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读经运动”:将成愈演愈烈之势与刘晓东先生商榷 梁堂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科所,湖南 长沙 410100)摘 要:时下的儿童读经运动绝不像刘晓东先生所说的那样,是“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它虽然与现代教育理论看似不相符合而与中国古代的读经教育似乎雷同,但其兴起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有其独特的理论根据,并且确实得到了一些实践的验证。与刘先生的论断相反,儿童读经运动有可能“愈演愈烈”。关键词: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刘晓东;商榷The Social Movement of Memorizing Classicsin Childhood: it will grows hotterDiscussions to Mr. Liu Xiaodong Abstract: Not as Mr. Liu Xiaodong claims, the Social Movement of Memoriz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isnt an assertion which against science, or a kind of education idolizing the ancients and turning back of the clock. Even though it looks like against modern theories of education and repeating to the classics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 the movement stands on special theories and rises in a difficult historical milieu. whats more, it has really been confirmed by many peoples practices. Opposite to Mr. Lius assertion ,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 movement grows hotter.Key Words: the Social Movement of Memoriz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Wang Caigui;Liu Xiaodong2004年的学前教育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先生的一篇文章“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对王财贵先生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的质疑。文章认为,由王财贵先生倡导,目前正在台湾、大陆等地“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自该文刘先生语。以下凡未注明的引言,都来自该文)的儿童读经运动,“完全违背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现代观念”,“完全是一出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的闹剧”,并断言“儿童读经运动可以休矣!”儿童读经运动,其兴起已有十余年。几乎从其兴起之日起,我就有所听闻,也有所了解,并一直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关注其发展。但一直不曾去实践,因而也一直不敢妄加评说。然而,看了刘先生的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的一些想法,实在应该说出来与刘先生商榷。正如刘先生所说:“这第四次回潮有名人捧场,有媒体渲染,有信奉者推广,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次活动确乎“愈演愈烈”: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读经教育运动;1998年,南怀谨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活动;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据报道,目前台湾读经的孩子已经超过百万,大陆读经的孩子大约430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了读经的行列。而参与捧场的名人也确实不少,如: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夏衍、张岱年、季羡林、王元化、任继愈、南怀谨、杨振宁、汤一介等等。甚至,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岚清等也曾多次参与有关活动。不仅有名人“捧场”,而且还有很多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直接组织或参与,如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以及不少中小学、幼儿园等。所以,这个“场”才被“捧”得越来越大了。于是,这个争论也就实在应该展开了。这里,我试着按刘先生该文的思路,以自己的一些想法,冒昧请教于刘先生吧。一、关于读经的内容王先生究竟主张儿童读些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然后才能对“读经”加以讨论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这里”经”究竟指的是什么?王先生说:“至于内容,我在台湾向他们建议:第一本书论语,第二本书老子,第三本书唐诗。”1不过,这里王先生是从最狭义的意义上来说的。推而广之,“经”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古文选、三字经等等。而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看,“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可较为宽松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2因此,在王先生看来,不论儒、释、道,不论经、史、子、集,不论中西,只要是“最有价值的书”,就是“经”,就应该读。其中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作一个较为全面性、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3这个道理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吧!不过,出于现实的需要,目前儿童读经运动中的“经”更多的是从第二种意义上说的,即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对此,我完全赞成刘先生的说法:“对传统文化应当批判地吸收,让儿童全盘死记硬背是错误的”。问题是,王先生何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是优秀的,是必须全盘吸收的?为了论证自己的说法,刘先生引用了王先生的一句话:“要振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是有真理在其中的。”4“有真理在其中”,何以就必须全盘死记硬背呢?王先生例举的中国古代经典再多,也不至于等于整个传统文化吧。看来,这只是刘先生个人理解上的问题了?正如刘先生所言,鲁迅先生确实曾经尖锐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也说过“中国的文化,都是伺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5之类的话。然而,正如刘先生自己所说,“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批评,这与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强烈忧愤有关”,这其中甚至包含了先生“矫枉必须过正”之用心。“这其中确实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但是,他所批评的绝不“恰恰是被王财贵奉为常理常道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经典”。他所批评的正是也只可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否则,恐怕就不会成其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再有,王先生所说的“经典“,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过批评。除了刘先生提到的李贽外,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等等,甚至在七十年代还曾被“大革命”。然而,不管这些先人、贤人们曾经说过什么样的话,不管他们曾经做出过怎样的评说,但仍不等于这些经典就真是如此。相反,不管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典终究是经典。难道刘先生就真认为所有“经典”都是“假人之渊薮”(李贽语)吗?我想应该不会吧。也许意识到自己这种很容易被人理解为全盘否定经典的说法确实有些不妥,于是刘先生马上补充说:“说经典中含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并不反对。”那么,他反对的究竟是什么呢?“将经典全盘地视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肯定是不对的。”原以为刘先生即将发表什么高论,谁知就是这么一个实在不必再去“肯定”的“肯定”有几个人会去将经典全盘视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呢?何况,王先生何曾将“经典”全盘地视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刘先生盯住王先生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6认为说“常理常道”是愚蠢可笑的。从一般意义来说,所谓亘古弥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理常道”确实是没有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时代变了,问题变了,解决的方法也必须相应改变,所谓与时俱进。然而,这并不是说具有长远价值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否则就将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一方面,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一定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常理常道”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包含有这样的“常理常道”也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经典中确实有一些“错误的成份”而由此否定所有经典,否则就会犯泼洗澡水却将孩子一起泼掉的错误。当然,更无从得出所谓“将古圣先贤之言作为常理常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坏传统”的结论。中国思想史上,有死守至圣先师之言者,有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者”,然而也不乏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李贽、黄遵宪、康梁以及新文化群英等政治与思想的大胆改革者。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有继承、坚持者,也有否定、改革者,历史才得以延续与发展。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一个“常理常道”吧。在这里,我觉得段崇轩先生一段话说得好:“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封建、腐朽、没落等一顶顶帽子紧紧扣在它的头上。而今我们终于明白,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优秀、美好的特质,越是在现代化的时代越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7我们到了应该好好地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了!而王先生的“儿童读经运动”正是建立在重新清醒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二、关于儿童读经运动的理论基础关于儿童读经运动的理论基础,王先生提出了“填牛说”、“记忆说”等。关于“填牛说”,王先生说:“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海绵似的吸收。你教他什么,他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然后一辈子有用。有人说我是填鸭,我说不是,是填牛。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8说“填牛”而不说“填鸭”,这正是王先生的高明之处,不仅不是倒退,恰恰是一种独创性的发展。鸭子的胃容量小,强行灌输的话很快就会使它接受不了,于是被撑得伸长了脖颈,甚至口吐涎水。而牛则不同,胃口大得很,你不让它吃,它的胃就会空着;而且,牛能够反刍,吃进来的东西暂时消化不了,还可以通过反刍,用充足的时间去慢慢消化。儿童从其学习能力来看,绝对是“牛”而不是“鸭”。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准的话,确实是会耽误很多宝贵教育时机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选择的东西必须值得学习、值得反刍,因而要力争选“最有价值的书”;2、把握合适的量。“牛”的胃口大得很,但终究是有限度的;儿童也是如此。一般说来,对儿童不宜进行过多的强制与压抑。每天的读经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最多一个小时,可集中,也可分散,因而根本不同于过去整天让学生看经典、读经典、背经典,从而使学生“读得要枯燥而死了”9的做法。3、采用儿童愿意去“吃”和“反刍”的方式方法。实际上,由于儿童记忆力强,因而他们读经远没有成人想象的那样苦;而由于经典本身的琅琅上口,儿童在读经中还能感觉到无限的乐趣,更不用说背诵后的成就感,以及偶尔领会时的愉悦。假使遇到有些儿童提不起读经兴趣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调动兴趣的方法,如:“流行可以制造兴趣”,通过召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互相影响,制造兴趣;通过“大人的热力”感染儿童的兴趣;利用家长、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情感维系兴趣;对儿童少强迫、责备而多加赞扬和适当奖励,让他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兴趣;“变花样”也可以激励兴趣;还可以“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做游戏等等。10“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还没有到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11由此看来,儿童读经既注意遵循儿童记忆力好的天性,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儿童兴趣,而且并无太多的强迫与压制,这种教育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至于历史上的所谓填鸭式教学,其根源恐怕并不在于要求学生学习“经典”、学习“成人世界里好的东西”,而在于一些人采用了强行灌输的方式,这与真正的儿童读经教育恐怕并无必然的联系。王先生的“记忆说”则认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有利于奠定其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12 “儿童之心智发展重点在于记忆力而不在理解力。所以不要勉强要求理解, 而应趁此时一面利用其记忆之强,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同时也训练了他的记忆能力,待其长大后,阅读能力自然增强,对本国文化也会有亲切之感,所记得的文句不仅自己可以渐渐领略,如遇有人指教,更能触类旁通。”13对于王先生的这种说法,刘先生断言“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然而,这仅凭“有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恐怕太难以让人信服,因为还有很多学者专家的不同说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课题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报告就指出:“学前儿童有深厚的语言记忆能力,儿童可以完全自然地记忆任何语言;在儿童的心智结构中,背诵被成人视为艰涩难懂的文章与背诵儿歌是一种意义的活动。这也意味着在儿童的语言记忆编码系统中,它们对语言记忆的储存过程是不带难或易的学习情绪的。”14当然,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是否记忆力最强,我们暂时还是无法做出定论。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儿童的记忆力确实强;第二、儿童的记忆力一定比他的理解力更强。应当说,虽然有古人的大量实践,有不少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有很多曾经受益于传统文化的名人的亲身经历,还有一些研究证实,然而,王先生的这种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确实是不相符的。但是,正如王先生所说:“依照西方教育理论: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能接受什么就教什么。我认为,这是把文化教育当作科学知识教育从而出现的误区。科学知识教育确实要考虑儿童的智力水平能不能接受所教给他的东西但文化教育就不同了。不一定能懂才教,能懂才有用;不懂也可教,不懂也有用,甚至能懂才教就晚了。文化教育的特点是陶冶、熏习、潜移默化。不一样的学问应该用不一样的方法来对待。”15对此,王先生进一步用音乐的例子做了说明。16我想,这例子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关于这方面的争执,我们还可以从现实加以考察。从现实看来,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指导、着重传授科学知识而少人文思想的教育方法所教出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清华大学的高才生为观看实验效果将硫酸泼向黑熊,云南大学的学生仅因打牌出现一点小争执就残忍地杀害了四名无辜的同学等,就是最好的例证。正是基于教育界的种种现实,据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17这话肯定说得有些过分,但南老之心可鉴。也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所以王先生说:“我重新在检讨中国的教育理论因为这种教育理论(指传统的教育理论),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18而儿童读经运动则正是王先生在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考虑、十年以上家庭小规模实验的基础上,“长期地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证实其可行,才正式在社会上推广”的。20 关于读经的方法,王先生说:“我的办法: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背诵。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20“就经典诵读本身而言,也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每天用三十分钟,坚持十年,背诵二三十本书,轻而易举,终身受用。”21为了使诵读形式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王先生认为可以适当“变花样”,以激励学生的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平平常常也有种吸引人的士气,其中也有趣味。”22为了让读经教育取得稳定的成效,王先生特地提出一种简便的读经教学观念,称之为“三百读经教学法”: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因而,每天读一百字的经文,从量上看,根本不至于成为孩子的负担。而且,“如果怕初学者一时背不来,从五十个字开始也可以,视其能力逐次增加”,23只是“千万不要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大人自己背不来,就想当然地认为儿童也不行,于是平白地浪费了他的大好时光。”24每一百字念一百遍,最多需要时间一百分钟,加上复习以前的内容,每天大概安排六十分钟的时间。这时间并不需要整段连读,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时候的零碎时间。所谓每人都得一百分,指读经应该让儿童读得喜悦:一是读过经后能背出来,获得成就的喜悦;二是即使背不出来,但只要读了,只要接触了读经,老师就应给他精神奖励,让他获得喜悦。25 王先生认为:“至于说经典深奥难记,那是大人的理解,对儿童来说,背经典与背广告词,没有难易之分,背起来就是。”26对此,刘先生认为是完全错误的。然而,上文所提到的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作出了有力的证明。人民日报文章称:“抢救记忆的黄金时代。这是推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初衷之一。面对广告词、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文化垃圾充塞孩子大脑的现实,中国青基会以古诗文诵读为切入点,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组织少年儿童诵读中国文化经典,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终身获益。”27三、相关的佐证除了王先生所列举的“一串”“读古书长大的”名人,诸如鲁迅、沈从文等等之外,这里,我还想多列举几个:近代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辜鸿铭,主张“中国私塾先生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28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著名小说家、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古代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 当然,对于这种列举,刘先生也许会不以为然,因为他针对王先生的说法,早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在刘先生看来,鲁迅、沈从文、蒋梦麟等“这一大群名人几乎都对童年的读经生活留下了苦涩的甚至痛苦的回忆。”不容否认,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由于学习目的的过余单一(完全为了科举应试),教学方法的过于单调、枯燥,不少接受旧式教育的孩子确曾感受到痛苦、折磨,曾以各种方式表示他们的反叛;也不必否认,这种旧式教育有些时候确曾“戕害儿童的天性”,甚至断送了一些学子的一生,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怎么能由此彻底否定这种教育的合理性呢?又怎么能由此否定中国传统教育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呢?特别,如何能由此否定作为学习内容的经典的科学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来听听段崇轩先生的精辟见解:“遥想“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驱们,他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当时尽管引进了不少新学科,但修身、国文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他们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实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们辉煌的文化建树。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但没有承传,何以叛逆?又遑论建树?其实他们倒是应该感恩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馈赠。陈独秀、鲁迅、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29相反,在所谓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传统教育几乎完全被废弃,儿童不再需要读古书,那么应该是在自由、活泼地成长了,但结果如何呢?“(五四)之后,从战乱频仍到新中国的建立,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文化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被批判、贬斥的处境,直至传统文化教育被彻底扫除,四书五经之类在中小学课本中消失殆尽,一代一代青年学生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根底。现在,60岁、50岁、40岁的人群中,你能找到几个有文化根底的人?许多人抱怨数十年来没有产生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其根源不是不证自明吗?”30现代教育确实到了该好好反省的时候了!这里,我们不妨再听一段刘先生提到的另一位名人蒋梦麟先生的话:“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很褊狭,但是在这种教育的范围之内也包罗万象,有如百科全书。这种表面褊狭的教育,事实上恰是广泛知识的基础。我对知识的兴趣很广泛,可能就是传统思想训练的结果。中国古书包括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经济、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等等,事实上绝不褊狭。古书之外,学生们还接受农业、灌溉、天文、数学等实用科学的知识。可见中国的传统学者绝非褊狭的专家,相反地,他具备学问的广泛基础。”31蒋梦麟先生真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否定私塾读经的吗?!四、儿童读经运动是一出复古倒退的闹剧吗? 我并不是全盘赞成王先生的“儿童读经运动”,也不敢全盘否定刘先生的一些说法。在我看来,儿童读经运动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方法,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开展,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儿童优良品行、开发儿童潜能等方面,是一定能够做出其贡献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因而,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其“违背科学、复古倒退”,而完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适当吸收现代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包括刘先生的很多主张,使之开展得更见成效而更少弊端。在这里,我还是赞成王先生的话:“该记忆的时候让他记忆,不能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32或者,还可补充一点:该记忆的东西让他记忆,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不要强求理解,这也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儒学大宗牟宗三先生曾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33关于儿童读经运动,正如王先生所说:“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遗传方式。由于遗传包含或者推动着创新,诵读经典同时也就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34他认为,现代的教育西化得厉害,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人身上出现了断层,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倡导儿童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35对此,北京大学魏英敏先生明确指出:“清朝之前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是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考取功名的需要。而当下儿童读经跟旧时代不同,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这和历代读经有根本的区别。而且现在的读经学习属于业余性质,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积极倡导的,没有冲击正常的国民教育。”36针对一些教育专家提出读经压抑儿童天性的观点,魏先生表示不能赞同:“现在读经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读的,老师没有强迫学生读,没说不读就打板子,抽藤条,而是要引导儿童读,让他们从不懂到懂,这是教育的灌输法则。”37至此,我们或许可以对儿童读经运动做这么一个描述:这项运动,最初由王财贵先生发起,由南怀瑾先生引入大陆,再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大陆提出和推广,是一项跨世纪的社会文化工程,目前已经得到众多学校、幼儿园、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和与关注。该工程试图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组织少年儿童诵读、熟背中国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语言学习,同时接触、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儿童记忆力,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提高其文化素质,陶冶其高雅情操。这是目前在我国开展人文教育、继承传统文化、再塑文化新人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再来看看事实:2004年6月,由著名儒家学者蒋庆主编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用书、全国“儿童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电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呈现
- 2025年《档案法》知识竞赛100题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详解
- 非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协议
- 天舟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 高职单招模拟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题(原卷版)
- 2025年海洋能发电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报告
- 2025年阅读理解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护理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综合测试试卷(详解版)
- 医院财务管理年度工作报告
- 灌溉水量平衡分析报告
- 【国际音标】初高中英语音标拼读规则表(附口型图)
- 装修水电验收合同范本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初步验收报告
- 202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真题及答案
- 印制电路制作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急性STEMI PCI术冠状动脉内溶栓共识解读
- 陪诊师备考指南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省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