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doc_第1页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doc_第2页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doc_第3页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doc_第4页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农民经济学家对新农村的思考 1、新农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必然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向前发展。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这个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而且也首先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起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显得太低了。在经济改革之前,农村是非常贫穷的。农民的劳动的日收入在0.1-0.2元之间,0.1元之下和0.2元之上的日收入虽然也可以见到,但是,就都非常少了。日收入在0.1元以下的,就是特困的山区,是国家需要救济的地方。在北方,农村农民的生活是以红薯为主的,有些地方靠食用红薯来维持温饱的比例甚至占80%以上。在这些特困的山区,是连红薯也不够吃的,靠国家发给的救济粮勉强维持生活。收入在1元以上的地方也有,但是,那可是稀有的先进村,如大寨,是人间的蓬莱仙岛,寥若晨星,人心向往,想学习而学不到,只好心向往之。当时农村生活之苦是当今的年轻人和城市人想像不到的,所以,所有的现在还在高喊“青春无悔”的下乡知识青年一到改革开放知识青年返城时也就毫不犹豫的立即离开农村回了城市。所以,对于农村人来说,当工人进城市吃公粮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一旦有一个农村青年当了工人,惊喜不啻于现在的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民看他的眼光不啻于对待现在的博士生。所以,当时农村有一句顺口溜,是说农村姑娘找对象的:“一 工二干三教员(即教师),任死不嫁老社员”。何谓“老社员”?是指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农村青年。这个顺口溜表达了农村渴望脱离农村的心情。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几个年头,农村就率先变了样子,说这种变化是在“一夜之间”是夸张的形容,但是,变化也就是在改革后两、三年之内的事情。有的人为了否定改革,说这是改革之前奠定的基础的结果,完全是想当然。因为在改革前的三十年间,农村的起色不大,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想废除计划粮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在那两、三年中,许多水渠没有办法使用了,拖拉机被改造成运输工具卖掉了,许多农民没有牛犁,用人去曳,用铁耙掘,生产力倒退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这是新体制的力量。农民过去有劲没有地方使,有能力没有地方发挥,一改革,使农民的力量用到了正经的地方,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变了一个崭新的样子。存款户不再望着那属于自己的一点存款数字没有钱花唉声叹气,把多余的劳动搞点副业把现钱装在自己的兜里,欠款户从此摘掉了欠款户的帽子,农民的小麦吃不完了,也和城市人一样,拿红薯当新鲜吃。一时间,农村开始出现了过去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万元户,令一些老教授嫉妒死了。“当教授的不如当农民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成了中国新的怪事。农村又一次有了新面貌。然而,这个急速的变化是短暂的。这并不是说,农村以后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小了。农村停留在万元户的水平之下。虽然万元户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但是,在绝大多数农村,万元户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民难以触摸的高峰。生活提高了,因为发展的要求使每个人的必要消费在升级。绝大多数农民已经难以应付,在变化中的农民越来越显得贫穷了。三农问题凸显出来了,成为中国的重中之重,迅速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是必然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是中央首先提出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的措施和目标,是要通过建设新农村来改变农村贫穷的面貌,以求解决三农问题。在这之前,农民虽然也极度渴望富裕起来,赶上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新农村或者是旧农村的问题。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如果说,50年来,说农村是日新月异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词,但是,农村的新面貌是不容置疑的,今非昔比是实实在在的。农村的面貌已经刷新了几次,可是,农村依然比城市贫穷,甚至今天比过去同城市比起来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农民的心里,农村就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在农村是没有好生活可过的。所以,农村(或者城市也是如此。因为城市人是农村人通过奋斗后品位升级才成为城市人的,所以,必然也还有农民的认识)就流传古语说:“有福人生在州城府县,没福人生到深山后背。”所以,他们自己没有希望,也不惜剥皮卖血去攻子女上学,以能够使后代成为城市人。所以,他们不会在新农村旧农村上动心事。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之后,当然农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因为除宣传媒体的宣传外,还有政府官员的逐级传达。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把握得了,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说法。我听有的农民说(我也是农民,只是这几年在城市中漂流,所以没有能够亲自听到那些“精彩”的传达),他们听干部说,新农村是一个运动,运动过去就算了。所以他们也积极运动,刷墙、打扫卫生,已经发展的少数农村积极建设新居(据谁有政府拨款建设新农村样板的)等等,积极地搞新农村建设政绩。农民是被动地运动,有许多做不到就谁也没有办法(比如建设新居)。农民更加是一头雾水,真正关心的不多。因为没有人领导他们,组织他们,教给他们怎样做,他们的能力有限,他们大多数不知道怎样做好,只好到处寻找门路,不是为了建设新农村(或者有点作用),而是在极力支持各种必要的生活开支。他们只有也只能这样。所以,新农村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说归说,听归听,做归做,他们还是和以前一个样子。中央开了几次会议,反复强调、提倡和发动,并且形成了系统理论,具体了新农村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实现,只能归结为一样东西:钱!或者说是农民成数倍数十倍的提高收入。这种认识也是绝大多数农民的想法。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因为缺少这样的能力,对新农村建设问题仍然是一头雾水。 写到这里,我恰好刚刚见到一份文件,是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发表在人民网上的调查报告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谈到他们的调查结果说“钱袋子鼓起来,不管是在富裕的江苏华西村,还是在比较贫困的陕西南泥湾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认知无一例外地首先表现为“发展农村经济,人人有活干,村村有厂子,走上城镇化道路”,74.9%的村民感叹:“要是有钱就好了”,认为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增加收入,在 6个选项中排在第一位。接下来依次是教育、环境、医疗、村政及其它。”这足以证明,农民的希望是收入问题和和城市人过一样生活的问题。 当然,中央也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去许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外,最令人民称赞的是中央免除了农业税,实行了普惠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甜头,受到了中央对农民的关心。农民开始注意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越来越显得贫困的情况下,改变农村的现状,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是农民的必然希望,能够引起农民的共鸣,这是三农问题存在的必然。 农民在拭目以待,在媒体的寻找出来的新农村的典范案例的宣传中,农民还是不能不持怀疑的态度,什么时候才能使农村都达到那样的水平呢?新农村已经提出来接近50年了,那样的村庄能够占总数的多少比例呢?是全部农村都能够实现了的吗? 2、新农村的历史经历 我今年已经60有余。还是在我孩提时代在1956年以后,新农村已经提出来了。那时候,我正在完全小学念书,我还参加过农村题材的演出呢?1958年,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暂时不是太提倡了,忙于大跃进,超英赶美。1958年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就又次响亮地提了出来。这一次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1959年秋季,我升入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新式农民的作文。1960年秋季,我升入初中三年级,大概是因为接近初中毕业了吧,面临着如果升不上学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形势之大,问题之重,是我深切感觉到了的。我是善于写诗歌、写作文的。在写作文章的形式上,我是不大遵守老规矩老形式的,往往独出心裁,也写出了令老师也有赞赏也有头疼的文字的。他认为写得好的就表扬我,向同学们推荐;他认为不合规矩的就大加批评,也向同学们推荐。记得一次的作文题是到农村去,老师的要求是写成议论文,我为了写得更加有说服力,在开头,还没有切入正题,我就插入了一段关于未来的农村的描写。我记得,这一篇作文的开头大体是这样写的: 到农村去 到农村 “一提到农村,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麦子熟了,原野上一片金黄,在微风的吹拂下,滚动着无际的波浪。在金黄色的海洋里,一个个收割机手正在开着收割机收割机收割麦子。收割机张开大口,吞食着麦子,从后面吐出一袋袋麦籽,整齐的摆放在已经收割过的麦茬地里。收割完毕的麦地里拖拉机手开着拖拉机正在深翻土地,黑色的土壤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油光。一辆辆汽车在路上奔忙回村时拉的是小麦,来地时送的是化肥。一片片果园里,青色的苹果还小,农民正在忙着为果树打药;在姑娘们的欢笑声中,桃子羞红了脸蛋。 村庄里,在一所漂亮的住宅里,5岁的明明在拨弄收音机,一会儿,他伸手从苹果筐中取了一个苹果,看了看,发现了一个虫眼,就顺手扔到了垃圾堆上。妈妈看到了,说:我们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苹果什么样子啊!明明没有理妈妈的话,伸手又从桃子筐中取了一个新鲜的桃子,咬了一口,嚷着说:快做饭吧,晚上还要去看电影呢? ” 这就是未来的新农村。是多么地美好啊!但是,这样的新农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我们的双手去建设才能出现的。 作文的下面是写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办的。这篇作文,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但是,老师批评我在议论文的前面加了那么多的描写文字,不伦不类,划了50分,不及格。作为坏的范例,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念了一遍,并且给同学作了短评。尽管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只有老师说了算,不管正确与否,学生们只有顺从。但是,学生们还是有自己的认识,当面不敢说,私下里还是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这不是这里要说的问题。而要说的是,1960年的我,只听说有收音机,看到过黑白电影,哪里知道有什么电视机?听老师说,共产主义,是一个人一天吃四两肉,还有一个苹果,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其实,苹果是什么样子,什么味儿,我更加不得而知。在学校使用的是汽灯,兴奋的不得了。这些加在一起,写出了想象的新农村生活。农村的面貌从此日新月异是夸张话,但是,不断在改变是不容否认的。我们的村庄在1963年开始种植了苹果,1965年架来了高压线,1968年,大队部有了电视机,紧接着拖拉机、收割机都来了。改革开发后,人们由瓦房,砖鼓窑,平房,开始建楼房居住。我想,我村不是先进村,是一般的“老和尚帽子平不踏”的平常村庄,就反映了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变化历程。中国农村虽然说不上翻了多少番,但是,说是“旧貌换新颜”是一点也不过份的。但是,农村却出现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什么?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50年来,农村变了,但是,城市的变化太大了。如果说,农村是翻了一番的话,城市则是翻了三番,五番,十番,“剪刀差”实在太大了。所以,农村人还在为孩子上完义务教育拼搏,城市人的孩子却在为留几个国家的学努力;农村人在为有一台电视机努力,城市人在为说不上来的数字化奋战;农村人还在为自行车攒钱,城市人对高级轿车已经视同玩具。所以,城市规定最低工资不能低于5-600元,农村人大批进入城市,为得到5-600元的工资进行了争夺。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所以,农村的变化并没有使任命长出一口气,而使人们增加了更多的担心和痛心。使我们又重新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是焕然一新,同过去比起来,是新农村了,可是,我们又要建设新农村。这就是我们已经出现的建设新农村的困境。这种困境使我们在不断认为我们没有建成新农村,不断改变新农村的标准,不断的提出建设新农村。在今后,农村的不断变化是肯定的,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也是肯定的。在农村的分羹经济形态下,农民的收入的增加是有限的,因为农民不得不把劳动用在没有效益的地方,并且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不闲置不用,资源短缺和劳动力多余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那么,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加大是必然的结果。这样,在100年或者50年后,农村是不是还会存在更多的问题使我们不断提出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呢?我们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是谁也不能有异议的,或者进行反对的:难道你反对农村向好的地方发展吗?但是,我们从新农村所经过的历史过程看,我们却是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困境中,所以,我们不能不对新农村建设作反面或者反方向的思考。 3、正在成为徒有虚名的农民和农村 农村正在改变着它的实质。我们先来看农民。在上面我提到的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发表在人民网上的调查报告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说:“超过40%的农民不种地。调查表明,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民人均耕地显著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已不再成为农民生活绝对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在所有940个有效样本中,现在还在耕种土地的仅有534户,占所有被访者的56.8,有超过40%的农民现在已不再种地了。在所有被访者中,只有178人将种地排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第一位,占总数的19.5%;其中将耕种粮食作物排在家庭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则有161人,占总数的17.7%;而另有13.6%的人最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自营或合营的工业企业,等等。”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调查得到的这个结果,在他们看来是非常惊人的现实。可惜,他们远远没有调查出更加实际的农村情况。农民,是以农作物的种植为主业的。但是,现在的农民起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在现在,农民很少去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进行这种劳动的,是他们之中的少数人,他们有拖拉机或者是收割机。在收种的季节里,他们忙碌在田野上,或者是专门进行耕种,或者是进行收割,收割完了所有庄稼,耕种完了所有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基本上都不是他们的。当然,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集体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集体所有的,大家在一块耕种,一块收割,种好收割完之后,把收得的粮食分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就占有分给自己的那一个部分。这是属于私有的财产,属于个人私人所有的,怎样使用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如果谁去侵占,那是违法的,是不允许的。改革开放后,土地虽然分给了个人,不再大家在一起干活,不再共同分配,是各干各的,但那只是承包给了个人,是把使用权交给了每个人,所有权仍是集体的。这种办法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产、权分离,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仍是属于大家的,只是把属于你的那一部分的所有权的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你个人使用,这也是所有权落实给个人的公有土地的具体实现。因而,一旦把土地承包给某一个人,他就有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支配权,而且不允许其它的非承包人侵犯。所以,在这时,有收割机、拖拉机的人是在他人承包的土地收割、耕种,而不是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收割、耕种,这地不是他占有的。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承包的那几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同别人一样,太少,远不够劳作。而这种情况下,他不能同时有拖拉机和收割机。那太不经济,不合算,所以,他只能有拖拉机或者是收割机,正因为如此,对于他来说,也不能完成自己的那几亩土地上的收割耕种任务,而只能完成其中一项,收割或者耕种,而把另一项,耕种或者收割交给另一个人去干了。所以,农民不管谁,都依靠别人完成农业生产的全部的操作过程。有拖拉机或者是有收割机的农民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比起来,就是他们基本上是土地的耕作、收割的进行者,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则是在为要别人为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耕种与收割奔忙,他们没有进行耕作收割的劳动,只是说参与了这样的活动。这种参与,不像氧与碳参与了化合过程一样,而是像盐一样,只是促进了这个化合过程。起了助燃剂的作用,这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才形成的。假如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远远不够自己耕种的那一小块地,不要这个成份,或不要这个角色也是与事无有一点妨碍的。因此,没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民也要与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民一样,也要参与这个过程的始终,用同样长的时间,费同样的劲头。甚而可以说,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要比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费的时间更长,用的劲头更大,因为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它的地方(而不是农业劳动)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补偿。因而,在收割耕种之后,除进行对田地稍作整理(比如扒畦,施灭虫药)之外,他们就不再进行农业劳动,而是寻找其它的非农劳动了。但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在非农劳动中有一定的收入是为付耕种或收割费的,而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则不需要。但不管如何,他们都不在土地上进行农业劳动,而是进行其它劳动了。这样,这些农民,进行农业劳动的时间就只有2个月左右(或许,有收割机或拖拉机的农民因各地区庄稼成熟时间不一,会到外地区进行收割或耕种,会在两个月之上,时间稍长一些),而进行的非农劳动则在9-10个月。二者比起来,他们进行的非农劳动则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的两个月的农业劳动则只是与农业生产有点联系而已。在这里,作为农民,把主业农业的劳动与非主业的其它劳动的关系早已搞巅倒了。何为主业?就是他主要的工作。比如学生,主要的工作是学习,他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不是因为他有点学习的时间。当然,他也可能会出一点时间来搞勤工俭学,或者在假期中帮助家长干一点其它方面的活,比如干农活。但这些比起他的学习时间来,就微不足道了,或者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所以叫学生而不叫工人,农民或干部。而工人、农民或干部也进行学习,或者自学,或者进行几天或几十天的培训。但相比起来,又是很少比例的。所以不叫学生,只叫工人,农民或干部。而现在呢?务农时间太少了,只占几分之一或更少。而没有拖拉机或收割机的农民干的活都不是产生农业产品的,只是有点联系而已。所以,农业劳动在他们的劳动中,只占很少一部分了,他们还是名符其实的农民吗?我们在谈论农民在搞饲养鸡、猪时,把农民的这种经营看做家庭副业,为什么呢?因为它只占农业劳动中的一部分,不占主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部分,所以才叫它做副业而不是主业。其它如搞点经济作物,我们也只是叫它做副业。但是,现在,在农民这里,真正的农业生产劳动也实在比例太小了,而大部分农民所干的活基本上与农业生产无关。你说,寻找为自己耕作的拖拉机与收割机的那种劳动,怎么能算作农业生产劳动呢?最多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劳动的辅助劳动,不,准确地说只能是农业生产劳动的附加劳动。而陪同等待耕地、收割的劳动也是如此,那只是等待,陪同的劳动而不是必要的或没有它的产生农业生产劳动就不能进行的那种劳动。即是作为拖拉机、收割机的司机的那个农民,所进行的劳动是真正的农民的生产的劳动,但比重也太少了。所以,应该反过来,只称这种劳动为副业劳动了。我们把农民的学习或写作叫做业余,为什么?因为这种事在他身上占的比重太少了,所以称它为业余作家,业余学习者,另外农业中还有业余演员,业余这业余哪什么不少的业余,因为这不是他主要要进行的工作,而只是附带进行的工作,用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们有不少人劝这些人说,你要搞好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挤点时间搞业余才对。而现在,农民们想把农业作主业,也使不上劲。因为那根本占用不了自己的多少精力,只能投非常少的一点精力,用非常少的一点时间来搞农业,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其它的劳动上。根据这种情况,实际上,差不多全部农民都只是业余农民。只是我们没有把叫法改变过来而已。这是名不符实的农民。因此,农民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非农业的劳动上,不管有机器或者没有机器的农民都是如此。所以,农民工就一年比一年增加起来。在农村里,凡是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和有能力的人都去城市里和发达地区打工去了。留在农村专心种庄稼的人已经不多了,农业生产的开支,家庭生活的开支,子女教育的开支以及集体的提留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希望在家中过平安日子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他们知道“好出门不如赖在家”,也知道在城市里挣钱非常不容易,他们也听说许多城市里的黑心老板常常坑害农民工的事情不断发生,甚至他们刚刚经受了黑心老板的坑害,但是,他们还是不能不去冒这个险,背井离乡,丢下急需照顾的年老的双亲和年幼的孩子去城市里打工,“千里共婵娟”,把心留在了家里,把力气贡献在了城市。许多村庄只留下老人和儿童,成为了空巢村庄。这是绝大部分的没有发展起来的村庄,在那些还是少数的发展起来的村庄里,农业生产在全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少,绝大部分是工商业生产。那里的农民不是把农业生产交给少数农民进行,就是农民把农业生产作为业余劳动来进行,不是把农业生产交给“386190”部队进行,就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请两天假或者企业因为时令关系需要请假的职工太多因而放两天假在假期中完成。“386190”部队,是人们的幽默的说法。其中,“38”,是指三八节,指妇女;“61”,是指六一节,指儿童;“90”,意思是说年纪大,指老人。其实,从全国情况看,大部分是这样的。这里的农民和没有发展起来的农民相比,不同之处是这里的农民在本村打工,不用外出,而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的农民则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北京市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有一小块农田。必然在联想桥那里。我们您因为此说北京市的农市而不是城市吗?如果一个城市人偶然在农田帮助农民干了点活,我们能够说他们是农民吗?绝大部分农民现在的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的已经不是农业劳动,他们的“农民”的身份已经只是没有变化的称号而已,他们的职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的农业劳动是其他农民完成的。不说过去农村中本来就有教师、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等等,在过去是少数,当然不能因此改变村庄的性质因而改变名称。现在,农村居住的都是这样的人,还可以称为农村吗? 4、农民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在讨论三农问题中,说到农民穷苦的时候,有一些人认为,农民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们所使用的生产力太低了。这种说法正确吗?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三十亩地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对这种小农生产的形象写照。但是,在新中国在建立之后,就开始建立了东方红第一拖拉机厂。以后,农业机械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大集体时代,如果说拖拉机的使用,收割机的使用还不普遍,还不配套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20余年后的今天,拖拉机,收割机,优良种子,化肥,农药就已经普遍使用了,中国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或许有人说,我国9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自己的农业机器,所以,还不能说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他们所据有的生产力还是非常低的。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根据农户占有的农业机械的比重来断定农业生产的生产力。因为单个农民所有的土地太少,有农业机械的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的使用率非常之低,这就使有农业机械的农民把为其他农户耕作作为主要任务,因而也使没有农业机械的农户都使用农业机器耕作。因而,除去条件恶劣,不适宜使用农业机器的地区,大部分可以使用的土地都使用了。农民自己没有,就雇用他人的农业机器使用。所以,可以说,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是拖拉机耕种,收割机收割,用化肥施加肥料,用农药消灭害虫的生产力。我们只假定,一个农民,开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50亩庄稼,开一台拖拉机,在一天也可以耕50亩土地。在10天收割500亩庄稼之后,再用10天时间,就可以把这500土地耕一遍。那么,剩下的10天时间可以作一些其它的工作,如平整土地,扒畦播种等,可以完成。其他的事情如中耕、除草、灭害虫,甚而灌溉等等,这可以用2-3个月时间。这样,每季耕种护理收割就是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一年两次种植,轮番作业,500亩土地,用8个月的劳动时间,可以完成。根据北方的情况,种一亩地,所需要种子在秋季种麦时要多一些,在夏季种秋时要少一些,平均每亩按25元算,两季需要50元左右。所施用的化肥每亩地每季需要一百多元,两季按250元。每季每亩使用农药,灭草齐等约为50元,两季共100元。这样,两季共需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共计为50元+250元+100元=400元。我们再拿出80元予付浇地灌溉以及集体提留的开支。这样,一亩地在一年两季的耕作中共计投入480元左右。在这样的生产力下,每亩地的收获就大大提高了。在南方,水稻高产,每亩每季可收水稻在1000斤以上。在北方,现在每亩收小麦也可达到1000斤左右。但每亩千斤小麦在北方仍不是都能达到的。我们算的低一点,按每亩麦子收800斤计算,我们看一下它的亩产值。如果是大米,价格比较高,可以达到0.8元以上。但我们不按大米算,按北方的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计。在有些时候,玉米每斤的价格不低于小麦的价格。我们折中算,均按每斤0.6元计,那么,每亩季可收获800斤粮食,这样,0.6元800=480元。这样,我们在一年的耕作中恰好投入了一季收获的粮食的价值。剩下了一季收获的粮食为整整一年耕作的纯收入,正好也是0.6元800=480元。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是480元500=240000元=24万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能贫穷吗?但是,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在1.5亩。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户5口人,占有土地的总数就是1.5亩5 = 7.5亩。但这只是平均数。大多数地区只有一亩土地甚至只有5分土地。这样一个5口之家就只有5亩地或2.5亩土地。如果每亩收入480元 ,这三类不同的5口之家的总收入,依次为3600元;2400元;1200元。农民在收割、耕种时,一季得用1个月的时间。一年耕种、收割两季,就需要用去两个月的时间。这里,7亩和5亩土地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他们自己并不实际进行收割、耕种的操作,只是在进行查看庄稼成熟与否以及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事情,所需要的次数是相同的。但在实际上,这种劳动完全可以不要。在种500亩土地的农民那里,都是供应商直接送去的,并且由于数量大,所以,价格也低。其余的就是寻找、等待、侍侯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自己耕种收割的非耕作空忙。农民用两个月的忙碌完成了请有农机的农民为自己一年两季的耕作。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他干了多长时间呢?如果我们按拖拉机每小时耕种5亩土地,收割机每小时收割5亩庄稼算,那么,给有7.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1.5小时时间的庄稼,耕种了1.5小时时间的地,共3小时的时间,两季6小时;给有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1个小时时间,耕种了1个小时时间,共2个小时时间,两季4小时;给有2.5亩土地的农民收割了0.5个小时时间,耕种了0.5个小时时间,共1个小时间,两季2小时。收割一亩小麦和耕一亩地都需30元至35元。我们按30元计,每亩一季需付出30元+30元 = 60元,一年两季,就要付出60元 2 = 120元。这样,有7.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了900元;有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了600元;有2.5亩土地的农户得每年为耕种收割付出了300元。农民耕种的土地太少,所以不能用卖粮的钱来付这笔费用,只有靠打工。在一般情况下,每月除去住宿吃饭能余下300元就不错了。如果按这样来算,那么,900元就需要打工3个月,600元则需要2个月,300元则需要1个月。这样算起来,加上耕种收割所忙碌的2个月,种7.5亩土地的农户用了2个月+3个月=5个月的劳动完成了一年两季的农业耕作任务,实际是用5个月劳动进行了6个小时的农业操作劳动;种5亩土地的农户用了2个月+2个月=4个月的劳动进行了一年两季的农业耕作,实际上是用4个月的劳动完成了4小时的农业劳动;而种2.5亩土地的农户则是用2个月+1个月=3个月的劳动完成了2个小时的农耕劳动。这种劳动的实际效率是非常低的。可以说,只在1%左右。种7.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最高,收入是3600元5个月=720元/月;种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次之,是2400元4个月=600元/月;而种2.5亩土地的农户的劳动效率最低,是1200元3个月=400元/月。从平均的角度看起来,农民当前的实际收入只是他们使用的生产力应该得到的收入的1%左右。我在这里提示一点,如果按一年12个月来平均的话,将会更少。因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低效率和低收入,所以,决定了他们出外打工的工资的水平。这里不只是农民技术少素质低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说不成其为原因,因为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都是重体力劳动,是应该得到高工资的。但是,因为农民工之多,竞争激烈,再加上由于农民的收入少,容易得到满足,甚至不这样不行,所以,重体力劳动的工资就走向了方面,逆劳动的价值规律而动。但我们记住,即是这个劳动效率也不是这个农民亲自参加这种劳动的效率,而是被浪费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些劳动只是为了能够取得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的收获,而直接的农业生产劳动是他人为他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收入能高吗?他能不经济贫穷反而富裕吗?这决不是生产力低造成的。只是因为农民太多了,因而单个农民的耕地极度不足造成的。这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严重身失调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愈先进,农民的情况则会愈糟。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从调整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上下功夫,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现在的农民,如果说他是农民,倒不如说他是地主,也不是租地的大地主,更不是雇用长工的大地主,小地主。他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土地所有者,但他还得雇用短工,一年几个小时,从其中取得到得过且过的收入。他的土地太少了,付的用费太高了,使他忙碌不已。所以,他非常忙碌又非常贫穷。不,他不是地主,只是一个特殊条件下的小农。我国农业的生产力虽然避忌不及少数西方国家的生产力,但是,并不绝对的低下。农民的贫穷的原因不是因为生产力的低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作经济计划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抓住要害,才能事半功倍,尽快改变农民的现状,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也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打造大农 在美国,农民虽然不是首富,但是,绝对不是低收入的人群。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没有美国的农业生产力高,一个农民在现在还不能同美国的农民一样,能够耕种3000亩左右的土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民基本上是用拖拉机耕种,用收割机收割,生产力同过去相比,提高了数百倍。在现在,虽然还不能耕种3000亩左右土地,但是,耕种500亩以上的土地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我们来看一个农民耕种500亩土地的收入。我们来看耕种一亩土地的投入。在上面的生产力情况下,农民耕种一亩土地需要进行预先投入各种费用。其中,优良种子,每季平均30元上下,每年两季共计60元;化肥,每亩每季120元,每年两季,共计240元;农药,每季每亩30元,全年共计60元;其它如浇水,灭草等等,每年约在120元上下。这样计算起来,农民耕种一亩土地每年的投入为480元左右。我们来看耕种一亩土地每年的收获。我们以北方为例。每年一季夏粮一季秋粮。根据一般情况,每季均在800斤上下,全年两季共计为800斤2=1600斤。粮食价格。夏粮小麦每斤在0.6元以上,秋粮每斤在0.6元以下,平均为0.6元。每年耕种一亩土地的收入:每年的总收入为0.6元1600=960元。扣除投入的部分,净收入为960元480元=480元。等于预先投入了一季的收入,净收入了一季。我们再来看耕种。一台54匹马力的拖拉机,在一天的或8小时的驾驶操作中,也可以耕50亩土地,这也是能办到的。在收割之后,再用10天时间,就可以把这500土地耕一遍。如果我们按1个月时间耕种、收割一季计,那么,剩下的10天时间可以作一些其它的工作,如平整土地,扒畦播种等,可以完成。收割、耕种之后,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要做。如中耕、除草、灭害虫,甚而灌溉等等,这可以用2-3个月时间。这样,每季耕种护理收割就是4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基本上一年耕种收割庄稼两季。这两季都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的。夏季收割耕种的是500亩的土地,到秋季仍然是在这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的。两季轮番作业,可以是同一块面积500亩土地。这也就是说,用8个月的劳动时间,可以完成500亩土地上的两季种植、收割过程。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农民的收入。在上面,我们在计算收入时以每亩为单位,正好计算出是每年农业生产的结果是投入了一季收入的价值,余下一季的收入是净收入,是480元。在计算500亩土地时,正好是投入了一季,收获了一季。这样,耕种500亩土地一年的纯收入是480元500=240000元=24万元。我们把收入分到每个月,那么,一年12个月,每月的收入是24万元12=20000元=2万元。如果我们用8个月左右的实际农业劳动计算,则为24万元8=3万元。在这里计算收入时,是以种粮为标准来计算的,而并不是按特产种植来计算的。因为我们现在认为,农民种粮是最低效益的劳动,因而,我们现在大力宣传农民要想致富,要在种植特产作物上打主意。我在这里所以要拿种粮做例子,一是因为粮食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二是粮食是农民,不,不只是农民,而是人们生活的根本,而蔬菜,瓜果只是使生活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而只有粮食的增多,才可以增加蛋、肉、副食等各种各样的食物;所以,第三,粮食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农业生产的主业。还有,或许,只有粮食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或者也是农民收入最稳定最有效益的生产。关于这一点,如果需要,当另外写文章分析。现在,我们认为农民收入是最低的阶层,说他们因为生产力低,所以收入才低。事实是如此吗?现在,他们的收入最低是事实。但那不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力低的缘故。在这里我们看到,如果能够满足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需要,在我国现在的农业生产力下,农民虽然不能成为首富,但是,是一个高收入的阶层。在农民有这样收入的情况下,农民还会去城市里打工吗?如果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农民来到城市中打工,低工资他会接受吗?城市里缺少劳动者,重体力活没有人进行,能够付给低工资吗?这样,全民的收入不都提高了吗?剩下的农民怎样办?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简单问题:进行非农业生产劳动去,进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去。明白地说,就是进行工业生产、商业生产、服务产业生产、文化产业生产等等。当然包括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写作、发明一样的工作。请专家学者不要愤怒和吃惊,认为农民进入这样的领域是亵渎了你们,或者他们没有能力。这是“学而优则仕”,是等级制度,在历史进步的今天,是要不得的。你们不要认为农民就除了种地以外其它一切都不行,他们只要下功夫,是不比任何人笨的。他们也抢不了你们的饭碗,因为在文化科学研究领域,要做的事情多着呢!如果你真比他们有能耐,怕什么呢?何必独霸呢?还有另外的事情,就是一点也不比专家学者逊色和下贱的唱歌、说相声等等。说专家学者高贵荣耀,是三大差别存在的产物。可以进行的和需要进行的工作非常之多,是不用担心没有工作可做的。或者,有人会说,谁来消费呢?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有用,为什么会没有人消费呢?产生这个疑问,是因为在今天,我国的各种产品的市场不大,农民的购买能力是十分小的,所以,依靠出口。第二产业如此,更不要说第三产业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因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到那时,“农民”因为成为大农或者进入了二、三产业,收入大大提高了,有大把的钱了,他们为什么不消费呢? 6、新农村的前途、作用和历史意义 新农村能否建设成功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农民能否极大程度的提高劳动收入的问题,用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发表在人民网上的调查报告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的农民的话说,就是“钱袋子鼓起来”的问题,这样,象现在的这样的微型小农的现状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使小部分农民变成大型农民,有500亩土地可以耕种,其他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虽然说,在那个时候,二、三产业不一定能够有农业生产的收入高,但是,比起现在的农民收入来说,是要高得多的。况且,这样一来,他们接受了现在必须付出的劳动的极大的浪费,使全部“农民”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的效率,他们的收入就成十倍的提高了。还因为减少来回往返的异地奔波,不但减少了劳累,而且减少了开支,是他们富裕的另一个源泉。农民的富裕,购买力的极大提高,激活了中国的市场,工商业就飞速发展,使城市人的收入也相应的提高,使中国经济更加繁荣。农民有钱了,农村的面貌自然就焕然一新了。这样的新农村,是解决了三农问题的新农村,是消灭了三大差别的新农村,是再也不会产生特殊问题的新农村。那时候,农村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第一种情况。这是现在的一般的没有发展起来的比较落后的农村发展模式。农村的领导无力,农民散涣,各自为战,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中发展而成的。在这样的农村里,大农的形成是因为大部分农民都在城市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