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doc_第1页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doc_第2页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doc_第3页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一道题目:1+1=?(板书) 生1:1+1=1。 师:1+1明明等于2,你却说等于1,这是为什么? 生1:因为一滴水加上一滴水还是等于一滴水。 师:的确这样,请坐。 生2:1+1=3。因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然后生下一个小孩,就变成一家三口了。 师:依你这么说,1+1还可能等于多少? 众生:4、5因为他们生下的是双胞胎、三胞胎(师生皆笑) 师:刚才这位同学能从家庭生活角度思考问题,显得新颖、有趣,同学们给他掌声。(全班同学鼓掌) 生3:1+1=730。因为一年有365天,一年加上一年等于730天。 生4:1+1=王 师:这怎么回事? 生4:倒过来看,它的形状不就是“王”? 师:王是孤家寡人,从形神来看都是“1+1”。同学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那么,从这个小练习中,你们有何启发?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生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 生6: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师: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板书:答案纷呈 多元思维) 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第一环节反思:导入新课。从求答案到谈启示,引出课题轻松自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公式,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阅读课文的兴趣。转弦拨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并自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边圈画出相关的句子。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回释疑) 师:同学们已读完课文,先请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生8: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师:从阅读的角度说说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正确答案?生8: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是解说问题的四个答案都正确,第三自然段在说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用“因此”带出结论。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不但从内容上把握,而且能够抓住标志性词语。是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要寻求第二个答案,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接下来,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生9:要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知识渊博。师:这位同学的答案欠完整。大家说,回答这个问题要抓住哪段认真阅读?众生:第六段。师:哪一个同学能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思考片刻) 生10:创造性思维有三个必需的要素:一是使自己知识渊博;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能说说所以然吗?生10:我抓住这段的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来概括。师:为什么还要抓开头一句?生10:这句说“我对此完全赞同”,表明第五段的说法作者是同意的,也就是说拥有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下文,看看哪个地方又强调了这些要素?(学生速读) 生11: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很好!这一段要求背诵,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哪一个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生1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师:这个答案在哪里找到?生12:第十二段第一句。 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来解读文章。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二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记住了吗? 众生:记住了!第二环节反思:整体感知。设计三个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不慢待阅读结果,更注重阅读过程以及方法的指导。轻拢慢撚抹复挑,嘈嘈切切错杂弹。 师:接下来,请大家来探究一个问题: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师:同学们已探究好这一问题,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谈谈看法? 生12: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创造力不是名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具有创造力。师:说得好,你能否举个例子证明?生12: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过一则消息:以前有个嗜酒的人,每次喝酒时总因打不开瓶盖而把酒瓶弄破。为此,他非常苦恼,并决心发明出一种能打开瓶盖的东西。经过努力,他终于成功了。生13:黄道婆发明纺织法。生14:鲁班发明锯子。师:同学们所举的例子恰当、丰富,能否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生15: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师:能否也举些例子证明?生16:富兰克林曾是个印刷所的小学徒,但他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揭示了雷电的秘密。生17: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也是个学徒。生18:前面我们学过的斜塔上的实验中的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时,还只是个学生。师: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非常精彩,老师为你们平时能认真积累感到高兴。第三环节反思:探究问题。这个问题源于文本,见“探究练习”第二题。教者顺手拈来,却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间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师: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板书: ) 师: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这道题有点难度,同学们不妨用“看到了圆,我便想到了;看到了三角形,我便想到了;圆和三角形的组合,使我想到了”的句式仿写。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打开思路,老师先举个例子:看到了圆,我便想到了太阳;看到三角形,我便想到了远山;圆和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夕阳落山时的美景。(学生鼓掌)(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回质疑) 师:大部分同学已写好,我想听听同学是怎么写的。生19:看到了圆,我便想到了面值一元的硬币;看到了三角形,我便想到了莲糕;圆和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用硬币买莲糕吃。(师生皆笑)生20:看到了圆,我便想到了轮子;看到了三角形,我便想到了三角架;圆和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用轮子和三角架组装成一辆自行车。生21:看到了圆,我便想到了家庭的团圆;看到了三角形,我便想到了第三者;圆和三角形的结合,使我想到了由于第三者的插足,一个团圆的家庭破裂了。(师生皆大笑) 师:同学们的答案真精彩,连老师也自叹莫如。(板书:放飞想像 勇于创新)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的精彩而喝彩吧!(掌声响起)第四环节反思:延伸训练。此题设计得好,融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于一体,相当新颖。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师:学习要善于反思。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生22:上了这节课,我懂得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要勇于探索。生23:以前,我学习语文常常死记硬背,而且经常满足于一个答案。今后,我一定要改变这个习惯。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掌声热烈)第五环节反思:学后反思。看似节外生枝,体现全新理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师:现在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收集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故事,并准备在星期三举办一场故事会。第六环节反思:布置作业。最平常的结局,却酝酿着语文与科学的又一次融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整体反思:这节课由六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从求答案到谈启示,引出课题轻松自然。简简单单的一个公式“1+1=?”,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阅读课文的兴趣。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设计三个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不慢待阅读结果,更注重阅读过程以及方法的指导。第三环节:探究问题。这个问题源于文本,见“探究练习”第二题。教者顺手拈来,却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四环节:延伸训练。此题用得相当好,融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于一体。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第五环节:学后反思。看似节外生枝,体现全新理念。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最平常的结局,却酝酿着语文与科学的又一次融合。 这是一堂颇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导入新课,到阅读设问,到训练设计,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学习过程的点拨,到阅读方法的指导,孙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民主相处,平等对话,营造了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我们看到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写作,分组讨论,相互探究,自我反思;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认真阅读,乐于思考,踊跃发言,把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整节课以三维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堂颇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课,其核心思想可归结为“用教材教”。谁教?当然是教师,可他并非课堂的主宰者,而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导入新课,到阅读设问,到训练设计,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学习过程的点拨,到阅读方法的指导,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民主相处,平等对话,营造了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怎么教?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我们看到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写作,分组讨论,相互探究,自我反思;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认真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