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doc_第1页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doc_第2页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doc_第3页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doc_第4页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身乐心乐;第二种境界身苦心乐;第三种境界身乐心苦;第四种境界身苦心苦。身苦身乐,众人皆见;心苦心乐,唯己自知。一个人能够在某个时刻降生到地球的某个角落,是因为有一对生活在地球某个角落的男女,正好在那个时刻,把他带到人间。毫无疑问,这对男女就是这个人的生身父母。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热爱生命,首先就应该热爱父母。因为没有父母,你就不可能获得生命。同理,如果一个人舍弃了自己的父母,就等于舍弃了自己获得新生的机会。死亡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每个人的死亡归根结底都可以找到某种原因。 有的人是被别人害死的,有的人是病死的,有的人是自杀死的,有的人是因为自然灾害死的,还有的人是因为瘟疫死的 当然,造成不同人死亡的原因可能有成千上万种,并不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 一个人被别人害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暴力、欺诈、意外事故、借高利贷、雇凶杀人、恶意陷害等,多的数不清。但是尽管导致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些被别人害死的人,之所以会在某个时刻死亡,是因为生存在地球某个角落里的某个人,正好在那一刻为了某种原因夺去了他的身命。 由此可见,少跟别人结怨,是延年益寿、避免死亡的好方法。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你与别人结下的怨仇,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人在某个时刻害死你理由。一个医术高明的人,能够医治别人的身体疾病,但却无法医治别人的心灵疾病。其中的问题,不是在于医术的高低,而是在于:一个人的身体是可见可知的,而一个人的心却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只能看到别人的“身”,却看到别人的“心”。 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来了解别人的心。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一个人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究竟是逢场作戏,还是发自内心,但就其本质而言,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或看到别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身体在动(嘴动、四肢动、脸部的肌肉动,体内的器官动),而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心”在动。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动,我们还能听到或看到他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恐怕我们也不会将他当成“同类的人”来看待。 既然一个人看不到别人的心,为什么我们还会认为别人有“心”呢?那是因为:这个人认为自己有“心”这个“心”不但能产生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而且还能支配着他身体的所有活动。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为别人的“身体活动”赋予思想和情感,然后又将这些思想和情感妄称为别人的心灵感受,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因为这些所谓的“别人的心”,只不过是你自己心灵的“改头换面”而已。 由此可见,只能看到别人心灵的邪恶,却看不到自己心灵的阴暗,是不对的。因为别人的心你是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你自己的“心”。同理,如果出了问题,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你的心里”。 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个人要想彻底治好自己的心病,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别人爱莫能助。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为房子、车子、女人、孩子、宠物、欲望、嗜好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东西“花”钱。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终其整个一生,真正能够让他赚到钱、真正能够给他钱的东西,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他的同类:人。 关于这一点,道理很简单。被一个人当成“钱”来使用的东西,并不是“万能的”,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只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中进行普遍流通的物品而已。如果说的更直白一点,那就是:只有“人”的手里,才有“人用的钱”。其它非人的一切,之所以能够变现成“人用的钱”,是因为有“人”愿意为它们“付钱”。如果没有“人”愿意为“它们”付钱,它们就只是一种普通的物品而已,永远都不会变成“人用的钱”。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会让你明白,无论你在人生的舞台中扮演什么角色,做什么事情,你赚钱的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一种:那就是服务于“人”。之一:学佛与做人 学佛从做人开始。 佛教认为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勤奋学习而拥有知识;因为努力工作而获得财富;因为良好的处世态度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性,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通常,我们判定罪行只是那些已经付诸实施的行动,但在佛教的十恶行中,将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和邪见也纳入犯罪范畴。只要我们生起一念贪心或嗔心,同样也属于恶性。即使这些贪心或嗔心没有具体伤害到他人,但至少会伤害到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污染。 我们起贪心的时候,就是在给生命中贪的种子浇水,是在助长贪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会形成出贪吝啬;我们贪著地位,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我们贪著虚荣,会表现出自赞毁他。正是这一切,污染着我们的心灵,腐蚀着我们的人格。而我们起嗔心的时候,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所谓修身养性,一方面是要求我们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为所有不良习惯都是来自无始以来的积累,只有从思想上根除它,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洗礼,从而成为众善必备的有德之人。 之二:人生佛学的思考 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艺术。 在佛教的教义中,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命运由人类自身而非神衹决定,并由此提出业力说。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各人的天赋秉性、福德因缘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正是业力使然。所谓业力,又由各人行为构成。生命是无尽的延续,今生命运取决于过去行为,当下行为又决定未来命运。行善或作恶,直接导致了生命现象的差异。 佛教提出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何不同呢?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世界的主人,可以根据人类所需随意改造世界,使其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佛教认为,人类虽是自己的主人,但世界却不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生物的。一切众生皆有独立生存的力,谁也不隶属于谁。 在(人生)来去途中,并非一无所有,伴随我们的,正是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力。我们做每件事,结果不只是外在的成败,更会在内心留下各种影象。 人们作一项投资时,必然会考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还有一点最重要,可能再精明的商家也不曾考虑到,那便是心力的参与。 人生最重要的,在于生命自身而非生命之外。财产和地位是暂时的,我们所拥有的生命素质,却有着恒久的影响力。 生命源于无尽的积累,我们想什么、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佛教所说的智慧,不是世间有限的知识,而是透视人生真相的能力,也是穿透烦恼痛苦的能力。 佛教所说的慈悲,也不同世人充满分别的爱,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对方需要就给与。同体大悲,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 之三:佛教怎么看世界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就是在于心。建立信仰,首先在于思的认识和认同。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受苦和乐受都来自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 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着手,这才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我们的心灵。 之四:心灵环保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佛法认为人性是无记的。在我们的心里,既有善的力量,也有不善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培育。 佛法的解脱,包含心解脱和慧解脱两个方面。心解脱是让我们的心从我执和烦恼的状态里解脱出来;而慧解脱是让我们的认识从法执和错误的知见中解脱出来。 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从对心的认识到对心的保护。心灵环保部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我们每天运用什么样的心做事、生活,就是在造就什么样的心。 我们做任何事,关心的只是结果,却很少考虑用什么心在做。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忽略。事实上,以什么心做事,最后成就的就是什么。以贪嗔痴之心行事,最后成就的就是贪嗔之心。 我执使我们处处张扬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么?世上没有自我这个东西。但我执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却将我们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强烈的自我观念后,我们当下就和整个世界成为对立的双方。现代人常常感到孤独,当你的世界只装着你一个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和整个世界、何所有众生是一体的,就不会懂得孤独为何物。 佛法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无始以来,我们一味地追逐外在事物,不断培养贪心、我执、无明等种种不良习惯,由此形成坚固而巨大的凡夫心。在生命的洪流中,凡夫心早已成为我们的主人翁,不仅主宰着我们的今生,还将继续影响未来的生命,使我们不断造业。而造业的过程,有是加强凡夫心的过程。如是周而复始,无有了期。 在烦恼和生死面前,只有我们自己独自面对、独自承担。而如果我们一味沉溺于凡夫心中,也无法对自己负责。因为处在烦恼中的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自主。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不敢闲下来,只能不停地寻找外在的声色刺激来麻醉自己。在现代社会,娱乐业如此发达,使人们稍不留神就沉溺其间、纵情消遣。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又稀里糊涂地离开。 (而人身,是多么宝贵啊!人生几十年,又是多么短暂啊!) 之五: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一,无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无知就是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人类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着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对于自身的心灵世界,同样感到陌生,面对这一切情绪的变化,我们作为当事者,常常是茫然不知所措。 二,执著。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正是由于执著,带来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苦恼,带来了种种事与愿违的痛苦。 三,烦恼。 嗔恨使我们失去内心平静。实在是愚痴的表现。 为了对治疗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公德。当别人做慈善时,精进进修时,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公德就能和他一样。 四,造业。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因而常怨恨上天不长眼睛。其实,果报成熟和种子生长一样,需要有依附的土壤,需要阳光雨露滋养,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五,苦果。 佛法要我们了解苦,不是让我们被动地接受苦,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