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下位汇总稿.doc_第1页
战国策下位汇总稿.doc_第2页
战国策下位汇总稿.doc_第3页
战国策下位汇总稿.doc_第4页
战国策下位汇总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nv,筑城墙)薛,客多以(?)谏(劝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为了)客通(通报)。”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三个字)而已矣(语气词,罢了)。益(增加)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于是,就)见之。客趋(跑,疾走)而进(奉上)曰:“海大鱼。”因反(翻转过来,转身)走。靖郭君曰:“客,有(无意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把当作)戏。” 靖郭君曰:“亡(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更(再)言之。”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n状,用鱼网网?)不能止(使动,使止),钩(n状,用钩子钩)不能牵(使动,使牵?),荡(同“当”)而(如果?)失水,则蝼蚁得意(满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荫庇),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君失齐,虽隆(使动,使高)薛之城到于天,有之无益(好处)也。”君曰:“善。”乃辍城薛。一、一词多义有之无益也(好处)益益一言(增加)靖郭君因见之(代词,代客)之亦君之水也(的)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当作)为无为客通(为了)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二、通假字1、亡,更言之(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 2、荡而失水(同“当”)三、词性活用1、靖郭君将城薛(nv,筑城墙) 2、网不能止(n状,用鱼网网)(使动,使止)3、钩不能牵(n状,用钩子钩)4、虽隆薛之城到于天(使动,使高)四、古今异义1、臣请三言而已矣(字) 2、则蝼蚁得意焉(满意)五、句法1、判断句标志a)今夫齐亦君之水也:亦也 b)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也2、介词后置a)客有于此:于此,“于”加地点方位词表介词后置 b)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有“于”?3、宾语前置 奚以薛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六、文学常识 1、于:“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2、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为国君掌管传达之事。秦汉沿置。汉代制度,郎中令之属官有“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又少府之属官有“中书谒者”,成帝时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官衔有“中”字者,往往以宦官任之。南北朝曾沿置,掌引见臣下,传达使命。隋设“通事谒者”。唐为“通事舍人”。凡由宦官担任时,东汉称“中宫谒者”,属“大长秋”,北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称“内谒者”,宋以后废。又称“使者”为“谒者”。3、请见者:要求接见的人(规律“有”后加上动词,以“者”结尾,表示“的人”)秦攻赵长平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盘算)曰:“齐、楚救赵,亲(关系密切,此指团结),则将退兵;不亲,则且(连词,还是)遂(就)攻之。” 赵无以(用来)食,请(请求)粟(泛指粮食)于(向)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使动,使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计谋)中,而齐、燕之计过(过错)矣。且(况且)赵之于(对于)燕、齐,隐蔽(短墙借指屏障)也,犹齿之(取消独立性)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使动,使灭亡)赵,则明日及(涉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事情),宜若奉(捧着)漏瓮(wng,汲水罐),沃(浇、灌)焦釜。夫救赵,高(高尚)义也;却秦兵,显(显赫的)名也。义救亡(nadj,要亡国的)赵,威(威慑)却(使.退却)强秦兵,不务(致力,专力从事)为此,而务爱(吝惜)粟,则为(是)国计者过(过错)矣。”一、一词多义且赵之于燕、齐(况且)且则且遂攻之(姑且)是秦之计中(计谋)计秦计曰(盘算) 则为国计者过矣(是)为不务为此(为了)且赵之于燕、齐(对于)于请粟于齐(向)不务(致力,专力从事)为此务义救亡赵(nadj,要亡国的)亡今日亡赵(使动,使灭亡)且夫救赵之务(事情)二、词性活用1. 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使动,使退)2. 今日亡赵(使动,使灭亡)3. 义救亡赵(nadj,要亡国的)4. 威却强秦兵(使动,使.退却)三、句法1. 判断句标志:a)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也b)则为国计者过矣:则+名词+动词+矣 2. 介词后置:a)请粟于齐:请粟于齐于齐请粟b)赵无以食: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四、文学常识1. 釜:古炊器。敛口圆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2. 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3. “长平”,古代城邑,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No.3 荆宣王问群臣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听说)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果真)诚(确实)何如?”群臣莫(没有谁)对。江一对曰:“虎求(得到,这里指捕捉)百兽而食之,得(得到,捉到)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派遣)我长(nv,做领袖 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认为)我为(是)不信(诚实),吾为(在)子先行,子随(跟随)我后(在后面),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这样),故(因此)遂(就)与之行。兽见之皆走(逃跑)。虎不知兽畏(害怕)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而(却)专(单独)属(隶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甲兵(代指士兵)也,犹百兽之(无实意)畏虎也。” 一、一词多义吾为子先行(在)为子以我为不信(是)二、通假字无三、词性活用1. 天帝使我长百兽(nv,做领袖)2. 后(在后面,名做状语)四、句法1、判断句标志(本文特色):a) 子无敢食我也:主语+无+谓语动词+宾语+也 否定判断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出现否定副词充当状语 b)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是也c)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也也d)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犹也(比较秦攻赵长平中”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里面的结构)2、疑问句:果诚何如:“何如”结构 如何,怎么样 此句译为:果真是这样的吗五、文学常识1、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2、此文引申出成语:狐假虎威3、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4、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5、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No.4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有献(进献)不死之药于(到.去,往)荆王者,谒者操(拿)以(表并列,而)入。中射之士(宫中卫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因此)夺而(连词)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shu,劝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所以因此)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证明)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欺王。”王乃(才)不杀。一、一词多义无二、通假字无三、词性活用无四、句法/词法1、之a)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b)而明人之欺王: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消独立性2、有者: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比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3、状语后置:“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中的“于荆王者”,翻译应提到“献”之前。4、判断句:a)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也”b)是死药也:注意此两句中的“是”不直接译为“是”,而是“这”。判断句标志“也”要译为“是”五、文学常识1、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中国的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2、成语:不死之药 长生不死的药。古代统治者总希望自己长生不死,一些方士就玩弄骗术,用假药来蒙骗。亦作“不死药”。No.5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同“返”,返回),三日不得(能够)见。谓赵王曰:“秦乃(助词,无义)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树木)呼侣(同伴),一盖哭。问其故(缘故),对曰:吾已大(长大)矣,年已长(增长)矣,吾苦(以为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案(按照)规矩(准则)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所+adj痛苦的事情)也,是(这)故(本来)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的样子?),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把.当作)铁钻者乎?”一、一词多义此非吾所苦也(所+adj痛苦的事情)苦吾苦夫匠人(以为苦?)是故吾事也(本来)故问其故(缘故)二、通假字 1、反,三日不得见(同“返”,返回)三、词性活用 1、吾苦夫匠人(以为苦?) 2、此非吾所苦也(所+adj痛苦的事情)四、句法1、介词结构后置: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于”加地点名词后置2、否定判断句:此非吾所苦也 标志:非也 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3、反问句: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无有乎?难道不是吗?五、文学常识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No.6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魏使人因(通过)平原君请从(后作“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下同)于赵,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为(如果)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对于)子何如?”虞卿曰:“魏过(犯错误)矣。”王曰:“然(是啊),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adjn,强国弱国)之举(一起做)事,强受(遭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听从答应),是魏求(要求)害(受害)而王辞利(得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一、一词多义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替)为为入必语从(如果)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表并列,“和”或不译)而今魏求从而王不听(表转折,却)其于子何如(对于)不务为此(为了)于平原君请从于赵(和)二、通假字1、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后作“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三、词性活用1、凡强弱之举事(adjn,强国弱国) 2、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使动,使受害?)(使动,使得利?)四、句法1、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介词结构后置)2、其于子何如 “何如”结构 “于”介词结构后置标志3、何也 特殊句式 译为“为什么”4、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 判断句式 “是也”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在此句中充当主语五、文学常识1、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见冯谖谓孟尝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2、虞卿:战国名士。原名不详。邯郸人。赵孝成王初见而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时封上卿,故名虞卿。一生游说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长平战后,为解救秦军对邯郸的进攻,虞卿力排众议,献策赵王,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战国后期,赵国社会矛盾复杂,形势日衰,虞卿无心政治生涯,随弃相印去魏。晚年穷困于梁,从事学术研究,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今佚。No.7 燕攻齐齐破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j),淖(no)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恢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徵(zh)。齐以(同“已”,已经)破燕,田单之(取消独立性)立(统治者确立或即位)疑(犹豫,迟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认为是)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nv,担任相职)之。过葘(z)水,有老人涉葘而寒(受冻),出(出去)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没有)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nv,给衣服穿)之。襄王恶(意动,以为恶)之,曰:“田单之施(施舍),将欲以(用来)取(取代)我国乎?不早图(谋取,对付),恐后(状v,落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穿连)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同“汝”,你)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这里倒装)?”对曰:“王不如因(顺着)以为(把当作)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s,给吃)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chn,符合)寡人之意。单有是(这样的)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应当)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慰劳)之。乃布(发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l)里,闻丈夫之(取消独立性)相与(向,和)语,举(全,都)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恩泽)也!”一、 一词多义齐以破燕(同“已”,已经)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把)以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认为) 二、 通假字1、齐以破燕(同“已”,已经) 2、女闻吾言乎(同“汝”,你)三、 词性活用1、 田单相之(nv,担任相职) 2、单解裘而衣之(nv,给衣服穿)3、恐后之(状v,落后)四、 句法1、 坐于沙中/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介宾后置) 2、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定语后置)3、女以为何若女以为若何(倒装?)No.8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nv,做人质)于齐。怀王薨(hng,死),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同“阨”,阻止)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能够)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请允许我)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用来)为(为了)身也。爱(怜惜)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有利)。”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派遣)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代词)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取消独立性)得求反(同“返”,返回),王坟墓(nv,处理丧事)、复群臣(见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的)齐而(却)不与,则不(没有)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一、 一词多义寡人之得求反(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与而复攻之(代词,代东地)之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的)二、 通假字1、齐王隘之(,同“阨”,阻止) 2、寡人之得求反(同“返”,返回)三、 词性活用1、质于齐(nv,做人质) 2、王坟墓(nv,处理丧事) 3、复群臣(见群臣)四、 句法1、 质于齐于齐质(介宾后置) 2、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No.9 赵太后新用事赵太后新(刚)用事(执政),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nv,吐唾沫)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怒气冲冲)而揖之。入而徐趋(跑,疾走),至而自谢(谢罪),曰:“老臣病足,曾(竟然)不能疾走,不得(能够)见久矣,窃(偷偷地)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病痛)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nin,依靠车子)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莫不是)衰(减少)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很)不欲食,乃自强(勉强)步(慢走),日三四里,少(同“稍”,稍微)益(增加)耆(sh,同“嗜”,嗜好)食,和(舒适)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神色)少(同“稍”,稍微)解(消释)。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儿子)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王宫卫士的代称)之数,以卫王宫。没(m,冒犯)死以闻。”太后曰:“敬诺(没问题)。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入土,指埋葬)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奇怪)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o,老夫人,指赵太后)之爱燕后,贤(胜过)于长安君。”曰:“君过(犯错误)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脚后跟)而为之泣,念悲其远(adjn.远离)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同“返”,返回)。岂非计(考虑)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不仅仅)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贵重的宝物)多也。今媪尊(使动,使尊贵)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y,肥美)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赵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何以自托(托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z,任凭)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准备)车百乘,质(nv,做人质)于齐,齐兵乃出。 一、一词多义必以长安君为质(作为)持其踵而为之泣(替)为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担任)必以长安君为质(把)以以卫王宫(用来) 乃自强步(于是)乃兵乃出(才)二、通假字1、少益耆食(sh,同“嗜”,嗜好) 2、太后之色少解(同“稍”,稍微)3、必勿使反(同“返”,返回)三、词性活用 1、老妇必唾其面(nv,吐唾沫) 2、念悲其远也(adjn.远离)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动,使尊贵) 4、质于齐(nv,做人质)四、古今异义1、赵太后新用事(执政) 2、太后盛气而揖之(怒气冲冲) 3、至而自谢(谢罪) 4、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入土,指埋葬) 5、没死以闻(m,冒犯) 6、贤于长安君(胜过) 7、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准备)五、句法1、赵氏求救于齐(介宾后置)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莫不是,疑问句式)3、父母之爱子(之,取消独立性) 4、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状语后置?)5、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判断句?)No.10 晋毕阳之孙豫让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侍奉)范、中行氏而不说(同“悦”,高兴),去而就(趋向)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瓜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用)其头以为(把当作)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喜欢,欣赏)己者容(nv,打扮)。吾其(语气助词,一定)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变成)刑人(受过刑的人),入宫涂(涂抹)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同“入”)厕,心动(忽然觉得心跳),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hn,同“釬”,匕首),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到)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同“癞”,恶疮),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去)乞,其妻不识,曰:“状貌(容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同“智”,聪明),则否(不是)。以(凭借)子之才,而善事(侍奉)襄子,襄子必近幸(宠信,宠爱)子;子之得近(亲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老朋友)报(报复)后知,为故君贼(杀)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阐明)君臣之义,非从(顺从?)易也。且夫委质(归顺,依附)而事人,而求弑(sh,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做)难,亦将以(用来)愧(使动,使羞愧)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