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概要.doc_第1页
传播学复习概要.doc_第2页
传播学复习概要.doc_第3页
传播学复习概要.doc_第4页
传播学复习概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传播媒介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人类的一部文明发展史,既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格与特点,对传播者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超越其他生命的地方,不在于其自然的传递信息的感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人具有创造、使用传播媒介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媒介呢?什么是大众传播媒介呢?媒介通常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路线上传达信息的各种中介载体形式,如:报纸、书籍、杂志、电影、广播、电视、英特网等。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话来讲,媒介就是人体的延长。他认为,文字是视觉的延长,笔是手的延长,书是眼睛的延长,无线电通信是人耳朵的延长,衣服是皮肤的延长,房屋是人体调温器官的延长。 大众传播媒介是媒介的特殊形式,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离不开对一般媒介的历史追溯。就总的媒介发展过程来看,大体上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语言媒介阶段、文字媒介阶段和电子媒介阶段。其中语言媒介包括口语和文字。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传播的局限性:1.从时间上看,传播距离短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从空间上看,转瞬即逝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第二节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一、世界文字系统就文字的书写形式来划分,世界上有两种文字系统,即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后者源于中东阿拉伯文化而遍及于西方世界,前者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中日及若干亚洲国家。 1.象形文字与字母东方文字的特点(1)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点是:方块字形、一字一音、因形见义。施拉姆在传媒、信息与人一书中认为:文字系统的不同似乎代表了东西方的两种不同文化心理;就象形文字而言,汉字数量极其庞大,且难于书写,仅学习汉字便要花去人一生中许多精力,这就使汉字普及起来十分不容易,这似乎与东方民族求稳定、重传统的需要相吻合。 (2)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恰恰相反,字母文字易学、易用,也易变,也许正代表了西方求变求强的心态。由于字母文字是声音的语言,产生西方的抽象思维。因为声音不能够形象化,声音必须形成一套抽象概念,通过观念思维以达到理论的形成。因此,意义的界定,从定义到推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理性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声音的语言不能永远使用一整套固定的概念规定世界,要求有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名词和新名词的不断出现,产生多元的理论系统,是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的重要基础。 2.汉字造字规则我们知道,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的几千年历史中,在洞穴的石壁上,在工具与饰物上,留下了大量图案。我们今天可以在欧洲的石窟、撒哈拉沙漠、澳洲的土人部落、中国古人的遗址中发现诸多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可以断定文字就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对图形的抽象之中形成的。埃及和欧洲克里特岛的形象文字大部分是图画,而中国文字更富代表性。根据说文解字所讲,中国原始文字先有“象形”与“指事”,其次为“形声”与“会意”,最后则为、“转注”与“假借”,以补应用时的不足,这就形成今日所谓的“六书”,象形居六书之首。3.汉文字与字母文字特点 就文字的书写形式来划分,世界上有两种文字系统,即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后者源于中东阿拉伯文化而遍及于西方世界,前者源于中国而遍及于中日及若干亚洲国家。(1)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点是:方块字形、一字一音、因形见义。文字系统的不同似乎代表了东西方的两种不同文化心理;就以象形文字而言,汉字数量极其庞大,且难于书写,仅学习汉字便要花去人一生中许多精力,这就使汉字普及起来十分不容易,这似乎与东方民族求稳定、重传统的需要相吻合。 (2)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恰恰相反,字母文字易学、易用,也易变,也许正代表了西方求变求强的心态。 由于字母文字是声音的语言,产生西方的抽象思维。因为声音不能够形象化,声音必须形成一套抽象概念,通过观念思维以达到理论的形成。因此,意义的界定,从定义到推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理性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声音的语言不能永远使用一整套固定的概念规定世界,要求有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名词和新名词的不断出现,产生多元的理论系统,是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的重要基础。二、中国汉文字文化传播功能 几千的年来,中国的文字始终保持着方块字形、一字一音、因形见义的特点,没有字母,没有辞头辞尾的变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字。中华民族正是借助于汉字这样一种符号,记载历史,传承自己的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汉字的传播功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超越时空的传播 由于汉字是以取象为主、声形相拼的形声字,它既是形象的语言,又是声音的符号,因此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正是因为汉字的形象性,使得几千年来文字一脉相承,没有发生认字上的中断,只有用笔的不同,没有结构的区别。 比如,2000年前的经史诗歌,今天我们凭借一些注释大体上也看得懂;古代的许多语言,至今仍有活泼的生命力,甚至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格言。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三人行,则必有吾师”。可是在西方,语言纯粹是信号,是声音的语言,而不是对形象世界的模拟。因此,“500年前的英文,现在如果不是专家就不能通读”。而中国,则完全相反。“江”字,广东人可以读成“工”,浙江人可以读作“缸”。象霍元甲主题歌:“江山数列,迭彩峰岭”。但是,无论古人今人,大家都会认识三点偏旁的“江”字,不会理解成别的意思。2.定势思维的作用 有人说方块字存储信息多,有人说方块字象征中国人思维的封闭性。这说明语言与思维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方式往往影响着郊游的方式及效果。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曾来中国做过专题报告,他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形象语言造成中国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亲切地掌握世界。首先是把握形象,然后把握关系、把握整体。但是当把握整体时,个别就会变得模糊。中国语言的模糊性就是中国语言意义的多样性。语言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实体存在,所以中国的思维追求言外之意,玄外之音,镜中之象,水中之月,味外之味,话中之话。(1)从字面意思与字里意义理解玄外之音:(2)从侧面与旁面理解玄外之音;大家都知道深山藏古寺这个典故吧?宋徽宗赵佶擅长绘画,他提倡建画院,网罗绘画人才。雄伟正面大古寺 松林掩映半楼角 一个僧人一担水 比如:美貌如何表达?我认为,这个问题正面反映出来效果不好,画出来的美女人是出力不讨好。因为你认为美的我认为不美,甚至认为是丑的。 电影、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与薛玉钗就是个例子。所以还是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含蓄地处理为妙。不是么?且看: 希腊古代海伦希腊古代美人海伦,是世界公认的美人。但她究竟有多美,当时技术落后,没有留下照片,画匠也画不出。还是诗人荷马把她写出来了:他说,当海伦被押回希腊时,在大街上,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们看见了。他们说:“啊啊,为她进行的二十年的战争,值得啊,值得啊!”海伦有多美?背倚栏杆妇女有多美?罗敷有多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艺术家为读者留下的艺术的空白,想象的天空,读者诸君任意填充吧。上面的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从美所引起的效果传播美,不要正面传播。正面传播费了很大力气即使传播出来了,效果也不好。何况主观的东西有时还不好传播。比如:山之精神,春之精神。怎么办?且看刘熙载先生是什么说的。艺概说(3)从象征角度理解玄外之音:学会放弃。3.汉字是中国形象艺术产生的土壤 形象语言产生独特的形象艺术, 汉字是我国古代一切诗歌、词曲、散文、骈文、对联、相声以及书法艺术形式产生的土壤。可以说, 没有汉字, 就没有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诗词的韵律,句子的对称,一字一词的艺术意境等都和汉字的形声结构紧密相联。 (1)有声有色 字数对仗汉字是单音节字、方块字,正因为是单音节,故每字有声响;正因为字是方块,故每字都有形象,有色泽,因此组合起来便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诗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词曲:贺铸青玉案 页面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昆明大观园大观楼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180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2)寓理于象形象说理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用江山花柳好像等待人们欣赏,说明大自然没有私心的道理。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用水深了鱼儿极其欢乐,林木茂密鸟儿知道归来,说明环境的重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了要想得到新的收获,当须更加努力奋斗的道理。不少人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抄在桌边床头,以便随时鼓励自己奋勉。 还有人将后两句加以改写,亦颇得理趣: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典型的知足常乐、懒汉思想。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表示仍需奋斗,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之伟大,哺育之恩之无私,那是报答不了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本应相亲相爱,不该手足相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洁白,梅花红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以已之长,度他人之短,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 形象说理之意象总之,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它大大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通过它,历史事实、生产生活经验都得以记录下来,这就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提高了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速度。三、文字媒体的特点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概括了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1.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2.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也正是基于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大众传播工具书籍、报纸、杂志才最终出现。而书刊、报纸诸媒介的普及又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现在看来,电子印刷大大加强这种媒体。四 、文面传播实务文面美如何传播出来?文面是文章的外表,内容美再配以美的外表,那可谓完美无缺。文面是由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等组成。读一篇文章,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文面。文面犹如人的脸面,引人注目,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生活中,人们总爱以貌取人。读文章,人们又总爱“以字取人”。比如,有一句话叫做:字如其人。充分表现出人的文字素养、文化素养、美学素养。一、文面传播的总体情况 成人儿童大 中 小二、文面传播的两点总体要求一是眉清目秀让读者看起来顺眼; 二是美观大方,使读者读起来舒畅。要做到这两点,应当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字书写。(一) 行款格式:这是对文面行列款式的要求:得体规范1. 标题:美观大方(不写标题要扣分)居中排列,左右空格尽量相等。两个字的标题,字与字之间,空两格;三、四个字的标题,字间空一格。五字(包括五字)以上,就不宜空了。一般文章标题上下各空一行或两行。篇幅大、比较长的文章,要写得略大些,上下空两行或三行,但姓名不宜写得过大。标题要转行。转行时要注意在意义上不能发生混乱。字数上也要适当搭配,求得均匀整齐。如30字,可分为三行,每行10字,也可分为两行,每行15字。副标题靠正标题写,中间不空行。传统的写法是:要加破折号。破折号要比标题缩进两格,副题较长需回行时,不得顶格,而应与上行副题第一齐。署名:除特殊设计外,一般在标题正面。中间不空行或空一行,居中写或偏右写。两字名,中间空一格;三字或以上,不空格。段落引文: 竖标题、竖标题署名都是如此。2.署名文章作者的署名,要写在“标题”的下面。中间可空一行,也可不空。写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居中”写书;一是“偏右”书写。名字两个字的,中间空一格,三字、四字的就不用空格了。3.序号:在一篇文章或书之内,序号要统一什么是文章的层次?什么是书层次?七层次以上不多见。从层次上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作者思路 文章脉络 作者基本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 两个坚持 八荣八耻 可以做序号的符号特别多汉字大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或者一 二 三阿拉伯字:12345678910 (1)(2)(3)(4)(5)(6)(7)(8)(9) 1 2 345678910 罗马字: 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篇文章一本书中,一定要统一。4.附注:文章的注释,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夹文注。 二是页下注。三是文末注。 所谓“节”后注、“章”后注,都属这种“尾注”的一类“应变”形式。5.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正确地运用它是精密、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郭沫若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面无眉目。”这讲得是很精警的。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的标点符号都去掉,把“言文”都接排起来的话,那要读它就无异于读“天书”!谁见了都得苦着脸“摇头”!标点符号,一共有多少种? 各七种“点号”:包括逗号(,)、顿号(、)、句号(。)、冒号(:)、分号(;)、问号(?)、感叹号(!),书写时要占一格。逗号、顿号、句号写在一格的左下方,冒号、分号、问号、感叹号则写在一格的左侧处,“点号”不占格(挤在两字夹缝处)是不正确的写法,必须改正。虽占一格,但不符合上述 写法的,也要注意改过。遇有“回行”情况要注意:“点号”不得回行,写在下行第一格内,而必须“尾随文后”。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写时引号、话号、书名号前后两部分要各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则要各占两格。着重号点在字下,间隔号点在格中。遇有“回行”的情况时,引号、括号、书名号要坚持跟随文字的原则(前半部分符号要紧随第一字,后半部分符合要紧随末一字),不要自行“游离”。标点符号书写运用上的种种“毛病”主要是:第一,“一逗到底”。第二,“以点代句”。第三,“引号”混乱。不知引号有“双引”、“单引”之分;不知所引语句内又有引文时,需将其双引号换为单引号,不知较长或较复杂引文,为保持原貌起见,可以用“提行引文”的办法去处理它。因此而造成“双引”套“双引”等混乱文面。第四,“误用”问号。你用联络暗号去试探一下,看看他是不是自己人。” “基础究竟打得怎么样,对日后的提高有直接影响。”这些句子既不是设问句、询问句,也不是反问句,注意,一定不要误用“问号”。第五,“滥用”感叹号。这也是一些年轻人常犯的毛病。什么都爱“感叹”。用一个觉得还不够“味儿”,两个、三个往上“堆”。如“好!好!真叫好!”第六,省略号写法紊乱。省略号表示文章中的“省略”部分,它的后面一般说,不再使用其它标点。6.习惯用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10月公布的简化汉字表关于“词类”的使用有这样一些:不要滥用“简称” 有些“简称”如必须使用时,在文章第一次出现时在全称下要予以交代(说明以下简称“XX”)。用语要与时俱进。有些词语,过去(解放前)较通用,但含有贬低或侮辱究动人民的不良色彩,在现在的一般文章中 应不再使用。在文学作品中,为展现时代风貌,体现历史真实,在“词语, 如“南蛮北狄”等,含有 侮辱少数民族之意,亦不应使用。一人物”用语中应如实记写,但作者叙述语言亦应避免。有些般文章中要避免使用群众陌生的方言、土语(如陕西方言称“头”为“窿”,河南 方言又称“头”为“的脑”)。文学作品中可适当使用,但亦不可失去“控制”。非使用不可时,亦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予以“注释”。在“新闻”文体中,要力戒使用象“今天”、“昨天”、“本月”、“上月”等时限不清的同语;象“组织上”、“领导上”、“广大群众”等含义不明的词语。关于“数字”的书写有这样一些:在一篇文章中,数字的使用、书写应力求统一。原来“习惯”的规定是文章中的数字一律用“中文”写法(一、二、三、四等),如“两万三千五百余人” 。现在除少数情况例外不论,一般不许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写作“23500人” )。现在的“习惯”写法有“倒过来”的趋势,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普及,“现代化”进展的加速所造成的,“中文”写法确有诸多不便。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因素,“中文”写法根深蒂固,一律换成“阿拉伯”数字写法又确有困难。如“十月革命”、“五一(5.1)国际劳动节”、“九三(93)学社”;“九一八(918)事变”、“七上八下、“朝三暮四”、“十恶不赦”。“九九归一”、“第一书记”,“路易十六”等,这都不能改换。所以,现在的文章在数字书写上事实是有三种类型:一是总体色彩为“中文”。写法(一般文章、文学创作多数如此);二是总体色彩是阿拉伯”数字写法(科学著述及一些应用文多如此),第三就是“交错”使用的,某一局部多用“中文”,而另一局部又多用“阿拉伯”数字,求得“局部”统一的。采用“阿拉伯”数字写法时,“万”以下的直接写出,如10、478、2670等;“万”及“万”以上的数字,可写为3万、65万、70万、400万、15亿、208亿等;精确数字,全部写出,如“占地278400平方米” 等。计年时,公元前要加“公元前”字样,如“公元前208年”;“公元后”一般可省略,如“17世纪中叶”、“1919年”等;人物生卒年龄、年代可写为“(9131967)”,“(公元前35一公元25)”,括号内可省略“年”字。分数、百分数、比例等,一般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35、18、3:1、75:3等;但三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仍可汉字表示。星期几,一律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夏历、中国历史朝代年号,以前是用汉字表示。如夏历庚中年正月廿三日,乾隆十三年五月甘六日等。现在规定用阿拉伯表示。注释号、图号、引文书目的版次、卷次、页码、文章页码,均用阿拉伯数字。使用“中文”写法表示某种“约数”时,数字间的标点(顿号)可以不用,但也可以用。如“她大概只有十四、五岁”、“最好熟读二、三百篇典范文章”。象“四五年”,加上标点,作“四、五年”,这表示“四年或五年”的不算长的时间,“四五年”,则有歧义,因为中文写法“四十五年”也可以写作这样“四五年”,而且“一九四五年”也可以在口语里简作“四五年”(如“四五年,日本投降了;四九年,盼来了解放。”)所以,在决无歧义的地方可以不加标点,加上标点也完全可以。要注意“两”和“二”的区别。总的原则是文字书写要和特定语境下的“读音”相一致。如“两个钟头”、“两匹马”、“两筐梨”;“二进宫”、“二十年后”、“二重组合”。它们不宜“统一”。许多人“两”“二”不分,以“二” 代替了“两”,这是不恰当的。关于“计量单位”名称、代号的写法还有:文章中表示计量的数字与单位不可交叉使用,如“3.5米”,“2米3”(要换为2.3米);“摄氏28度”(要换为“28”),要书写一致。以上所讲只是拣其重要的、和我们多少有些关系的路说一些而已,有些“习惯”用法我们就不讲了。(二)文字书写:字迹美:工整、整齐、清洁、美观字迹美,包括正字和正书。正字,即写规范的字,不写错别字。把字按规定的形体结构来写,就符合规范化的要求。把字写得不成“字”,就是错字;把甲字写成乙字,就是别字。错字和别字合起来称错别字。有错别字,甚至有很多错别字,就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就不美。正书,即每个字写得清楚和整个文面整洁。书写清楚每一个字,让人一看就知,让人喜欢看。文面整洁,按规定的行格距离来写,不任意过界,不东歪西侧,不随意涂改,不相互勾连,很有“行气”,读起来就舒服,就有一种美的感觉。虽然书写能力有高有低,但完全有理由把字写得清楚和整洁。有的同学写作不注意正书,两个字甚至几个字滚成一团,或者一个字被随意肢解,或者潦草至极,“龙飞凤舞”,老师要看通他的文章,不知要费多少功夫。1.字要求如果字迹潦草、涂改较多且难以辨认、错别字太多、书写格式不规范,就会使评卷者产生厌恶感,因此从严扣分。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杜绝错别字现象。字迹清楚工整,卷面清爽,能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不经意间,可以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这对他们作文的得分高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反,字写得马虎潦草,版面脏乱,会给阅卷老师形成一种“基本功不扎实”、“书写态度差”、“平时训练不到位”的印象,这同样会影响作文的评分。更何况有许多省市还专门为书写、版面设制了书写分(分),按质打分,这就更加拉开了作文分的差距。男:字迹有力一些;女:秀丽一些。文字书写出现的问题:多而且严重 问题之一:错字相当多。问题之二:别字多。2.标点要求:正确使用,上面已讲,这里从略。3.修改要求:尽可能地不作涂改、圈点记号。删除号是删去字、词、句的符号。第一个符合用于删去句、段;第二个用于删去数字、词或标点符号。调位号是调整字、词、句次序的符号。第一个和第二个符号用于个别字或少数字的调位;第三个符号用于大段或隔行的调位,箭头插在移入位置。增补号是增补字、词、句的符号,一般用在需要增补的字、词、句的上方。第一个符号用于增补个别字;第二个符号用于增补几个字;第三个符号用于增补较多的字数。提行号是另起一段的符号。把原来一段的文字分成两段;在需要分段的地方标示,竖线画在起段后的位置上。压行号是降格缩行的符号,用于表示字行退后。复原号表示恢复已删文字的符号。第一符号标在需要复原的文字下方;第二符合用于复原大段文字,符号标在已删部位的四角。连续号是把两处连接在一起的符号,用于需要连接的地方,箭头指向连接处。离空号:#离空号是表示空行、空格的符号。标在需要离空的位置上,空一字距用#表示,空二字距用#算表示。空行号:、空行号是表示空行或缩行的符号。第一符号用于需要空一行的两行之间,标在行的左端;第二个符号用于应联结的两行之间,也标在行的左端。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能够明白无误地标示修改的情况,避免造成文字混乱。作者在修改论文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符号,可以使修改的稿子保持整洁,理清头绪。第三节 印刷传播时代印媒时代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籍,如果要抄写多册,不但耗费时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并且阅读和携带非常不方便。因为那时的载体,早期是龟甲、兽骨、竹子。那时的古人,形容谁有学问,一般会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们来看看,这个五车有多少知识。那时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直到105年,中国东汉蔡伦制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1045年,宋代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也包括了制字、排版、印刷三个阶段,也是今天我们铅字印刷的必经阶段。在今天,印刷媒体已经高度普及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第四节 电子传播时代电媒时代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离开载体后,声音和影像的保存和复制。电子媒介产生了电脑,电脑技术产生机器人。以后,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类居住的地球日新月异。第六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报纸媒体编辑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定义之一: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定义之二:大众传播“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定义之三:“大众传播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音声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注评:就大众传播活动的主体而言,定义一狭窄,定义二宽泛,定义三的媒介组织比较确切。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它的全部特征。定义之四:本教材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定义之五:我认为:所谓大众传播,是需要传播的集团组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技术,通过文字和声像等符号,向不特定的多数人生产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在西方国家,媒介组织以公共法人和企业法人形态为主;在我国,则以采取企业经营方式的公有制事业机构形态为主。这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高速轮转机的发明使报刊等印刷物的大量出版成为现实,电子通信技术使广播、电视成为远距离大量传输信息的媒介。现在,激光排版、电脑编辑、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等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大众传播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并使它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部分。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受众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说它单向性强,并不是说大众传播没有任何互动机制,而是说这种机制较弱。例如,受众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媒介信息进行反馈,但这种反馈大多是枣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是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英国学者J科纳等指出,大众传播“是通过大型组织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出来的,这种生产组织的政策和职业规范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结构之中”;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认为,大众传播是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见前面第三个定义)进行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大众传播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的。理解上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认识和把握大众传播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重要的钥匙,也是我们理解本书以后各章内容的基本线索。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拉斯韦尔的上述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 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在这里,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学者将之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1)传播快乐,满足娱乐 在传播学研究中,越来越强调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这是因为人们随着义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点不断增多,越来越感到需要快乐。而电子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几乎打入城市的每一个家庭和走进穷乡僻壤,便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娱乐消遣,这一功能的正负两面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引起了学术界以至社会上的重视和争论。(2)降低审美情趣,转移公众注意力,限制社会性行动就娱乐的负功能来说,它可能会增加人们的被动性,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思想,从而转移整个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 当我们把大众传播中的娱乐活动和个人、家庭以及私下的娱乐形式相比,便会发现,前者所传播的大众文化,不如剧院、歌剧院、优秀文艺作品所传播的文化有助于提高公众的鉴赏力,甚至有认为它只有降低审美力的消极作用。这里提到的大众文化和大众鉴赏力问题,在传播学界特别是在美国传播学界曾经引起过一些争论,这对我们是有借鉴作用的。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播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它是和少数“有高等教养”的人所享有的“高级文化”相对而言的。 这样,大众文化有它积极的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为社会少数上层人士(戏剧为高雅艺术)所拥有的局面,而转向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同时,那种少量创作人员为少数人欣赏而创作的艺术,也转向由庞大的创作队伍为广大群众而创作。因此,大众审美鉴赏力是否下降的问题还不能做出定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也是客观事实。(3)受众的娱乐需求到本世纪60-70年代,对媒介使用和满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者对受众心理需求和社会影响做了各种分析。有人曾列出一个表,将受众的各种需求加以分类归纳。他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所得到的满足包括:受众需求(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传播起什么作用 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 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施拉姆认为:“采用机械的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成就的一件事,就是在世界上参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宏大的知识产业。”这就是说,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所证实。(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所谓“授予地位”的功能,是指大众媒介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事实表明,当个人或社会政策一旦获得大众传播的好评时,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也就提高了。这就是说,大众媒介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给他们以声望并提高他们的权威性。提高声誉的一种迂回的方式,就是由知名人士发表言论予以推荐,这样不仅会提高被推荐者的声誉,而且同时也给推荐者本大带来了声誉。这种社会关系的连锁反应、其作用并非合理,但却十分有效。这种方式最生动不过地说明大众传播所具有的授予地位的功能。 (1)比如:出书,名人作序,名人写推荐文章;(2)广告找名人作,歌星、影星、相声演员;(3)政府官员一次讲话,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4)好多人都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为什么?成名成家!(5)高等院校的老师,为什么助教都想当讲师,讲师都想当副教授,副教授都想当教授?待遇不一样,越高待遇越好。在外讲课,说自己是讲师,人家都不是很热情,说自己是教授,马上热情招待。什么原因?名气不高,当然待遇不一样。(6)社会上为什么当股长的,想法设法当科长,当科长的想法当处长,当处长的设法当副厅长,当副厅长的想法当厅长?待遇不一样。出差在外,厅长可以坐软卧,可以坐飞机,住宿可以住几百元一晚上,带洗澡间的客房。你小小的股长别想。当然,级别高的,有专车,有专机。亚细亚的大酒店,总统套间,几千美元一晚上。相当于人民币几万块。 他的行动,报纸电台随时都在报道着。有的人恨不得天天都上电视,天天都上报纸。地位越高,名声越大。当然,当好的名人,有地位,有名气;当反面的名人,也有名气,也能受到新闻舆论的保护。(7)财专的一个女学生,为了报复,在学生食堂投毒,有七、八百学生先后中毒,事件惊动了李鹏总理。事实查清后,按说应该很快法办。但现在还没有法办,原因是什么?因为美国之音报道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一事件。播所具有的授予地位的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氏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后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设置议题功能所谓“设置议题”的功能,是说大众传播媒介在一个时期内集中谈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它和我国关于报纸、广播等足以引导舆论的说法差不多。研究和调查表明,大众传播中越是强调或突出某议题、某事件,就越能影响公众突出地谈论它们。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与这些议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 如运动会的现场直播,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上面说到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都属于大众媒介对社会的正面贡献。那么,大众传播是否也会给社会带来消极的以至有害的影响呢?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出发,主张要把某一社会活动的后果(功能)和此时活动的目的区分开来。 他把意图达到的后果称为显露的功能,把未能预料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他指出,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个人、群体有积极的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违背意愿的后果就是负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