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doc_第1页
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doc_第2页
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doc_第3页
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doc_第4页
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晚辈眼中的茅盾1981年3月29日,正当我沉浸在爱子美玉降生的喜悦之中,突然传来了一个叫人意想不到的噩耗沈老因病于1981年3月27日晨5时 55分在京逝世,享年85岁。 这个不幸的消息把我震惊了。因为我原想等上班后,去看望沈老和韦韬夫妇的,并把我编辑的茅盾文艺评论集亲手送给沈老,甚至带上自己的习作,当面向他讨教。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沈老走了,永远地走了。 和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的接触,是在1980年初夏。那时我刚走出校门,被分配到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没想到编辑的第一本书就是茅盾文艺评论集。领导上找我谈话,嘱咐我到了沈老家要认真工作时,我既兴奋又忐忑不安。 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走进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那座静谧的小四合院,来到西客厅,只见那明亮的玻璃窗上挂着紊白的窗帘,在套着浅咖囚咆布罩的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只璀璨晶莹的玻璃杯,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整个环境给人一种雅致宁静的感觉。 沈老的儿子韦韬向我详细介绍了沈老准备收入茅盾文艺评论集内的文章篇目,以及对出版的要求。正在这时,我听到院子里有稀稀唆唆的响动声,隔着玻璃窗,我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拄着手杖,在一个小姑娘的搀扶下,缓步而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从小酷爱文学的我,自然熟悉沈老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优美的散文白杨冖赞,“茅盾”这个名字,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激动,我像孩子似的胆怯起来,呆立在原地。还是韦韬提醒了我:“小杨,出来见见沈老。”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走到沈老跟前的,只模模糊糊地听人家介绍说:“这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小杨”以后讲的什么,我全没有印象了。我只记得沈老慈祥地望着我,微笑地点着头。看到他那和善的面容,不知怎的,我忽然觉得有好多话想对他说,可是却一句也没说出来。事后我真后悔,我多傻,连句问候的话也忘了说。 在编辑过程中,我看到部分文章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像的后记、一幅简图中国文学的过去、现在和远景等,都是沈老的手稿。当时他习惯用毛笔写在土纸上,字迹异常挺拔、隽秀,一页页手稿就像一张张碑帖,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洋溢出他老人家对文学晚辈的深切关怀与期望。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有些珍贵的手稿,是写在作废了的讲义纸的背面,年长月久,纸已发黄变脆,每次拿去复印时,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把它们弄坏,可是复印后总难免要磨损一点,真是叫人心疼极了。为这,我在心里曾经悄悄埋怨过沈老,这么重要的稿子,当初,怎么不写在正式的稿纸上?沈老这么节俭,可是在他去世之前,竟一次捐出了25万元的稿费作为文学奖金。 以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到沈老家去。那阵子沈老身体一直不太好,听沈老的儿媳陈小曼说,沈老每顿饭吃不下一两粮食。每次看到沈老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出庭院,去医院看病,我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望着他的背影,望着载着沈老的车子沿着长长的胡同远去,我心头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 原稿发排以后,我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因为形势的变化,可能要作些修改。为此,我把想法向沈老提出了。当时沈老正在医院治疗,出院不久就作了答复,同意在原稿的一些文字上做些改动。然而,对于学术上的问题,他很明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了存真,不作改动。”我遵照沈老的意见照发了原稿。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需要勇气的。在我的印象里,沈老一直是一位谨,真稳重、谦和含蓄的长者;然而从这以后,我对沈老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为由衷的崇敬。 1980年8月25日,是我和沈老接触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天。在由我编辑的沈老的长篇小说锻炼中,决定采用一幅沈老的照片。那天我们邀请了摄影界前辈吴印咸等同志,到沈老家去拍照。去之前我暗暗想,这次见到沈老,我可有机会向,沈老当面讨教多年来一直埋藏在心底想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了。 当我们如约来到沈老住的小后院时,他已在小曼的搀扶下,立在纱门前等息我们了。那天他身穿浅色毛蓝布正襟衫,足着布鞋,和善而亲切地和每一个前来的同志握了手。在近一个小时的拍照和谈话中间,我曾几次鼓起勇气想向他叙说我们这一代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我的写作愿望。可我看到沈老由于身体过于虚弱,拍宪照,就已经很累了,讲几句话,就要大口地喘息。我实在不忍心再打扰他了,于是,扶他到床上去休息。我小心地搀扶他到病榻前,惊异地发现他的身体竟是这么轻。一股热流冲上我的喉咙。在80高龄的风烛之年,在视力极度减退的情况下,他每天仍然坚持撰写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竭尽全力为人民留下尽可能多的精神财富。“春蚕到死丝方尽”,可是,他太累了还是留着、留着以后有机会带上自己的习作再来向他老人家讨教吧。沈老好像看出我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亲切地望着我。我轻声地说:“沈老,您好好休息吧”沈老微微点了下头。我最后望了沈老眼,轻轻地退出了他的卧室。就是这一次我幸福和沈老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不久,我收到了他亲笔题字送给我的照片。多么慈祥的面容,多么亲切的目光,我衷心希望他还能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工作许多年。 谁知那次的相见,竟是我和沈老的诀别。这是多么令人追悔的事情:我要把茅盾文艺评论集的样书亲手交给沈老的心愿,终于无法偿还了,我想当面向他请教的心愿,也终于无法实现了。可我又是多么地幸运,在我刚刚踏上编辑这一行的时候,就遇到了沈老。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当一个像沈老样的好编辑。 1981年4月4日傍晚,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再次去。沈老家。这次去与从前不同。当我走进院子,韦韬和小曼依旧热情地迎了出来,只是谦和儒雅的韦韬夫妇明显地苍老了。我们又来到了西客厅,我第一眼就看到挂在墙上的沈老遗像,他那慈祥和善的面容,依旧那么亲切地望着我,就像我最后见到沈老的那一次样;仿佛在等着我向他诉说心曲,“沈老,我多想再次听到院子里发出的稀稀唆唆的声响,我多想再搭乘一次您的车子回家,我多想再听到韦韬先生每次送我出门时,那爽朗的笑声和夸我你是一个难得的好青年,那份愉快的好心情,”“沈老,您走了,似乎把这个家的欢乐也带走了。沈老,我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没来得及跟您说,您就这样走了”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淌 待我们稍稍平静,韦韬和小曼向我详细讲述了沈老最后的日子:2月18日以前,沈老一直在赶写我走过的道路。2月18日,沈老已经连续低烧几天了,家人劝他看病,他不去。2月19日,他说:“我感到很疲倦。”接下来,沈老躺了一天。2月20日,沈老自己要求去医院。2月20日至3月27日,沈老在医院经历了痛苦的生死抗争,终于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 以后我参加了安排在北京医院的沈老的遗体告别,在清明时节陪韦韬夫妇去八宝山公墓祭扫沈老。值得欣慰的是,接下来我受韦韬夫妇委托负责编辑了忆茅公茅盾纪念文集。感谢韦韬夫妇,在该纪念集中还把我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篇无法偿还的心愿回忆沈老的文章,也收入了其中。我想,对沈老最好的怀念是以他为榜样,加倍做好本职工作。我继茅盾文艺评论集、小主说锻炼之后,又一口气编辑了茅盾外国文艺评论集、茅盾书信集、茅盾散文、茅盾研究(1-4)等茅盾著作与评论专集,参加了历届国内外茅盾学术研讨会,三次来到沈老的故乡乌镇,亲身感受我所爱戴和景仰的沈老从小成长的环境和心路历程。 浙江省桐乡市地处浙北,自古人文荟萃,颇多古迹名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著名新闻界人士金仲华,著名篆刻、书法家钱君甸等批文人。如今的桐乡已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距桐乡市约半小时车程,有一座美丽的古镇,方圆2.5平方公里,人口1.2万,这样一个不大的小镇,她却闻名遐迩,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客到此观光。她就是沈老可爱的故乡乌镇。 走进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镇,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醇厚的民俗文化气息,走马观花是无法品味其中的韵味的。乌镇是著名的江南六犬水乡、六大古镇之一,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镇内河纲密布,港汊纵横,千百年来当地民居俅河而立,一半在水上,一半在陆地,密密匝匝迤逦在千余米的古帮岸上,独特的水阁、廊棚、古桥,镌刻着岁月斑驳的痕迹,透露出古镇水乡别样的风韵。: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真可谓风清水秀,人杰地灵。 1896年7月4日,即清光绪22年(丙申)5月25日亥时,作为沈氏一族的长房长曾孙,即大文豪沈雁冰诞生在这个小镇上。沈老的原名沈德鸿,宇雁冰,“茅盾”是沈老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沈老出身在书香门第,祖父开办家塾,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通晓中医、习数学,也习声光化电,是一位颇具民主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陈爱珠也是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知识女性。5岁他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父亲自选一些新教材,由母亲来教授,念的是家塾。位于观前街口的一座普通民居就是沈家老宅座幽静的小院。进得院门,不远处簇翠绿的南天竹拔地而起,据说这是 1934年沈老回家乡时亲手栽种的,如今它蜿蜒而上一直搭到对面的房檐,天然地形成一席凉棚,看上去很是雅致。而对面的三间平房,当年是沈家的厨房,1934年沈老用子栅所得的稿费重新翻盖后,作为他的书房。楼上则是沈老父母的起居室,现设有展室,陈列着沈老生平事迹与众多图片和书籍。整个老宅保存修缮完好,给人一种古朴而精致的感觉。隔岸一座拱形的白色门户,顶楼上有着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飞檐,门外摆放着两盆名贵的黄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就是镇东的立志书院,历史上叫文昌阁,是少年茅盾读书的地方。1916年,沈老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了一名编辑,从此开始了他早期的文学活动。 1921年他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1930年又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为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保卫世界和平,尤其是培养几代文学新人。贡献出了他的全部心血。 青年茅盾20岁离家,他对家乡浓浓的情,不仅体现在他多次回故乡,更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那一个个熟悉的故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当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之后,沈老从上海返回家乡小住,当时的乌镇民生凋敝,市场萧条,镇上只有一家当铺还在苦苦支撑,其余的小商小贩都面临倒闭的危险。家乡的苦难现实,促成了他的艺术构思,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其宇里行间充盈着对家乡父老的无限同情。我看到故居的斜对面便是赫赫有名例“林家铺子”。当年由沈老的同名小说,林家铺子改编而成的电影,扇形象思维的方式匆我们描绘、了幕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让世人第一次见识了他深爱的故乡,故乡的身影也永远嵌入文学的画廊。望智游走在那铺头,或买姑嫂饼,或买三白酒,或在河岸、桥头观赏江南水乡美景的三三、两两的游人,我想:如果没有茅盾,这个小镇还会这么出名吗?望着眼前如织的人流,个个像过节似的喜气洋洋,或品尝荚味的糕点、或把玩新奇的蓝印花布小饰品,我想:如果说是江南的柔风柔水养育了温文尔雅、深藏内敛的茅盾,那么他一生中曾遭受到的几大劫难,谁人知?沈老的女儿沈霞24岁时在延安的意外去世;作为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部长的他,几经宦海沉浮,从沈老去世前,住房条件简陋的程度上,似乎也能透霹出他压抑的信息;作为后生晚辈,后来我接触到了沈老和察德君女士一段婚外情的有关文字和图片。沈老的所爱、所憎、所有的遗憾,究竟是什么? 三访乌镇,次次感受不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业已开发成旅游一条街的东大街的入口处,树立起了一个巨大的牌楼,广场的大戏台上正上演着桐乡花鼓戏;装饰一新的传统老字号商铺和作坊正紧锣密鼓地开张;穿着印有“茅盾中学”字样校服的孩童,意气风发地进入茅盾研讨会大会会场,群众性的茅盾研究学术团体换了崭新的面孑山海内夕惮者们的到来,更增添了这座文化古镇浓浓的文化氛围乙“茅盾”这个响亮的名字,在这里已产生了神奇的品牌效应,她使学者们多少有些意外,更可能是沈老始料未及的。再过上二三十年,当我们这批人也终老而去,所有的人间恩怨都随时光飘散,所有的记忆都被时光之手擦抹干净。惟有鸟镇的修真觏、老戏台、印花布作坊、杭白菊、丝棉被和那流泻着异彩的水乡夜景依旧依然。再过上百年,每逢盛世,茅盾这个伟大的名字将会是个符号,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安徒生。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望着热热闹闹的人群,望着忙里忙外的当地政府官员,我内心感受更多的是名人心灵的寂寞她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信条,变得可谓简单;一间能遮风避雨的小屋,屋前屋后都栽满鲜花,一杯咖啡或一杯淡茶,捧读本所爱的书,悠哉乐哉。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不可复得的一次。那又怎么样我们毕竟在人类的家园地球上,曾经奋斗过、生活过。 1985年10月是一次难忘的记忆。虽然不是阳春三月,一群青年茅盾研究工作者却在扬州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茅盾作品研究笔会。我们从老一辈茅盾研究工作者的固有研究思路中超脱出来,做了极大胆的研讨。关于这次研讨,后来引起学术界些老师们酌不问意见。在那个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是很自然的事。但在当时,我心里确实有点怕。虽然也发了言,那是在学友们的一再怂恿下。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茅盾研兜的文章和著作,大多属于理论、评论的范畴;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研究茅盾。这固然是必要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再广阔一点,以多种方式把握茅盾;变研究观点、方法、角度的单一化为多元化,因为单一难免重复。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一批青年学者鲜明地提出了以文学思维酌方式研究茅盾的观点。会议主持人特意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顺着这个思路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茅盾,他是个内向型、冷静型的作家,他把自我深深隐藏在作品形象画面的背盾,即或自传式的回忆录,描绘亲身经历的社会、文坛史实,也远远超过了自叙,更不必说自我心员剖析。然而,他又是惑,隋复杂的,茅盾(矛盾)笔名已经透霹出他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多重性。半个多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变幻,文坛上的两军对垒,进步文艺界内部经久不止的矛盾纠葛,以及爱情、婚姻、家庭的波折,都给茅盾心灵留下各种印迹,直到晚年,他心灵上似乎也隐隐有着一种苦闷,这种情绪,有时大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要表现这种,隋绪,自然理论、评论也可以对此予以分析,这种分析,可以使读者从理智上理解茅盾,但并不足以打动读者,不足以使读者和作家一起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情感上的大起大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