制作与使用属于全体成员。鄂伦春人在定居前,就与外界有有了物质交换,但主要是用兽皮、肉制品交换食盐、布匹、枪支、粮食等,没有将桦皮制品作为商品,当然,有的客人喜欢,则将桦皮制品作为礼物赠送。在其内部一直实行“地产地消”的原则。定居后,鄂伦春人的桦皮制作与使用逐渐减少,但仍然实行“地产地消”的原则。近10年来,中国的经济形态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小兴安岭的民族文化旅游业兴起,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的大部分作为旅游纪念品,而具有了商品性质。但不少鄂伦春家庭使用的桦皮制品仍然延续着“地产地消”的传统。4“世代传承”的桦皮制品考古发现的史前桦皮制品的遗留物已有3000年的历史,但鄂伦春先民使用桦皮的历史要大大先于3000年,因为一件具体的器物的留存是有其自然年限的,而在3000年前,鄂伦春先民就在东北的寒土上生活。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东北与相邻的西伯利亚古人类的原始文化遗址已逾15万年以上,如本溪庙后山、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喀左鸽子洞文化遗址距今15万年,“西伯利亚一带最早有人类的足迹远在20万至30万年以前”(引自新华社1985年5月14日电稿)。鄂伦春先民在东北地区生活的年代已不可确考,但一定有漫长的岁月。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伦春先民生活的地区,尚未发现古代的青铜器或铁器,也说明了鄂伦春人是用桦皮制品来维系其生产、生活的。鄂伦春人在逾3000年的桦皮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了桦皮工艺的纵型的传承方式,即在同一个氏族(2个或2个以上通婚的氏族构成一个部落,但由于渔猎生产形态度分布极其分散,其部落功能相对弱小,部落没有成为日常的生产与消费单位,在鄂伦春历史上,也没有出现部落联盟。在早期人口较少的时候,鄂伦春先民是以氏族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这可以从鄂伦春人供奉的氏族的萨满教神系来证明。随着鄂伦春人口的自然增长,氏族分化为“乌力楞”,以适应不宜人数太多的渔猎生产)的“乌力楞”内部传承,一般采取了老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方式。桦皮制品是鄂伦春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在定居前,鄂伦春人中不仅没有从事桦皮生产的“乌力楞”、氏族、部落,就是在“乌力楞”、氏族、部落内部也没有出现过桦皮工艺的专业人员。这种现象说明:各区域的鄂伦春人都普遍掌握桦皮的制作工艺;桦皮制作工艺在氏族或“乌力楞”内部世代传承,并以老一代传下一代的纵型方式传承。定居后,同一区域的鄂伦春人聚居住相关民族乡的鄂伦春村落中,传统的渔猎仅仅成为副业,越来越不重要,“乌力楞”作为生产、生活单位已经解体,但在定居初期,同一“乌力楞”的成员往往居住在同一村落,桦皮制作工艺与反映在桦皮制品上的共同的审美情趣,使传统的“乌力楞”传承方式仍然维持一段时间。但定居的农业、林业生产,使过去长时间不见的旁“乌力楞”成员成为邻居或劳动的伙伴,他(她)们之间也会交流与传承原来各“乌力楞”地桦皮制作工艺及其相关图案、花纹。这种鄂伦春人内部的新传承、传播方式,使鄂伦春的桦皮制作样式更加丰富。定居后的50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外来其它器物的增加,桦皮制品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急剧减少,使鄂伦春人的桦皮工艺传承几乎中断,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这种传统工艺。近10年,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兴起,鄂伦春人的桦皮工艺复兴,但桦皮制品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地产地消”的自用品转型为旅游商品。而此时,传统“乌力楞”传承已成为历史,以有娴熟桦皮制作工艺的老人为中心的家庭作坊为传承地的新传承方式已经形成。这种传承方式完全是开放型的,不仅对邻里开放,也对别的民族开放,也欢迎远道而来的求学者。这种传承方式,使鄂伦春桦皮制品的数量大大增加,也融入了外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的艺术元素。当下,由于桦皮制品的商品属性,一种以分工合作的工厂型生产模式已具雏形,如十八站桦皮工艺协会所属的桦皮工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正在考虑某些环节实行机器生产。如此,历史悠久的鄂伦春桦皮工艺的传承遇到了新问题。5“相扶相助”的桦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一直是“乌力楞”的集体财产,其制作也是集体的事务,虽然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在制作中会有自然的分工,如男性着重于大件的桦皮制品(桦皮船、桦皮屋、桦皮仓库等)制作,女性着重于小件桦皮制品(日常桦皮器物)制作,图案、花纹更是女性施展艺术才能的天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全体成员都是动手参与,互相配合的。采集桦皮往往也是成年人集体而行。如此传统培育出一种“相扶相助”的制作文化。据调查,鄂伦春人集体制作桦皮制品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美好的时光,因为桦皮制品是生活所必须得,人人都会积极参与,而所制作出的成品又属于全体成员。在使用上,也会有男女性别的自然分工,如男性使用桦皮船打猎较多,女性做家务使用日常桦皮器皿较多,但都是为了维系“乌力楞”的生产、生活,关系到整个集体的生存、繁衍,因此在所有权上不分你我。而桦皮制品可以说是鄂伦春人的艺术品,其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图案、花纹集中反映了社会观、宗教观与审美理想。如秋浦所著的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一书中言:桦皮器皿种类很多。有底大口小可供采集野果用的小桶,有长方形或椭圆形的针线盒,有扁圆形用以装旱烟的烟盒,有专门用以装神像的盒子,这些不同用途的器皿都雕刻有不同的图案。有一种叫做“阿达玛勒”的桦皮盒,长而扁形,个别地方则是圆形,它是女人在结婚时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因此上面所雕刻的花纹图案也就更富有艺术色彩。“阿达玛勒”盒盖中心雕刻有“珠勒都很”花纹,它象征的意义就是团圆,结婚以后永远与丈夫团圆。盒盖边沿的花纹和盒身周围的花纹名叫“奎热格音”,象征的意义就是不能随随便便,女人出嫁以后就要终身不变心,忠于自己的丈夫。这些观念,当然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比较巩固以后的反映。有些“阿达玛勒”上还有刻制南绰罗花的。南绰罗为达翰尔语,每年七月在山上开花,绿色,是鄂伦春人最喜爱的一种花。鄂伦春人通常都把未婚的男子称孤男(虽然有父母),把未婚的女子都当做最好看的花来看待。鄂伦春人认为孤男有了南绰罗花在身旁,心就不感到孤独了。因此结婚前,有些女子给未婚夫制作烟荷包时特地给刺绣上南绰罗花一朵。结婚时,岳母给女婿制作带有南绰罗花的“阿达玛勒”叫女儿带去也是这个用意,祝愿女婿永远不再孤独。“阿达玛勒”上的花纹颜色大致有红,黄,黑三种。红象征姑娘之喜,黄象征男子之喜,黑是一种配色。如果“阿达玛勒”上染有蓝,白色,那就象征女人之遭难,守寡等等,因之一般不采用的。甚至连桦皮屋顶覆盖物、仓库的桦皮覆盖物都要镶嵌美丽的图案、花纹。对艺术的追求是对生活理想到追求,是人类自由心灵的流露,所以桦皮制作时,会你一言,我一句地出主意,使桦皮器物更美观。这里没有任何技术上的保密,只有使工艺更加完美的讨论与切磋。如此制作文化,使相当一部分桦皮制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这种传统保留到现在。虽然往昔的“乌力楞”在当今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但目前的作坊的桦皮制作仍然充满了“乌力楞” 时代“相扶相助”的和谐气氛。老人会手把手地教后辈人,先学者会热心地教后学者,鄂伦春人会毫无保留地教外族人。人人都会平等、友善地切磋技艺。这也是近10年来桦皮文化迅速复兴并发展的原因之一。虽然当今的桦皮文化复兴与市场经济有关,但优良的鄂伦春传统,使这个行业避免了技术封闭与恶性竞争。6“资源循环”的桦皮文化由于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观,他们对身边的自然资源十分爱惜,甚至连柴火也只取枯死之木,对生活中须臾不离的桦皮制品更是倍加爱护,实现了资源循环。首先,他们剥取桦皮的高超工艺,使桦树薄剥皮后不死,被剥取树皮的桦树能长出新皮,正常生长,但此处不能再次剥取。所以鄂伦春人只根据实际需要,剥取量材而用的桦皮,而不是无限制地剥取。在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桦皮原料,实现了物尽所用。由于往昔的狩猎生涯,不仅桦皮船很容易受损,其它桦皮制品中长途迁徙中也容易受损,他们会及时修补,而不轻易丢弃,去制作新的。在鄂伦春相关展览中,经常能够看到已经使用几十年的桦皮制品,岁月使这些老旧桦皮制品更显示一种文化气韵。这种习俗,使大兴安岭的桦皮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件再也不能修补的桦皮制品,一般会作为引火之柴燃尽成灰,被雨水渗透到土里,回归了自然,实际上也成为一种无机肥,肥沃着森林中的土壤,开始新一轮的自然资源循环。某些心爱的旧桦皮制品,已经不能再使用,鄂伦春人也会将其埋在土里,直接回归了自然。这种“资源循环”型的物质文化,曾经长期使大、小兴安岭森林郁郁葱葱,也使鄂伦春人一直补充后来有续的生产、生活资源。近年来,鄂伦春人的桦皮制品相当一部分商品化了,但他们最大限度节约桦皮资源的习俗仍然传承着。虽然,当下剥取桦皮要比20年前要走更多的路,也要花费更大的体力支出,但一般不需花费钱,木材厂的桦皮或者不要钱,或者只花很少的钱,但他们仍然非常珍惜桦皮,根据需要量体取材,各尽其用。被游客买走到桦皮制品,一般来说,比较精致、好看,剩余的他们就自己在生活中用,或者送给亲戚、朋友、邻里用,不随便丢弃。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