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doc_第1页
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doc_第2页
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doc_第3页
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doc_第4页
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程尼娜(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内容摘要: 忽必烈征服高丽国之初,在高丽国设置了监督属国之政的官员达鲁花赤。其后为了加强对高丽国的统治,1287年元朝在高丽国设置了具有羁縻特点的特殊行政区建置征东行省。征东行省是元朝统辖高丽国的首脑机构,在高丽国的王都设有官署衙门,与高丽政权的官僚机构分署办公,征东行省长官的组成、下属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免、统辖机制以及行省的职能都与元朝内地行省有所不同。高丽国并没有因为征东行省的设置而消失,而是始终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元朝末年,高丽恭愍王在位期间,征东行省作为元朝特殊行政区的职能被高丽国自行取消,高丽国又恢复到原来内属国的地位。 关 键 词:元代 朝鲜半岛 征东行省 一蒙古最初攻入高丽国时期,曾想在高丽国建立与汉地相同的统治机制,窝阔台三年(1231)蒙将撒礼塔率师攻入高丽国,“取四十余城。高丽王遣其弟怀安公请降。” 元史卷2太宗纪撒礼塔承制“置京府州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之,遂班师。” 元史卷208高丽传达鲁花赤,为蒙古语daruqaci(镇压者)的音译。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0页。草木子曰:“元路州县各立长官曰达鲁花赤,掌印信,以总一府一县之治。亦由古言总辖之比。” 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赵翼二十二史箚记卷29“蒙古官名”亦云:“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职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县,皆设此官。”蒙古汗国时期的达鲁花赤,札齐斯钦研究认为是治理征服地区各城市的长官,他们的职责是镇守那一地区。 蒙古史论丛上,札齐斯钦说元史中的达鲁花赤,台湾学海书社1980年。然在蒙古大军西撤后不久,窝阔台四年(1232)“六月,(高丽王)尽杀朝廷所置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以叛。遂率王京及诸州县民窜海岛。” 元史卷208高丽传。然朝鲜史书对此记载则有不同,高丽史卷23高宗世家记载,高宗十九年七月,高丽王“遣内侍尹复昌往北界诸城夺达鲁花赤弓矢,复昌到宣州达鲁花赤射杀之。”“八月己酉朔,西京巡抚使大将军闵曦与司录崔滋温密使将校等谋杀达鲁花赤,西京人闻之曰:如是则我京必如平州为蒙兵所灭。遂叛。壬戌,执崔滋温囚之。留守崔林寿及判官、分台御史六曹员等皆逃窜于楮岛。”但此后不再见到有关这72位蒙古达鲁花赤的记载。这之后蒙古与高丽之间时战时和,直到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才确立高丽国对蒙古汗国稳定的政治臣属关系。高丽国成为蒙古汗国的内属国以后,遵照成吉思汗时期确立的制度规定:“凡内属之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置达鲁花赤。” 高丽史卷26元宗世家1260年蒙古再次向高丽国派遣达鲁花赤,高丽史记载,这年高丽王去世,高丽太子从蒙古回国即王位,忽必烈命束里大、康和尚等为达鲁花赤随高丽太子赴高丽国。 高丽史卷25元宗世家时隔20多年,蒙古第二次在高丽国设置达鲁花赤的目的与太宗年间相比有明显的变化,这次蒙古派往高丽国的达鲁花赤不是镇守和治理征服地区各城市的地方长官,而是驻在内属国督促和监督高丽做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以及贡纳鹰鹘等事的属国官员。 高丽史卷2527元宗世家在高丽国成为蒙古的内属国的初期,由于高丽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蒙古达鲁花赤的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268年还没有促使高丽国对蒙古宗主国做到应尽的职事,为此世祖忽必烈在给高丽王的诏书中曰:“纳质之事,惟我太宗皇帝朝王綧等已入质,代老补亡,固自有例。其驿传亦粗立,自余率未奉行。”为了督促高丽国做好对宗主国的职事,元朝还时常临时派遣断事官到高丽国体问,如高丽史记载:高丽元宗十二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六月“蒙古遣断事官只必哥等六人来。诏曰:卿向遣印公秀奏曰,小邦蓄积就陆之日,悉为逆贼攘夺。又因供亿王师,磬尽无余,敛及中外,臣民甚为艰窘,而又耕牛不畜,难于征索。乃敕有司前往体问。” 高丽史卷27元宗世家在达鲁花赤以及断事官的督促下高丽国的耕牛、农具、种子和土产(鹰鹘等)不断输入元朝。驻在高丽国的蒙古达鲁花赤还肩负着监视和防范高丽国的使命,高丽史记载,高丽忠烈王二年(1276),为使高丽国王安分于属国君主的地位,“达鲁花赤诘之曰:称宣旨、称朕、称赦,何僭也。王使佥议中赞金方庆、左承宣朴恒解之曰:非敢僭也。但循祖宗相传之旧耳,敢不改焉。于是,改宣旨曰王旨,朕曰孤,赦曰宥,奏曰呈。” 高丽史卷28忠烈王世家对于下层高丽民众,为了防范反蒙势力或反蒙行动的出现,达鲁花赤下令高丽百姓不得藏有兵器,如高丽元宗十二年(1271)十月“甲辰,副达鲁花赤焦天翼曰兵器不可畜于私家,收国人攻珍岛兵仗,悉输于盐州屯所。”忠烈王元年(1275)五月,“壬辰,达鲁花赤黑的禁人挟弓矢。” 高丽史卷27元宗世家、卷28忠烈王世家。 达鲁花赤作为宗主国统治者的代表,在高丽国享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除了达鲁花赤负有的职责之外,达鲁花赤无权过多干预高丽国的内政。直到1287年元朝在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元朝在高丽国的统治才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二元朝于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据日本学者北村秀人的研究,前期设置的征东行省是为征讨日本而设置的军事机构,后期设置的征东行省是为统治高丽国而设置的地方统辖机构。 日北村秀人高麗K於1k征東行省KD$F,朝鮮学报第三十二辑,昭和三十九年(1964)七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元史百官志记载:“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国,命高丽王置省,典军兴之务,师还而罢。大德三年,复立行省,以中国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诏罢行省,从其国俗。至治元年复置,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新元史地理志记载:“征东行中书省,领招讨司二、劝课使五。至元二十年,置征东行中书省。大德三年,改镇东行中书省。五年,复为征东行中书省。未几罢。至大元年,复置。皇庆元年,又罢。”上述关于征东行省的记载将元朝设置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征东行省混为一谈,又过于简略,有所缺失,还存在一定的误差,故需考辨之。其一,前期第一次设置征东行省是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而不是二十年(1284)。该行省的设置是以东征日本国为目的。世祖至元二年(1265),“以高丽人赵彝等言日本国可通,择可奉使者。三年八月,命兵部侍郎黑的,给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给金符,充国信副使,持国书使日本”。然而,蒙古几次派人出使日本或不得要领而归,或日本人拒而不纳。直到至元八年(1271),“日本始遣弥四郎者入朝”。日本对元朝与之通使的愿望十分冷淡,这使忽必烈十分恼火,“十一年(1274)三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其后,蒙日再次通使。但至元十七年(1280),“日本杀(元朝)国使杜世忠等”。于是世祖设立征东元帅府,以专掌讨伐日本之事。十八年正月设立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然大军尚未出发“阿剌罕以病不能行,命阿塔海代总军事”。八月,元军出征日本,“诸将未见敌,丧全师以还”。上述引文均见元史卷208日本传这一时期的征东行省,与金朝后期设置的掌对外战争、讨叛等事的行省十分相似,为“典军兴之务,师还而罢”的临时性军事机构。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征东行省专务征讨日本之事,但元军出师不利,未能达到目的,于同年十二月“罢日本行中书省”。 元史卷11世祖纪。但同书卷12世祖纪又记:至元十九年正月“丙寅,罢征东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1283)正月,以征日本国复置征东行省,“预备征日本军粮,令高丽国备二十万石。以阿塔海依旧为征东行中书省丞相。丙寅,发五卫军二万人征日本。”四月,“以高丽王就领行省,规画日本事宜。”高丽王王睶请以蒙古人同行省,世祖“授高丽国王王睶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仍驸马、高丽国王。”五月,“立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国王与阿塔海共事。给高丽国征日本军衣甲。” 元史卷12世祖纪这次复置的征东行省,初以中央派遣的官员担任行省长官。五月,将征东行省设在高丽国,应高丽国王的请求,以蒙古贵族与高丽国王共掌行省,即总领征讨日本的军事事务。但“以征日本,民间骚动,盗贼窃发”,元军迟迟未能出发。不久又罢征东行省。 金华黄先生集卷25刘国杰神道碑、静轩集卷5刘氏先茔碑记载至元二十一年罢征东行省;但是,元史卷162刘国杰传记载“二十二年,罢征东省。”二十二年(1285)元朝又欲举兵东征日本,故再次复置征东行省。十月,“癸丑,立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左丞相,刘国杰、陈岩并左丞,洪茶丘右丞,征日本”。并于十一月“遣使告高丽发兵万人、船六百五十艘,助征日本。仍令于近地多造船”。 元史卷13世祖纪然翌年,元朝的南部交趾犯边,世祖曰:“日本未尝相侵,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 元史卷208日本传于是罢征东行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东北爆发了东道蒙古诸王乃颜叛乱,元朝东征日本之事搁浅。其二,后期(1287年至元末)元朝在高丽国设置的征东行省,是具有羁縻统治特点的地方行政建置。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建置是行省,征东行省是因内属国高丽国而设置的,它与内地行省不同,高丽国并没有因为征东行省的设置而消失,而是始终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元朝以高丽王为行省长官,以高丽官吏为行省的主要官员,因高丽国俗而统治之。但是征东行省官员在名义上是由元朝任命,执行元朝的旨意,代表中央统辖高丽,它又具有元朝政府设在高丽国的派出机构的特点。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授高丽王睶行尚书省平章政事。”二十五年二月,“己卯,以高丽国王王睶复为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驸马高丽国王王睶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 元史卷14、15、16世祖纪高丽史忠烈王世家记载:三十三年(1307年)八月“元遣前王从臣知监察司事崔实来加王策命,曰:咨尔推忠宣力定远保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高丽王。” 高丽史卷32忠烈王世家可以确定作为行政建置的征东行省设置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五月,即高丽忠烈王十三年(1287)。元世祖至元年间正是元朝行省制度确立、调整与完善时期,行省的名称与长官都曾有变化,因此元史记载这时期元朝任命高丽王为征东行省长官的名称也出现了上述变化。忠烈王以后,历代高丽王即位之时都要接受元朝的任命(行省长官)和册封(高丽王)。 据元史卷24、30、41,高丽史卷31、33、34、37记载,元朝任命高丽忠宣王、忠肃王、忠惠王、忠穆王为征东行省左丞相,封高丽王;其后的忠定王和恭愍王,虽然史书不见记载关于元朝任命他们为征东行省丞相之事,但是元史卷42顺帝纪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月“壬戌,诏以高丽国王不答失里(忠惠王)之弟伯颜帖木儿(恭愍王)袭其王封。”高丽史中亦可以见到关于忠定王、恭愍王时期征东行省官员事迹的记载,如恭愍王即位之初,“王命前判三司事李齐贤摄政丞,权断征东省事。”(高丽史卷38)。只要元朝在高丽国设置的征东行省存在,按惯例是由高丽王担任征东行省的左丞相。元朝设置作为行政建置的征东行省以前,高丽国诸王谥号为太祖、惠宗高宗、元宗等,设置行省之后,高丽诸王的谥号为某某王。早在征东行省设置之前,为了加强对高丽王室的控制,元世祖以来一直实行蒙丽联姻政策。征东行省设置后,蒙丽联姻关系进一步加强,忠烈王以后凡成年的高丽王都要迎娶蒙古公主为王妃, 高丽忠穆王和忠定王去世时年仅12岁和14岁,因此,只有这两个王未娶蒙古公主。如忠烈王与元成公主(齐国大长公主),忠宣王与蓟国大长公主,忠肃王与濮国公主、曹国公主和庆华公主,忠惠王与德宁公主,恭愍王与鲁国公主结婚,他们的后代有的即位为高丽王。 忠宣王的母亲是元成公主、忠穆王的母亲是德宁公主。另外,忠肃王的母亲是蒙古女也速真。另外,高丽世子在即王位之前,往往奉元帝之命入元宿卫,或朝见元帝,在滞留元朝期间培养了对蒙古统治集团的亲近感。有元一代,没有发生行省长官(高丽王)反叛元朝的事件。三征东行省是元朝为强化对内属国高丽国的统治而设置的,是元朝统辖高丽国的首脑机构。征东行省设置后,在高丽国的王都设有官署衙门,与高丽政权的官僚机构分署办公。征东行省长官的组成、官吏的任免与统辖机制都与内地行省有一定的差别。元史百官志记载行省职官设置,“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笔阇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官有差。旧制,参政之下,有佥省,有同佥之属,后罢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犹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元朝内地行省的长官由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7人组成,皆为朝廷任命的流官。但征东行省由于其本身特殊的性质,其最高长官不是流官,“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官不是常设官职,仅在元成宗时期曾委任蒙古官员担任之。征东行省在高丽国的统治没有达到地方统治的层面,只在高丽国都城设有行省官署,没有建立管辖路府州县的地方统治体制。元成宗时期,高丽国王擅改本国中央官制,有对元朝僭越之嫌。于是成宗任命元人担任征东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长官,赴高丽上任,以加强对征东行省的控制。大德元年(1297)十一月,高丽忠烈王昛告老,“乞以爵传其子謜。丁丑,以謜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高丽国王,仍封昛逸寿王。” 新元史卷13成宗上王謜(后再次即位为忠宣王)即位前曾在元朝宿卫,即位后开始着手仿元制改革本国官制,这使蒙古统治集团颇为不满。大德三年(1299)正月,“丞相完泽等言,世祖时或言高丽僭设省院台,有旨罢之。其国遂改立佥议府、密直司、监察司,今謜加其臣赵仁规司徒、司空、侍中之职。又昛给仁规赦九死,奬谕文书。又擅写皇朝帝系,及自造历,加其女为令妃,又立资政院,以崔冲绍为兴禄大夫。” 元史卷208高丽传于是,元朝废忠宣王謜,“安置高丽陪臣赵仁规于安西,崔冲绍于巩昌,并笞而遣之,以正其附王謜,擅命、妄杀之罪,复以王昛为高丽王。” 元史卷20成宗纪“二月,诏谕昛并阖境臣民,自今以始,勉遵守国之规,益谨畏天之戒,凡在官者各勤乃事,协力匡赞,毋蹈前非,自干刑宪,缁黄士庶,各安其业。”在蒙古统治者的干预下,忠烈王昛再次登上王位,成宗任命阔里吉思为平章政事、耶律希逸为左丞、王思廉为参知政事, 高丽史卷31忠烈王世家、元史卷160王思廉传赴征东行省,扶持高丽忠烈王昛,在高丽百官之中确立起元朝的绝对权威。阔里吉思等人到征东行省后,一方面纠正高丽国礼仪等制度中仿效元帝与中央的部分;另一方面抛开行省丞相、高丽王,在一定程度上干预高丽国政,以图改变某些高丽旧俗。对此史书主要有如下记载:元史卷134阔里吉思传:“升征东省平章政事。高丽刑政无节,官冗民稀,阔里吉思因悉加裁正,以闻。有旨,征入见,俾条析便民事宜。”高丽史节要卷22,忠烈王二十五年(1299)十二月,“平章阔里吉思与行省官僚及百官,肆贺正仪于奉恩寺三日,肆仪始此。”元史卷208高丽传:“四年(1300)二月,征东行省平章阔里吉思言,高丽国王自署官府三百五十八所,官四千五十五员,衣食皆取之民,复苛征之,又其大会王曲盖、龙扆、警跸、诸臣舞蹈、山呼,一如朝仪,僭拟过甚。三月,阔里吉思复上言,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州县疆界,本国横科暴敛,民少官多,刑罚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实难抚治。五年,二月,为昛罢行省官。有诏谕昛。秋七月。昛上表言:昔居海岛时,尝用山呼,后改呼千秋。今既奉明诏,一切皆罢,又革官府九十余所,汰官吏二百七十余员,他如杂徭、病民驿骑,烦扰驿传者,亦皆省之。诏曰:卿其谕朕意,所言当始终行之,或有不然,宁不羞惧。”高丽史卷108金之淑传:“时阔里吉思为行省平章,凡奴婢,其父母一良者,欲听为良。”高丽史卷32忠烈王世家,二十七年(1301)五月,“耶律希逸还,希逸喻国王理民之术,责宰辅忧国之事。尝以国学殿宇隘陋,甚失泮宫制度,言于王,遂新文庙,以振儒风。丙午,并省内外官,其官名有同上国者悉改之。”从上述记载看,阔里吉思等人任征东行省长官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革去高丽王廷对元朝有僭越之嫌的礼仪,改行君臣之礼仪,如此前,“(高丽)大会王曲盖、龙扆、警跸、诸臣舞蹈、山呼,一如朝仪,僭拟过甚。” 此时,“一切皆罢”之后,高丽百官对王“改呼千秋”。而且“平章阔里吉思与行省官僚及百官,肆贺正仪于奉恩寺三日,肆仪始此。”同时,高丽国“官名有同上国者悉改之”。二是精简机构和官员。如高丽王所说:“革官府九十余所,汰官吏二百七十余员,他如杂徭、病民驿骑,烦扰驿传者,亦皆省之。”三是革除高丽国奴婢之法。“凡奴婢,其父母一良者,欲听为良。”前两件事得到了元成宗的首肯,后一项则因强烈地触动了高丽社会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遭到高丽上层的激烈反对,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向元成宗提出请求废止阔里吉思所实行的革奴婢之法,恢复高丽旧俗。如高丽史崔有渰传记载:“帝征陪臣贤者,有渰膺命如元,时行省平章阔里吉思欲革本国奴婢之法。有渰奏请仍旧俗,帝从之。”元大德四年(忠烈王二十六年,1300年)七月,高丽王上表,“乞不变更祖宗旧法”。成宗从之,诏曰:“高丽国王所奏风俗百事,许令依旧。”高丽史卷31忠烈王世家。高丽完全恢复原有的奴婢之法是在两年后,据高丽史卷32忠烈王世家忠烈王二十八年(元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高丽王“命田民辨正都监,籍阔里吉思所断奴婢为良者,归之本主。”由于阔里吉思革除高丽奴婢之法的作法,受到高丽君臣的一致反对,加上他在征东行省期间,“专权黩货,好恶不公,自宰辅以下,稍忤意,不问曲直,或杖、或囚,人无不行赂。”高丽史卷125宋玢传引起高丽官员的普遍不满。这年十二月,元廷以征东行省平章阔里吉思不能和辑高丽,罢之。元史卷20成宗纪记载为五年,当为四年之误。高丽史卷32忠烈王世家记载阔里吉思被罢官的时间,是1301年(元成宗5年,忠烈王27年)3月。阔里吉思还朝,左丞耶律希逸等仍留在征东行省。元成宗末年,又曾向征东行省派任官员,如大德十年(忠烈王三十二年,1306年)五月,遣平章撤勒帖木儿、学士郭贯,“往镇高丽”。 元史卷174郭贯传,高丽史卷32忠烈王世家33年5月。但从史书记载看,这次元朝派任的行省官员没有任何干预高丽国政的行为。元武宗即位初年,因高丽王之请,全面撤回派往征东行省的元朝官员,这时元朝派去的行省官员有数百人之多。元史武宗纪记载,至大元年(1308)四月,“高丽国王王璋言:陛下令臣还国,复设官行征东行省事。高丽岁数不登,百姓乏食,又数百人仰食其土,则民不胜其困,且非世祖旧制。帝曰:先请立者以卿言,今请罢亦以卿言,其准世祖旧制,速遣使往罢之。”武宗撤回征东行省的元人官吏之后,征东行省的长官只任命高丽王一人为丞相,其下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基本是缺而不任,元顺帝时曾任命皇后奇氏兄奇辙为征东行省参知政事。(参见高丽史卷131奇辙传)元顺帝皇后奇氏是高丽人,这是唯一的特例。下属机构的官员一般由高丽人来担任。 史籍中,在高丽忠肃王、忠惠王、恭愍王时期,还可以见到元人任征东行省下级官吏的记载。参见日北村秀人高麗K於1k征東行省KD$F一文中的表一,朝鮮学报第三十二辑,昭和三十九年(1964)七月。这以后元朝对征东行省奉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直至元末未有变化。四征东行省由于具有羁縻统治的特殊性质,其下属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免以及行省的职能与元朝内地行省也有所不同。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高丽恭愍王遣政堂文学李仁复如元的上表中论及了征东行省的设置及相关的事情:“切惟世皇(元世祖)征东,令国王为丞相,行省官吏,委国王保举,不入常调,非他行省比。其后续立都镇抚司、理问所、儒学提举司、医学提举司。比来省官皆托妇寺,滥受朝命,擅作威福。小邦有监察司、典法司,掌刑听讼,纠正非理,而省官听人妄诉,拘取诸司所断文卷,以是为非,莫敢谁何,人疾之如狼虎。况今省官有与逆贼谋者,愿自今其左右司官,令臣保举,勿蹈前弊。其理问所等官司,一切革去。世皇东征日本时,所置万户中军、右军、左军耳。其后增置巡军、合浦、全罗、耽罗、西京等万户府,并无所领军,徒佩金符,以夸宣命,召诱平民,妄称户计,勒令州县,不敢差发,深为未便。如蒙钦依世祖皇帝旧制,除三万户镇守日本外,其余增置五万户府及都镇抚司,乞皆革罢。朝廷使臣及府寺院监司所差人吏,多是小邦之人,不务宣上德意,专要夸耀乡闾,威福自恣,恩仇必报,屈辱宰相,凌犯国主,经年不还,增娶妻妾,无恶不为。”高丽史卷39恭愍王世家5年10月条。将上述记载的内容与元史、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史籍资料相印证,可知征东行省的下属机构有:左右司、都镇抚司、理问所、儒学提举司、医学提举司等,与元朝内地行省相同机构的职能既有相同的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方面。 元史百官志记载元朝内地行省属官设有:“检校所,检校一员,从七品;书吏二人。照磨所,照磨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八品。理问所,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都镇抚司,都镇抚一员,副都镇抚一员。”左右司,是掌管行省日常事务的机构,设官与内地行省基本相同,置“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元史卷91百官志下属官吏有掾史、宣使、译史(通事)等。征东行省左右司的特殊职掌,一是传达或秉承元朝的旨意在高丽国行事,如元泰定帝时期,高丽国西北的辽阳行省曾有流民进入高丽国辖区内,国王与中书省请刷流民书记载:元朝为使这些流民返回原住地,多次“朝廷特遣使臣,与辽阳省及征东委官,会刷归之”。拙藳千百卷2二是转交高丽国百官给元朝的上书,如高丽忠肃王后八年(1339)三月,高丽王卒。六月,“(高丽国)耆老权溥等上书行省,请复立前王(忠惠王),行省以其书转达中书省。”高丽史节要卷25 左右司在行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高丽忠惠王所说:“事天子,行省实主之,左右司非其人,事或慢且失礼,责之何及。”牧隐集文藳卷19唐城府院君洪康公墓志铭 都镇抚司,是掌管军务的机构。元史兵志记载:“遇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已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 都镇抚司长官为都镇抚、副都镇抚。元史卷91百官志在征东行省,元世祖时期为东征日本,在高丽国置万户中军、右军、左军。其后增置巡军、合浦、全罗、耽罗、西京等万户府。按照元朝制度,没有战争的时期,诸万户府由行省都镇抚司掌领。征东行省诸万户府中,元世祖时期为镇守日本设置的中军、右军、左军是领军的机构,其长官是元人还是高丽人,没有见到明确记载。后置的巡军、合浦、全罗、耽罗、西京等万户府,“无所领军,徒佩金符”,其长官主要是高丽人,如高丽史记载,高丽忠烈王十九年(1293),元以“李之氐为奉直大夫、合浦等处镇边万户府副万户、行中书省副镇抚”。 高丽史卷30忠烈王世家理问所,是掌管法律诉讼的机构,理问所下设有监狱。置“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元史卷91百官志 征东行省的理问所掌理的法律诉讼案件,一是受理行省属官或高丽国官员犯罪案件,如巡军千户申青品行不端,且得罪时为世子的忠惠王,及“忠肃薨,忠惠立,令权省洪彬囚青于理问所,命耆老府院君权溥等,疏青罪”,告行省其诸种罪行,“行省录其书,授金永煦呈中书省”。高丽史卷124申青传二是受理高丽国民投诉的案件,稼亭集记载高丽忠肃王时期,“国法渐弛,民风益薄,自相变乱,而争告讦,省吏之执通制者,则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臣之持旧法者,则曰:世皇有训,不改土风。于是,出比入此,趣轻舍重,皆有所说,莫可适从。” 行省执法以元朝法律为准,元法与高丽国法律不同,致使一些人钻空子,由于行省的特殊地位,“于用刑之际,绳之以元朝之法,则(高丽)有司拱手而不敢言”。 李榖稼亭集卷1三是受理高丽国处理不当的案件,如高丽史奇辙传记载,高丽忠穆王时期,“(奇)辙族弟三万,亦倚势,恣行不法,夺人土田,整治都监杖下巡军,逾两旬死,其妻诉行省,理问所囚都监官徐浩等。”高丽史卷77百官二记载:整治都监为忠穆王三年设置,掌分道量田之事。理问所有权更改高丽国司法机关的判决,因此会出现省官滥用职权的事情,上面引用的李仁复上表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小邦有监察司、典法司,掌刑听讼,纠正非理,而省官听人妄诉,拘取诸司所断文卷,以是为非,莫敢谁何,人疾之如狼虎。” 儒学提举司,是掌管学校、科举之事的机构。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九月,“置高丽国儒学提举司”。元史卷15世祖纪元史百官七记载:“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各处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毎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征东行省的儒学提举司并不是具体管理高丽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的机构,而是倡导儒学,选拔参加元朝科举人选的机构。高丽史忠烈王世家记载,高丽忠烈王二十七年,征东行省左丞耶律希逸“尝以国学殿宇隘陋,甚失泮宫制度,言于王,遂新文庙,以振儒风。”北村秀人认为儒学提举司掌管征东行省的乡试,选拔参加元朝科举会试的人选。高丽忠肃王元年(1314)正月,“元以行科举遣使颁诏。”三月“元中书省移牒科举程式。”二年春“(元)赐朴仁干等及第,遣仁干等三人应举于元。”高丽史卷34忠肃王世家元史卷81选举志“行省一十一,河南、陜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宣慰司二,河东、山东。直隶省部路分四,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征东行省参加元朝会试的名额为蒙古、色目、汉人各1人,共3人。实际上,征东行省历年参加元朝会试的都是高丽人。关于征东行省选拔赴元参加会试人选的方式,北村认为,当时高丽国实行独自录用政府官吏的考试,儒学提举司是从高丽国科举及第者中选拔赴元参加会试的人选。 日北村秀人高麗K於1k征東行省KD$F,朝鮮学报第三十二辑,昭和三十九年(1964)七月。医学提举司,掌管医药疗治事宜的机构。元史百官四记载:“医学提举司,秩从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十三年罢,十四年复置,掌考校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校勘名医撰述文字,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领各处医学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征东行省的医学提举司是如何实行职权,其职掌有何特别之处,由于尚未见到相关史料,只能姑且存疑。征东行省下属机构官员的任免与内地行省不同,如前举史料所言,征东行省,“令(高丽)国王为丞相,行省官吏,委国王保举,不入常调,非他省比。”元史卷91百官志亦云:征东行省“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征东行省一般官员的任命程序,是由行省丞相(高丽王)向元廷保举任官人选,奏请元廷批准备案,所任官员通常是高丽人。如高丽人李榖 “征东先丞相(忠肃王)夙知其才,举以闻于朝,至元丁丑(1337),除本省理问。”稼亭集卷9“送揭理问序”高丽史金镛传记载:“恭愍以元子入元宿卫,(金)镛侍从有劳,累迁大护军。及即位,授鹰扬军上护军,奏为行省员外郎。”出任行省官职的高丽官员,往往是从高丽国官职转迁任职,有的任行省官职后,免去原高丽官职,有的则同时还兼任高丽官职。征东行省在高丽国具有居高临下的特殊位置,这使得一部分行省官员“滥受朝命,擅作威福”。高丽史卷39恭愍王世家5年10月条。廉悌臣神道碑曰,忠肃王时,廉悌臣“为郎中征东,时同僚颇弄威福,悌臣极力争之,多所裁抑田民词讼,悉还攸司。”牧隐集文藳卷15廉悌臣神道碑恭愍王时,“行省官多征求州郡,宜(宣)使严淑到永州、河阳收公廨田税,又敛综布六百匹,驿输于京。王闻之,召(金)镛责曰:省吏出外,其禁已久,何玩法扰民。下淑巡军狱,寻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